网站首页 >> 高考复习 >>经验交流 >> 2021年高考语文最高分是怎样炼成的?
详细内容

2021年高考语文最高分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21-08-15     【转载】   阅读

吴梦阳:2021年高考佛山市语文最高分(136分)  获中国人民大学录取

一、关于日常学习

1)老生常谈:日积月累

   学语文并不能一蹴而就,语文的提高注定是个需要积累的漫长过程。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古诗文、文化常识、答题模板的记忆。显然,早晚读是一个最优选。语文是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的,一本杂志里的时事素材、休闲时阅读的诗集小说都可以成为我们日积月累的来源。高一高二的同学时间相对充裕,可以选择故事性较强的小说著作进行阅读;而高三的同学则可以选择散文、诗集作为课外的补充。

2)板块化训练

   语文的学习大致可以分为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古文阅读、古诗鉴赏、语言综合运用、作文等几大板块。每个板块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我们需要理清不同板块的基本题型及考查内容。如论述类文本考查的往往是文本信息的获取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对文字逻辑的分析能力,而古诗鉴赏则侧重考察考生对古诗的理解。结合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每个板块错题下暴露的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板块训练,像打怪升级一样修正每个板块的问题。

3)精简化、逻辑化笔记

   首先,语文笔记要精简,繁琐的笔记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还会增加自己语文学习的心理负担。想要精简笔记,我们可以利用科组派发的资料、《五三》等教辅书,可以裁剪也可以直接浏览记忆。笔记不求多么工整,自己懂就行。

1628959675964324.jpg1628959689881459.jpg1628959700572577.png

4)高考题训练 

   高考题会更加贴近高考的方向,高考题的答案也往往更加规范、清晰。所以注重平日的高考题训练有利于及时纠正我们的做题思路,锻炼手感,规范做答。高考题的数量有限,每一道题都弥足珍贵,值得我们打起十二分精神对待,多次练习,挖掘背后的答题思路,寻找同类项。在高三复习的最后一个月,我把高考题做了差不多三遍,做题时信心大增,在高考时面对新题也能够较为冷静地对待。

二、关于考试

1)把握自身节奏

   一场语文考试长达150分钟,不同人在各个时段的生理心理状况不同。我们可以给自己几次试错的机会,在平时的小考中进行刻意的尝试,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解题顺序。同时,也要把握好各个板块的答题时间,通过限时训练锻炼答题节奏。

2)谨慎细心审题

   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语文题目中必然有许多文字游戏,这些都是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训练积累的。在每一次的考试中(无论大小考),我们都要做到足够的谨慎,审清楚题干的每个字眼,比如问的到底是“含义”还是“意义”,作文给出的范围到底是“班级”还是“学校”、是个体还是群体......尤其是作文,每一句话都有作用,这时我们更要仔细去辨析:这是引入语还是具体写作要求,题干一共有几个信息点,这次作文有多少个任务,哪个是主要任务......每个题型的审题技巧不尽相同,大家可以进行专项训练。

3)规范作答+灵光一现

   一份语文卷的书写量是海量的,良好的书写无疑是个巨大的加分项。同样的答案,卷面整洁的试卷可以比卷面凌乱的试卷多6-10分,这个分值放在高考可不容小觑。除此之外,答题时也应注意基本的格式、套路,运用简洁明了、优美的语言进行多角度的分点作答。一定要多角度分点作答!

  语文的“玄”性在于有些答案的角度和思路是可遇不可求的,那么面对考试时的某些福至心灵、灵光一现,我们在正确审题的前提下,要敢于把握这些灵感。尤其是高分层的同学,要结合好应试性和灵活性。

4)平和的心理

   新高考走向反套路模式,平时大大小小的许多考试里,也必然会有许多没见过的题型。2021的语文高考卷,开局就是一张雕塑图,作文的“体育”把很多考生直接吓傻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深吸一口气,暗示自己没有关系、不要慌,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调动所学,回归知识,分析题干和文本。

  在距离高考只剩最后一个月的时候,我十分突然地遇到了同学们口中的瓶颈期。一方面,我的问答题可以接近满分;另一方面,我的选择题可以错上五六道,最后分数牢牢卡在115-120这个区间。一开始面对这种情况,我很崩溃的,又因为每次考试的选择题内容都不同,我甚至没有办法找到问题究竟在哪里,我既苦恼又无力。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月,在接连考了45份卷子之后,我的心态逐渐平和,可以笑着说这次选择题“只”错4道。无法改变,就接受它,只要尽力就好。这种心态伴随着我度过高考,高考的语文卷对我来说并不简单,选择题可能还是错了两三道,但在平和的心态下,全卷高分仍然可能。

  语文成绩的提高并不容易,但并不是不可能的。从高三刚开学时普通、不起眼的110分出头到高考语文的136分,我用了一年时间,最后的成绩或许有运气的成分,但必然也有我在语文上付出的每一滴汗水的功劳。我想说的是,只要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语文是不会辜负你的努力的。

  希望我的经验能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也祝愿每位同学都能考取理想的语文成绩。

  

梁启凡:2021年高考佛山市语文最高分(136分) 获武汉大学录取 

一、语文学习心态

    语文学科长时间给予考生的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刻板印象。的确,相较于“总分杀手锏”数学与“提分利器”英语而言,语文着实显得见效时间长与分差竞争小。但不妨换个角度,作为一门回报率高、稳定性强、门槛低的学科,一旦掌握高效科学的学习方法,语文往往能成为你高考总分的主心骨与高跳板,帮助不同分段的考生再上一个台阶。务实求学,放平心态,是考好语文的第一步。

二、语文学习思维(先立)

    抽离主干,理清脉络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必备素养。以下笔者将语文学习思维提炼为一个核心、两份机会、四种能力。

 一个核心即“统筹”。“统筹”由通盘与筹划二者组成:通盘学校资源,统筹思维锻炼的四种能力。这是我们迈向科学道路的关键一步,更是一种立足高考、服务终身的大局观。

 由通盘讲述两份机会:1.课堂机会。(a)拒绝“死式笔记”。面向全新的考场命题,一味地堆砌模板术语并不能留下好印象。珍惜课堂讲解并不等同于死记套路,而是要观察老师的切题角度,理解答案的组织思路,找清题目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把握分析的节奏。记录这些,才能叫有效的课堂笔记。(b)拒绝临时抱佛脚。将军百战出,优秀的答题规范绝不可一日养成。从课堂老师的叮嘱出发,课下进行“分析+模仿+训练+订正+再训练”的循环训练,才能在考场中下笔有神。

 2.讲座机会。学会珍惜学校给予的优质学习资源。相较于周日下午几小时的自我娱乐,聆听一场名家的讲座更显胸怀与格局。原因有三:(a)这是一次不同模式思路的碰撞与取舍。两个小时,你收获的至少是一次解题思路的取舍,更甚是一份受益终身的学习思维。何乐不为?(b)这是一次解题系统结构的重建与完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提前捕捉漏洞,更能避免追悔莫及。(c)这是一次认识的询证与检验:站在前人肩上眺望,不仅能降低试错的时间成本,而且权威性高。综上,笔者将其简述为“听讲—随记—取舍—重纳精简—应用—检验—再应用”。培养科学的听讲习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受益绵长。

 从筹划分析四种能力:1.剖离的能力。学会拆解设问与答案。设问法是一种有效的拆解方法:题目有什么(题干的前提是什么,题目提供的方向是什么)?问什么(人物,环境,读者,标题)?怎么问(艺术特色,基本特征,论述技巧)?怎么答(观点优先,答案结构,如何结合材料)?答什么(问什么就答什么)?剖离层次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服务下一步的横纵对比。

 2.对比的能力。同一板块(如小说)的题目,我们对题目进行横向对比:根据问什么,我们可划分“标题的作用”、“环境的作用”、“主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等等;根据怎么问,可划分“如何统摄全文”、“有什么论述技巧”、“寓意(含义)与意蕴”等等。我们也可进行同学间思路的多向对比,还可以进行试卷中自己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全面对比。学会了对比,那归纳便是“手到擒来”。

 3.归纳的能力。充分利用学校订阅的教辅与纸质资料,先对一类类题型进行剖离和对比,综合资料与自己的思考,再结合考卷的自省与重省,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笔记,如此可大大增强应试的硬实力与自信心。

 4.训练的能力。万丈高楼平地起,再先进的理论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成为真理。论述文、小说与散文、文言文、诗歌、语言应用等板块,根据自己掌握程度每天加以滚动训练,以切题思路、解题规则、答案规范为三大抓手,限制答题时间与规范订正,不断优化思考,最后时间会证明你的一切努力。

    笔者以作文学习为例:通过剖解不同作文材料与导语,将其进行横向对比,归纳出“驳论型”、“主题明晰性(峰型)”、“析词型”、“漫画型”等类型,并进行单独性抽离归纳,提取出“定类型—抓矛盾—结材料—析关联—定提纲”的五分钟审题法,再结合“材料、建议、主体(学生或青年)、时代”的扣题抢分法,最后以高考题为日常审题训练材料,在日积月累中完善审题技巧。以下是部分不断完善的个人笔记。

 1628959762756702.jpg1628959771347265.jpg1628959970370532.jpg

三、语文应试技巧(后破)

    众所周知,语文考场上有两大难题:时间紧迫难思考,题目新颖难下笔。第一,所有的考试都离不开时间的规划。我认为规划可分为解题时间规划与解题顺序规划,读者可根据能力不同初步划定语文七大板块的解题时间与顺序。同时不妨根据分值比较、评卷得分难易、解题心态要求等角度进行深度比较,争取总分最大化(对笔者而言,我往往会将分值大的语言应用放于古诗鉴赏前,将默写放于论述文前)。第二,相信所有考生在经历语文考前复习时都会疲惫于庞大的复习系统,而在我看来,厚厚的笔记绝对不是考前两天才开始着手的。笔者通常会考前十天起便进行各板块的复习,考前两天起便进行各高质量考卷的再阅与复省,将总结单独抽离或以不同颜色笔进行标注,考前一天会着手回顾自我总结的考前叮嘱与各模块提醒纲要,当天晚上便进行最后的“破”——打破硬式思维,打破模板思路,在考场上力求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沉心于文,冷静从容”。如此,笔者往往能在灵活多变的命题中,追随自我的分析,紧扣命题者的核心意图,以重复训练的规范作答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考卷。以下是笔者部分考前叮嘱示例。 

    总而言之,实践出真知。学习方法数不胜数,但长于分析思考,习于剖离筹划的本质始终是学习亘古不变的核心。从立到破,从务实积累到考场上的自信从容,只要你用心学语文,语文也必定不会辜负你的一片赤诚丹心!最后,愿读者们能再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在语文考场上大放异彩!







站群导航
  公司名称:罗湖区高勇名师工作室   详细地址: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    联系电话: 13691989055 
邮箱:gaoyong8899@163.com   业务QQ:383610293   微信号: 13691989055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