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运用:新版《标点符号用法》问号(?) 1、在多个问句连用或表达疑问语气加重时,可叠用问号。通常应先单用,再叠用,最多叠用三个。 例:这就是你的做法吗?像你这个经理是怎么当的??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 2、问号也有标号用法,即表示存疑或不详。 例1:马致远(1250?—1321) 例2:钟嵘(?—518)
叹号(!) 1、表示声音巨大或声音不断加大时,可叠用叹号;表达强烈语气时也可以叠用叹号,最多叠用三个。 例1:轰!!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 例2:我要揭露!我要控诉!!我要以死抗争!!! 2、当句子包含疑问、感叹两种语气且都比较强烈时,可在问号后再加叹号。 例1:这点困难就把我们吓倒了吗?! 例2:他连这点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还敢说自己是高科技人才?!
顿号(、) 1、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号。 例:飞机在60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2、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宜用顿号。 例1:“日”“月”构成“明”字。 例2:《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 例3: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1、标示下列各种情况,均用圆括号: ①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例:我校拥有特级教师(含已退休的)717人。 ②标示订正或补加的文字 例1:信封上写着:“阿夷(姨),你好!” 例2:建筑工程全部达到优良工程(的标准)。 ③标示序次语 例:思想有三个条件:(一)事理;(二)心理;(三)伦理。 ④标示引语的出处 例: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⑤标示汉语拼音注音 例:“的(de)”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 2、标示作者国籍或所属朝代,可用方括号或六角括号 例1:[英]赫胥黎《进货论与理学》 例2:〔唐〕杜甫著 3、报刊标示电读、报道的开头,可用方头括号。 例:【新华社南京消息】 4、标示公文发文字号中的发文年份时,可用六角括号。 例:国发〔2011〕3号文件 5、标示被注释的词语时,可用六角括号或方头括号。 例1:〔奇观〕奇伟的景象。 例2:【爱因斯坦】物理学家。
连接号(短横线- 一字线— 波纹线~) 1、以下情况均用短横线“-”(占半个字的位置): 标示化合物的名称或表格、插图编号;连接号码,包括门牌号码、电话号码,以及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月日等;在复合名词中起连接作用;某些产品的名称和型号;汉语拼音、外来语内部分合等。 例1:3-戊酮为无色液体。 例2:安宁里东路23号院3-2-11室 例3:联系电话:010-88842603 例4:2011-02-15 例5:吐鲁番-哈密盆地 例6:让 – 雅克·卢梭(“让-雅克”为双名) 2、标示下列各种情况,一般用一字线(占一个字的位置),有时也可用波纹线(占一个字的位置): ①标示相关项目(如时间、地域等)的起止 例1:沈括(1031—1095) 例2:2011年2月3日—10日 例3:北京—上海特别快车 ②标示数值范围 例1:25~30g 例2:第五~八课
书名号(《》<>) 1、标示书名、卷名、篇号、刊物名、报纸名、文件名等 例1:《红楼梦》(书名) 例2:《论雷锋塔的倒掉》(篇名) 例3:《人民日报》(报纸名) 例4:《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文件名) 2、标示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作品名称及简称 例1:《渔光曲》(电影名) 例2:《追梦录》(电视剧名) 例3:《勿忘我》(歌曲名) 例4:《沁园春·雪》(诗词名) 例5:《光与电影》(电视节目名) 例6:《庄子研究文献数据库》(光盘名) 例7:《植物生理学系列挂图》(图片名) 3、标示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称中占主导地位的软件名 例:科技人员研制《电脑卫视》杀毒软件。 4、不能视为作品的课程、课题、奖品奖状、商标、证照、组织机构、会议、活动等名称,不应用书名号。下面均为书名号误用的示例: ①下学期本中心将开设《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两门课程。(×) ②明天将召开《关于“两保两挂”的多视觉理论思考》课题立项会。(×) ③本市将向70岁以上(含70岁)老人颁发《敬老证》。(×) ④本校共获得《最佳印象》《自我审美》《卡拉ok》等六个奖杯。(×) ⑤《闪光》牌电池经久耐用。(×) ⑥《文史杂志社》编辑力量比较雄厚。(×) ⑦北京将召开《全国食用天然色素应用研讨会》。(×) ⑧本报将于今年暑假举行《墨宝杯》书法大赛。(×)
分隔号(/) 1、持歌接排时分隔诗行(也可以用逗号和分号) 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标示诗文中的音节节拍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分隔供选择或可转换的两项,表示“或”。 例:动词短语中除了作为主体的述语动词之外,还包括述语动词所带的宾语和/或补语。 4、分隔组成一对的两项,表示“和” 例1:T13/14特别快车 例2:羽毛球女双决赛中国组合杜婧/于洋两局完胜韩国名将李孝贞/李敬元。 5、分隔层级或类别 例: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省(直辖市/自治区)/省辖市(地级市)、自治州/县(县级市、区)/乡(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