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境、情——古诗鉴赏总结时间:2021-10-13 一、思想情感 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 1、热爱自然——诗人通过对……的所见所感的描写,直接或间接表现了对……喜悦和兴奋之情,或者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孤独寂寞——本诗以白描手法写出了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前两句写村夜秋色的浓重,秋夜的凄清,透露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3、忧国伤时——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怀古诗) 4、惜春伤时——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或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或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寓情于景) 5、仕途感叹——诗人借……,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 6、乐观情怀——对……的热爱之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7、高洁品质——用对比的手法,借……赞杨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8、壮志难酬——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9、思乡怀人——悲思愁绪,今昔对比,思念京国,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游子思乡之情。 10、清静归隐——由对某人的敬仰或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体现出诗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 11、渴望引荐——“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常用的表达诗词主旨的词语有:心旷神怡 热情洋溢 豪情满怀 慷慨激昂 得意洋洋 徜徉山水 欢快 欣喜 喜悦 舒畅 自由 恬淡 闲适 惬意 仰慕 追慕 坚守节操 留恋 同情 孤独 寂寞 思念 郁闷 空虚 烦闷 抑郁 感伤 辛酸 悲痛 悲愤 忧愤 激愤 悲壮 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 消极避世 讽刺 指斥 控诉 二、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但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神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特定塑造人物形象为主。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人物形象的分类: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珍视友情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孤独寂寞又、形单影只、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9、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10、淡泊度日,情趣高雅清高:孤寂、孤傲、随性(率真)、狂傲、多才、具有独立人格等特点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鉴赏题的一般问法: 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或者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大体的一般格式: (1)本诗刻画了一个什么什么的人物形象(特点加身份) (2)例举特点后点明身份。 三、手法技巧
常见手法的作用: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3、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4、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含蓄蕴藉。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5、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7、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两种。烘托是较大规模的衬托。 8、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9、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如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思考。 10、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往往用 “动”更衬托出景物的“静”。 11、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12、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四、诗歌的意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言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当一些人物、景物的形象处在客观世界里被我们观察时,那些只是“无情无意”的物象。当诗人以自己个性化的带有特定情感的眼光观察了,并择取物象的某方面特征付诸毫端的时候,这些物象就被称之为意象。而统一于作者主要思想感情的一组意象,就是意境。 体味意境的基本方法 从意象的形声色味等特征开始,通过合理想象,设身处地,把握意象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的美丑、高低缓急、明暗、香臭等属性,并依人之常情,由己及诗,对应推断诗中的感情基调与感情变化。推断过程中注意主次关系的取舍。 常见的评价景物氛围特点的词语——注意词意的轻重、侧重点等细微差别: 壮阔 阔远(阔大悠远) 雄奇优美 雄浑苍劲 雄浑壮观 富丽堂皇 瑰丽 明丽 淡雅 恬淡自然 恬静 安谧 幽静 和平 生机勃勃 繁华热闹 深远 幽深 奇险 迷濛 迷茫 飘渺 虚幻 暗淡 幽暗 昏暗 冷落 孤寂(孤独寂寞)落寞(冷落寂寞) 荒寒 肃杀 萧条 萧索 悲凉 慷慨悲壮 悲壮苍凉 凄凉 凄惨 五、古诗的结构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巧用人称。 例: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在这样反复咏唱中,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先景后情——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 卒章显志——诗言志,中国古典诗歌把“言志”当作重要内容来表达,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古诗线索——以人物为线索。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以一景物为线索,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开头到结尾一共出现四个“雪”字,中心线索是雪;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唐诗宋词选读》),这首诗从夜幕降临明月生写到天已快亮斜月落;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唐诗宋词选读》),全诗以梦为线索: 六、语言特色 作家的语言风格常用以下词概括: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①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②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④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⑥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⑦奔放——直率有气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⑧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七、常见题型答题思路 题型一:欣赏一个字或诗眼的妙处? 答:我认为……字用得好,它运用了……手法,具体形象传神地刻画了……(对象的特点),使……表现得更加突出,烘托了…气氛。 题型二:欣赏一句或一联的妙处? 答:①炼字的妙;②手法的巧;③构思的妙。这句诗运用……手法,营造了…已经,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更突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题型三:欣赏语言分风格的特点? 答:此诗(句)语言特点是……;其中(结合句中关键的词句分析),描绘了……的场景,表现了……之情。 题型四:欣赏诗句的手法特点? 答:这首诗(句)运用了……表现手法,描绘了……的画面或意境,表现了……情感思想,起到了……的作用。 题型五:赏析诗歌(句)的结构特点? 答:全诗以……起笔,现描写了……,接着又转到……的描写,最后以……做结。通篇贯穿一个“X字”,把……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或含蓄深沉等。 题型六: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 答:本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向往或喜爱之情。诗中以……描写(或典故)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揭示了……。 题型七:比较两首诗歌的特色 答:两首诗的相同点是XXX的思想(或描写对象);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借XX描写,表现了XX;后者借XX营造了XX气氛,有 一种XX之情。
八、古诗的艺术特色 1、赋予文字手法的艺术——, 诗词的每个字、每个词的组织运用都是艺术的加工与提炼。表面看似非常简单又通俗的字词组合,其实是诗人赋予文字以新的生命力,诗句才会不朽。 2、创造美好意境的艺术—— 诗词需要意境,同样一首诗词,不同读者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在不同的环境、心理、情绪、感触之中,意境都会发挥独特的作用,令人触景生情。 3、体现音乐美感的艺术—— 诗词偏重并借助于音乐艺术进行表达,为了更好的表现音乐的节奏美感。文字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音、意、声调,音乐美便已经融于其中。抑、扬、顿、挫,一首诗有起伏的变化,声情才会很好地表达出来。 4、融入作者思想的艺术—— 思想性是诗歌的灵魂,作品的思想艺术表现出来的是作者的思想艺术。由于个人性格、观念、感知、情操的不同,思想艺术也是各有所向。 九、诗歌鉴赏答题原则和范围: (1)联系诗文——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还包括标题、注释、背景)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 (2)粗细兼具——我们在鉴赏诗歌形象时,往往都是一句话:该诗刻画了什么什么形象。这个“什么什么”一般都是表示事物性质的词语(粗),这样答题有一个缺点:不具体(细)。往往要丢1~2分。怎样才能做到每分必得呢?一言以蔽之:粗细兼具。粗的是总体概括,细的是在答题时必须具体到诗中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 (3)明确手法——一般说来艺术手法分为三大类:①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反衬、托物起兴、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②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对偶、顶真等。③表达方式: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 (4)把握意境——苍凉、雄浑、开阔、空寂、幽静、悲凉、静谧、淳朴、秀美、冷寂、凄凉、幽雅等。“意”是主观的思想和感情,“境”是客观的生活和景物,艺术作品中,意和境水乳交融,就构成意境。意境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审美中心,它的最大功能是内足以抒写怀抱,外足以感染读者(听众、观众)。诗人们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特别重视意境的构筑。一般说来,诗歌的意境必须具有形象性、抒情性和概括性这三个基本特征。 (5)了解情感——国家的兴亡、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思想、关切和思念、赞赏喜爱、离别之苦、乐观旷达的情怀、友情恒久、孤寂和思亲、感慨今昔、烦恼惆怅、喜悦欢快、热爱自然等。 (6)明晰语言——生动形象、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自然、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等。象陶渊明的恬适平淡、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浅显平易,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7)规范格式——诗人通过对,……(1物象)(2神情一诗歌原词。动作——诗歌原词、心理一诗歌原词、衣着——诗歌原词.或者“所觅、所闻、所感”等)的……描写,采用……!(修辞手法)手法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说明:“诗歌原词”指的是诗中所采用的具体词语;“修辞手法”指的是如果诗人采用了修辞手法则需要点明,没有则采用常规修饰性词语] 十、最新古诗鉴赏试题类型(选编) (1)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我同意前人的说法,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包含委婉劝告之意。该句大意是说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结合尾联“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的意思“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可见杨巨源是希望白居易志向还在,不要意志消沉,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所以说第二句是委婉表达劝说之意。)(2021新高考1卷)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诗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①通过去岁今年同期所见,暗示了诗人仕途遭遇,含蓄地表达了对冷暖寒暑、苦辣酸辛的感触;②叹息人事的变化不定,对时序的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感到欣慰;③对新春的到来感到欣喜,企望重新回到君主身边,再次受到信任的思想。)(2021年8省联考) (3)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善用“掉尾一波”,意为其诗文“虽有悲慨之情,却往往能于结尾处呈现豪爽俊健之风”。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这一特点。(前三联通过叙事、写景、抒情,表现了女子对征人的思念和因此而起的满腹愁绪。尾联“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转为从征人角度抒情,征人有满腔抱负,他想要在凌烟阁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力尽辽城”也不肯回。书写了远征之人建功立业之志,写出了不灭敌寇不回乡的报国之心,豪爽俊健。这首诗的确属于“掉尾一波”的写法,尾联的情感一反前文的哀愁苦闷,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呈现豪爽俊健之风。)(2021山东省淄博市高三) (4)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5)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6)《╳╳╳╳》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8)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9)“╳╳╳╳”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10)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11)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安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说明他内心孤寂愁苦;幸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说明他不肯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2021新课标2) (12)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较,本诗描述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述,如“忽如一晚上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述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那么是间接描述,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述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2021新课标1) (13)“微月”“泉声”“竹”三个意象对写饮茶一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微月”点明开茶的时间,渲染了清幽的气氛;“泉声”以动衬静,突出了碾茶时环境的清静;“竹”写出了饮茶之处的雅致(1分)。三个意象展现了烹茶饮茶的美好环境,从侧面烘托出饮茶的清雅脱俗之趣)(2021广州一模) (14)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 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17)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做说明。(①内容上:“赴安西”送友人出使安西,“功名万里外”表明友人到边关建立功名。②景物上:“金鞭”“铁骢”“虏障”“燕支北”是赴边关途中或是边塞特有的景物。③意境上:“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空阔辽远,雄浑阔大。④情感上:“看取宝刀雄”表达了激昂壮别、激励友人立功异域的豪壮之情。)(2021深圳一模) (18)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19)诗歌比较鉴赏: 相同点——两首诗都都写了……(表现了……;采用了……手法) 不同点——《XXX》侧重……情景,勾勒……图画; 《XXX》从……写作,侧重描绘……。 不同手法:抒情手法的不同(如正面写还是侧面表现?虚写还是实写……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 不同风格: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 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十一、诗歌鉴赏选择试题
古诗鉴赏选择题的角度: 1、对形象、意象的错误解读 2、对环境、意境的错误认知 3、误解作者的情感思想认知 4、对诗句、炼字的错误解读 5、对手法、表达的误解误判。 6、对诗歌语言风格错误理解。 提示:在选择判断中往往是望文生义、手法错误或过度拔高主题的解读几乎都是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