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适的小说阅读和合适的小说教学时间:2021-12-20 为什么要读小说?这个问题好像不只是学生问、老师问,社会上 很多人也在问。去年我儿子也问我这个问题。后来有一个编辑邀我写 一篇稿子,就是专门回答中学生为什么要读小说这个问题的。在这里 把我的一些认识说出来跟老师们交流交流。 你是怎么认识小说阅读价值的? 我对小说阅读价值的认识是这样的:我们一个人能活多少岁啊?活一百年,已经算高寿了吧!活一百 年,就整个人类历史来讲,其实也很渺小。人可悲之处在哪里呢?你 只要这样活了,这一辈子也就只有这么一条人生的道路,你选择了这 条路,就必定抛弃另外一条路。所以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种生活方 式,那就是他这一生所走过的轨迹。他这一生怎么走?他的一生只有 这么一种体验,就是按照他所选择的,他最后所形成的那种人生的轨 迹,他只能感觉到这么一种人生。 【要点提炼】读小说的价值:延长有限的生命。 只 要是一部好小说,只要你认真读了,每读一本,或者一篇,实际上都 是在经历一种特殊的人生。你读得越多,经历的人生就越丰富。这样 来说,读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成它延长了我们人类有限的生 命,它丰富了我们人生单一的生命。你读得越多,活的次数就越多, 活的层级就越高。 【要点提炼】小说用虚拟的方式丰富人生体验。 读小说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这种很平淡的人生、很短暂的人生一 下子变得丰富了,一下子得到了延长。 它用虚拟的方式来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 我们认真地体验一本好小说,就是以一种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方式 活了一次。 根据这样的理解,我们就知道小说教学到底该教些什么。根据这 种对小说的理解,我们来看一看读小说的根本路径。 【要点提炼】读小说不仅关注它说了什么,还要关注它怎么说的。 第一点,小说说了些什么?这个肯定要读出来,事实上我们一般 人读小说,基本上就是在这个故事层面上读。 第二点,小说这样的故 事怎么说?就是叙述,那些非专业的阅读在这个方面基本是空白的。我们在中学里面要教学生读小说,可能在故事的层面做得比较多,在 叙述的层面是有很大缺陷的。 【观察者点评】让我们停下来想一想这几个问题! 语文老师的作为主要应该在叙述角 度、叙述层面。 实际上 很多的艺术种类都有故事,电影也有故事,戏剧也有故事,有的音乐 也有故事,叙事诗也有故事。那么多的艺术种类都有故事,小说的故 事和其他艺术种类的故事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小说中的故事到底该读 些什么?该怎么读? 为什么要读小说?这是小说阅读和小说教学的前提性问题,也是基础性问题。它要解决的 是小说阅读和小说教学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者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 那么我们对小说阅读和小说教学的认识的深度就会受到影响。因此,邓老师首先谈的这个问题 是十分重要的。 为什么读小说,这个问题是从一般阅读意义上提出的。其实,这个问题如果变成一个教学 论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学“为什么教小说”、学生“为什么学小说”。 教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理解,会影响到他的小说教学。比如,会影响到他的小说教学的 价值取向:是为了读小说而读小说,为了教小说而教小说,为了考试而教小说,还是为了通过 小说的阅读丰富自己和学生的人生体验。这些不同的价值取向是与“为什么读小说”、“为什 么教小说”这样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由此,又会影响到小说教学的内容选择,以及教学 方法的选择等。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认真思考“为什么读小说”、“为什么教小说”这两个问题。 目前小说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样态。 第一点我称之为“非语文的小说教学”。在目前的课堂中,存在 着这样的现象,我们在教小说,但是《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传》,人教版9年级上学期教材。 比如有老师讲 花了一节课,讨论一个什么问题 呢?杨志为什么丢失了生辰纲,然后老师、同学一起总结了八个原 因:部下无人、权力受制、对手太强大、天意弄人、老天不作美、作 者安排、内部矛盾等。一个个来讨论,最后看看杨志为什么丢了生辰 纲。这种课例,它是“非语文”的。为什么这么说?这实际上是把小 说作了一种社会学的解读,它是对社会现象的评释,它是在评一个人 押送一批货物为什么没有成功。老师也可以从报纸、新闻上摘取这样 一个案例,然后让大家对它进行评释,和讲这篇文章没有区别。 这一课相当于是领导力研讨课,讨论一个领导组织、一个团队, 怎么行动才不会失败?或者是生活常识教学,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中 怎么防范,才不会落入彀中。作为一篇小说,主要的不是我们从《智 取生辰纲》里面吸取杨志的什么教训,这个故事更主要的是讲一个出 身显赫的没落贵族子弟,有本领,他迫切想通过某一种方式来提升自 己的社会地位,然后他处心积虑,想尽一切办法要做成一件大事,在 这个过程中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又焦虑,又憧憬,但是最后还是失 败了。 【要点提炼】小说的叙述角度与所要表达的意图之间有内在联系。叙述角度不同,所表达 的内容也就不一样了。 我们可能更多地要从杨志的心态去体会他的心境、想法,以及做 法。为什么这么说呢?那个教材后面有个题目非常好,即如果不从杨 志的角度写生辰纲,而以吴用劫取生辰纲写,从吴用的角度来写这个 故事,你看会怎么写?整个故事完全就要改了。 因此,我们认为或者说是一个团队,最后没有团结一致,被别人 攻破了的案例分析。这样的课就是“非语文的小说教学”。 老师们想想这样的课多不多?我想合适的课,应当是感受语言, 感受杨志的感受。这两点如果做到了,可能会比较符合语文的特点。 例二是《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老师要讨论街亭失守 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要学生从里面找到一些依据。然后去讨论街亭失 守谁的责任更大,到底是马谡本人责任大呢,还是诸葛亮用人不明责 任大?最后,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这种课例我们见得也很多 吧! 【要点提炼】小说教学不能就故事论故事。 这样的课跟《智取生辰纲》的课套路是一样的,都是就这个小说 里面所讲的故事、现象去发表评论,都不是对小说的评论,而是对一 个事件的评论。 我们现在看到好多 电视剧里面,特别是我们共产党的部队,每一次打完仗,都要对这个 战斗进行一个反思总结,哪个地方做对了,哪个地方做错了。这堂 《失街亭》的课就是如此,街亭战役战后反思,整个过程不是在教 学。在这个过程中,分析、推理、判断、评价等成分非常多,思辨的 东西特别多。 我把这一类的课,统称为“非语文 的小说教学”。 思辨不是读小说的方式。读小说的方式应该是什么呢?(可多选)A.分析人情形象B.概括故事情节C.提炼小说主题D.想象故事发展E.移情人物经历F.感受人物命运第二点是“非文学的小说教学”。这个似乎要进步一点,它有语 文的味道,但是它不像文学。 比如说,有一位老师教《祝福》,把祥林嫂的悲剧描述为现代版 的凶杀案。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吧!记得当年,宁波象山的马长俊老师 曾经也举过这么一个例子:让学生模拟公安人员办案,找出真相,祥 林嫂什么时候死的?死因是什么?有关证据是否确凿等。他讲得特别 生动,他也抨击了这种现象。 案例中这个老师这样做跟前面的有什么不同呢?他的的确确要学 生在文章中找到了大量的细节,有一定的语文的味道。但是没有涉及 小说的言语表达,不需要学生去体验文章中的那种感情,不需要调动 学生的想象和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他把小说教学变成一种筛选信息 的阅读。 当然,筛选信息的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能力,但是正如王荣生 老师讲过的,这主要是用在实用文阅读。 这是第二种现象,即“非文学的小说教 学”。 筛选信息不是读小说的方式。读小说的方式应该是什么呢? 第三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非小说的小说教学”,它甚至也很有文 学的味道,但是不像读小说。 比如在《阿Q正传》里面有阿Q想女人的一段文字。他那天捏了小 尼姑的脸,从此以后就觉得两指之间始终有一种滑腻腻的感觉,然后 他就天天想入非非。之后,作者加了这么一句话:“中国的男人,本 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 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 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我们有的老师在教这一段文字的时候,说我们要体会作者夹叙夹 议的写法,前面是讲故事,突然来了一段议论,这就是夹叙夹议。夹 叙夹议的手法,是典型的散文的手法。在小说中它不叫“夹叙夹 议”。如果要作为纯正的小说的解读,应该怎么去理解这种方式? 实际上讲白了,叙述者跳出来之后会带来 一种什么效果?他会暂时地把故事中断,然后让人从故事中出来,来 清醒地回看这个故事。有人打个比方,这就像我们现代的戏剧表演, 它经常告诉你“不要入戏啊!”这种方式把你从小说中拽出来,让你 看到两样东西。第一是阿Q这个人的心理,第二是另外一个叙述者对阿 Q的冷眼旁观下的评价。 【要点提炼】小说的解读要从叙述的角度来进行,套用其他文体的解读方式容易出问题。 当然,本身这个叙事的语言是调侃的,为什么要调侃?因为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我们感受到 的小说的味道才会十足,教夹叙夹议是不够的,虽然它也是一种文学 的手法。 第四种是“类型化的小说教学”。 为什么叫非典型小说呢?它有故事,但是没有连贯的 情节;有人物,但是人物没有太明显的性格。作者讲故事,写人物, 主要是为了营造一种意境,一种情调。 我们 很多老师凡是教小说,总是这么一套路子:人物、情节、环境、主 题,所有的小说都按这四块教学。这样的小说教学就比较类型化,或 者叫“模式化”,不应该这样教,不同的小说应该有不同的教法。 不同的小说应该有不同的教法,这是切中要害的一句话。但这里不是强调小说教学要有多 种教法,要变换着教法去教,而是强调不同的小说有不同的特征,小说教学要根据不同小说的 特征来选择教法。这里其实蕴含着一种内容决定教法的思想。一定要看到这一点,这句话不是 在就教法谈教法。 “不同的小说”,不仅仅是说“类型”的不同,更是强调“每一篇小说”的不同。每一篇 小说都有自己的文本体式,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小说、其他单篇小说的独特的地方与价 值,而它的独特之处与独特价值正是我们要读这篇小说、教这篇小说的价值所在。如果每一篇 小说都是在读同样的东西,都是在体验同样的价值,那么多读一篇,少读一篇,就没有什么区 别了。恰恰是因为每一篇小说,都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才值得我们一篇一篇地阅读与学习。 小说教学,一定要找到每一篇小说的独特之处与独特价值,并据此进行教学。小说的文本 体式决定了小说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小说的“不同的教法”。 小说教学中之所以出现按照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要素模式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没有按照不同小说的特征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把握住“不同的小说应该有 不同的教法”对小说教学十分重要。 【要点提炼】教小说最突出的那些特点才有意思。 我们很多老师教《边城》,不去欣赏文本的意境,偏偏要去体会 性格、人物,解读寡淡的情节,解释到后来,学生不理解小说美在哪。你们去看看,好多学生读《边城》都觉得没意思,为什么?老师教错了。你教的是这篇小说最不突出的一点,当然没有意思了。 那么美的山水,那么美的风土人物,那么美的感情,互相融合起来了,产生一个诗意的世界。 类型化教学把很美的小说上得兴趣全无,枯燥乏味。听了好多堂 《边城》的课,我感觉到从人物和情节入手,讲解《边城》显得非常类型化。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也是这样,那也是很有诗意的一篇小说,如果你过分地从人物、性格和情节来讲会让学生觉得没有意思。 还有各种各样的小说教学,因为太多了没法一一列举,我把它归类概括为其他。 就是刚才讲的传统小说教学“四大件”:情节、人物、环境、主 题。我不是说这些东西不能教,但是时代、背景、作家介绍,这是我们小说教 学的第一块;人物、情节分析,这是我们小说教学的第二块;概括主 题思想,这是我们小说教学的第三块。我听了好多的小说教学课都是 这样,已经成了一个公式了。假如我们老师哪天搞个教学改革,叫学 生来给我们同学上一堂小说课,还是这个路子,为什么?因为他听到 的语文老师讲小说全是这个套路。 在主题表述的时候格式化。这也是小说教学很常见的问题。有个 特级教师,他告诉学生概括主题的几个公式:“通过什么揭露了什 么”、“批判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歌颂了什么”。一个是 批判小说,一个是赞扬小说。他认为这两个路子就能概括所有的小 说。“通过什么”,这是要概括一下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歌颂了 什么”、“批判了什么”,这是这篇小说的主题,好像这样就读懂 了。 如果一个学生读完一篇小说,你不告诉他揭露了什么,批判了什 么,表现了什么,歌颂了什么,他就觉得没话可说。我们老师也会觉 得没教什么,主题都没有讲,这个是很可怕的。为什么可怕?根据我 们刚才对小说的理解,什么叫读小说? 那么是不是经历了这个人生之后,一定要概括出一个 主题你才算没有白“活”? 人物分析的论证化。这个是非常常见的。听十堂小说课,大概总 有六七堂分析人物是按照这个套路来的。这个人物是坚强的,请同学 们找一找哪一个细节表现人物的坚强?哪一个动作体现了人物的悲 伤?这种事多不多?这种解读小说的方式是什么方式?我称之为“给 论点找论据”的方式。这个人很坚强,为什么坚强呢?文章三处讲了 坚强,可见这个人很坚强,是不是一般用这个方式啊?读小说怎么可 以这么读呢?那么多美好的小说,硬是让我们用这样机械的、僵化的 方式把小说肢解得惨不忍睹、面目可憎。所以以上我归纳出目前小说教学存在的一些现况、我认为不好的现 象。当然很可能归纳得不全,归纳得也有错误,但是的的确确是我自 己看课例、听老师的课,甚至反思自己以前的小说教学提炼出来的。如果说前面的几种都不合适,那么,什么样的小说阅读才算比较合适 呢? 文学理论是这 么定义的: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一个故事。 【要点提炼】小说界定的三要素:散文、一定长度、虚构。 首先它不是韵文,第二它有一定的长度,第三这个故事一定 是虚构的。这是文学理论对小说的界定。 我要选王安忆作例子。第一,王安忆本身是个作家,她自己有大 量的小说作品;第二,王安忆现在就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专门研 究小说。这样一个人来界定小说,我觉得是可以接受的。王安忆对小 说的界定不像是一个教授的界定,更像是一个作家的界定。她怎么界 定的呢?我很喜欢这个界定,这个界定跟我 刚才所讲的为什么要读小说是相通的。 【要点提炼】读小说实际上就是走进作家的心灵。 很显然, 刚才论证的方式不合适吧!我们不可能去论证心灵。揭示主题的方式 也不可能吧!既然小说是作家心灵的历史,我们读小说实际上就是走 进作家的心灵。走进一个人的心灵应该用什么方式去走进?我觉得走 进一个人心灵的方式就是读小说的方式,这是根据王安忆的说法。 【要点提炼】小说的本质特征是叙述、虚构,要从叙述、虚构的角度去读小说。 对小说大家有共识的看法是——小说是叙事,它的本质特征就是 叙述、虚构。所以刚才讲的马谡为什么失街亭,杨志为什么丢了生辰纲,既没有从 叙述的角度,也没有从虚构的角度,而把它当成一个真实的历史案例 来分析,所以就完全违背了小说阅读。 请提炼要点:当然这个叙述是对虚构的叙述。叙述有两类,一 类是实际的叙述,比如写新闻报道;还有一类就是虚构的叙述,小说 属于虚构的叙述。 一个孩子从峡谷中跑出来大喊 “狼来了”,背后真的有一只大灰狼,这个不是文学,这叫新闻报 道。一个孩子大叫“狼来了”,背后没有狼,这才是文学,因为它是 虚构的。我们一定要分清这一点,在这个虚构的背景上,我们可以演 化出很多的东西。 请提炼要点:那我们看虚构的价值在哪里? 骗子也是高明的虚构者,诈骗犯的虚构是为了让人上当。一个人编了 一通谎言,编得对方泪流满面,非常感动,如果当成小说来读,这是 很好的小说,但是如果他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上当,那就是谎言。而 小说的虚构不是为了让读者上当,而是为了让读者有所收获。什么收 获? 请提炼要点:现实的 经常显得很虚假(很多真正发生的事说起来别人觉得不可思议),而 虚构的往往最真实。因为现实的东西发生会有很多偶然性,各种机 缘、各种因素都可能改变。 对小说本质的理解和对特征的把握是小说教学的一个基本前提。教小说,首先要搞清楚什 么是小说,小说的特征是什么等问题。只有对小说的内涵理解到位了,对小说的特征把握准确 了,才能够在教小说时把内容选择正确,才能够教“准”、教“对”,进而教“好”。 从邓彤老师的讲座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名语文特级教师,他不是一上来就关注小说教学 的,而是首先关注小说教学的一些前提性问题:为什么读小说,什么是小说,小说的特征是什 么等。前提性问题清楚了,后面的教学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进行。由此推之,不论是 哪种文体的教学,都要对这种文体本身有所学习,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甚至有比较深入的研 究,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准确、完善。 主题,这是我们的老话题了,我们教小说阅读特别喜欢概括主 题。这是我们中国人从娘胎里就带出来的,为什么?这是我们传统文 化的一种遗传。汉语表达就特别想强调意义,凡是叙事都要讲意义。我们文学传统之一就是重“道”。所有的中国文化都有这个共性,所 以我们文人都有这个特点,因此读小说想概括主题很正常。 我们中国的叙事作者写一篇文章,一定也想有一个明确的意思, 读者读文章也一定要读出明确的意思来,否则就觉得这不像文章。当 年朦胧诗出现,大家反对的理由就是没有明确的意思,这叫什么文 学?后来慢慢地宽松了,被理解了,也被接受了。 但是从总体上说,我们读小说还是想有一个主题,不然我们就觉 得白读了。至于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什么都不重要。 我在读小说,这个小说里面很多东西让我感动、让我逃避、让我 悲伤,让我的心情、感情得到一种宣泄,让很多东西变得美好,这难 道不是收获吗?最后一定要有那么一种道德教化,你才觉得有收获吗? 请提炼要点:所以 ,这是我的 经验,也不一定对。我们中国人读西方那种含糊的小说总感到不习 惯,但是这种小说往往表现的是常态。正如我一开始所讲的,读小说 就是感受人生,我们在人生中,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好多说不清、道 不明的东西,我心有戚戚,我怦然心动,我很感动、很难受、很悲 伤,但是我实在是说不出来,这种情况多不多?太多了。我这一段经 历,就是我人生中很宝贵的一段经历,我真的一定需要用一个明白的 语言表达出来吗? 西方的这种小说,其实恰恰是小说的本质,而我们中国一定要有 一个明确意思的小说,说不好听一点,这叫做图解式、概念式小说, 叫思想的传声筒。这个我们不多讲。 对僵化的理解主题的方式我们习以为常。《祝福》肯定是批判封 建礼教,《项链》是讲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在讲《祝福》的时候, 我也讲礼教,但是我还多讲一点。“我走在街上,看见祥林嫂走过 来”,有这么一句话,“我”看见她向我走过来的眼光,“我”就停 下来了,预备她来讨钱。老师们不知道有没有注意这句话?我看了以 后很受震动。我就跟学生商量或讨论,我说不知道我们同学有没有在 街上遇见过乞丐啊!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做的,说句不怕你们笑的 话,看见一个乞丐向我走来,我第一反应是赶快躲开。我说你们怎么 样?我们都不要装高尚。学生说:“我也是的。”那么我们就想象,看见一个乞丐向我走来,我就站着等她来讨 钱,这已经很好了。再往下看,然后我和她交流,乞丐问我每一句话 我都得掂量,她为什么问我这句话,我要这样说对她会有什么妨碍 呢?我如果这样说会不会伤害她?如果要伤害她,我赶快换一种方式 说吧!我说,你不要讲对乞丐,请问你跟你父母有过这样的对话吗? 然后你再看看这个“我”,你觉得这个“我”怎么样,学生讲太 了不起了。我们的教学参考书还批判这个小说中的“我”是个小资产 阶级,我想连“无产阶级伟大的战士”这个帽子给他都不过分。我们 多少的所谓的“人物”做不到这个境界啊! 这个实际上就是一种体验人生。 他不需要用他的感情、用他的经验去领会,他只要把老师告诉他的东西背下来,他认为他就读懂了小说。你 想这样的东西除了考试还有什么用?难怪学生要问读小说有什么用, 因为他真的从读小说里面没感到有什么用。为什么他没感到什么用?因为老师没教他有用的东西。我这个话也许不对,但是我的确有这种感受。 我举个例子,有人问歌德,你《浮士德》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歌 德说,你怎么能问我呢?我怎么知道呢?连歌德自己都不知道他的主 题思想是什么,我们语文老师竟然知道。图片 对小说有这么一句话:偶有说教,便成败笔。我们教小说是处处 败笔。为什么?我们处处说教,净干这种事情。 那么,我们该怎么读主题?我觉得不要叫“主题”了。为什么?第一“主”是最关键的,其他的都是次要的;第二是“题”,它是理 性化的,最好给它取一个名叫“意蕴”,这个“意蕴”也不是我取 的,我是借用哲学里面的,黑格尔很喜欢用这个词。 他说“意蕴”是有内涵、有一种孕育的东西。黑格尔讲的“意 蕴”是艺术作品外在的形态所体现出的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与精 神,是你很难摸得透,但是又能感觉到,你又说不清的一种东西,这 个东西就不好用“主题”来概括。 为什么这样?因为优 秀的作品往往含有多层次的丰富的意蕴,既然是多层次的丰富的意 蕴,你就很难用语言把它完全地表达出来。 你同意邓老师所认为的教小说的最高境界的说法吗?你认为的教小说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假如一篇小说的思想内容 完全可以用理性的、抽象的语言表达,那又何必去写小说呢?倒不如 写论文。理性的、抽象的语言根本不能表达感情,构成意境,它不具 备表达小说内容的功能。我们是不是经常用非小说的方式来解读小 说?我们在讲到主题思想的时候,就是在强迫理性语言做它不能做的 事情。理性的语言不能干的,我们硬要叫它干;小说不应该这么读 的,我们偏要这么读。 在此,我再次引用王安忆的话,在前几届国培 班,我上过《十八岁出门远行》,上过小说《老人与海》,课后老师 们跟我争论最大的是:你为什么不讲主题?因为我那时候没办法展 开,我只是跟他们讲,小说的主题是不好讲的。他们不理解,认为这 是我这堂课的败笔,这么丰富的硬汉精神,你居然都不讲? 【要点提炼】小说是把故事呈现给读者,而不是用小说家的思想去牵制读者的思想。 当然我有我的考虑,我正好借这个机会来比较详细地阐发。 问题是有时 候小说家不肤浅,我们语文老师肤浅。 刚才只是讲内容、情节和主题,下面我重点讲一讲话语系统。我 想讲两个:如果我们要分析一 个小说的故事怎么讲?大概可以从这三点:叙述的语言、叙述的视 点、叙述的时间。 叙述的语言我们刚才讲过了,《阿Q正传》中的那一段文字,实际 上就是一种很典型的叙述语言,它是跳出了故事本身的,由叙述者发 表评论。要研究的就是,为什么叙述者要突然插进这一段议论? 你看,中国农村未庄的一个农民,和我们几千 年来所有人的心态几乎是一样,是宏大的文化的背景。 我们都知道鲁迅在写作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特点叫做“顺带一枪”。这是鲁迅常用的,写杂 文也用,比如《拿来主义》。比如说有一个人突然得了一个大宅子, 不管他是偷来、抢来的,或者是做了女婿换来的,这句“做了女婿换 来的”就是“顺带一枪”。 请提炼要点:像这样的叙述语言我们都可以给学生讲一讲,一下子就让故事变 成了两个层面,一个是演戏的人,一个是看戏的评论者,这是叙述语 言的体味。 我2000年发表过一篇文章,分析《社戏》 的视点。中学教材里面的《社戏》,我把它称为是“腰斩的”,它只 取了后半截。《社戏》的原文怎么讲的呢?就是讲“我”在北京戏院 里看戏的两次经历,都觉得很郁闷,不带劲,灰色的。然后呢!再讲 到“我”曾经看过很好的戏,就回忆早年的那一次。我们的教材把前 面的在北京看戏的部分全部删掉了,直接就从“我”曾经看过很好的 戏开始。这样只剩下后半节最有诗意的部分,实际上是对视点的一种 漠视。如果把它保留下来会有什么感受呢?就是“我”的感受、 “我”的回忆、“我”对往事的留恋都是有缘由的。有在眼前看戏感 到特别郁闷、特别痛苦的前提。类似的事,我们编写教材经常干。比 如说《套中人》,第一句话,“我”的同事什么什么,前面好多,讲 得是什么?三个人在外面晚上聊天各自说自己的经历,其中有一个人 谈到“我”的同事别里科夫可真是一个怪人。整个谈完了之后还有一 个“尾巴”,这个叙述者“我”和讲别里科夫的这个人有一段对话。如果把这个头尾都连在一起,再来看看别里科夫,你就能发现它又多 了一重意味,除了有别里科夫这个人的表演以外,还有另外几个观众 在评价他、在看待他,一个立体的人生的画面就出来了。 请提炼要点:还要讲讲叙述的时间,小说对于时间的安排很有讲究。很多 时候我总觉得我们教小说,几乎不太考虑时间因素,也就是倒叙、顺 叙、插叙有一点时间因素。但是我们知道,在小说的叙述艺术里面, 时间的安排相当重要,如果我们好好地抓住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有 很多东西可以分析。 英国作家伊丽莎白·鲍温在《小说家的技巧》一文中说:“时间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组成部 分。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凡是我能想到的真正懂得,或者本能地懂 得小说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地运用的。”我举一个例子,来解释时间在叙述中的差别。我们都知道姚明投 篮从抢到球到投篮几秒钟时间,这个我们称之为事实上的时间,实际 发生的时间,可是这样的时间在叙述故事中就被拉长了很多。我们看 日本动画片《灌篮高手》,流川枫从抢到球到投进投篮,足足会演十 几分钟。为什么实际上几秒钟的事情在叙述中会叙述到十几分钟?而 有时候几十年一句话就带过去了,这就是小说叙述的差异。 我们来看看,感受流川枫是怎么抢球投篮的:终于流川枫进攻 了,没有把球传给任何人,而是晃了一晃,做了个假动作,一步、两 步、三步,好一个漂亮的三步上篮,就在这一刻,一秒、两秒、三 秒,流川枫往上空飞身,四秒、五秒、六秒,他依然在空中飞身,就 在七秒时突然停住了,右手高高举起,拇指紧紧抓住圆圆的篮球,注 意就这一秒钟,它这么长了。这时全场再轰动,看到没有,不写流川 枫了,全场轰动。有人露出了惊恐的神色;有人表现出欣喜、欣慰的 惊喜;有个对方的高个子队员张着嘴巴,狠狠地骂道“可恶”,还有 个姑娘把嘴张得大大的,眼睛里浸着泪,高喊着“太棒了,太棒 了”。 投篮在叙述中突然停止了,叙述别的事情了,“哐”的一声,流 川枫终于把手里的篮球扣了下去,而这时篮球在他手里已经足足有了 三分钟时间,这是叙述时间。这就是叙述的时间,真正抢到篮球到投 进去时间是很短的。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在小说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其实叙述时间 有好多概念,我不再多讲,我找几个跟我们语文教学、小说阅读关系 大的。 【要点提炼】等述,即叙述的故事和实际的故事基本相等。 什么是等述呢? 比如说,一个人说了什么话,他说这句话,我写了这么一句。这种相等的叙述基本上是由人物的动作、对话构成的时间。对这种东 西怎么欣赏?就是看它怎么展示、怎么呈现。《祝福》中,我和祥林 嫂关于灵魂的对话,就是等述,不多讲。 【要点提炼】概述,是把很长的故事用简短的话概括掉。 这种主要是对 背景全貌的介绍。 比如说,《孔乙己》中孔 乙己最后一次用手移动着到了酒店。《阿Q正传》里面写阿Q那种革命 的漫想等等。 请提炼要点:要点1:要点2:扩述的地方一定要细细品味。 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怎么做 呢?本来扩述是很长的文字,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一句话,这么多的 内容其实就是这一个意思,那么它为什么要讲这么多?这个多出来的 东西到底是什么?引导学生去品味,你就会知道作者把它放慢了,把 它放大了,把它细化了,这就有作者设置的很丰富的意味。 对于叙述时间,我想请老师们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对于扩述, 叙述时间远远大于故事时间的那个部分,一定要多加留心,好好地去 品味。 小说的解读,需要文学理论知识,特别是小说写作技巧方面知识的支撑。比如,这里提到 的叙述语言、叙述视点、叙述时间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小说解读的工具。小说教学之所以在人 物、情节、环境、主题四大范畴里转来转去转不出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丰富的、相应 的解读小说的文学理论知识的支撑。不知道等述、概述、扩述等概念,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当 然在小说教学中也就没有这种意识去发现其中的奥妙,更谈不上带领学生去品味其中的妙处 了。走出小说教学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学习并掌握小说解读的理论和知识,并把它们运用 到小说教学中去。因此,教师应该多阅读一些文学理论,特别是叙事学、小说解读等方面的书 籍。 最后,我想讲一下合适的小说教学。 我们把小说概括为两大类:传统小说、现代小说。 【要点提炼】小说的类型不同,教学内容、方法不同。 现代小说分两类:一类是心理小说,一类是荒诞小说;还可以分 成三类:情节类的小说、心理类的小说、荒诞类的小说。针对不同类 型的小说,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要点提炼】从愿望、障碍、行动方面解读小说情节。 举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例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最后 林冲在山神庙里面,因为他的草料房被雪压倒了,他就跑到山神庙去 一边喝酒一边休息。突然就听到草料场着火了,他正准备冲出去救 火,听着外面有人说话,他赶过去趴在那儿不动。这是个细节。自己 看管的草料场着了大火,他还不赶快出去救吗?他还能够静得下心 来,躲在山神庙那里偷听?这就是一个人的高度警觉。在这样半夜三 更,那边着起大火,为什么在这个荒郊野外会有人?他认为这三个人 比草料场着火还要重要,所以他才会躲在山神庙里面偷听。就这一个 情节,就值得推敲。 再看下面的。他没有出去,在山神庙里面听外面三个人在说话, 有好多地方可以分析了。其中一个道:“这条计好吗?”这个人是 谁?林冲是一听就能听出来,太熟悉了,为什么作者不讲?这就是作 者的叙述,他故意不讲。 其实,这个人肯定是差拨,差拨是管理他的人。记得以前我在教 学的时候,第一,让学生知道这个人是谁,这要根据文章来看;第 二,要知道这条计为什么好?这个是情节的需要;第三,你还要知道 说这个话的人,这时候是什么心态?他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很显然,这条计的确是好。为什么?第一,火烧草料场来害林 冲,为什么好啊?“林冲太厉害了,我们三个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所 以必须要智取,不能够强攻,所以用火烧死他。”第二,这还是个连 环计,即使烧不死,怎么样?他也是落了个死罪,他看管草料场,结 果让草料场失火,他本身是个罪犯,又渎职,他还不是死路一条。 所以,这样的一个人在讲这个话,带有一种卖弄、讨好。而且, 这句话跟前文照应。前面讲陆虞候和富安来到这个地方,林冲知道以 后,找了好几天都没找到,为什么?估计就在商量怎么办。商量好 了,找个借口把他调到草料场去,这个都是计策的实现。一步步全是 暗场处理,作者都没有叙述的,都是在这时候我们才知道。为什么要 用这种暗场处理的方式?是为了一种悬念的需要。图片 【要点提炼】叙述是为了一种悬念的需要。 如果要是从差拨,或者是从陆虞候、富安的角度,直接讲出来就 不吸引人了。所以,就“这条计好吗?”一句话可问的就很多。 第一,这是谁说的话? 第二,这条计好在哪里? 第三,他说这句话的时 候是种什么样的心态? 第四,作者为什么要把林冲一下就听出来的 人,作这么一种暗场处理?一句话,这全都是叙述手法的运用。讲什 么,就这么一句话;怎么讲,有这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 【要点提炼】荒诞小说的基本手法是夸张变形、象征隐喻。 我们讲心理特点是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就是这种荒诞化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我们中国大写意的书画,它就是觉得那 种一笔一画的工笔描写,已经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只有变形,通 过这种写意的方式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现代小说心理化、荒诞化,要讲的东西太多。我只举一个比较典 型的《荷花淀》的例子来说明。很多老师上这篇课文,把《荷花淀》 中重要的东西漏掉了,我觉得很可惜,为什么呢?因为《荷花淀》这 篇小说,跟《香雪》、《孤独之旅》,还有《边城》都是同一类型 的,带有诗化形式的。 所以,在教这篇小说的时候,我就特别强调对它的意境的体会。像下面这一段文字,我就觉得特别有意境。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我们看看,编席子是一个劳动的场面,一个家庭妇女在编席子, 你看看作者用什么样的比喻:“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坐在一 片洁白的云彩上”。坐在洁白的雪地上还像人,坐在洁白的云彩上变成仙女了。作者为什么用这种比喻啊?他已经完全把这个女的美化、神化、诗意化。 这样的诗意化,我们再往下看,这种周围的环境也是富有诗意的。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我们都知道,荷叶、荷花的香是很轻微的,在那么个大淀里传过来,风吹过来,她隐隐感到那种荷叶的香味、荷花香,还能闻得到,说明什么?这时候她的心情非常愉悦、非常宁静。 然后我们就体会,她有时望望淀里,为什么望望淀里?(学员回 答:等丈夫。)等人、等丈夫。我们都知道等人一般是什么情况?等一个人,这个人久久不回来,一般而言是什么心态?是很焦灼的。这个女人焦灼 吗?如果焦灼就不可能有这段景物描写。望望淀里,淀里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有薄薄的雾,有新鲜的荷叶荷花香,非常愉悦,说明她一 点不着急。望望淀里面,看看丈夫回来没有,丈夫没回来也就顺便欣赏美丽的荷塘月色。 为什么等人不着急?我们知道她的丈夫是本庄的党的负责人,经常外出开会,所以她对此早就习惯了。而每一次丈夫外出开会,她大概都是这么静静地等,而她知道丈夫一定回来,而且等着,静静地等 待着一个所爱的人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和幸福。所以,这个过程,有一种诗情画意,那么美好。这些东西,我们怎么能不体会呢? 我这边讲几个。 请提炼要点:我写了好几篇文章,是专门分析小说的对话。对话的作用有丰富情节、展开性格和 表现情绪等。我想特意给老师们推荐欣赏对话的工具。这个工具实际 上就是两个理论:一个叫对话合作原则,一个叫话轮的转化和控制。 什么叫对话合作原则?它是说我们人和人 的对话一般是合作的,问题和答案匹配,这是合作正常的。问题是小 说中很多的对话,经常是违背合作原则,答非所问。注意了,如果我 们在小说中发现人物对话答非所问,我们就知道这地方有问题。 违背对话合作原则,答非所问的地方值得探究。请你举出一两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什么叫话轮?就是我们的对话是连续 的,它像个轮子不断地转,不断地前进。每一场对话就是一个圆圈, 这个对话结束以后,肯定要进新的话题。注意了,从这个话题到那个 话题的转换,在说话人中需要控制方 【要点提炼】控制说话进程、话题转换的人是主要人物。 我以前专门用这个理论来分析高中教材里面的《诉肺腑》。林黛 玉、贾宝玉、袭人、湘云,他们几个人在一起聊天。好几个人说话, 谁先说,谁后说,谁转移话题,谁插了一句,把他们的话给中断,从 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人物非常微妙的心理。你看到了没有?分析对 话,实际上就是在生活中察言观色,很像我们听《沙家浜》里面的 《智斗》那一段戏,很有意思。 我举一个《荷花淀》的对话,这是诗化的小说,再举一个《变色 龙》的对话,那是讽刺小说,我们来看看有什么不同。 《荷花淀》里水生嫂在等丈夫,很晚丈夫才回来,女人抬头笑着 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意味着什么?平时回来得也晚,只 不过今天回来得特别晚。今天特别晚就有原因,但是这个水生嫂不知 道,“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 去拿。”注意了,你不要把这句话很随意地放过去。水生嫂并没有告 诉他去给他拿饭,但是水生知道她要去给自己拿饭。这说明什么?两 个人非常默契。还有,水生没有直接回答“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 晚?”这个问题,而是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这就不符合对 话合作原则。他在做什么?转移话题。 于是,“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 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注意,从水生的角度,为什么脸有些 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我想可能不是身体的原因,水生这么个壮小 伙,20来岁的人,划一条船过来还会脸胀,还会气喘?不可能!那是 什么?肯定是心里有事。心里有什么事呢?水生是知道的,但是妻子 不知道。 我们知道水生在区里开会,决定了全部要参加大部队,其他几个 人都不敢回来和老婆说,叫他做代表。水生要去想了:我怎么说呢?说了妻子要又哭又闹,不同意怎么办?我要这么说,她要这么哭,我 怎么办?我要这么说,她要那样闹,我怎么办?她要拉着我怎么办?估计这一路上慢慢地盘算,再怎么盘算,一直到家也没想出个法子 来。 这样一来,坐在妻子对面,脸就红胀了,说话就气喘了,是不是 这个道理?然后水生嫂问:“他们几个哩?”妻子这个问话是很正常 的,你们一道去开会,你回来了,他们几个呢?妻子只是和丈夫随便 聊一聊。你们看丈夫怎么回答?“还在区上。爹哩?”转移话题。你 看半夜了,你们一道开会的,他们几个人还在区上,我们讲要根据对 话合作原则,你接下来应该怎么讲?他们为什么还在区上?这才符合 对话合作原则,不然和妻子合作什么。还在区上,结果不讲了,马上 就“爹哩?”刚才老师们很敏感,转移话题的都是水生啊!女人说:“睡了。”再看,水生又问:“小华哩?”你看到没有,问了爹,再 问儿子,干嘛?大概就不想让妻子扯到他们几个人上面去。本来妻子 没感觉,没想法,这样一问就有感觉,有想法了。 我们看妻子怎么回答,“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这个时候夫妻两个人心里的交锋全都出来了,然后水生才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瞒不过去了。如 果这样分析一个对话,你会觉得诗情画意,夫妻间的那种感情都出来 了。所以我们说对话赏析,真要赏析,确实觉得有味道,原来读小说 这么有意思。 再看《变色龙》。我统计了《变色龙》全文2400多字,对话有 1684字,70%的对话,要不要好好研究对话?这种对话怎么教?你们 看,奥楚篾洛夫第一次问话,就是一连串的问话:“这儿出了什么 事?”“你在这儿干什么?你干吗竖起指头?”“是谁在嚷嚷?”你 们发现了吗,这个对话也明显不符合对话的交际原则、合作原则。为 什么?我们知道问话一般是为什么?询问需要得到什么?是回答,但 是他不需要回答,那我们就想这是为什么? 对!居高临下,感觉很好,很有领导气质。很多领导问话不是为 回答而问的,主要是通过问来体现自己的权威,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得 到一种答案。所以你看,“这儿出了什么事?”“你在这儿干什么?你干吗竖起指头?”“是谁在嚷嚷?”一连串的问,主要是一种身 份,是一种腔调,一种气派,而不是有问题要问。 再看,他有一段话是为了交际的,他跟那个将军家的厨师交流的 过程中,知道这条狗真是将军哥哥家的狗后有一段话。我大概听了七八堂《变色龙》的课,从来没有听过老师赏析这一段对话。或许,觉 得这段是废话,其实,体会一下很有意思。 “可了不得了,主啊!”干吗?将军的哥哥来了,他用什么语气 来表达,“可了不得了,主啊!”“他是惦记弟弟了。……可我还不 知道呢!那么这是他老人家的狗?很高兴。……你把它带去吧。”注 意了,这一句话是奉承将军哥哥的。 接下来,“这条小狗怪不错的。……挺伶俐。……它把这家伙的 手指头咬一口!哈哈哈哈!”马上奉承那条狗。奉承狗之后你看看, 直接要和狗对话,“咦,你干吗发抖?呜呜,……呜呜。……它生气 了,小坏包,……好一条小狗。……”他要讨好这条狗。 你想想看,这是不是一个变色龙,在将军家里的厨师面前讨好将 军哥哥,讨好将军哥哥家的那条狗,甚至在安慰那条小狗。把这些东西都捋一捋,就是人物的对话。 这段话不断地变化,对话的对象从将军家的人到将军家的狗,他 想在短时间内面面俱到地讨好所有的对象。我发现奥楚篾洛夫高高在 上、自我感觉很好的时候,他讲话是有威势,是连贯、流畅的;当他 卑躬屈膝谄媚的时候,他的话语是破碎的、凌乱的,正好体现了他的 内心。 我刚才分析了一个诗意的小说对话,也分析了一个讽刺性的小说 对话,我们看看这样的分析,是不是很有意思。 还有一些细节的暗示,小说很奇怪的地方,有人叫“前景突 出”。 小说中特意的地方、奇怪的地方值得探究赏析。请你举出一两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然后 再看一下邓老师是如何举例说明这一点的。 比如,《故乡》里面究竟是谁把碗碟藏起来了,是杨二嫂还是闰土?这个以前有好多讨论,我们初中老师肯定也经常教。有人分析, 基本上就是闰土。如果是闰土藏的这个碗碟,从小说叙述的角度更有 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小说的情节暗示我们来分析一下就明白了。母亲对“我”说,不搬走的东西都送给闰土。有的人根据这个来强 调,说闰土不会藏,问题是母亲讲这个话的时候,闰土不在场。我们 看原文,母亲在讲这个话的时候,闰土已经到厨房去炒饭了,然后母亲告诉我,闰土很苦,我们搬家不要的东西都送给他吧!闰土自己不 知道。 闰土到厨房炒饭,看见这么多碗,他可能就想:反正他们搬家这 些碗也不好带走,干脆我就要,那问题人家给不给呢?不一定给,不 清楚,又不好问人要。于是,他就拿了一些碗,藏在草灰里面,借口 要草灰,草灰可以做肥料嘛!那个又不值钱,这个你总会给吧!结果 呢?就把碗藏了,准备以后运草灰一起带走。不料,居然给杨二嫂发 现了。杨二嫂为什么发现呢?估计也想要,就盯着他,就给她发现 了,所以,这时候她很高兴。 这个情节我们推断出来倒不是主要的,我们为什么要搞这桩疑 案?这就很有意思,为什么?想不到结尾后,我听到母亲谈到碗碟的 事件,这个到底是谁藏的谁都不知道,我们推断可能是闰土藏的。然 后他就感慨了:“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 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 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这句话好好体会。 我本来对闰土的印象就是西瓜地的小英雄,很漂亮,结果等到我 看到现在真正的闰土,已经完全不像我印象中的那个小英雄。那么木 讷,又喊我老爷,整个精神状态已经这么萎靡了。最后我发现由于生 活所迫,他竟然做了这样的事情。鲁迅并没有责怪的意思,只会感觉 到无穷的悲哀。 这样观测下来,究竟谁藏了碗碟,我们讲如果是闰土藏的,可能 更符合作品的叙述意义。不知道老师们是不是这么想的。这个是我自 己的一些解读,不一定准确。 【要点提炼】语言就是情感,形式就是内容。 最后的语言品味,我就不多讲。汪曾祺说,语言不只是一种形 式、一种手段,应该提高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我以前经常跟老师们 讲,语言就是情感,形式就是内容。汪曾祺也这么讲过,他说“语言 不是外部的东西,是和思想内容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可以 像橘子皮一样剥下来扔掉,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 思想的语言,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这一句话我希望我们老师一定要把它当作圣经一样对待,这是小说家 对语言的评价。 从这个角度讲,小说就是用语言来讲故事,这个语言有具体化的 语言,有抽象化的语言。 什么叫具体化的语言呢?就是有一些作家很喜欢用地方性、风土 性、时代感很强的语言来表达,但是这种语言一般是比较低级的语 言。 为什么白描的功夫最高就是这个道理。 它是难度最大,也是境界最高的一种语言方式。 举一个《阿Q正传》里面的例子。我们刚才讲到一个视点,其中也 有语言,从阿Q的角度来讲语言。“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 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 老师们注意了,这是纯粹的阿Q的语言。 为什么要用这种语言?我们就要分析了,“白盔白甲的革命 党”,这是他们当时的人误解了革命党的宗旨,认为是反清复明,穿 着崇祯皇帝素装。从这句话我们看出阿Q等人对革命党的认识。然后再 看革命党拿的家伙、拿的武器是什么,“板刀、钢鞭、炸弹、洋炮, 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这里既有现代化武器,也有冷兵器。这里的 冷兵器估计就是阿Q等人看戏时熟知那些好汉们拿的家伙,他把它组织 进去了。然后炸弹、洋炮,这是他现在了解的,把它们组合起来。他 的认知就是原有的经验和现代新经验的组合,产生出一个崭新的革命 党人的那种图像。 然后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他为什么会幻想着 革命党人叫他“阿Q,同去,同去”呢?因为他在城里当小偷就是这样 的经历,他当时在未庄混不下去了,在庙里面偷了两个萝卜进城,进 城以后不是偷了很多东西嘛!估计是他到城里很落魄,后来遇到了一 帮小偷,我们去,去不去?同去,同去,然后就发了一笔小财。现在 革命党来了,他也幻想,这些革命党人会不会像城里那帮窃贼,也叫 “阿Q,同去,同去”呢?他把他在城里偷窃的经验和要加入革命党的那种向往,又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去了。这就是当时的农民对革命的一 种心理表现。我们想,不通过语言分析能体会得到吗? 但是我们 很多老师很感兴趣,上课老是盯着这些。比如王朔的小说,我们都觉得很有趣,很有味道,很幽默,是葛优式的语言。比如说,有这么一篇小说,讲一个女孩子找了一个美籍华人老头,别人就笑话她,她说 “人老重感情,桑叶红于二月花”,这个“桑叶红于二月花”就是诗词的转化,看起来很幽默、很俏皮。王朔经常就干这些,讽刺别人穿新衣服,花枝招展的分外妖娆吗?把我们伟大领袖的词转化了一下。事到临头发展关系,要抓紧时间,要赶快发展我们人脉,比如我要买票,没票,赶快跟那个售票员打打关系,他称之为“火线套瓷”。“火线套瓷”是从“火线入党”发展过来的,也就是王朔这种作家很喜欢把时下流行的语言和他的作品语言整合在一起,这种语言有味道,但是往往不长久,也不是大家作品。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可能 不应该太过关注这些。倒是应该关注哪些呢? 我们来举阿城的《棋王》这个例子。现在的小说研究界对阿城的语言功力非常佩服,认为《棋王》这篇小说可以作为现代小说的一个经典。他这篇小说没有任何一个怪词,没有任何一个偏僻的词,都是常用字,常用得不得了,甚至没有形容词。他们评价阿城的小说,就是用动词、名词结合的一个小说的骨架,但是这个骨架给你产生非常丰富的联想。 比如说,他说这个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说话, 他没有任何形容,就乱,因为这个棋王王一生是个特别爱好下棋的人,在车上找到“我”,找“我”下棋。“我”好不容易跟他下了一盘,太乱,“我”实在静不下心,说“我不下了”。一听到这句话, 王一生身子软下去,不再说话了。你看这个人,本来下棋全身是板着的,一听说“我不下了”,软下去了。就是这个“软”字,如果我们 在教学生的时候,让学生体会,本来下棋整个人是紧绷的,突然 “软”下去是什么感觉?多好。比如讲王一生这个人智力不太正常, 他只有两大爱好,第一是爱好下棋;第二是好吃。好棋好吃,注意了,这时候他的两大爱好就会发生冲突,也有情节。老师们看,坐在车上,他正在火车上专心下棋,就听到有人的饭盒叮叮当当响,一方 面爱下棋,一方面他又好吃。正在下棋的时候饭盒响了,这就有了障碍。 我们看他怎么克服障碍?用了一个字,他的嘴巴紧紧“收”着, 我们体会这个词,这种克服障碍是很有毅力的。他特别好吃,又那么 爱下棋,当两种爱好冲突的时候怎么办,嘴巴紧紧“收”着,克制、 毅力。就这么一个词,但是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后来,“我”邀请他下棋的时候,你看,他一下子高兴起来“紧 一紧手”。我们会觉得这个词亏他想得出来,有人要找他下棋,他立 刻高兴。于是“紧一紧手”,他这些地方都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邓老师说:白描难度最大,也是境界最高的一种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