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活动交流 >>课改交流 >>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古文“三读”教学探究
详细内容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古文“三读”教学探究

时间:2022-05-13     作者:张波【原创】

221821f4aavdy4lob9y2zz.jpg

目前,学生学习古文的现状堪忧,具体表现为:一是大多数学生一提起学古文,仍蹙眉咂舌,唉声叹气。二是像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柳宗元、苏轼、陆游等等,这些本来可以让人心动甚而失眠的人物,对多数学生而言,仍是一连串已经缩水、风干的姓名和简单的符号而已。这一切都足已证明了我们的古文教学已经到了令人痛心的地步了。

那么,古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我总结出了古文“四读”教学这种方式。即“粗读,删繁就简通其义;析读,爬梳脉络取其理;品读,知人论世得其气。

这正是: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一、粗读,删繁就简通其义

粗读这一环节,是古文教学的“当头炮”。教师应将激发与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第一要义。那么教师又应当如何帮助学生消除这对古文的隔阂感和克服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人手。

1.突出汉字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汉字不仅独具形象性与表义性,并且还积淀了初民的思想意识与审美观念。虽几经简化,仍保留了其“望文”(此“文’,原指‘字’)便可“生义”的特点。

譬如,当你面对“女”字和那些带“女”字偏旁的汉字时,顿然使你想见到女性身姿的柔曼(如‘婀、娜、娇、婵、媛'等字)、性情的顺(如‘娓、婉、委、如、媚’等字)、容颜的姣美(如‘妹、娟、妍、妙’等字),以及当时地位的卑微(如“奴、婪、妓、娼、姘、’等字)。一个“乱”字,分明揭示了“祸从口出”的哲理;“孕”是胎儿的意思;“胞”呢,包括胎儿的当然是“子宫”了,一个肚子里孕育的,当然是“一奶同胞”了。多么生动形象,多么富有意蕴!

基于上述,在教学古文时,如果能结合作品中的个别汉字,相机做一下趣味解读,必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那么,此举就功德无量了。

2.紧扣重点词句,呵护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所选的古文作品,大多篇幅不长,其中难以理解把握的词句,数量也不算多。过多地讲解与训练,实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得不偿失。关键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一篇文章只要紧紧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突破,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如蒲松龄的《狼》中,重点的词句不外乎:“大窘、并驱、弛、洞、犬坐、隧人”与“一狼洞其中、其一犬坐于前、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在教学时,如果紧紧抓住这些重点词句一一突破,那么其它的如句读、停顿之类问题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最关键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它呵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析读,爬梳脉络取其理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文章亦然。文章脉络的清晰即是思路清晰的重要表证。析读文理,不仅为背诵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训练学生的思路。

如刘禹锡的《室铭》:首先抓住关键句,找出突破口——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生活情景的中间部分:“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具体体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含义,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然后抓住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的妙处。

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就能将文章化繁为简,将作者写文章时的心路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利于学生背诵,还能使学生领悟到作者的为文之妙,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品读,知人论世得其气   眼下,许多教师对文本作者的把握与解读,大多仅限于教材上的寥寥几句与教参上的补充资料。因为所得有限,所以解读起来,难免陷人人云亦云的标本式的泥淖:言李白必曰诗仙,讲杜甫必称诗圣,白居易关心民生,陆务观爱国情切,陶渊明呢,必是一个整天优游于东篱之下,只会采菊、饮酒、做桃源梦田园派   

 那么应如何做好读人,从而达到大变活人这一目的呢?试从三点论之:   

1.丰富资料,展示成长“心路”比如在教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时,特别要交待清楚他青年时的志向、辞官的原因以及隐居后的心态。青年时,他志在苍生(如其诗句蹇關思远翥,猛志逸四海以及刑天舞干戚,猛志故长在')。中年后,因官场黑暗,兼之官运不济,他恕吼一声: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挂冠而去。关键是:他凭借贵胄之后的优厚生活待遇还是完全能养家糊口的,要不然,他早就被饿死在东篱之下了。而隐居之后,他也并非整天职飘然,其实内心是很痛苦的,因为经常失眠,所以他只能用酒麻醉(如其诗句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通过教师展示陶渊明的成长心路,学生在理解《五柳先生传》的主旨时,就不至于再把他解读成整天飘飘然、乐呵呵的老牌隐士了。而是愤怒的呐喊、绝望的呼声,他的性嗜酒、好读书从某一方面讲,也无非是麻醉自己的一种方式。因为清醒的代价太重了! 

2.质疑探究,回归生命本真 读人时,不仅需要教师的解读,更需要学生的质疑探究。比如我在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在对苏轼进行完心路展示后,又鼓励学生对作品质疑并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内心进行探究。结果获得了意外的效果:(1)作品的主旨是说怀人,而许多学生却抓住了小序中的兼怀子由而作出了文章。怀人仅是其一,还有一点就是苏轼在出世与人世之间的矛盾心态——即政治感慨。(2)我又作了进一步的追问:人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最容易相念亲人?是春风得意,还是境遇困顿;是纸醉金迷,还是百无聊赖;是平时,还是佳节。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纷纷进行讨论、探究。并且逐渐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深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问,问得多么苍茫与无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助寂寥的作者,只能从亲人那里获得一点精神的慰藉了。   

古文三读教学方式,较之以前耗时低效的传统教学方式,它更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从而取得了省时高效的效果,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倡导了新课标的先进理念,更激发并呵护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在古文教学方面,将会开创出一种崭新的局面。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古文“三读”教学探究.docx


站群导航
  公司名称:罗湖区高勇名师工作室   详细地址: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    联系电话: 13691989055 
邮箱:gaoyong8899@163.com   业务QQ:383610293   微信号: 13691989055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