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学习:古诗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探径 ——以群文阅读在线教学为例时间:2022-05-26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下。对于语文学科而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又显得特别难以推进。原因有很多,说到底,还是教学的观念问题。要从“以知识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的学为中心”,这项目学习,就是用“做中学”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2020年,一场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使得在线教学成了教育的一种新常态;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在线教育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启了教育信息化的新征程。而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身边的各种资源和机会,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中语文学科教育信息技术化依然举步维艰,一线的教师对此多是曲解,甚至误解,带米一系列的不良影响,这非但没有促进语文教育的进步和快速发展,甚至还阻碍着语文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深人剖析高中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常见的误区,并根据在线教育教学的实践,提供解决方案和对策。 一、高中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常见误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目前由于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认识存在偏差,在实践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一)教学过程以课件为中心,偏离教学主体 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平台辅助教学来实现,表现为教师制作并运用课件来展示学习内容、导读问题、参考答案等,代替板书,或者播放朗读音频、电影视频、动画图片等,代替示范朗读和文字的感知。由于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以事先制作好的课件为中心,就无法根据学生实际去调控课堂,视频音频等的播放造成学生成为旁观者,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学而不深的结果;甚至有的教师离开了课件就无法开展课堂教学。只是简单地用信息技术来呈现教学内容,显然是教学低效、慵懒的行为,是一种教学的信息技术高消费。 (二)盲日依赖教学信息技术平台,偏离教学现实 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平台,将课室改建为计算机房,学生和教师借助计算机,通过登录教学信息技术平台,来实现教学内容的传输和呈现、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结果的反馈,线下学习成了线上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显然是被信息技术平台绑架,语文教师成了信息技术教师。大家都知道,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是语言的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可见,信息技术融合语文学科的教学,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实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而不是其他。这样的教学,无视线下面授的教学实际,生硬地将信息技术混同语文教学,非但没有促进语文教育的进步和快速发展,甚至还阻碍着语文教育的信息化进程。 (三)用录播课代替现场授课,无视教师的职责 由于在线教学的客观需要,叠加上级部门对“一师一优课”的大力推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录播课,当前不少教师用这些录播课来教授新课,学生通过课堂集中观看录插课来学习新知识,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课堂的旁观者。这是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认知和实践的另一大误区。录播课是供教师观看和学习的,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益的方式:同时作为疫情期间教学资源托底服务的一种手段,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但这不是取代线下教学的理由,更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方式。 (四)主播式课堂直播,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基础教育停课不停学,于是在线教学成了最主要的教学阵地,时代直接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推到了一线教师的面前。腾讯课堂、钉钉课堂等一大批在线课堂直播软件应运而生,不少一线教师运用课堂直播软件,或PPT展示, 或教师讲座直播。直播课运用了信息技术来传播课堂内容,但没有师生互动,也没有体现信息技术对教学真正的帮助,不过是借助技术来远程传输罢了,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二、高中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路径 通过概念的考察我们清楚地看到:信息技术只是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核心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首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将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设计的首位,给教学过程做减法,高效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使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进步和发展高效实现。其次,要整合各种的信息技术工具,又不为其所累。在信息技术准备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因势利导,适时而为,白板、I pad(平板电脑) 、MOODLE(平台) 等使用的关键在于高效实现教学。 怎样的教与学的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实现这种融合?笔者认为,实施项目学习或许是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绝佳教学路径。 (一)项目学习视野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教学案例 什么是项目学习?巴克教育研究所把项目学习定义为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过程中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学习的基本特征包括:项目是课程的中心,学生由问题驱动出发,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项目学习鼓励学生分小组合作,自主提出问题、规划讨论、解决问题并评价反思;教师、学生和项目相关人员都是“学习共体~、项目的设置需要具有挑战性,学生为了解决难题必频运用到跨学科知识,调取多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贤源,将所学知识与经验互相作用,互相评价,在此过程中发挥学习主体性。“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以语文学习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简面言之,项目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在实践中掌握新技能,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这可能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绝佳教学场和重要途径。 下面就结合具体的案例加以解析。 项目学习视野下《扬州慢)《书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群文阅读在线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能够梳理、筛选、整合、把握《扬州慢》《书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意象选择、主旨内容、表现手法等;②掌握微信朋友圈推广词及抖音视频脚本写法;③诗词散文化、故事化能力(系列能力之一);④背诵《扬州慢》《书愤》《永遇乐·京口北国亭怀古》。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分工能力、协同能力、任务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忧时伤乱的哀思、衰菲位卑不忘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械理、筛选、整合、把握《扬州慢》《书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意象选择、主旨内容、表现手法等。 教学课时:5一8课时 教学过程: 1.项目公布。 美篇图文唱和:陆游(1125一1210)、辛弃疾(1140一1207)、姜髪(约1155一1221)是同一时代的著名词人。姜爱写作《扬州慢》时是1176年,那时他21岁,陆游51岁,辛弃疾36岁。在扬州,三位词人偶遇了。陆游提出饮酒作词,以解千古愁恨。姜曼写出了《扬州慢》一词,陆游和辛弃疾纷纷点头称赞,并作诗文和之。请你从陆游和辛弃疾中选择一个身份,作诗文以和之,或依题而新作诗文感慨议论“扬州劫难”,或作诗文以评说《扬州慢》一词。可以诗,可以文,不少于100宇,并发美篇图文。 微信朋友围唱和:陆游写作《书愤》时是1186年,那时他61岁,姜是31岁,辛弃疾46岁。在浙江绍兴,三位词人再次偶遇了。面对时局纷乱,姜曼提出饮酒作词,以解千古愁恨。陆游写出了《书愤》一 词,姜夔和辛弃疾纷纷点头称赞,并作诗文和之。请你从姜爱和辛弃疾中选择一个身份,作诗文以和之,或依题而新作诗文感概议论,或作诗文以劝勉陆游,要求引用典故(诗句)不少于2处。可以诗,可以文,不少于100守,并发朋友圈。 抖音薇视频祭奠:辛弃疾写作《京口北国亭怀古》时是1205年,那时他65岁,姜夔50岁,陆游80岁。两年后,朝廷拟任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但是他患重病不久去世。一代词人,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作为知己,陆游和姜夔忧愤不已!两人相约,以诗文祭奠辛弃疾,以吐露心志。请你从姜變和陆游中选择一个身份,作《祭辛稼轩》以和《京口北因亭怀古》及莫辛弃疾。可以诗,可以文,不少于100宇,用抖音软件录制视频,并发微信朋友图。 2.知识学习。 教师通过“腾讯课堂”,组织学生对《扬州慢》《书愤》《永遇乐·京口北因亭怀古》新课就意象选择、主旨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谈相关的理解和分析。 教师发布《扬州慢》《书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解读课件。 学生就美篇图文制作、微信图文制作、抖音视频的制作等通过网页学习新知识。 师生通过腾讯QQ、微信群等进行交流和沟通。 3.课堂分享、交流和评价。 分享与交流:师生通过“腾讯课堂”,按照组别顺序汇报项目成果。 评价:网络评价—师生通过问卷星、微信公众号投票等发布评价和实施评价;终评——任课教师根据任务要求,做出评价。 (二)案例讨论与教学反思 首先,勘察语文学科要素。上述在线教学设计,运用项目学习的方式,将语文古诗文的学习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的融合。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课堂设计指向的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设置仿真的语言交际情景,围绕着言语实践活动进行“诗文唱和”;学生必须根据不同身份对家国、身世命运做出合适的思考,锤炼了其思维;用古诗文的形式唱和,这一写作任务本身就不容易实现,故而真切地实现了语文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的教学目的。语文要素齐全。 其次,考察信息技术运用。这一节课,在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等方面都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化。 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便捷化。这节课通过腾讯课堂这一工具来公布项目任务。这样做属于在线教学的现实无奈之举,线下的教学环节,这个可以通过印制纸质版的项目学习手册替代。尽管这一环节并不必然需要信息技术的加人,但是用信息技术的终端,既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纸质资源,又可以使教学内容的星现方便、快捷。 推动分层教学和个性学习优化。在线教学的最基本的事实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空间上是“隔离”或"割裂”的,因此,用项目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个真实的生活“习作“,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时学生需要更多学习的资源,在传统“面对面”非信息技术支撑的课堂里是无法实现的。在线教学的实施环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必氟依靠腾讯课堂、腾讯会议、钉钉课堂等信息技术平台,这就要求教师的教的观念必须更新为提供“资源”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知识传授,教师的身份也转变为“辅助者”“指引者““协助者”“组织者”,学生的“学“则成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要求:教学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新境地。 助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综合化。本课例最突出的亮点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成果的表现方式。美篇、微信、抖音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软件,成了语言实践和言语实际的绝佳载体,正是这些喜闻乐见的信息技术软件的应用,使得学生有了真实生活情境的交流欲望和压力,使得活动受到学生极大的欢迎且顺利开展;同时,对美篇、抖音、微信图文制作知识的学习,学生是通过网页搜索、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的,这就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思维和能力。这一环节,是线下的纸制学习无法完全取代的,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最好的选择。其过程如图1:
图1项目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过程 促使学业质量和学习评价多元化。就这一课例设计而言,在学习分享评价环节,通过问卷星进行无记名、快速统计的评价,实现了“自评一互评”;而用微信公众号投票则既能实现无记名、快速统计的评价,又能在交流分享后再作延伸补充,同时这种评价将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从源头上有更为强劲的学习动机和分享兴趣,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实现了“互评一网评”。 这一环节信息技术的加人,将学业质量的评价推向多元,益处十分明显(如图2)。
图2项目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评价 这一案例通过项目学习,让学生基于真实生活情景进行学习,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对语文学科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真切提供了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有益启示。 这样的设计思路,同样可以在其他课例中采用。比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群文学习项目: 为了纪念苏轼诞辰500周年,四川省眉州市文体局举办“苏轼旅游文化节“,向社会征集方案,选题为: 1.微电影:人生如戏演东坡(根据文本写剧本,演戏)。 2.微视频:“赤鼻'赤壁°论东坡”(苏轼“赤壁“诗文主旨研讨会)。 3.美篇图文:我给东坡奖(写不少于200字的颁奖词)。 4.抖音视频:“寻访苏于的足述”研学方案(含目的、路线、导游词等)。 5.PDF:《苏东坡诗文选集(搜集苏轼的诗、词、画、文等,编辑一本书)。 以5人小组为单位,合作、质疑、探究,设计选题方案。 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项目学习方式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当然,这一学习方式的实施,是否需要信息技术的加人,或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项目的实现,必然涉及跨学科的学习,信息的搜索、项目成果的呈现也往往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参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倪华,张文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3]张成亮.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误区及改进策略[J].学周刊,2016(12):106-107. [4]张透.浅论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误区及策略[J].成功(教育),2012(2):243. [5]已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9年教育科研一般项目“项目学习视野下文学类文本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YQJK 018之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