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活动交流 >>课改交流 >> 追求遵循学理的语文教学
详细内容

追求遵循学理的语文教学

时间:2022-05-27     作者:罗晓晖(成都市语文教研员)【原创】

我入行教语文,至今已是第33个年头了。我的认识是,做语文老师,门槛似乎很低,要求却非常高。要把语文教得高妙,极为艰难;甚至要把语文教得正确,都并非易事。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觉得这不是谦虚,而是一句实话。

01

初为人师的那几年,我跟别的年轻教师一样,教学热情很高,学习非常卖力。那时没有如今这么多的教学参考资料,借老教师的教案,随老教师去听课,到处买书寻找教学资源,是我能想到的主要办法。我从小就内向孤僻,木讷寡言,为了让教学变得有趣,我甚至买了好些本讲笑话的书来读。年轻教师的教学热情是极为重要的。尽管那时经验不足,完全不知教书门道,但因为有热情,乐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跟学生打成一片,所以很容易就赢得学生喜欢,使他们乐意跟着我一起学习语文。“亲其师信其道”,确乎有理。人都是情感动物,尤其对于情感丰盈的中学生,情感有时比理智更有力量。我带第一届学生,教学水平不行,教学效果不错,学生在高考中竟然取得语文平均分第一的好成绩。我深深感到:学生乐学,比教师善教,更为重要。

但身为教师,当然要致力于“善教”。我在课堂教学中最深切的感受,并不是教学方法的障碍,而是自己学科修为的短缺。有次我在学校图书室看到钱钟书《管锥编》,上面被同校的谢厚生老师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令我震惊。钱钟书先生是我那时崇拜的对象,我在高中时读过他的《宋诗选注》,而读大学时他的声望曾一时无两。钱先生腹笥渊博,没想到谢老师竟能几乎每页都补出钱先生未曾列出的一些文献。谢老师是四十年代的大学生;老一辈教师的学科功底,让我赞叹,更让我汗颜。我深受刺激。我得更加努力读书,才能把书教得更好。

教书必先读书,这是常理。读什么书好呢?在教书的最初五六年中,我多半是基于兴趣,或为了寻求教学材料而读,读得相当驳杂。这有好处,能扩大眼界,累积资源。但我慢慢发现,这样读书不可能让我获得真正的学问。我逐渐认识到,如果想要对语文教学真能有点贡献,就必须在学科范围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细分领域,进行专门的研究。

我找到的领域是古典诗词。小时候就在外公家读过《增订幼学琼林》和《李白诗选》,对古典诗文语言形式有感觉;中学时代就喜欢古典诗词,研究过诗词格律,高中毕业时还填词赠别老师。大约从1996年开始,我狂热地购买和阅读关于古典诗歌的著作。首先是读近人的论著,接下来读古典诗话、词话,以及国外汉学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评论。对文学批评、美学著作中涉及诗歌的论述,我都十分关注。一边读书,一边做些笔记,写点心得。如是五六年后,再回头去看《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就居然有“不过尔尔”之感了,这时就觉察到在学科上自己终于有了一定的累积。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也顺便涉猎别的一些古籍。《论语》《世说新语》被通读,《史记》的列传部分基本读完,还包括从金陵刻经处邮购的一批线装本佛经。我的结论是,语文教师一定要熟读几本古典,古典读得顺溜,现代文本的阅读问题也容易解决。我的感觉是一通百通,学科理解迅速增进。在2005年,我把我的研究中最浅易的一部分整理出来,用作成都七中选修课教程,后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名是《高中古典诗歌教程》。

这个过程让我认识到,青年教师读书,要有专业阅读意识,要有学科研究意识。书籍太多而人生有限,书不可以乱读。教师读书,最重要的是立足于学科;一味根据个人兴趣随意去读,会妨碍学科的精进。我更深刻的体会是:学科的通透,是教师的首要追求。假如教师对学科能有较为精深的理解,语文教学中的学理性障碍就能得到有效和充分的克服。

02

在我看来,语文教学缺乏学理的现象,十分普遍且相当严重。其成因首先在于,语文教师的学科修养普遍不足。如果学科修养深厚,像朱自清、叶圣陶那样的先生来做语文教师,我相信他们的教学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都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他们真的“有货”,对学科有切实而深刻的理解。学科修养不足,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尚有偏差,此时谈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意义不大。而据我所知,许多年轻教师,兴奋点并不在学科,而在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巧妙的教学方法”。理念和方法当然必要,但学科弱了肯定不行。我一再观察到,很多教师甚至名师,在教学中屡屡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对知识的内在构成与脉络缺乏基本的了解。这是学养不足、学理不明的问题。这个问题若不解决,一个教师无论多么聪明,都无法在教学这条道路上向前走得很远。

我经常说,一个好的教师,第一要有慈悲心,第二要有真学问。有慈悲心,就会具备利益学生的发心;但单有慈悲心,即便想利益学生也难以成办。所谓“真学问”,不在教学设计的讨巧,不在教学过程的炫技,而在对教学内容的学理性分析的精准和透彻。教学内容先于教学形式,教学研究要首先研究教学内容,而这种研究是需要学理支撑的。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基本的学理认知,乃至于连课文都读不懂。诸如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不出三味书屋中那位老师的人生悲哀,是因为不了解运用信息比对和关联信息整合来识别语义的方法;认为《荷塘月色》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的苦闷,是因为不符合文本解读须在文本内部获得证据支持的要求;批评《背影》中父亲“违背了交通规则”,是因为不懂得文本信息须相互联结以实现结构化理解的原则。学理认知不足,教学势必言不及义,荒腔走板。阅读教学的基本问题是文本解读问题。我先后花了十年时间,从语义信息识别、文本信息结构化等方面对教材文本进行研究,最终完成了两本书,《方法与案例: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和《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

“君子务本”。学科教师的本,在学科上面。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须以通达学科学理为第一要务。若说我还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经验,这就是最重要的经验。

学科有学科的学理,教学有教学的学理。语文的教学也应是讲学理的。我对此有两点看法。第一,语文教学应更具理性。第二,课堂教学应讲求章法。

首先,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感性、感情、感悟,在我看来这不合理。学科本质上是一个知识与能力的系统,它必须是理性的,讲学理的。学科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形成,无一例外都是理性的过程。教学偏离理性,让感性与情感泛滥,势必阻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感性与悟性,本质上是不可教的;但凡认知活动都是理性活动,若无理性思辨,人就会变傻。课本上的文学类文本中固然多有感性的、感情的部分,但阅读教学依然是分析的、理性的。在我的理解中,教学永远是一个理性的行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性、情感的运用,实质上是一种教学策略。

其次,课堂教学常常不讲章法,缺乏学理性思考。语文课堂通常都是大杂烩,各种内容混成一锅粥。一堂阅读课,作家生平、文本背景、生字生词、语句含义、段落大意、结构思路、主题思想、修辞手法、表现技巧,什么都有,什么都没讲透。面面俱到,导致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效果有限。我自己的教学长期存在这个问题,教书几近二十年才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我认为这是阅读课教学效益极低的症结所在。我花了五六年时间研究这个问题,根据语文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不同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逻辑,提出了语文教学的课型分类主张。我把语文课分为预习课、文本分析课、评价鉴赏课、文学史和文化知识课、训练课、综合性实践课、学科阅读课等七种课型,并在2020年出版的《追求更高品质的阅读教学》一书中,对课型分类给出了简要的说明。

学科的知识理解,学生的能力发展,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认识这样的逻辑并据此教学,就是把握学科教学的学理。我也曾经“跟着感觉走”迷迷糊糊教书若干年,而我的教学生涯最终告诉我,深入学科探索学理、遵循学理实施教学,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事。这需要教师始终保持理性。我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讲过如下几点,供各位同行斟酌:

第一,任何时候都尊重事实,诚实地面对事实,事实是真理的基础。

第二,任何时候都保持理性,对一切观点、材料都要以理性审视。这能使我们保持独立性,不致人云亦云。

第三,任何时候都对自我保持警觉。没有自警和反思,就容易自我封闭成长空间,同时也易失去对异见的包容。

第四,永远保持对规律的渴求。这种渴求会使我们不甘于停留在现象层面,它是我们在求知上不断超越的动力。

03

在学理的探求中,常识最重要。道理中最基本、最靠谱的,就是常理或常识。常识似乎很好懂,但在行动中有意识地运用却很难。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观念的先入为主和习惯的长期维持。

当头脑出现了某些定见,行动形成了某种习惯,我们通常会依据定见和习惯行事,而不是依据常识。在我教书的前十几个年头,写作教学的习惯性安排,都是每周必有作文,大作文和练笔交替进行。那时的认识是,大作文训练学生的作文规范,练笔发挥学生的个性,二者相得益彰,这安排合理且周全。但我很快痛苦地发现,一个学期下来,作文换了很多题目,而学生水平原地踏步。直到很多年后,我才察觉到有几点常识被我们遗忘:

第一,写作是书面表达,按常理必须积累相当数量的书面语词汇。没有足够大的词汇量,斟酌词句、优化表达,根本不可能。

第二,要写出一篇有品质的文章,必先有能力写出一个有品质的语段;要写出一个有品质的语段,必先有能力写出一个有品质的句子。

第三,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除了天才,离开模仿就很难创造。连好文章都没见识过几篇的人,不太可能写得出好文章。

于是我对写作教学加以改进,基本上抛弃了大作文训练。根据第一点,我减少了作文课,改为读书。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他们感兴趣的诗歌和散文,积累词语尤其是修辞有特色的短语。我认为诗歌和散文,最有利于学生找到他们所能理解的“文学表达”的感觉。高一阶段基本不写作文,改为读书做摘抄,每两周一次全班交流。读书还可以积累思想和启发思考,而没有有价值的思考就不会有有意义的表达。根据第二点,高中作文训练,先从打造有品质的句子入手。对造句的要求是,要么有深刻的思想,要么有精彩的修辞。作文训练的重点,主要是句子写作和段落写作。根据第三点,作文要先做范本模仿,允许但不鼓励所谓个性或创造。先把文章写得有模有样,再来发抒性灵。小时候的自由书写,是保护天性;成年后的自由书写,是鼓励创造——而中学阶段的写作学习则应强调法度,强调技术,立足模仿。模仿就是学习,是借鉴。“创造—模仿—创造”,这是符合写作发展的逻辑的。

回归常识来体察教学的学理,就会找到很多有效的方法。我在2003年至2007年间所做的作文训练实效性研究,基本上都是依据文章的写作常识来展开。我把我的方法写在《经典材料百变通》《高中作文要义:思维、材料和技巧》两本书中,在一线教学中获得了热烈的反响。

语文学科的教学材料尤其是文学作品,常常是不乏感性、情感的,语文的学科建设中最稀缺、最需要的是理性。人们自发的情感,也只有通过理性才能升华为“善”的意志,从而成为情怀。依循学理探索学科教学,能使语文教学变得正确、有效,能把语文打造成为既有情怀、也具理趣的学科。这样的教学更能强有力地塑造学生,使其成为情理兼具、情理平衡的人。

1653660420127386.jpg1653660441926328.jpg

追求遵循学理的语文教学.docx


站群导航
  公司名称:罗湖区高勇名师工作室   详细地址: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    联系电话: 13691989055 
邮箱:gaoyong8899@163.com   业务QQ:383610293   微信号: 13691989055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