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思想文化内涵 把脉时代民族精神——《阿Q正传》《边城》群文阅读时间:2022-06-16 【单元导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它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洪流不断发展,用新的思想、新的语言、新的样式为中国文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本单元所选都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涵盖了新文学的主要体裁,体现了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多方面成就。把这些作品集中起来研读,可以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概貌有个大致的了解,还可以加深对百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对人的心灵变化的认识。 研习本单元,要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要根据各种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社会近百年的一面镜子,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它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洪流不断发展,用新的思想、新的语言、新的样式为中国文学开辟了新的天地。中国现当代文坛群星璀璨。鲁迅、老舍、沈从文、艾青、徐志摩、冯至、贾平凹,都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发出了熠熠光辉。他们或勾画人物,或描摹世态,或歌咏真情,或留恋过去…… 【单元目标】 1、人文目标——感时忧国和审美体验,以《阿Q正传》《边城》;《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群文阅读为重点阅读,了解不同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时忧国的情怀,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2、素养目标—— (1) 把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文学门类的代表性作品,根据各种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究作品的意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 (2)把握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尤其是语言风格,学写文学评论,学写语言鉴赏札记。 【学法指导】 1.熟知背景:利用相关资料,自学阅读,充分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相关信息。 2.赏读形象:在阅读中重点赏析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文本呈现的典型的生活的场景,学写文学评论。 3.品味语言:一个时代的作品有一个时代的风格,通过精读重点语段,细致品味文本的语言特点,学习写“语言鉴赏”札记。 4.升华感情:在阅读、朗读、赏析文本中,体会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导航】 导入新课: 朱永新教授(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苏州大学教授)说,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翻开现当代文学的画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出现在我们的阅读之中——阿Q、祥林嫂、大堰河……他们有着丰富而典型的性格,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特色,扎根于我们的阅读视野中。透过这些经典的角色及其所处的社会特征,我们可以透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路径,更能够加深对百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尤其是人的心灵变化的认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阿Q正传》(节选)与《边城》两篇文章,感受人物形象的经典魅力与时代特色,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第一学段:自学预习《阿Q正传》《边城》(先学) 课前全文阅读《阿Q正传》《边城》,了解整个故事情节,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鲁迅和沈从文都十分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但观察和描写的角度却有很大的不同。结合互联网整本阅读+研读这两篇小说(节选),整体感知,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二:完成《导学案》——《阿Q正传》《边城》两课的“理解和梳理” 参考阅读:《阿Q正传》《边城》(全文 电子版) 《<阿Q正传>鲁迅想说什么?》(41期《学习报》2版) 《怀念鲁迅先生》巴金(41期《学习报》1版) 《谈谈<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41期《学习报》2版) 《<边城>的人性美》(41期《学习报》3版) 《为什么沈从文总是以乡下人自居?》(41期《学习报》3版) 第二学段: 研学交流 《阿Q正传》《边城》(研讨交流) 情境导入:为进一步了解百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变迁,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与时代精神,校文学社近期将策划出版《中国现当代文学之典型》系列专题期刊。《阿Q正传》与《边城》两部作品也被选入其中。作为文学社的一员,请分别为典型人物形象、典型社会环境两个专题从两篇节选文章中选择相应内容进行研讨。 任务三、文本研讨,研读细爵,人物形象塑造与创作风格特点 鲁迅先生直言,“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请同学们阅读《阿Q正传》(节选),梳理文中涉及到的阿Q的未庄世情、事迹,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行为特点及形象特征,而美丽的湘西小城边城,给人带来的感觉与未庄似乎是完全不同的。请同学们比较阅读《边城》,从风俗、人情两个方面探究边城的魅力。(分小组结合下列表格开展阅读活动)
作业布置: 1、“未庄”与“边城”所在地旅游部门请你结合这两篇小说的内容和时代背景,从未庄与边城这两个地点之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为它撰写不少于200字的地方介绍。要求包含这一地方的风土人情及人的精神面貌。 2、通过线上自学和线下研读交流我们阅读了《阿Q正传》《边城》,认识阿Q这一人物形象及他所生活的环境未庄的世情、翠翠及祖父这一类善良淳朴的人物形象及田园牧歌式的湘西小城,感受到鲁迅和沈从文笔下不同的人物形象及社会风貌,体会到不同语言风格及叙述手法所带来的独特审美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禁思考,作为现当代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与典型社会环境,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呢?《阿Q正传》(节选)与《边城》两篇小说能够为我们传播出什么样的火种、传播什么样的思想呢?请结合“学习任务三”深入思考,完成任务。 第三学段、 《阿Q正传》与《边城》合作、探究与提升(写作思考) 情境导入:在校文学社策划出版《中国现当代文学之典型》系列专题期刊的探讨交流中,有同学看见了这两句: ①《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郑振铎(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 ②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沈从文。 《阿Q正传》(节选)与《边城》(节选)两篇小说的作者鲁迅与沈从文都十分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但观察与描写的角度却有很大的不同,现当代文学的作品是如何关照社会现实、折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的。请问围绕两篇小说的深入阅读和参考资料,进一步深化。
作业:完成《学考练》相关作业并进一步阅读有关鲁迅、沈从文的回忆性文章,更深入地体会两位文学大师的情怀。完成“活动任务四”——写文学评论(400字以上) 主题:国家命运与人民悲欢——现实与理想的碰撞 【活动引领】无论是《阿Q正传》还是《边城》,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现状,在表现民族心理与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与民族悲欢上。你是否赞同这一概括?请认真阅读两篇小说,做出自己的判断,并梳理出相应的依据。 【写作导引】 1.鲁迅提炼了中国民族传统中的病态方面,创造出阿Q这个典型。阿Q的劣性,仿佛就代表国民性的若干面,俱足以使人反省。鲁迅对于阿Q的劣性如“精神胜利法”等等,固然寄以憎恶,然而对于另外那些阿Q如赵太爷之流,更加满怀敌意,毫不宽恕。他利用了阿Q以诅咒旧社会,利用了阿Q以衬托士大夫中的阿Q,而回头看一向被赵太爷之流残害榨取,以致赤贫如洗、无复人形的阿Q本身,反而起了同情。 2.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小镇,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之争,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所有的习俗和场景,都体现了湘西民众的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突出的都是一个“爱”字。祖父对孙女的疼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都代表了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在自然的明净之中,更有心灵的明净。而这些美好的东西,只能存在于不受大都市物欲污染的边远小镇,这留给我们深刻的思索。
参考阅读:《呐喊﹒自序》 鲁迅 《<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 《论<阿Q正传>》张天翼 《对国民性的思考和发掘——关于<阿Q正传>》 林非 《论<阿Q正传>的幽默讽刺语言》 刘福勤 《悼鲁迅先生》 巴 金 《又读<边城>》 汪曾祺 《先生是水》 胡启涌 《近十年沈从文<边城>研究述评》 温泉 【学习总结】
视频地址: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3OTgyNjgzNg==.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