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老舍《茶馆》的人生三重境界老舍的《茶馆》全篇有三幕话剧,以北京裕龙大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 抗战胜利后三个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风貌。全剧共分三幕,作者以极其 精湛的笔端和巧妙的艺术手法,截取了横贯半个世纪的三个旧时代的 断面,通过茶馆这个小窗口以及出入于茶馆的北京各个阶层的三教九 流人物和他们的举止言谈折射出整个社会大背景。全剧没有一个贯穿 始终的故事情节,但却以茶馆掌柜王利发为中心,历经三个时代几十个 人物的生活变化,给人们展示出一幅气势宏伟的历史长卷。老舍先生在 剧中不仅成功地塑造了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样一些饱含旧社会人 间沧桑却不丢中国人骨气的人物形象,也刻画了刘麻子、庞太监等旧中 国地痞、流氓的丑恶嘴脸。作品的主题在于,这些人物身上,充分体现 出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从而看到了埋葬三个旧时代的必然性。《茶馆》描述了王掌柜为了守护裕泰茶馆,挣扎求生,力求改革自保。裕泰茶馆历经清末、民初、抗战胜利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茶客们的人生也起起伏伏,有人死有人发达,也有人堕落。这是一幕时代的话剧。 第一幕清末。描写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社会日趋黑暗,百姓 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王掌柜是个精明能干的生意人。茶客里有为了鸽子打架的,有买卖妇女的,也有饭都要吃不饱还整天遛鸟的八旗子弟。当然也有一心救国要做实业的秦二爷。茶馆墙上写着“莫谈国事”。 第二幕与第一幕相隔10年,描写袁世凯死后的民国 初年,军阀混战,政府更加腐败,黑暗的统治使人民陷入深重灾难之中。民国时期。裕泰茶馆,前面卖茶,后面改成了公寓。王掌柜想为裕泰谋个新的发展。可是没有枪的干不过有枪的,巡警、大兵轮番来找麻烦要钱摆平。王掌柜比10年前更加精明,吝啬、也更会算账。裕泰已经没落。墙上的“莫谈国事”字更大了。 第三幕描写了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即将爆发时国民党黑暗统治时期的北京城。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裕泰茶馆已经没有原来的体面。除了“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字也更大。在那些条子旁边还贴着“茶钱先付”的新纸条。王掌柜一大家人吃饭比之前更难。说媒拉纤的小刘麻子要抢走王掌柜的裕泰老字号茶馆,王掌柜心灰意冷在自家茶馆上吊自杀。 最后一幕,一身正气的常四爷一事无成,拿全部家产开工厂办实业的秦仲义一无所有,作了一辈子顺民的王掌柜却连茶馆都要失去。他们三老头给自己撒起了纸钱,提前祭奠自己。生前均一无所有,却希望死得时候,能按照之前的老规矩提前给自己烧点纸钱。他们怀念的是以前的仪式感?还是以前那些以为有的光明未来。
戏剧界泰斗曹禺曾说:“《茶馆》的成就前无古人、盖世无双。”《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该剧本自1958年问世以来,已经上演了七百多场,依旧备受瞩目。老舍以裕泰茶馆为背景,用70多个出场人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旧社会变迁中光怪陆离的众生相。从清朝末年、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浮浮沉沉。有人麻木不仁,有人拼命抗争,也有人乐善好施、渡己渡人。在一幕幕人生百态、一场场人间悲喜中,藏着许多人性的真相。当你读懂了老舍先生的《茶馆》,你会明白人生有三重境界:愚者沉沦,智者自渡,圣者渡人。 1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弱者相食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北京城危机四伏,民不聊生。城里的裕泰茶馆,却依旧人声鼎沸,热热闹闹。 太后身边的红人庞太监,闲来无事到这家茶馆喝茶。但他发现过去对自己毕恭毕敬的财主,现在都敢跟他耍嘴皮子了。为了给自己充充门面,他花钱买来了老婆和儿子。老婆聪慧漂亮,儿子乖巧懂事,可庞太监却从不善待他们。他把在宫里宫外受的气,都发泄在了母子二人身上,对他们非打即骂。改朝换代后,庞太监没了权势,侄子们合起伙来欺负他。他把受的折磨,都加倍给了这对母子,对老婆又掐又拧,用烟签子扎年幼的儿子。饱受生活摧残的底层民众,内心更加麻木残忍。常到茶馆惹是生非的打手小二德子,每次见到洋人、官兵,就吓得远远躲开,不敢招惹。而随着社会动荡,学生成了被打压的对象时,他常去学校耍威风、痛打学生。他知道自己打不过力气大的,就专挑老实的学生下手,连女学生都不放过。学生们被他打得遍体鳞伤,哀声求饶,他置之不理。旁人指责他手段下流,欺凌弱小,他也不觉得羞耻。社会学家孙立平也提出一个概念:底层沦陷。如果你身处底层,就很容易陷入一种互害模式中,大家你踩我我踩你。由于我们把大量的精力用来伤害对方,没有精力去提升,没有办法逃离。越无能的人,越喜欢欺负弱小的人,把自己的痛苦转移到弱者身上。身处底层不可怕,可怕的是相互为难的弱者思维。人生已经很难,何必苦苦相逼? 2贪财无良,终会灭亡 书中有个人人痛恨的反面角色,名叫刘麻子。为了赚钱,他不择手段,成天倒腾洋货,以高价卖给达官显贵。他拉皮条,将穷人家的女儿卖给别人当传宗接代的工具或玩物。庞太监的媳妇康顺子,就是他去乡下物色来的。当时,他向庞太监要了二百两银子,却骗康顺子的父亲说,对方只出了十两。凭借赚取巨额差价,他短短几年间便敛财无数。进入民国,他的胆子更大了,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只要钱给够了,他都愿意交易。有一次,他跟两个逃兵谈买卖时,正好赶上部队盘查逃兵。两个逃兵为了活命,拿原本用来买媳妇的钱,贿赂了部队军官。军官们既想捞钱,又不得不完成上级的指标。于是,他们不由分说地绑了刘麻子,拿他交了差。他大声哭喊“冤枉”,却没人愿意站出来替他说话。刘麻子被军官们拖到马路中间,当场杀死了他。《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足,咎莫大于欲得。如果不是贪财无度,哪里会搭上自己的性命?钱财是一把双刃剑,取之有道则能安身立命,取之无道只会深入困途。 3放下面子,才能扛起日子 裕泰茶馆的常客松二爷和常四爷,是一对交情甚笃的好友。两人都是八旗子弟,清朝年间月月都能领到钱财和米粮,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然而,时代的变迁,让他们变得一无所有。松二爷能写会算,完全可以找份工作养活自己。但一向养尊处优的他,怎么也放不下架子,抹不开脸面。哪怕食不果腹,衣着寒酸,他也要每天提着鸟笼四处闲逛,在外人面前强装体面。最后,身无分文的他,活活把自己饿死了。相比之下,常四爷却能屈能伸,丝毫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埋头干起了体力活。他每天摸黑起床,挑着担子沿街卖菜,还拜托王利发照顾自己的生意。随着年纪增长,体力渐渐吃不消后,他又改为提着篮子卖花生米。踏踏实实靠力气吃饭,让常四爷安然度过了艰难岁月。《史记·管晏列传》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在生存面前,面子一文不值。面子是给别人看的,可有可无;日子好不好,却只有自己知道。为了被人高看一眼而透支自己,只会让现实雪上加霜。为了扛起生活重担而学会低头,才能把日子越过越好。你努力养活了自己,顾好了家人,就是最大的体面。 4被旧思维套牢的人,被时代所弃 几十年间,世道说变就变,北京城里一片衰败景象。昔日大街上的商铺鳞次栉比,行人摩肩接踵,从早到晚热闹非凡。如今,商人们接连破产,那些百年老店纷纷关门。玩鸟逗鹦的闲人寥寥无几,巡警们也趁火打劫、搜刮钱财,新店铺也大多随来随倒。王利发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裕泰茶馆,却在萧条破败中屹立不倒。而王利发的经营之道,在于及时“改良”。起初,他只卖茶、点心和饭菜,供来往客人吃喝、聊天。民国时期,他将茶楼重新装修,腾出一半面积做短租公寓,专门租给手头宽裕的学生们。后来兵荒马乱,为了吸引当兵的、当官的进来消遣,他又增加了评书表演。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横行,他还琢磨着要添女招待,站在门口招揽客人。就这样,靠着一次又一次灵活的变通,裕泰茶馆在风雨飘摇中存活了下来。王利发的房东秦仲义,也深谙审时度势的重要性。他原是有名的财主,靠出租祖辈积累的地产赚钱。清朝末年,他察觉到时局混乱,变卖了众多家产,早早改做了实业。他引进先进机器,开了工厂,为民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自己也赚得盆满钵满。常看到这样一句话:“时代抛弃你时,连声招呼都不打。”拘泥于陈规旧俗、固执于条条框框,迟早会被日新月异的变迁甩在身后。敢于挣脱思维的牢笼,方能开阔视野,适境而生。 就像朱熹所说:“无所拘泥,则无不通。”头脑灵活,通时达变,才会在波涛汹涌的时代里,为自己找到一苇方舟。 5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 人心永远是相互的,你给予别人的善意,最后都会回到自己身上。王利发为人精明,处事圆滑,但心地非常善良。常有衣着寒酸的算命先生、卖货小贩,到茶馆里吆喝,叨扰到了客人。王利发从不粗暴地赶走他们,而是端上一碗茶,让他们润润喉。民国年间,茶馆一度生意冷清,人手也不够,老伙计抱怨太过劳累,想辞职不干。此时,康顺子带着儿子大力来到茶馆求助。原来,庞太监已经被侄子们虐待致死,他们母子俩也被扫地出门。王利发手头不宽裕,但不忍心他们流落街头,收留了他们。为此,康顺子感激不已,决定尽心尽力地为茶馆工作。多年来,康顺子不计较工钱,不喊苦喊累,把茶馆当成自己家一样爱护。儿子大力长大成人,去西山参加革命后,康顺子也舍不得离开。直到解放战争前夕,一位国民党干部看中了茶馆,要将它改为高级会所,还要把王利发和家人赶走。坚持留下来,也许是死路一条;不留下来,一家人又无处可去。 王利发一筹莫展之际,康顺子决定投奔大力,并冒险带上了王利发的一家老小。曾经向康顺子伸出援手的王利发,如今在对方的帮助下,为家人谋了一条生路。利他,就是最高境界的利己。人这一生,都在苦苦追寻幸福,殊不知福分都取决于自己的修行。怀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最终受益的其实是你自己。 6《茶馆》中有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时代是英雄的时代,生活是人民的生活。”时代滚滚如流,世事千变万化,谁也无法行云流水般地过完一生。他人的刁难,处境的恶劣和生存的压力,总能轻易淹没在风浪中挣扎的小人物。然而,没有不拂晓的夜晚,也没有熬不完的苦难。如诗人金子美铃所说:“向着明亮那方,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茶馆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一个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各类人物开始出现,他们不同的命运也被体现,侧面反映出当时黑反腐朽的时代。 1. 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里,他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王利发这个茶馆的掌柜精明,干练,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像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最后结局非常的悲惨,旧社会吞噬了他的祖传家业,他只能沉痛的呼喊:“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 2、常四爷——体现了八旗将士的多数人坚守的爱国情操。他是一个正直的旗人,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他虽然也有其局限性,不知道如何拯救民族和国家,但是他却是爱着大清,爱着祖国,和那些吃饭不干事的官差恰恰形成鲜明对比。虽曾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多么尖锐犀利的言语,一针见血,他也有着洞明的眼睛,但这双眼睛却害了自己,因为他看到了太多不平的事情太多黑暗的事情,而他对这些都不能视而不见,只因为他正直他率真,才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3、秦仲义——第1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最后,他无奈地说:“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他也有爱国之心,并固执而骄傲地认为自己能够救国救民,但是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4、松二爷——也是个旗人,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5、刘麻子——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之后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正应了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老话。 6、崔久峰: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 7、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唐铁嘴是看相的江湖骗子;老小宋恩子、老小吴祥子、老小刘麻子属于小市民。性格:顺风倒,奸邪小人,恶势力的代表。他们共同合成了国民劣根性的象征性形象。
茶馆·特殊的戏剧冲突——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茶馆》的“新尝试”还在于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剧中人物仿佛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道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也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的某种邪恶之处,老舍把矛盾的焦点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在第二幕中,李三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而刘麻子、唐铁嘴等人也正是那个黑暗社会的产物。这种近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和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茶馆这一幕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个,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一个人的台词也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口中说着他们自己的事情。比如松二爷的上场表现封建遗老的败落。刘麻子的出场表现地痞流氓的交易。就是起贯穿作用的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场戏,只是在茶客的交往中表现自己。因此,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横断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渐展开。 人物众多,分散的人物、分散的情节安排得环环相扣,关键是衔接得巧妙。在第二幕中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为下一个情节做铺垫。例如一开场李三向王利发的妻子抱怨工钱不长,可话越来越多,引出了王淑芬与王利发的口角。而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了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出场做铺垫。这样环环相扣,使每一个情节线索既清楚又连贯。 戏剧语言 老舍认为:“戏剧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小说与戏剧既重故事,更重人物。作者的眼光要老盯住书中人物,不因事而忘了人;事无大小,都是为人物服务的。” 戏剧的文学性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老舍不仅是语言大师,而且是语言艺术理论家。他论戏剧的文章几乎每篇都讲到语言问题。他对戏剧语言的要求首先是性格化。戏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而不应该变成剧作者的广播员,这就是性格化。性格化对剧作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剧本属代言体,它不像小说那样有叙述人的语言,而只有人物语言。剧作家必须把他所要表现的全部生活内容转化为人物语言及其动作,这里讲的“生活内容”,包括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揭示及作品的思想倾向,在“转化”时,人物语言必须符合说话者的身份、经历、地位、性别、年龄特征、个性习惯。老舍写北京市民,由于对人物了如指掌,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十分熟悉,所以通常只有寥寥数语,就让观众不仅了解说话者的身份,而且了解他当时的心态和环境,真所谓是“话到人到”,闻其声如见其人。 老舍对戏剧语言的第二个要求是通俗易懂,而又富有诗意。戏剧语言不能过分文雅。因为小说中的语言还可以容人细细去揣摹、体会,而舞台上的语言要立竿见影发生效果,所以戏剧语言既要俗(通俗易懂)又要富于诗意,才是好语言。老舍自己写的戏剧所用的几乎均是清浅明白、自然流畅的北京人日常语言。别人嫌弃“大白话”,他却“充分地信赖大白话,即使是去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运用术语与名词”。当然,他运用“大白话”时,并非全部照抄,而是经过加工提炼,所以才显得念出来就能被听懂,同时又富有诗的魅力。
上一篇鸟虫篆——几近消失的神秘文字下一篇新高考60篇背诵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