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摘编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呈现在电视荧屏的电视节目,其本质却是为了提升观众的文化修养。以古论今,《考古公开课》通过讲述与文物相关的历史故事,传授观众古典文化,从而作用于社会生活,承载着“启民智、易风俗”的社会效果。正如《毛诗序》中所言,“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电视节目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电视节目有着传播主流思想价值观念的职责和义务,爱国爱家是永恒课题。国宝级文物除了材质珍贵,往往有一定家国文化参照。通过电视节目传达的意识形态可让个人意识同国家意识保持一致,与伟大的中国梦相向而行。文博类电视节目做到了美育和德育的统一。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观众接受思想的洗涤和文化的熏陶,实现精神的升华。 文化类电视节目可呈现古今中外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底蕴,传递优秀文化基因,文博类节目便是较好的代表。文物可沟通历史与现在,蕴含了所属时代的文化与审美,体现着所处社会的文化认知。譬如,“后母戊青铜鼎”上的饕餮纹体现出殷商时期社会的美学追求,《考古公开课》中的《西水坡星图之谜》便植入了 “青龙” “白虎”以及“北斗星图”等古老的中国文化。考古文博类电视节目亦杂糅了现代文化,在《考古公开课》中的《人骨里的秘密》中,嘉宾便讲解了通过“碳14”测定人骨所属的年代。文化厚度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高度,电视节目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电视节目除具有娱乐作用外,还具有认知和教育作用。《考古公开课》中邀请的均是相关领域学术界的权威专家或具有丰富考古经验一线人员,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讲解,注重考古知识的横向扩展。节目的内容可追溯到中华早期文明,涉及秦汉、盛唐等多个朝代,既有历史视野,又不乏生动诙谐。节目不仅让文物重回大众视野,唤醒公众保护文物的意识,也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用文物沟通古今,不仅利于国民在历史维度上立体感知民族文明,更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文化兴,则国运兴。在国家大力弘扬文化强国的理念下,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官方媒体,先后主导创办多项文博类电视节目。通过文物追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同时又展现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呼应当代主推的“工匠精神”,为弘扬中华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娱乐类节目的泛滥,造成青少年审美追求有所歪曲,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首要任务。先后出台《限古令》 《限薪令》及《限籍令》等政策,以及关停、整改多个娱乐节目,可看出国家正努力纠正青少年的价值观。通过扶持文化类节目从而引导受众审美重回正轨。通过创作优质内容的益智文化类节目吸引受众,从而影响其价值观念。考古文博类电视节目主推中华文化,以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打造一个中国原创电视节目的浩大IP( “知识产权”简称),此类节目成为中国影视文化的又一符号。 (摘编自王烙斌《论考古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和价值引领——以〈考古公开课〉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在保护、管理好文物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对其研究和利用,有利于历史和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C.了解文物蕴含所属时代的文化与审美,我们必须依靠如“碳14”这样的杂糅了现代文化的技术手段。 D.文博类节目横向拓展考古知识,纵向追溯各朝代文明,利于观众在历史维度上立体感知民族文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提及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性,但两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通过讲述海外文物回家的故事,文博类节目让家国情怀深入人心,坚定了文化自信。 C.文博类节目融娱乐、认知、教育作用于一体,“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D.娱乐类节目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国家应予以关停和整改。 3.下列最能作为论据支撑电视节目具有“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作用这一观点的是(3分) A.纪录片《本草中国》讲述本草“药食同源”“化毒为药”的功效,展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B.《端午节奇妙游》以四位唐俑少女视角,向观众呈现赛龙舟、吃粽子、艾草祛病等一系列端午习俗。 C.通过《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观众得知青铜器“何尊”铭文里有“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D.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参加《跨界歌王》《朗读者》《开学第一课》等节目,积极推动京剧文化传播。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拯救老屋行动”,推进乡村振兴。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行动的理解。(4分) 5.考古文博类电视节目具有价值引领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以《考古公开课》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过封锁线 茅盾 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塞。 那一圈围墙,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 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他们还想多知道一点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过去两个晚上的夜行的经验,特别是行列常常脱节,走不快的人急得要命——这一些不大好的秩序,使得他们想起了就满心不安,问话就多了。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
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 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 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道封锁线。 “是不是你送我们去?” “现在还没晓得。” “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 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 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 客人们瞥见了这书名是《论民族民主革命》,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和许多热血的华侨子弟跑回祖国来,参加了抗战的阵营,他姓张。 …… 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跟他那矮小的身材很不调和。 “你也去吗?”客人之一好奇地问了一句。 他笑嘻嘻点着头。 “还有谁是去的?阿张呢?”又问。 他很快的说着客家话。 “他说什么?”客人之一问他的同伴。 “他说,路上如果碰到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勉强能听懂的老徐回答。 “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 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 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 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的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种威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于是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走过一大片旷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不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罢?”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 “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 “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可是不慌。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可是今晚的秩序很好,整然是行军的姿态,就增加了他们不少勇气。 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原来也是经过选择的;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 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 “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 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的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 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 客人想起出发以前这大孩子说的,要是遭遇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都不禁微笑。 “今晚过封锁线,然而没有昨晚路上那样慌乱,无秩序。”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 (写于1942年11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客人所谈及的“秩序”“调度”等相关细节,从侧面衬托了革命战士们的沉着。 B.本文善设悬念,五名客人身份不明,去向不明,得到护送,激发读者的思考与想象。 C.本文主要从客人的视角来描写革命战士们过封锁线时的语言、动作,小说真实可信。 D.“队伍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用比喻手法,突出队伍行进迅速与敏捷。 7.关于那个大孩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孩子在文中多次出现,并且担任不同的工作,可见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战士”。 B.大孩子只会说客家话,合乎地域特征,突出了众志成城,共同反击外敌入侵的主题。 C.开头擦步枪的是这个大孩子,结尾他又担任瞭望哨,形成了首尾的呼应,结构圆合。 D.他和《百合花》的小通讯员年龄相差无几,而且都是细心体贴又朝气蓬勃的好青年。 8.文中没有写与敌人的正面交锋,但笼罩着紧张的氛围,这种氛围的逐步强化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9.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过封锁线》如同《荷花淀》,小说也没有交代革命者的具体姓名。《过封锁线》塑造了哪些革命者?请结合文本分别赏析革命者群像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葛洪,宇稚川,丹阳句容人也。洪性寡欲,不好荣利,少好学,无所爱玩,不知棋局几道、樗蒲齿名。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以其练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练医术,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及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及含遇害,遂停南土多年,征镇檄命一无所就。元帝为丞相,辟为掾。以平贼功,赐爵关内侯。干宝深相亲友,荐洪才堪国史,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练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其自序曰:“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考览奇书,既不少矣。率多隐语,难可卒解,自非至精不能寻究,自非笃勤不能悉见也。道士弘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至于时有好事者,欲有所修为,仓卒不知所从,而意之所疑又无足谘。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馀驳难通释,名曰《外篇》,大凡内外一百一十六篇。虽不足藏诸名山,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后忽与邓岳疏云: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岳得疏,狼狈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
(节选自《晋书·葛洪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 B.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 C.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 D.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樗蒲,汉末盛行的棋类游戏。博戏中用于掷采的投子最初用樗木制成,故称。 B.檄,秦相张仪曾用檄指斥楚相的过错,文中指古代官府用来声讨征伐的文书。 C.黄白,指方士用来烧炼丹药的金银。为了保密,不直言金银而以黄白作隐语。 D.克,句中意为“严格限定”,“克期”是指把完成某事规定在严格的期限之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葛玄是葛洪从祖,曾把炼丹秘术传给弟子郑隐。葛洪向郑隐学道求仙,掌握了郑隐的全部法术,后来又师从鲍玄。鲍玄器重葛洪,把女儿许配给他。 B.葛洪被干宝推荐承担国史编修工作,但他坚决推辞,因年岁已高,想炼仙丹以求长寿,听说交趾出产仙丹,便请求任句漏县县令,皇帝开始不答应。 C.葛洪在自序中表明写书目的:大概讲讲长生之理,决人之疑;世上儒家门徒只知道信服周公、孔子,没人相信神仙之书,作此书给真有见识的人看。 D.葛洪博学精识,在江东无人可比。著述篇章比斑马身上的斑纹还要富丽多彩,又很能辩析玄奥的理义。他写信给好友后即端坐着像睡着一样去世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 (2)虽不足藏诸名山,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 14.葛洪是道家理论家,又是医药学家。请简要概括葛洪取得医学成就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① 邓剡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羸,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注]①邓剡,文天祥同乡好友。1279年,与兵败被俘的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元都。到金陵时,邓剡因病留下。临别之际,邓剡作词赠天祥,为好友壮行。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长江,词人感叹上天不借东风给好友文天祥,致使他抗元失败,沦为俘虏。 B.这首词写金陵风物时融情于景,蜀鸟吴花、荒城颓壁,都寄寓了作者复杂的情感。 C.友人离别后只有孤月相伴,让词人无法入眠,蕴含了深深的朋友之情,家国之悲。 D.这首词擅长运用典故,如借嬴政和司马懿的典故,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企盼之情。 16.清代王奕清《历代词话》卷八引明陈子龙语盛赞这首词,说它 “气冲斗牛,无一毫萎靡之色”。你觉得这一评价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师说》中“ , ”两句,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与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2)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是:“ , ”。 (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1967年,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百年孤独》,短短三四十年间,《百年孤独》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世纪狂潮。 《百年孤独》采用人们鲜以为见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让作品在追求虚幻与现实中达到了一个高度的契合。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这一手法的选择与作者的成长环境是 ① 的。马尔克斯从小就在外祖父家里长大,外祖父的家时时处处充满着魔幻色彩,那里的祭坛供着众多神像,它们的眼睛在黑暗中熠熠发光,使人觉得它们都活了起来。童年时奇特的生活环境、亲人 ② 的影响,使马尔克斯认识到,虚构与真实之间、幻想与感知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 《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但作者的文字并不是狭隘的,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人类历史、移民文化、生命宿命的赤裸裸的整个世界的世纪孤独。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分) 19.“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发展等级有四项“特征”,共计16点: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⑪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⑫见解新⑬材料新鲜⑭构思精巧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⑯有个性特征 请从16点中任选2点对文段突出特点进行评价。要求:所选2点不属于同一项特征。(不超过100字)(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地衣非常小,常栖息在户外的裸石之上, ① ,很容易忽视它们的存在。然而,就是这微小冷门的物种,却有人甘愿终生以此为志业。这就是中国地衣学科的开创者魏江春。 有人不理解, ② ,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去研究?在2005年的时候,欧洲宇航局就做了一个地衣的太空试验,把地衣带到太空上之后,经过了十五天的真空、失重和温度的剧烈变化,让科学家特别惊讶的是, ③ ,而且还能继续进行光合作用。眼下,魏江春也在向国家积极申请,把地衣带到太空去,做咱们中国人自己的试验。魏江春指出,地衣有防风固沙的作用,他还提出了沙漠生物地毯工程的概念。用地衣来治理沙漠,这无疑是给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无穷尽的想象。 地衣研究是一条漫长的路,是需要几代人去接力的一项任务,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培养更多的接班人。好在当下中国的地衣学,不再是魏江春一个人的孤勇探索。我们有了专业的科研团队,有了更多敢于攻坚克难的后生加入,并在多个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魏江春用一辈子的时间,将一个荒芜的学科培育成硕果累累的良田。焕发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回首一生,他凝缩的不过这样一句寻常话:“人要与人为善诚信在,平等待人和为先;做学问要勤于思考多实践,勇于探索求发现。”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下列句子中,与文中波浪线句子中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B.福林路工房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夏衍《包身工》) 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D.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孙犁《荷花淀》) 22.文中划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年10月12日,位于地球之上420公里的高空的国际空间站以每小时28000公里的速度飞越北京上空。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航天员萨曼莎引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来表达自己飞扬心绪,此举引发热议。 从王羲之到萨曼莎,从会稽山阴兰亭到国际空间站,时间和空间有异,但“共鸣”无处不在,这正体现了文化穿越时空的价值。 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给你带来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