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高考复习 >>专题复习 >>高考作文 >> 写作专题: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 思辨性思维与议论文写作
详细内容

写作专题: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 思辨性思维与议论文写作

时间:2023-02-21     作者:毛林【原创】

摘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重要的一条就是深刻,而要做到深刻,就必然要把握辩证性思维方式。从思辨的角度来把握高考作文的写作,能直接考查我们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高考作文如从深度、创新、文采、情感四个方面得到拓展,将会有助于学生的自由表达。

关键词:高考;作文;思辨

 

“思辨”一词在词典上的意思是:①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②思考辨析。因为本文要讨论的主要是高考作文的写作,所以选择第二个义项来探讨。

为什么选择“思辨”一词来探讨作文写作呢?这时因为,“思辨”一词在当下高考作文的写作状态中既稀缺又热门,说稀缺是因为目前能够体现思辨性的作文不多;说热门又正是因其稀缺性所引起的,很多教师或教育工作者都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许多见解。笔者也在此凑凑热闹,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结合“思辨”的词典意思,我认为思辨应该是思想性和辩证性的统一:一是要有思想震撼力,有一定的哲理(思想深度);二是具有辩证性思维,能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能做到正确把握对立与统一、个性与共性、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全局与局部、具体与抽象、有限与无限、正面与反面等等关系。

由以上可以看出,思辨性在作文写作中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高考作文的思辨性该怎样体现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陋见。

 

一、思辨出深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重要的一条就是深刻,而深刻是思辨结出来的硕果。从思辨走向深刻,很多学生最大的缺点就是思考浅尝辄止,不愿做深入细致地分析;或者讲大道理,泛泛而谈,不愿从小的角度切入;或者罗列材料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轻重详略。因此作文一定要做到“慎思之,明辨之”。那么,怎样在思辨的基础上做到深刻呢?

1.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对材料要严格取舍,选取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材料,尽量开掘它所蕴藏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意义,从题材中提炼出深刻的主题来。同时要善于由浅入深,不断提升思维高度。哲学家王夫之曾说过“才以用而日生, 思以引而不竭”(《周易外传》卷四),也就是说,看问题时,要多设疑,处理好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文章的立意不要停留在“是什么”上,更应在“为什么”上深入开掘,要放在整个社会、国家、民族,时代、历史,文化、人性、教育等大背景下去思考,挖掘原因。比如拿2010年全国卷Ⅰ作文“有鱼吃还捉老鼠”来说,就有考生用因果关系来探究,是什么原因导致大部分猫去吃鱼,而捕鼠的猫越来越少呢?于是想到导致这一现象的责任不在猫本身,而在猫的主人对它的宠养,于是生发出了现实生活中有关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问题,是一篇非常有见解的文章。

2.在具体分析问题时要善于运用辩证法,因为一个事物一个问题总有两个方面。说理议论时,如果只说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片面性的毛病,尤其是议论文最忌这一点。当然运用二分法也不能“五五分成”或“各打五十大板”。 我们在辩证思维的过程中,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但在写作过程中,则只需就其“一面”谈深谈透即可。例如“近墨者未必黑”应重于谈内因的作用,“弄斧到班门” 应侧重于谈进取创新。

3.作文要善于运用对比,对比产生思辨。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有对比才能出真理,产生思辨力。比如许多著名的演讲家都善于运用对比来说明是非曲直,使人们充分地明了其中蕴涵的道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就运用了一连串富有对比性的现象,如平等与歧视、白人和黑人、财富和穷困,梦想与现实等,来讲清楚道理,启发人们的思考,反对种族歧视。

 

那么如何比较分析才能有深度呢?那就要善于正反对比或者同中求异(从相同背景的材料思辨分析寻找其本质上的不同点)、异中求同(从不相同背景的材料思辨分析寻找其本质上的相同)。我们的课文《过秦论》《六国论》就是最好的典范。《过秦论》通过对“九国之师”秦、陈涉三者之间“攻”和“守”的悬殊力量的对比分析,得出的结果却恰恰相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这正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果。文章就是这样对比反衬,同中求异,揭示主旨的。而《六国论》将六国与秦国的情况和北宋与辽、西夏的情况对比,异中求同,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再比如:抉择之难在于不愿低头。一个是乌江自刎,一个是卧薪尝胆。项羽和勾践都曾经是逆境中的“孤儿”,却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面对死亡,一向傲气的西楚霸王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身死绝境,勾践却忍辱负重,最终重振国威。生死的抉择,折射了不同的人格。项羽不能选择苟且偷生,只因他不愿低头不愿屈服,不愿相信能屈能伸是大丈夫所为……(《难题》2010年重庆考生)

这段话作者拿项羽和勾践进行对比,多角度、立体全方位地反映了“难题”这一主题,值得大家借鉴。

4.以小见大以其思辨性色彩,也是体现深刻的一种有效方法。以小见大就是抓住议论对象的主要特征,以个别体现一般,以点体现面,以片断体现生活的长河。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例如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描写村小学教师上最后一堂法文课、向祖国语言告别的小情节来反映整个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鲁迅对《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及其性格变化并没有采取正面的叙述而是通过卫老婆子和祥林嫂自己的口讲出来的,节省了大量的篇幅,使得整篇文章简洁精粹,震撼力强。可以说抓住了“一斑”而“略知全豹”;抓住了“一目”而“尽传精神”。再比如2010年上海一考生的《放宽网眼,让学术长大》文章确定了“短期”与“长远”的观点,但没有泛泛而谈去谈各种短期与长远的情况,而是从当下相当浮躁的学术现状入手,这样,选准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来论证,使得文章的内容非常集中紧凑,把作文写得精炼深刻,做到了以小见大。

5.托物喻理,借物发挥。把精湛深刻的思想巧妙地寄寓在具体常见的事物中,做到深与浅的统一,易为读者了解。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就是明证;再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书》里一段话: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就是善于运用托物喻理的方式来达到劝谏的目的。

同时,在进行分论证时,要善于运用一些能体现思辨性的词语,如“固然”“诚然”“其实不然”“假如”“不过”“但是”“尽量”“退一步讲”不要……要……;不该……应改……不是……而是……等等,这样会使得整个文章的更深刻,思辨色彩更浓厚。

 

二、思辨出新

高考作文写作要少一些公共话语,报纸的社论,开会的报告,滥俗的大话,要多一些自己的语言,个人的声音,独特的感悟。我们要有创造性思维,当大家看到这一面,我力求看到那一面;大家孤立的看待事物,我力求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大家看到仅仅是表面,我力求看得深远。这样我们的面前就会展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我们不再平庸肤浅而是新颖深刻,从而体现出思辨的魅力。

1.要体现新,就要善于发散性思考,更要懂得逆向思考。我们的思维不要受传统习惯或成型认识的束缚,不要满足于现成的方法和答案,要敢于开辟新的思维场,创出新路子。我们的思维应该有意识地向多个个角度进行辐射,如文化与科学、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等方面。而逆向思维,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因为思想活了,语言就不会僵化;思想僵化,语言也就枯萎了。所谓“正者自正, 奇者自奇, 皆随其所发而合于理。” (《刘孟质文集序》赵孟頫)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2009年四川省的命题作文《熟悉》。当大部分考生大谈熟能生巧、熟悉与陌生的关系等时,一考生采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熟悉,有时又是一种障碍,一种无形的温柔的陷阱,让人产生依赖。在文章中,作者认为人们在适当的时候,应该抛开熟悉,解除囚禁。这样的作文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阅卷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比如2006年福建一考生的文章《抓住根本看轻其余》,就没有受到成型认识的束缚,作者不在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的细节末枝上纠缠,而是深入骨髓,透过借箭的现象去看草船借箭的智慧,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分清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不能拘泥于草船借箭在数目上够不够十万支。观点新颖,充满思辨,令人刮目相看。

2.作文要新,就要善于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那么欲言故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欲言故藏,也可理解为欲擒故纵、绕弯子、抖包袱。其实也是驳论的一种方式,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即不先急于亮出观点和分析,也不显摆理由,而是先写一种现象(或人或事),由现象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体现该现象的观点是错误的。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很好的利用了欲言故藏的手法。他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而是“自欺力”,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再比如2008年江苏一考生的作文《好奇心》是这样写的: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了。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是多么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

这篇作文不首先写自己对好奇心的真实看法,而是倒转一笔,先写一些看似“好奇心”的现象,最后亮出自己的观点,峰回路转,思辨色彩强烈。

 

三、思辨出采

一般来讲,质朴无华的文章很难在短时间内抓住人心,高考作文更是如此。所以,我们的作文要像美丽的孔雀一见游人就展开绚丽的尾屏那样,抓住机会,善于亮剑,拿出你的智慧,尽情地绽放自己的文采,迷住阅卷老师。而思辨的语言,文采与情理兼具,就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富有思辨性的文章,其在内容和言辞上往往闪着哲理的光芒,并能够带来思想上的启迪。这些哲理可以是深刻的也可以是浅显的,但不管这个道理深刻与否,却能让人们回味三思。只要我们在把握对立统一、本质与现象等辩证性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修辞手法,作文语言是可以做到文质优美。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语言,如:“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对待工人农民的态度,则是拷问这个民族的良心。”“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等等。一些高考优秀作文中此类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如:奖杯扣下来就是囚笼,奖状竖起来就是屏障。我们不能沉迷于那耀眼的光环,否则那光会刺痛我们的眼眸,那环会套住我们的双足。(《人生双翼——忘却与铭记》(2005年山西考生)

生命是对称的。你向往晨起的朝霞,就必定会有暗淡的黄昏;你追求那绿意盎然的春,就必定会有西风萧瑟的秋。我们应该怀抱一颗淡定的心,既向往光明,也迎接阴影,让生命在光与影的交织中唱出最美的赞歌。(《淡然面对光与影》2010年山东考生)

当然,即使是最优秀的文章也不可能全篇都充满哲理性的思辨色彩,我们只需要用一些富有哲理性的话语把全篇的内容像穿珍珠一样串连起来,就能起到思辨的作用。因此,写作时来点思辨的语言,又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写出有哲理性的话语,并不是件易事,需要作者的知识积累、生活感悟或灵感的突现。其实,我们也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做到让文章体现思辨美,那就是在文章中巧用寓言。寓言故事不但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如许多著名的寓言早已凝炼成人们熟知的成语,而且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能以此喻彼,以浅喻深,以近喻远,以小喻大,以古喻今。如“揠苗助长”、“城狐社鼠”、“守株待兔”、“抱薪救火”、“杞人忧天”、“愚人熬汤”“鸡鸣狗盗”等等。如果在文章开头先引述某一寓言,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某一论题,在文章中间引用某一寓言,可凭添一生动论据,生动形象,增强趣味性、说服力。做到古为今用,富有现实意义。如下面一段话就是文采与哲理兼具的好例子:

顽固、拘泥不化,不知变通如刻舟求剑者;不懂规律,盲目行事,适得其反如揠苗助长者;倚重经验,不懂变通, 呆板木讷如郑人买履者;欲达目的,不择方向,盲目出击如南辕北辙者。在客观现实面前不知道灵活变通,又怎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四、思辨出情

有人认为,作文是很难做到情理并善的,其实不然,思辨性强的文章一样可以做到情理交融,而且其情感的抒发会有一种理性的轨迹在里面。只有在理性的轨道中激昂的情感,才会勇往直前的高速行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如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列举了自古以来为民疾苦而呼吁的人、广大劳动人民、历史上的改革家发明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例证时,也是这样,饱含深情,爱憎分明。

我们要做到思辨中饱含情感,就要善于生发联想,缘情、缘事、缘理,使思维尽量发散,“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 同时,情感要真挚, 而不虚伪, 否则没法打动人。例如卓别林在电影《大独裁者<要为自由而战斗>》中说道:“生活的道路应该是自由的、美好的,只可惜我们迷失了方向。贪婪毒害了人的灵魂,在全世界筑起仇恨的壁垒,强迫我们踏着正步走向苦难,进行屠杀。我们发展了速度,但是我们隔离了自己;机器应当是创造财富的,但它们反而给我们带来了穷困;我们有了知识,反而看破了一切;我们学得聪明乖巧了,反而变得冷酷无情了。我们头脑用得太多了,感情用得太少了。我们更需要的不是机器,而是人性;我们更需要的不是聪明乖巧,而是仁慈温情。缺少了这些东西,人生就会变得凶暴,一切也都完了。”

在这里,卓别林从贪婪、机器、财富情感等各方面类比联想,用排比对偶句式、饱含情感的语言,深刻揭露了隐藏在所谓文明社会背后的人性的贪婪和邪恶,这无疑要比只发出空洞的呐喊来得更有力量,更有召唤力。

又如:有余,自然才得以平衡和谐。羊群吃草时懂得要一片一片地吃,不断迁移,使新草生长;虎豹捕猎,常常挑些老弱病残者,使猎物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不至于自己断粮。而我们人类,似乎将“有余”的哲理视为小儿科,对地下矿产无止地挖掘,对北极熊残害、杀戮。我不禁呐喊:贪婪的人类,请放下手中的猎枪,咽下对野味的垂涎吧!如今频发的灾害,不正是大自然对人类无尽抢夺,不留余地的“回报”吗?(《“余”味绵长》2010年上海考生)这段话既懂得辩证分析,又充满感情。

再如:温总理说:“吾身虽瘦,必肥天下。”这是一位年过花甲老人的壮志。面对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话,我们难道不羞愧吗?为了让这道难题得到重视,在《敬告青年》发表后的一百周年,我要写下:

 激情的而非平淡的

 雄壮的而非婉约的

 热烈的而非柔情的

 自信的而非懦弱的

 青年们,要记住这一难题,要摆脱这一难题,呐喊出:

 在死亡到来之前,

 让生命与日争辉!(2010年重庆考生《难题》)

这篇文章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性的词语、充满思辨性的语言、充满激情的呐喊来结尾,令人热血沸腾。 

                                           2011《中学语文》第10

1676909892935888.jpg

思辨性思维与议论文写作.docx

思辨类三元关系高考作文真题综合分析.docx











站群导航
  公司名称:罗湖区高勇名师工作室   详细地址: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    联系电话: 13691989055 
邮箱:gaoyong8899@163.com   业务QQ:383610293   微信号: 13691989055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