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高考复习 >>专题复习 >>文言古诗 >> 专题复习:语言运用之标点符号
详细内容

专题复习:语言运用之标点符号


【教学目标】

1.正确选用标点,要特别注意区分逗号与句号、句号与问号、冒号与逗号的用法。

2.正确书写标点,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和引号、括号、书名号的书写。

3.注意发挥标点的抒情功能和达意功能,要认真分析句子间的关系,通过标点使句意清晰,消除歧义,传达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标点符号考查的意义在于规范使用,因此要求熟悉各类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一般考查根据语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因此标点的复习应更加注重实际运用。

2.考查重点相对突出。

尽管有16种可考查的标点符号,但高考并非不分主次、平均用力。其中问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书名号、括号、引号、破折号等为考查重点。

3.设误热点集中突出。

在规定的考查范围内,试题对考查重点错误类型的设置往往较为突出,测试点常为标点知识的易混易错处。

【教学方法】

标点符号用法的复习与备考,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辨认识别上。首先应弄清楚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知道哪几种在实际运用中易混易错,然后选择相应的练习题进行训练,通过练习,探求规律,掌握方法。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弄清功用。切实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独特功用,特别是对于那些易混淆的标点,更要掌握它们的用法,从而正确地使用和判断。

2、揣摩语气。判断句子的语气要从整个句子去考虑,不能只看其中的一些词语。如有的句子虽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就只能用句号,而不能用问号。

3、分析结构。句子的结构影响着标点的使用。如单句内部不能用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同样,复句的各分句之间,不能使用顿号。

4、紧扣语境。标点在一定语言环境里有一些变通的用法。如:①我们清楚地看到,上海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次抗洪斗争中为江浙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②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同是动宾之间,一者用逗号,一者用冒号,为什么?①句用逗号的条件是,宾语是一个比较长的主谓词组,不用逗号隔开,读起来就会感到吃力。②句用冒号的条件是为了强调宾语的重要性,因而把它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上。

5、理解句意。审视标点的正误要和正确理解句意结合起来。如:老杨同志,请您稍等一下!“稍等”说明语气比较舒缓,既然是语气舒缓的祈使句,那么末尾就该用句号,而不是感叹号。

6、留意套用。所谓“套用”是指在标点使用时,有不少情况是点号和标号连在一起使用,最常见的有引号与句末点号的套用和括号与点号的套用这两种。它们的位置关系都有一些要求,要留意。

【教学步骤】

一、【标点符号的用法】(知识讲解)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

(一)点号的基本用法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是针对句子内部结构层次的。

点号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

句末点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一个较大的停顿,包括句号、问号和叹号;

句内点号表示句中的停顿和结构关系,包括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

句号(。)

句末点号的一种,主要表示句子的陈述语气。句号的形式为“。”。句号还有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一般在科技文献中使用。

1.用于句子末尾,表示陈述语气。

①: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例②:(甲:咱们走着去吧?)乙:好。

2.有时也可以表示较缓和的祈使语气或感叹语气。 

①:请你稍等一下。      

例②:我不由地感到,这些普通劳动者也同样是很值得尊敬的。

问号(?) 用在疑问句末尾,主要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  

1.用于句子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包括反问、设问等疑问类型) 

①:你怎么还不回家去呢?    ②:难道这些普通的战士不值得歌颂吗?

例③: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

2.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问号,各个选项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几乎没有停顿时,选项之间可不用逗号。当选项较多或较长,或为了加强语气,也可在每个选项的末尾用问号。

例①:诗中记述的这场战争究竟是真实的历史描述,还是诗人的虚构?

例②: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

例③:要一个什么样的结尾: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大团圆的?荒诞的?民族形式的?有象征意义的?

3.问号也有标号的用法,即用于句内,表示存疑或不详。

例①:马致远(1250?—1321),大都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

例②:出现这样的文字错误,说明作者(编者?校者?)很不认真。

叹号(!)     

表示一句感情强烈的话完了以后的停顿,主要表示句子的感叹语气。  

1.用于句子末尾,主要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可表示强烈的祈使语气、反问语气等。

①:才一年不见,这孩子都长这么高啦!   

例②:你给我住嘴!

例③:谁知道他今天是怎么搞的!

2.用于拟声词后,表示声音短促或突然。 

①:咔嚓!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         

例②:咚!咚咚!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3.当句子包含疑问、感叹两种语气且都比较强烈时(如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和带有惊愕语气的疑问句),可在问号后再加叹号。  

例①:这么点困难就能把我们吓倒吗?!

例②:他连这些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还敢说自己是高科技人才?!

逗号(,)     

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1.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用分号,一般都用逗号。 

例①: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例②:学历史使人更明智,学文学使人更聪慧,学数学使人更精细,学考古使人更深沉。

2.用于不同语法位置。 

(1)较长的主语之后。

例①:苏州园林建筑各种门窗的精美设计和雕镂功夫,都令人叹为观止。

(2)句首的状语之后。

例②: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3)较长的宾语之前。

例③:有的考古工作者认为,南方古猿生存于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初期和中期。

(4)带句内语气词的主语(或其他成分)之后,或带句内语气词的并列成分之间。

例④:他呢,倒是很乐观地、全神贯注地干起来了。

例⑤:(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白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

(5)较长的主语中间、谓语中间和宾语中间。

例⑥:母亲沉痛的诉说,以及亲眼看到的实事,都启发了我幼年时期追求真理的思想。

例⑦:那姑娘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条绿色的裙子,腰间还系着一根橙色的腰带。

例⑧:必须懂得,对于文化传统,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统统抛弃,也不能不管精华糟粕全盘继承。

(6)前置的谓语之后或后置的状语、定语之前。

例⑨:真美啊,这条蜿蜒的林间小路。

例⑩:她吃力地站了起来,慢慢地。

3.用于不同停顿处。

(1)复指成分或插说成分前后。

例①:老张,就是原来的办公室主任,上星期已经调走了。

例②:车,不用说,当然是头等。

(2)语气缓和的感叹语、称谓语和呼唤语之后。

例③:哎哟,这儿,快给我揉揉。

例④:大娘,您到哪儿去啊?

例⑤:喂,你是哪个单位的?

(3)某些序次语(“第”字头、“其”字头及“首先”类序次语)之后。

例⑥:为什么许多人都有长不大的感觉呢?原因有三:第一,父母总认为自己比孩子成熟;第二,父母总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第三,父母出于爱心而总不想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弯路。

顿号(、)     

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或某些序次语之后的停顿。  

1.用于并列词语之间。 

例①:这里有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的风气和氛围。

例②:造型科学、技艺精湛、气韵生动,是盛唐石雕的特色。

2.用于某些序次语(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天干地支”类序次语)之后。 

例①:我准备讲两个问题:一、逻辑学是什么?二、怎样学好逻辑学?

例②:风格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点:甲、题材;乙、用字;丙、表达;丁、色彩。

3.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号。若相邻两数字连用为缩略形式,宜用顿号。

例①:飞机在6 0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例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二、三产业的基础。

4.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  

例①:“日”“月”构成“明”字。

例②:《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

例③: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都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例④:办公室里订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和《时代周刊》等报刊。

 

【顿号与逗号】

顿号与逗号都可表示并列关系,但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较长的并列成分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如: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流水,这大雁的歌唱,使我们深深地陶醉了。

(2)顿号表示词语间的停顿,但用作谓语、补语的并列词语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如:祖国啊,你伟大,富强!

(3)并列成分较少,不用顿号也能自然显示并列关系,则不必再用顿号。

如:我们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4)词语加就变成了句子,表列举,用逗号不用顿号。

如:海棠呀,玫瑰呀,米兰呀……五彩缤纷,似乎把春的色彩都聚拢到这儿来了。

(5)表示突出强调用逗号不用顿号。

如: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分号(;)     

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以及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

1.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的分句(尤其当分句内部还有逗号时)之间的停顿。

例①: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例②: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内容没有分量,即使写得再长也没有用。

例③: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分句内用了逗号,所以分句间用分号停顿)

2.表示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主要是选择、转折、因果等关系)之间的停顿。 

例①: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

例②:尽管人民革命的力量在开始时总是弱小的,所以总是受压的;但是由于革命的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本质上又是不可战胜的。

例③: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因此,个人的见解总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

例④: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

例如:特聘教授的岗位职责为:一、讲授本学科的主干基础课程;二、主持本学科的重大科研项目;三、领导本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四、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二)标号的基本用法

标号是标明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着重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

 

引号(“”)    

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或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

引号的形式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左侧的为前引号,右侧的为后引号。  

1.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 

例如: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2.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 

例如: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3.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部分。

例如:电视被称作“第九艺术”。

4.标示否定、反义、讽刺的词语。

例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5.当引号中还需要使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例如:他问:“老师,‘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

 

括号(( )   

标示语段中的注释内容、补充说明或其他特定意义的语句。此外还有方括号[]”、六角括号“〔〕”和方头括号“【】”。

1.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例①:我校拥有特级教师(含已退休的)17人。

例②: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热烈鼓掌)

2.标示订正或补加的文字。 

例①:信纸上用稚嫩的字体写着:“阿夷(姨),你好!”

例②:该建筑公司负责的建设工程全部达到优良工程(的标准)。

3.标示引语的出处。

例如: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句内括号与句外括号的区别】

(1)一个远在异乡的人想起自己的家,就想起那景象:“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分析:括号里的话注释的仅仅是冒号后面的话,而不是整个句子的。因此,这里的括号属于句内括号,应放在句号前、引号后。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分析:本句中的括号里的内容是注释诗句出处的,并且诗句又是独立的,故此括号为句外括号。

破折号(——)    

标示语段中某些成分的注释、补充说明或语音、意义的变化。

1.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例①: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例②:我一直坚持读书,想借此唤起弟妹对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

2.标示插入语。

例如: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3.标示总结上文或提示下文。

例①: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例②:画家开始娓娓道来——数年前的一个寒冬……

4.标示话题的转换或意思的转折。

例①:“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例②: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5.标示声音的停顿、中断和延长。

例如:“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6.标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 

例①:“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②:“亲爱的妈妈,您不知道我多爱您。——还有你,我的孩子!”7.标示语句间的因果关系,破折号前面的句子表示结果,破折号后面的句子表示原因。

 例如:他指出早恋并不可耻——这是一种十分自然、正常的现象。

省略号(……)    

标示语段中某些内容的省略及意义的断续等。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1.标示引文的省略。

例如:我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标示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 

例如: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这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3.标示语意未尽。 

例如:你这样干,未免太……

4.标示说话断断续续。 

例如: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您一定是认错人了。”

 

连接号(—-)(~)

    把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连接成一个整体。连接号还有另外三种形式,即长横“——”(占两个字的位置)、半字线“—”(占半个字的位置)和浪纹“~”(占一个字的位置)  

1.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用连接号,表示起止。 

①:韩愈(786—824)。       

例②:“济南—青岛”豪华列车。

2.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

例如: 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四个阶段。

 

着重号(·)   

标示语段中某些重要的或需要指明的文字。

着重号表示要强调的字、词、句,加着重号的部分要重读。  

例如:有些标点的使用还有较强的修辞效果。

 

间隔号(·)   

标示某些相关联成分之间的分界。

1.标示外国人名或少数民族人名内部的分界。   

例如:克里丝蒂娜·罗塞蒂

2.标示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       

例如:《淮南子·本经训》

3.标示词牌、曲牌、诗体名等和题名之间的分界。

例如:《沁园春·雪》

4.用在构成标题或栏目名称的并列词语之间。   

例如:《天·地·人》

 

书名号(《》)      

标号的一种,标示语段中出现的各种作品的名称。书名号的形式有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两种。

1.标示书名、卷名、篇名、刊物名、报纸名、文件名等。

例如:《红楼梦》(书名)、《史记·项羽本纪》(卷名)、《论雷峰塔的倒掉》(篇名)、《每周关注》(刊物名)、《人民日报》(报纸名)、《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文件名)

2.标示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类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的名称。

例如:《渔光曲》(电影名)、《追梦录》(电视剧名)、《勿忘我》(歌曲名)、《沁园春·雪》(诗词名)、《东方欲晓》(雕塑名)、《光与影》(电视节目名)、《社会广角镜》(栏目名)、《庄子研究文献数据库》(光盘名)、《植物生理学系列挂图》(图片名)

3.当书名号中还需要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 

例如:《教育部关于提请审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

 

专名号(—)      

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用专名号标示。专名号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面。为了跟专名号配合,这类著作里的书名号可以用波浪线“  ”。

表示人名、地名、书名、爵名、朝代名、种族名等专有名词,专名号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  例如: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

 

分隔号(/)   

标示诗行、节拍及某些相关文字的分隔。  

1.诗歌接排时分隔诗行(也可以用逗号和分号)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标示诗文中的音节节拍。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分隔组成一对的两项,表示“和”。

例如:T13/14特别快车。

4.分隔层级或类别。

例如: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省(直辖市、自治区)/省辖市(地级市)、自治州/县(县级市、区)/乡(镇)。

 

专题复习:标点符号运用教案.docx

全国各地五年2018-2022高考语文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5 标点符号(含解析).doc

历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标点符号(2010-2021年).docx

专题12--标点符号-五年(2017-2021)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及精析版.doc

2023语言运用(标点符号).pptx

2023标点符号.zip


 


站群导航
  公司名称:罗湖区高勇名师工作室   详细地址: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    联系电话: 13691989055 
邮箱:gaoyong8899@163.com   业务QQ:383610293   微信号: 13691989055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