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资料:2023新高考十大母题写作备考时间:2023-04-09 2023高考作文十大母题和十大新闻
一、青年成长 人生思辨 青年与成长是历年高考作文的母题之一,内容包括青年选择、青春价值、青年使命、青春志向、拼搏奋斗等。新时代青年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新时代青年应该具有怎样的青春担当?新时代青年应该如何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新时代青年应该怎样与时俱进?所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命题指向。“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看似悄无声息,实则波涛汹涌。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是如何观照自我、观察外在的?“思辨”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是人心智渐趋成熟的标志之一。青年行走在动态而多元的世界中,在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时,难免会有不解与困惑、迷茫与彷徨,孰是孰非应如何判断?何去何从该如何选择?对与错是否一成不变?……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呈现出的思维品质及价值取向,是命题者始终关注的重点。 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浙江卷“人才与创新”等,关涉的就是青年如何选择成功和成才之路;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北京卷“论生逢其时”等,也是要求考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引导考生不断思考,实现个体的成长,成就伟大时代;2020年全国Ⅲ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浙江卷如何面对“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等,这些作文题目都要求考生在真实而鲜活的问题情境中,在观照自我、思考当下、辨析未知、走向未来的过程中,真切地表达出自己的困惑、感悟与思考。青年需要成长、青春离不开创造,青年一代要肩负时代重任,砥砺前行。 陈独秀有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发,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青年,自古以来便是家之栋梁,国之希望,如今却在竞争愈发激烈的社会中被贴上“躺平”“内卷”等标签,使众多青年人如堕烟海,迷失了奋斗的方向。其实,当代杰出教育家洪业在年轻时就定下了“三有三不”原则,其中的“有为”与“有守”尤其值得青年力学笃行,履践致远,承“有守”精神,袭“有为”之光,创美好未来。 是羽翼渐丰的雄鹰,注定要搏击长空;是扶摇直上的大鹏,注定要背负青天。古往今来,人们在“青年当有为”的激励中展翅翱翔,实现人生价值。古有项羽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霍去病21岁封狼居胥被封为骠骑将军;今看国产航母“福建舰”的青年副总设计师王硕威创新辟路,提高航母设计效率,“氢弹之父”于敏隐姓埋名28载,只为让世界听到东方巨响。有为即是他们,吾辈青年当以他们为精神坐标、时代楷模,拒绝随波逐流的“躺平”模式,以不懈的奋斗做到有为,于涓滴之劳中创造人生价值。 【例题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器,就是器物。器物,往往都是有具体用处的。《易经》中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意思是说,圣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生产各种财物,用于各个方面,制成各种器具,使天下都能受益。我们经常说某人“不成器”,意思就是说这人没有成为有用的人。所以“成器”就是成为一个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的人。而《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对于家国天下来说,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只有特定专用的功能,从而被“器”的壁垒所束缚。 “成器”和“不器”,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方向】 这道作文题给出了两个重要概念——“成器”与“不器”,阐释了两种不同观点——《易经》中的“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和《论语》中的“君子不器”,提出了一个具体问题——给正在谋求自身发展的你带来怎样的启示? 这道作文题在立意方面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一定要在“对自身发展的思考”的背景下谈启示,否则,文章显得空泛而不切合实际,也不符合作文要求;其次,“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利益”“家国天下”是谈论启示的背景、基础乃至核心,切不可抛开这点,大谈所谓的启示;再次,剖析“成器”与“不器”的逻辑关系是文章的难点,但前提是对核心概念“器”能准确解读,对“不器”与“不成器”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能审慎区分;对作文材料中“壁垒”的内涵有清晰的把握。这道作文题的立意方向主要有: 1.无论“成器”还是“不器”,都是“器”,皆为有用之材。 2.“成器”是指有专门的功用,“不器”是指有广泛的功用。 3.“成器”与“不器”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 (1)所有的“不器”,都包含着多个“成器”。儒家所讲的“君子不器”,是指君子不能只有“特定专用的功能”,也就是说君子不能只在一个方面“成器”,而要在多个方面“成器”,这样才能不“特定专用”,这样才能“不器”。显然,所有的“不器”都曾经是“成器”,但不是所有的“成器”都可以成为“不器”。 (2)“成器”与“不器”有先后的逻辑关系。先经历“成器”的阶段,然后才有可能走向“不器”的境界。 (3)“成器”与“不器”是必要条件的逻辑关系。“成器”是“不器”的必要条件之一。要想“不器”,就必须得先“成器”,否则,“一器”都不成,何来“多器”进而“不器”呢? (4)“成器”与“不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成器”之后,若能不拘泥于现有特定的方面和领域,又能勇敢突破安逸熟悉的壁垒,就有可能在新的领域取得非凡成就,此时,在新、旧等多个领域皆“成器”,于是终将“不器”。 【标题借鉴】 《始于成器,长于不器》《秉“成器”之心,做“不器”之人》《才成于器,不囿于器》《行于“成器”,至于“不器”》
磨砺成器身,铸就不器魂 《易经》有言:“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莫大乎圣人。”古有孔孟圣贤,墨法百家,修成大器,教导世人,使天下受益,他们确为史上有用之人。子曰:“君子不器。”并非“不成器”,而是不困于“器皿”,发展自我,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因惟有一技之长。新时代青年,更应磨砺意志,奋进前行,成大器之才,也应多样化学习发展,紧跟时代潮流,铸就五彩不器魂。 青年当磨砺意志,奋进学习,成大器之材。“天生我材必有用”是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及对自身的企盼,也知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但若不思进取,整日浑浑噩噩,将来真的会有用武之地吗?未必,甚至绝对不可能。“玉不琢,不成器”的古训,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试想,杨倩若不雕琢她惊人的计算力与卓越的眼力,如何夺得奥运首金,成射箭之利器?日本花滑运动员羽生结弦若不曾累累伤痕,挑战4A,如何练就“翩若惊鸿”的身姿,成冰场之玉器?若没有千千万万的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严谨钻研,C919何以翱翔,“神舟”“嫦娥”何以飞天,“蛟龙”何以入海,“玉兔”何以探月,大国重器何以实现?我当以奋斗礼赞时代,以拼搏成就世界,我愿化作白衣天使,守护世界安康;也愿化作春蚕蜡烛,赢得桃李天下;还愿勘测地形,修得四通八达,在奋进中磨砺自我,誓成有用之才。 青年当发展自我,多样学习,铸不器之魂。历来名人除却功名劳绩外,大多有一颗丰富的、五彩斑斓的心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既于稻田之上功成名就,又精通音律,善拉小提琴,不拘于科学的严谨;民国才女林徽因不仅作出《你是人间四月天》之名篇,还精通翻译,通晓建筑设计,与其夫设计了祖国庄严精美的国徽。这不仅是成器之材,更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国的责任。古语有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新时代青年,不应拘泥于时,拘泥于课本,更应走入生活,高考后即将升入大学,丰富的社团活动吸引我们参与,各种能力竞赛等待我们报名,应发展自我,铸就五彩丰富的灵魂。 新时代当以奋斗之我,发展之我,迎时代浪潮,磨砺成大气之材,铸得不器之魂,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富强添砖加瓦。我为大器,不拘泥于器,必将成大器! 【借鉴角度】 解释概念,说理严谨。对题中的重要概念“不器”进行解读——并非“不成器”,而是不困于“器皿”。所有的说理都会涉及相关概念,对概念的审慎解读是使说理严谨起来的首要条件。 感情真挚充沛,文章感染力强。文章用第一人称“我”“我们”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用设问句——“将来真的会有用武之地吗”来引发读者的思考,用“我们新时代青年,不应……更应……应……”的句式,强有力地表达自己的选择与追求,极有现实意义,也极具感染力。 结尾言简义丰,显现理性的光辉。“我为大器,不拘泥于器,必将成大器”,简单的表述,揭示深刻的道理:始于器,又不拘于器,必能成大器。有思维含量的文章才更具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