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源管理 >>阅读资源 >> 忠恕之道,中华文化之核心精神
详细内容

忠恕之道,中华文化之核心精神

身为中华儿女,我们都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史感到自豪,亦对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到欣慰。不过,成长于现代化社会的我们,对历代先人的为人处世之规矩与准则认知程度不深,大多时候限于一知半解。想必,大家都希望弄清楚一点,即对于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先人们,他们是以何种精神来掌舵人生的,中华民族传承如此之久又是以何种力量作为支柱的。答案是丰富的,然而,有一种精神占有核心地位,即忠恕之道。

1682007256110.jpg


一、何为忠恕之道?

《论语》里仁篇有言,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白话意思是,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那什么是忠恕之道呢?

目前公认最权威的解释是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忠恕的注解:“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忠”,一“中”一“心”,即一个中心,立心中正。所以,“忠”指中正不偏,忠诚无私, 尽心竭力。“忠”,从正面来说,就是尽心竭力,不单是对领导、对上级忠心耿耿,尽心竭力,而且最主要的是忠于自己的心,对自己尽心竭力。“忠”,从反面来说,就是不自欺欺人。欺人必先自欺,自欺后才好欺人。看世上那些骗子,骗人前必定先给自己洗脑,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后再去行骗。举个例子,比如别人托你办事,这个事情比较麻烦,经过了一波三折,最后还是没有办成。你对托你办事的这个朋友说:不好意思,我尽力了。那问题来了,我相信你确实尽力了,但是你扪心自问一下:你有没有尽心?如果这个事是你自己的事,你办事的方法会不会多一些?当你遇到困难后,你会不会殚精竭虑地考虑更多的对策和解决办法?如果经过这番认真地自我省察后,你很肯定地说:即使是我自己的事,事情结果也没有什么变化。那我会对你竖起大拇指,说:你确实尽心了,你确实做到为人谋“忠”了。

“恕”,“心”字上有个“如”字,即以己心如别人心,以别人心如己心,将心比心。“恕”,从正面来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如果想站稳,也会帮别人站稳;自己想过得好,也会帮别人一起过得好。“恕”,从反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我们也举一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公司的中层干部,你上有领导,下有下级。你作为公司的中层管理除了管好你本部门的事,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好你的下属,为公司发现和培养更多更好的后备人才。这样当有更高的职务空缺时,你才能填补上去,而你部门也才可以后继有人。这就叫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可能有的人会说:我把下属都培养好了,都能独当一面了,哪天把我的位置顶了怎么办?

我不排除有这种可能,但我认为这事发现的先决条件是你个人能力有限,且多年没有自我成长了。一个能力强的人,一个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人,从来不担心自己的位置被人代替,他每天担心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白话意思是,孔子说:“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那什么又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比如你的上级平时对你说话的口气不是很客气,你不喜欢这种沟通方式,那你也不要用这种不好的沟通方式去和你的下级说话,所谓“所恶于上,毋以使下”。这就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忠恕之道的核心精神

忠恕之道,出自《论语.里仁》,由此可见其重要性。毕竟,《论语》乃是公认的儒家核心典籍之一,是儒家核心思想的主要承载者。可以说,儒家思想和精神对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传承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忠恕之道是儒家精神的主要代表之一。众所周知,儒家核心思想是“仁”,通俗意义上理解为“爱”,实际上,细化到行为准则方面则表现为“忠恕”二字。“忠恕”是国人数千年的处世标准和精神谱系。

(一)、忠乃立身之本

“忠”,这个词太过熟悉,人们的普遍理解为忠诚,大多用在国家这个对象上。在今天,人们将“忠”与“爱国”划等号。但是,从忠字的本源出发,以及结合正宗儒家思想可以确定,其含义要比爱国深远的多,可谓涉及人生中的每一步。换言之,忠,乃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基本要求。

1、己欲立而立人

何为忠?忠诚、忠贞也。何又为忠诚与忠贞?以他者为中心也。我们先来看一下“忠”这个字,其结构简单,笔画较少,内涵却丰富。忠者,中与心的结合,指放在心里的中心地位。这自然指对人对事尽心竭力。我们常说的“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就是对忠字本意的体现。忠,乃是“仁”的客观表现,是仁爱思想的外化。仁爱,是对除自身之外的他人他物有关爱之心,有帮扶之意。忠,可以解释为“己欲立而立人”,含义为:自己有所作为,也要帮助别人有作为。这是博爱,是大爱,是仁心;当然,更是忠心。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一起共勉:老师这个身份,自己具备了广博的知识后,尽心把它教授给学生的过程就是践行“忠”的过程。因为这背后体现的是自己有所成绩,也希望他人有所成绩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在古时,老师是一个可以与“天地君亲”并列的身份,是行使仁爱的使者。

2、己欲达而达人

忠,还有一重含义:己欲达而达人,其意为自己显达时,也要帮助别人显达。不知读者朋友们是否感觉这种思想很熟悉,其实这与共同富裕在精神内核上一脉相承。所以,忠,既是古代先人的追求,同样是现代化的我们的追求。忠是仁的外化,而仁代表着多人之间彼此关爱。我们再次来认识一下“仁”这个字,其左边为单人旁,右边为数字二,观其形亦可知乃是复数之意,代表多人。若要实现仁爱,就必须在多人之间实现共享,比如利益共同分配、功劳共同拥有等。忠的这一层含义就是共享之意,而非自己高高凌驾于他人之上。所以,为国奉献者当属忠诚,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来帮助国人共享奋斗成果;放之于家庭来看,为家人美好生活而拼搏者亦可称之为忠贞,因为他们同样实现了“己欲达而达人”。

(二)、恕乃成事之基

恕,乃宽恕也。但是,其并非狭隘意义上的犯错之后的原谅那么简单。在《论语》中,恕与忠乃是一体两面。恕的含义可以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概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恕有着深厚的感情色彩,意在指向推己及人的将心比心,意在表明要以宽仁之心来对待人和事。恕是仁爱思想的另一面体现,其从反方向告诫人们应当学会体谅他人,应当提前帮助他人避免不利之事。如果说忠是仁的正面积极部分,那么恕所面对的对象就是仁爱思想中人们竭力希望避开的东西。

在这里,还是以老师为例做出相应的解释。如果一位老师仅仅是把教学作为一项谋生的手段,那么很多时候教学效果不会良好,因为其对学生和教学活动没有感情,稍一遇到不顺心之事就会做出利己不利人的选择,比如推卸责任、责骂学生、讲课潦草等。这样一来自然难以教好学生。这就违背了“恕”的本质要求。

若是深刻遵从“恕”之意,则会选择尽力避免将这不顺加诸到学生身上,而是竭尽全力的履行好老师的职责,力争以宽厚之心来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恕,虽然呈现的是宽容之态,然而,其内在要求却是需要具备坚定的意志和仁爱之心才能实现。

总结:忠恕二字,饱含为人处世之大智慧,其告诉世人在自己有所作为与成就之后,亦应帮助别人有所作为和取得成就;其还希望世人培养体谅他人、爱护他人之大格局。掌握这两个字的真谛后,人们会更加理解和倾向于锻炼仁爱之心,会树立正确的立身处事之道,会更加平和稳重的走过人生路。

 

三、孔子思想之“忠恕之道”于现代政治的意义

“忠”对于现代国际关系的意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是中国一直以来倡导的价值观之一。

诚然,一个国家自身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们无法也不应“独善其身”。就如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中所言,社会属性是是人的本质属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类比为这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一个国家是一座孤岛,国家与国家之间必然产生诸如经济贸易、政治外交等方面的联系。也正因此,我国大力倡导诸如“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前一个月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涉及多边合作、互惠共赢的项目。一方面它有利于我国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惠及了其他参与者。多方达成共识,实现共同发展。这样的实践充分体现孔子“忠恕之道”中的“忠”对于现代国际合作的价值。

“忠”的使用限度问题——“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与美国的对外干预

尽管“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在“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这一方面有极大的运用价值,这却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局限性。有时候,我们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对于其他个体未必适用。在此以美国为例。一直以来,美国试图输出甚至是强行施加自己的“自由主义”、“民主”等价值观。不论是对于缅甸内政的干预、对于中国台湾、香港问题的插手,其本质都在与美国试图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吞并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简单说来,就是美国认为只有自己的那一套办法才是正确的,其它国家都应当效仿它。但它忽视了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美国的意识形态并不是万能钥匙——每一扇门都需要有特定的一把钥匙才能打开。(补充:在此举美国为例其实并不是很恰当,因为美国并不是因为想“帮助其他国家发展”而强行输出自己的价值观的。但是笔者认为这个例子在证明“自己认为对的事物并不一定适用于他人”方面非常适合,因此姑且以此为例

因此,在考虑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个体与个体、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的差异。要想知道这些差异,就必须通过沟通、调查,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予以践行。

如何正确运用那么如何在现代语境下正确运用这一“忠恕之道”呢?应当先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基础,再进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忠恕之道是对“己”的限制和要求,而非讲对人的要求。进一步说,就是当我们想要将什么事物施加于他者之前,要认识到“我认为不好的就一定不适用于对方吗?我认为好的就一定适用于对方吗?”在这样一种对自己的约束和限制的基础上,才能和平地开展同他者的交流合作。

放于当代政治的语境下,笔者认为应当分两种情况看待——不同文明体系、同一文明体系或相似文明体系。对于截然不同的文明体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差异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对立,需要承认差异存在的客观性、求同存异,在此基础上尝试展开对话与合作。任何强行的输出和施加都是错误的。在这里,我想到了伏尔泰说的一句话,也许用在这里不太贴切,但是我深为认同——我虽然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也许可以在这里改一下措辞——我虽然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我尊重你的观点。

对于同一或相似文明体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差异并不是那么大,在践行“忠恕之道”时遇到的困难也许并没有前者那么多,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以尊重对方的价值观为前提。

总结

孔子所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论是对于现代人与人亦或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有很大的价值——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国家是一座孤岛,能够“独善其身”,合作是现代各类关系中必然且必须存在的;但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我们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物未必适用于他者,我们自己认为错误的事物却也未必不适合他者;因此,我坚持这样的观点——我虽然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我尊重你的观点。

a937e76e24764e739de254e3f7768fd3_th.jpeg

忠恕之道.docx





















 

 


站群导航
  公司名称:罗湖区高勇名师工作室   详细地址: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    联系电话: 13691989055 
邮箱:gaoyong8899@163.com   业务QQ:383610293   微信号: 13691989055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