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复习:高考成语运用【考情备考】
1.试卷结构改变。在2022年以前成语运用的考查是采用客观的选择题,还时常和词结合在一起考查,就是既有四字成语也有两个字的词。2022年将它作为第一道语言文字运用题,变成了填充成语试题 2.增加了语言文字运用的主观题。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增加了试题的难度,也极大地考查学生掌握成语数量,同时更是对运用成语能力的考查。 备考建议: 1.从选文来看,要加强对情景式的读题能力训练。从考查能力来看,要最大限度地识记成语,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之一,是考查语文素养的方法之一。重视日常阅读中的成语感知和识记意识。 2.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言运用能力与平时阅读密不可分,只有不断积累,不断运用,才会达到熟练使用成语的能力。中国的成语是汉语所具有的独特形式,只有积累足够的成语才会运用自如,所以平时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 【填写成语】 (一)辨析关键字义,避免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造成不正确的理解,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真题回顾】 例1.李小刚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读他的文章,真叫人头痛。 例2.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例3.美国黑人电影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届奥斯卡奖角逐中当仁不让,分别夺得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男配角奖。 【方法点拨】 1、 扣准关键字词 对成语中的关键字眼要细加关注。如“不足为训”中的“训”不是“教训”,而是“准则”,“不刊之论”的“刊”不是“刊登”,而是指“削除错了的字”; 2、 探寻词义源头 成语多约定俗成,源于典故,故要参透本义。如“七月流火”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诗经》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七月指农历的七月,“流”指向下运行,“火”是一种星宿名,每年农历五月的黄昏时刻,出现于中天,位置最高,六月以后变逐渐偏西向下沉落,所以叫“流火”,这时酷暑减退。 3、关注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意义不是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如“江河日下”,日:一天天;下:低处。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还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字义轻重适度的成语,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如“日理万机”通常形容政务繁忙,多指高级领导人,词义较重,不能用在普通人(诸如老师)的身上。另外,做题时对那些可以照字面意思理解的成语要格外留心。 请识记下列成语中关键字词的意思: 闻过则喜(缺点) 不足为训(准则) 不刊之论(更改)久假不归(借) 危言危行(正直) 七月流火(火星) 屡试不爽(差错) 一文不名(占有) 不孚众望(令人信服) 犯而不校(计较) 一傅众咻( 教导) 差强人意(稍微) 安土重迁(不轻率) 细大不捐(抛弃) 春意阑珊(衰落,将尽) 文不加点(涂上一点,表删去) 不速之客(邀请) 大方之家(专家,内行) 莫衷一是(正确) 噤若寒蝉(闭口不作声) 叹为观止(赞赏) 吊民伐罪(慰问) 易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 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大快人心: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都非常痛快。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少水平。 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的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现也指一言不发。 首当其冲: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高超。 (二)记准适用对象,避免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指向性,命题者故意偷梁换柱,把使用的对象, 例1.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例2.博物馆里保藏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例3.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 请识记下列成语的适用对象: 巧夺天工(人工作品) 炙手可热(人) 振聋发聩(言论) 车水马龙(热闹情景) 明日黄花(过时事物) 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卷帙浩繁(书籍) 济济一堂(人才) 络绎不绝(人和车马) 济济一堂(人才) 连篇累牍(文学作品) 薪尽火传(师生、学问) 休戚相关(人和人) 崭露头角(青少年) 芸芸众生(众多普通人) 不情之请(谦辞,用于自己) 耳提面命(长辈) 雨后春笋(新生事物) 扣人心弦(诗文、表演) 悬壶济世(行医) 石破天惊(文章、议论) 荡气回肠(乐曲、文章) 栩栩如生(艺术品或人工制造的形象) 长此以往(多指不好的事) 脱颖而出(人的才能) 不胫而走(消息,谣言) 入坐春风(被教育者) 豆蔻年华(十三四岁的女子) 美轮美奂(房屋、建筑物) 筚路蓝缕(创业) 高山仰止(品德) A 用于男女尤其是夫妻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耳鬓厮磨、比翼双飞、破镜重圆、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等、琴瑟之好、破镜重圆 B 常形容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的成语: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含英咀华、倚马可待、信手拈来、脍炙人口、洛阳纸贵、不落窠臼、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别出机杼、不刊之论、要言不烦 C 常用于乐器或歌声:穿云裂石、六马仰秣、响遏行云、不绝如缕 (三)记准感情色彩,避免褒贬误用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不同的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我们在使用时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失误。 例1.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例2.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例3.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思维流程】 1、 分辨语境,注意场合 2、 把握自身褒贬之义 3、成语意义+感情色彩+语境关键词语 请识记下列成语的感情色彩: 始作俑者(贬) 胸无城府(褒) 无所不至、无所不为(贬) 弹冠相庆(贬) 倾巢而出(贬) 官样文章(贬) 锒铛入狱(中) 一发而不可收(褒) 半斤八两(贬) 一发而不可收拾(贬) 蔚然成风(褒) 一团和气(贬) 叹为观止(褒) 每况愈下(贬) 凤毛麟角(褒) 无微不至(褒) 一唱一和(贬) 处心积虑(贬) 上行下效(贬) 振振有词(贬) 推波助澜(贬) 面目全非(贬) 刮目相看(褒) 侃侃而谈(褒) 众望所归(褒) 冠冕堂皇(贬)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褒) 闭门造车(贬) (四)记准成语的使用语境,避免不合逻辑、矛盾重复 1、不合逻辑,自相矛盾 例1.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例2. 最近到沿海地区,虽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着,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方法点拨】 1、在辨析成语正误时,除了明确所用成语的含义外,还需通读句子,从句子的整体含义上考虑所运用的成语是否符合事理。 2、运用在句中的某些成语,初读时感觉没有错误,但据前后文来仔细推理,才会发现成语运用的错误。
【方法点拨】 1、一定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细研成语本身。 2、把握语境,细读前后文句,判断成语的含义是否与语境的某些词语重复。 请识记以下容易重复赘余的成语: (无数)莘莘学子 (值得)可歌可泣 (全身)遍体鳞伤 难言之隐的(苦衷) 忍俊不禁(地笑了) (替他)为虎作伥 开诚相见(地交换意见) (背地里)阳奉阴违。 (感到)习以为常 妄自菲薄(自己) (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目前的)当务之急 (人民)生灵涂炭 (正)方兴未艾 感激涕零(地留下眼泪) (显得)相形见绌 (故意说得)闪烁其辞 (难得的)空谷足音 (更加)变本加厉 接踵而至(地进来) (过分的)溢美之词 (好像)如芒在背 (五)注意语法功能,防止搭配不当 一个词语依据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比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方式,则容易出错。比方说修饰语与中心语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 例1 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它总是喝的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摆一摆地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此处不合语法,“安之若素”指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向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一般作谓语、定语。而此句中用作状语,修饰熊猫喝水后走动的情态。】 例2 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幸福指数”毋庸置疑地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否定式),该词一般不作状语,改为“毫无疑问”】 (六)记准成语的敬谦,避免敬谦错位 由于成语约定俗成,一些成语的使用有一定的场合,有的还要区分尊卑、长幼、主宾、男女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记和使用时注意场合,做到自谦敬人,得体合度。 【方法点拨】 使用谦辞与敬辞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适用对象身份; 2、注意适用的场合信息; 3、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七)记准多义成语,避免顾此失彼 在成语的使用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成语不止一个义项或感情色彩,但在使用过程中,其中的一个义项或感情色彩使用较多,就容易将另一个意义或色彩忽略,一旦使用便误认为是错误的,这类两用词在历年的高考中时有出现,在复习的时候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方法点拨】 1、成语因感情色彩多样化而多义 有些成语感情色彩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就是一个成语既有褒义又有贬义或中性义,它随着语境的变化和对象、场合的不同,而灵活改变自己的感情色彩,出现“两栖型”“三栖性”的现象。 登峰造极: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攀登至山顶,到达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艺达到极高的水平。也比喻做坏事猖狂恶劣到极点。 处之泰然:既可以形容对待困难或紧急情况毫不在意,沉着镇定,褒义词;也可以指对事情无动于衷,贬义词。 看风使舵:指看情势办事,一般作贬义词;但也可作褒义词,如“在儿子临行前,父亲一再关照儿子要看风使舵,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应付”。 苦心孤诣:既指竭力钻研,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了达到目的而费尽心机。 2、成语因适用对象多样化而多义 有些成语使用范围宽广,可以适用于几种不同的对象、场合,它会随着搭配对象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意思。 匪夷所思:既指言行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理所能想象的,也指事物怪异,不是一般人根据常理所能想象的。 3、成语因引申比喻派生而多义 指手画脚:可以形容轻率地指点,妄加评论指责、批评,作贬义词,也可以来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作中性词。 不三不四:形容人不正派、不规矩,也用来说明事物不成样子,与“不伦不类”相似,这是它的原始意义,有存在的合理性。如:本来还不错的文章,让你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的不三不四了。 独出心裁:本义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引申开来也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 4、贬义与自谦共用的成语 班门弄斧:班,指古代的巧匠鲁班。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含有不知自量的意思。有讽刺意味。 狗尾续貂:原指封官太多太滥,后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东西后面,前后不相称。多用于文艺作品,也用做谦辞。 信笔涂鸦:信:听凭,随意;信笔:随意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形容字写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之词。 【厚积薄发】请识记下列成语的多重含义 登峰造极=成就高+坏事绝 不见经传=没名气+缺依据 繁文缛节=繁琐礼+繁琐事 不绝如缕=局势危+声细长 想入非非=胡乱想+脱实际 光风霁月=心胸阔+政治清 暗送秋波=暗勾结+偷传情 平易近人=人和蔼+文通俗 独善其身=不团结+重修养 眉来眼去=暗勾结+互传情 粉墨登场=登舞台+讽政客 一尘不染=无灰尘+思想纯 顾影自怜=独失意+自欣赏 战战兢兢=很畏惧+显谨慎 规行矩步=无变通+合规矩 走马观花=心愉悦+观察略 无病呻吟=文缺情+臭矫情 不翼而飞=物丢失+言散播 掌上明珠=珍爱物+受宠孩 洁身自好=报单纯+顾自己 垂涎欲滴=表嘴馋+羡慕人 金玉满堂=财富多+学识广 乘风破浪=勇直前+发展猛 秀色可餐=风景美+女人靓 指手画脚=打手势+乱批评 左右逢源=事顺利+人圆滑 呼风唤雨=人支配+恶势力 无所不至=无不到+作恶绝 舞文弄墨=歪法律+玩文字 洋洋洒洒=规模大+才思赞 绵里藏针=柔中刚+心恶毒 如虎添翼=善良多+凶恶甚 翻天覆地=闹得凶+变化大 难分难解=斗不停+关系亲 奇文共赏=同欣赏+共批判 红灯绿酒=寻奢华+城繁华 捉襟见肘=很贫困+难应付 穷形尽相=丑态露+刻画细 万紫千红=百花艳+事多旺 堂而皇之=不掩饰+气派大 沙里淘金=成效少+取精华 明珠暗投=缺伯乐+入歧途 高手流水=乐曲美+喻知音 循规蹈矩=守规矩+无变通 按图索骥=按步骤+无变通 高视阔步=有气概+人傲慢 类似于这样的成语还有 淋漓尽致:既指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如蚁附膻:既指许多臭味相投的人追求某种恶劣的事物,也比喻依附有钱有势的人。 哀而不伤:既用以形容某些诗歌、音乐优美典雅,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 逢人说项:比喻到处赞扬某人或某事的好处,也指为人各处说情。 【八】辨析形近义近成语,避免混用 有些成语在使用时因为字形或字义上相似或相近,容易出现混用现象,导致成语使用上的错误。如“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不以为然”与“不以为意”;“不可理喻”和“不可思议” 例1 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与同地段的住宅楼相比,写字楼的销量要小得多。 【此处属于形近义近致误,“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此处是说写字楼市场销售情况,应用“不瘟不火”。】 例2 在饼干行业,广东饼干在全国居于无可非议的老大地位,而东莞饼干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吸引了众多企业前来学习。(无可争议) 【方法点拨】 1、形音相近 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致误用 ①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世界杯果然不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②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拥有它,并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不孚众望”的意思是不能使众人信服,而①句却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不负众望”混淆了;“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而②句却把它与其语素完全相同,而语素位置不同且语义完全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混淆了。 2、义近 ①义相近而用法有别 某些成语尽管意义相近,但由于语境不同,又造成了它们的用法有细微差别。 例如,“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前者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后者指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一句只能选择“应接不暇”。类似的还有“独树一帜”与“匠心独运”、“不落窠臼”与“别出心裁”等。 类似的成语还有“一钱不值”与“一钱不名” 一钱不值:有轻视鄙弃的意思(贬义);一钱不名:形容贫困(中性)。“无所不能”与“无所不为 ” 无所不能:指什么事都能做(褒义);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 例如:“狼狈为奸”和“朋比为奸”,二者都指坏人勾结起来干坏事,但前者适用范围小一些,一般指两个人,而后者既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个。因此“这一伙人狼狈为奸,干尽了坏事”一句中“狼狈为奸”换成“朋比为奸”更恰当。
在解答高考语文成语题时,应注意以下五点: 注意一:形似神异 一些成语从表面上看起来,它们的构成语素十分相近,但成语的意义却相差很大,如“一挥而就”和“一蹴而就”,“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等等。 还有一些,构成成语的语素比较相近,成语的意义也很接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指日可待”和“拭目以待”,“另眼相看”和“刮目相看”,等等。对这两类成语,我们极易混淆,因此应多比较,掌握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注意二:感情色彩 有些成语感情色彩强烈,褒贬分明,是非明了,好恶明晰。只有准确把握了成语的感情色彩,才能辨别正误,恰当运用。如: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殚精竭虑”是褒义词,形容耗尽精力,费尽心机。这里应用“处心积虑”。 注意三:适用对象 每个成语都有比较确定的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如果超出了成语的适用范围,弄错了搭配对象,就会造成成语和对象之间不搭配。如: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有一部让人宵衣旰食的韩剧火爆荧屏,从《继承者们》到《来自星星的你》再到如今的《太阳的后裔》,这些韩剧都让剧迷们疯狂追捧。“宵衣旰食”指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这里对象误用,应改为“废寝忘食”。 注意四:语境要求 成语的运用与语境密切相关,因为语境对语言表达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注意语境要求,就是要从成语前后的语句来辨析它们内在的关联、照应、衔接、过渡等是否有问题。如:蒂姆•库克长期以来其实已在掌管苹果公司,乔布斯两次病休期间,实干家库克都临危授命,负责苹果的日常运营工作。“临危授命”指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可换为“临危受命”。 注意五:整体意义 成语是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固定的词组或短句,有其整体意义。把握成语意义的整体性,不是将组成成语的每个语素简单相加,而是要透过字面从整体上把握;尤其是一些特殊语素,更要注意其古义,不要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如:这次期中语文考试,学生出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特别是作文,有的严重跑题,有的文不加点,集中体现出学生平时训练不够用心的问题。“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用在这里属望文生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