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2023届高中毕业班适应性练习卷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学生务必在练习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学校、准考证号、姓名。学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学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练习卷上无效。 3.答题结束后,学生必须将练习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我愿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 ——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加强政党交流合作,携手共行天下大道。我们愿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深化交往,不断扩大理念契合点、利益汇合点,以建立新型政党关系助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夯实完善全球政党伙伴关系助力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中国共产党愿继续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一道,开展治党治国经验交流,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摘自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材料二: 【原典】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古今贤文》) 【释义】 《古今贤文》是明代编写的启蒙读物,汇集了历代各种格言、谚语。后经明、清两代文人不断增补,故又名《增广贤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意思是,一枝单独开放的花朵不能代表春天的到来,只有百花竞艳才是人间春色。这句民谚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饱含深刻哲理:一、阐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一花”是部分,“百花”是整体,部分的功能是较小的,要以整体发展带动部分发展;二、体现了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一花”和“百花”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三、说明了事物是客观的和发展变化的,“百花齐放”是必然的,因此要顺应历史潮流。 【解读】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中国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尊重和保护文明多样性,积极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 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各方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将以更加开放的眼光、更加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交流互鉴现代化建设经验,共同丰富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作出新贡献,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摘编自杨立新《习近平“典”亮全球文明倡议》)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拓展合作渠道,有利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对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作用。 B.中国共产党愿不断扩大与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理念契合点、利益汇合点,加强政党间的交流合作,携手共行天下大道。 C.立足于本国国情,又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而形成的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适性。 D.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各种文明,不仅为本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也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与进步源泉,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前提。 B.只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就能避免意识形态对抗。 C.材料二深入分析了民谚广为流传原因,能够帮助外国友人消除对中华文化的误解。 D.不同文明各有价值,彼此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终将不分高下、不分优劣。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B.韩愈《原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C.梁漱溟认为:“从中国已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 D.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4.引用民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增强了演讲效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评析这一文化现象。(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还魂草[注] 巴金 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 然而今天在林那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你的亲切的微笑浮现在我眼前,还是那么生动,就像你昨天才离开我似的。 傍晚,我离开林,匆匆赶回小镇。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 “黎伯伯,你的信来了!”孩子快乐地叫着。 她略带黑色的宽脸上闪耀着一对漆黑发亮的大眼珠,嘴带笑地张开,雪白的牙齿露在外面。她把信递给我后,小小的手伸起来指着她的浓黑头发,得意中略含一点羞惭,说:“你看,好不好?” 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伏在她的乌亮头发上,映着灯光发出炫目的光彩。 “好看得很,”我称赞道,“哪个给你戴上的?” “妈妈,”她笑了,“黎伯伯,你给我——”她抿着嘴笑,不再说下去。 “你说,黎伯伯给你做什么?” “你给我讲个像还魂草那样好听的故事啊!” “你还想听得哭起来吗?”我笑说。 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这是我们敬爱的一个年长朋友根据传说改编的。我第一次听到它时,还同你住在一起。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 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在你忙碌的生活中,还时时在打听我的消息。可是我却像石人一样地沉默了。我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 我预备写一封信,告诉你我最近的生活情形,应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呢? 我的书桌就放在窗前,窗上玻璃被炸弹全震破了,现在补上了几块,也留着几个空洞。只要起一阵风,大股的尘土就会灌进房里来。你看,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 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凤也来了。两个女孩年轻的笑脸灿烂地发亮,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她们表情有点相似,只是利莎多一点稚气,秦家凤略带一点沉静的大人气。此外,纯洁、善良、友爱等等,两张脸上都有,而且同样充满朝气,好像早晨刚刚开放的花朵。 利莎望着我,央求说:“黎伯伯,给我们讲个故事罢。”她又看看秦家凤说:“秦姐姐,你不是来听黎伯伯讲故事吗?” 我在利莎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就你一个人花样多。” “黎伯伯,不是她一个人,我也是来听你讲故事的,”秦家风忙解释道。她亲密地看看利莎。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还魂草的故事。故事里不是也有两个这样年纪的孩子么?他们不也是这样亲密地过着日子么? 起初她们听我讲两个孩子的友情,还以为我在拿她们开玩笑,后来跟着我的叙述她们看见两个孩子长成了,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用同样的脚步,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永不熄灭的明灯。……她们的笑容没有了,利莎的手被捏在秦家凤的手里。 我继续讲下去: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在黑暗的荒山中,两人中的一个跌在岩石上受了重伤。另一个人用尽方法仍然不能挽救朋友的性命。那时据说有这样一种还魂草,要用活人的热血培养,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可以用来救人。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 敏,还魂草的故事已经加进了我的感情,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我看见两张年轻的脸上都笼罩着明澈无比的微笑,一股热气进了我的心中,我全身都感到了温暖,我感激地微笑了。
敏,这封信对你是一个意外,对我更是。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象中升上来。我无处逃避。 炸弹在小镇上空刷刷落下时,我和利莎一家人正在川康银行的防空洞里。飞机盘旋声,炸弹下落声,然后便是震撼山岳似的霹雳巨响。举目四顾,眼前只有黑暗。我听见利莎担心地自言自语: “秦姐姐不晓得躲在哪儿?” “她们一定在城里躲防空洞的,”我安慰她。利莎默默地捏住我的手,她的手在微微颤动。 听见解除警报,她脸上还挂着愁云,低声说:“黎伯伯,我们先到秦家去。” 我拉着她的手走出银行,转眼便是横街,前面显得异常拥挤。街的右边高坡上,一排平屋变成了大堆瓦砾,人们就站在坡上挖掘。利莎丢了我的手疯狂地往前跑去。我跟着她跑。那里原先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树上只剩下几根光秃的空枝,树下连接地摊开两张草席,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 席子旁边,秦家凤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一切的疑惑都是多余的了。死吞食了那个垂着双辫的瓜子脸的小姑娘和那个瘦弱的中年妇人。利莎呜呜地哭起来。 天色突然暗起来,太阳落到天外去了。 我们走上野草丛生的土坡,利莎的哭声停止了。她弯下身子,拔起一棵叶子粗大颜色碧绿的草,捏在手里,出神凝视。 “黎伯伯,这是什么草?” “这是野草,我叫不出名字。” “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她庄重自语道。 “这种野草?有什么用?”我惊奇地问。 “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 “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 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有删改) [注]《还魂草》写于1941年,以抗战时期大后方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创作的一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五封。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两个小女孩的“笑”多次出现,“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B.盘旋的飞机,刷刷落下的炸弹,残破的窗户,弥漫的尘土,“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这是战时重庆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C.“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画面触目惊心,强烈控诉了日军滥杀无辜妇女儿童的暴行。 D.结尾处,“不能再开口”是因为利莎受到伤害,“我”悲愤难言;“不能再写下去”是因为对友人敏“我”惭愧自责,欲言又止。 7.关于文中的“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敏”是收信人,是“我”倾诉内心感受的对象。 B.“敏”虽多次出现,形象特征却不甚明确。 C.“我”与“敏”互诉心曲,情节由此逐步展开。 D.写给“敏”的信,蕴含“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8.黎伯伯给“还魂草”的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9.《还魂草》创作于抗战时期,巴金目睹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坚强,“觉得肚里装满了火似的东西”,但他却在作品中着力写了一些“看不见英雄的小人小事”。其创作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三月,吴王召越王入见。越王伏于前,范蠡立于后。吴王谓范蠡曰:“寡人闻贞妇不嫁破亡之家,仁贤不官绝灭之国。今越王无道,国已将亡,社稷坏崩,身死世绝,为天下笑。而子及主俱为奴仆,来归于吴,岂不鄙乎!吾欲赦子之罪,子能改心自新,弃越归吴乎?”范蠡对曰:“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今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此时越王伏地流涕,自谓遂失范蠡矣。吴王知范蠡不可得为臣,谓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复置子于石室之中。”范蠡曰:“臣请如命。”吴王起入宫中,越王、范蠡趋入石室。越王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夫斫剉养马,妻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面无恨色。吴王登远台,望见越王及夫人、范蠡坐于马粪之旁,君臣之礼存,夫妇之仪具。王顾谓太宰嚭曰:“彼越王者,一节之人,范蠡,一介之士。虽在穷厄之地,不失君臣之礼,寡人伤之。”太宰嚭曰:“愿大王以圣人之心,哀穷孤之士。”吴王曰:“为子赦之。”后三月,乃择吉日而欲赦之,召太宰嚭谋曰:“越之与吴,同土连域。勾践愚黠,亲欲为贼。寡人承天之神灵,前王之遗德,诛伐越寇,囚之石室。寡人心不忍见,而欲赦之,于子奈何?”太宰嚭曰:“臣闻无德不复,大王垂仁恩加越,越岂敢不报哉?愿大王卒意。” (节选自《吴越春秋·卷七》) 材料二: 宰嚭[注] 王安石 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 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 [注]宰嚭:又称伯嚭、太宰嚭,吴王夫差的宠臣,吴亡后被越王勾践处死。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A越B王C不D奉E大F王G命H号I用J兵K与L大M王N相O持P至Q今R获S罪T君U臣V俱W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岂不鄙乎”与“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鄙”字含义不同。 B.“蒙大王鸿恩”与“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蒙”字含义不同。 C.“夫人衣无缘之裳”与“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缘”字含义相同。 D.“王顾谓太宰嚭曰”与“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王用贞妇不嫁破败的家庭、仁人贤士不做亡国的臣子来劝说范蠡,表示愿意宽恕他的罪过,希望他能够改变心意,弃越归吴。 B.吴王保全越国君臣性命,范蠡致谢并表示自己愿意效命吴国,越王听罢泪流满面,以为即将失去范蠡,吴王却怀疑范蠡的诚意。 C.越王夫妇穿着下等人的服装,丈夫铡草喂马,妻子挑水除粪,他们虽然生活又苦又累,但三年不曾恼怒,没有露出怨恨的神色。 D.吴王见越王等人虽处窘迫之境,仍然保持君臣之礼、夫妇之仪,心生赦免想法,太宰嚭知其意,极力逢迎,希望吴王放了他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吴王知范蠡不可得为臣,谓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复置子于石室之中。” (2)臣闻无德不复,大王垂仁恩加越,越岂敢不报哉? 14.吴国最终被越国所灭,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秦州杂诗·其十八 杜甫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 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 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 [注]外甥:开元年间,吐蕃王上表给唐玄宗,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地僻”“山高”表现戍边环境的艰苦,“客未归”表达将士归家无期的忧伤。 B.颔联明写阴云多现、日光变少的边塞景象,暗写战事频仍、朝廷的声威不足。 C.“常”“屡”以频度之密凸显军情紧急,渲染吐蕃不断侵扰边境带来的紧张气氛。 D.诗人深切关注着秦州的动态,写景叙事,抒情感怀,前后呼应,似断实连。 16.本诗尾联与杜甫《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情感上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III(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礼记·礼运》中“ , ”两句,论及推举人才和优化社会风气,它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前提。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寄月传情,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凌霜傲雪,卓尔不凡,别具神韵,古诗文中经常出现,例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红楼梦》以其 ① 的社会内容被称为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直到今天,它仍像新发现的宝藏那样,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上都有着 ② 的伟大价值。就以曹雪芹艺术语言的功力来说,也很难用某一种风格一言蔽之。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用简括的词语,或褒或贬,一下子就能抓住诗人或散文家语言的特色,或典雅,或深奥,或精约,或繁缛。然而,这么多形容语言面貌的词汇,拿来概括曹雪芹的语言时,却又显得 ③ 。“概括”这个词儿好象顿时被抽去了全部血液,变成抖索着的一张薄纸片,实在无法包拢那样繁富多样的语言素质。铺陈需要绚丽多采,嘲讽需要喜笑怒骂,抒情需要深沉隽永,叙述需要流利畅达。要什么,有什么,可以说曹雪芹是进入语言自由王国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简直是一个奇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眼睛发痒怎么办?眼睛进了小飞虫怎么办?眼睛酸胀疲劳怎么办? 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由眼球、视路、眼附属器三大部分组成。这些结构共同构成眼睛,维持着眼睛的功能和生理状态。当三个部分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冲击、病变、使用时间过长等情况时,眼睛就会向我们发出“警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睛里存在“异物感”。①,有的同学不自觉地用手去揉搓眼睛。 ② ,我们的手指指腹往往会携带一些病菌、病毒和螨虫。拿指腹去揉搓眼睛时,不仅容易对眼皮造成伤害,还容易乘虚而入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导致眼睛的免疫防线受到攻击的结果。短时间的揉眼可能造成感染, ③ ,最终甚至可能导致角膜上皮脱落损伤或者角膜弧度改变。这个时候,我们再想停下揉眼的“罪恶小手”,可就晚了。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3分) 21.文中加点处用“罪恶”修饰“小手”,有特别的修辞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握手以表友好在中国文化中颇有渊源。甲骨文“友” 握手礼在西方亦由来已久。公元前9世纪亚述国王宝座上就刻有握手图案,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也出现了握手的情节。由于握手会占用原本持有武器的右手,因此被视为放下敌意与争斗,释放尊重与善意。19世纪中期以来,握手成为常见的问候方式。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