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四期简报:溪光不止画家作,尚有新诗写与成 ——首届罗外“学科融合”展示课活动教学时间:2023-05-16 在古人的世界里,每一种颜色都被赋予了诗意的内涵,那些流传下来的具有丰富情感的诗词字里行间蕴含着多种色彩的组合,从而在诗意中又充满浓郁的画意。如何从色彩的角度理解不同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审美素养,感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信。5月16日上午第四节在学校双语室,罗外语文科组和艺术科组利用各自优势对传统的分科学习进行了“学科融合”的教学尝试,希望通过本次活动探索出学科间建联的枢纽和方式,为落实新课程标提出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的教学尝试。 本次活动是罗湖外语学校第三轮“双线混融”暨第一轮“学科融合”展示课活动的一个部分,语文学科中古典诗词的学习以往更多的是老师、学生在单一学科体制内的讲解和训练,古典诗歌的美除了语言修辞外,里面又很多来自美术、音乐、历史等学科的知识,但学科内的学习讲解往往只停留在语言的揣摩和想象中,学生缺乏更深层次的、沉浸的感官体验,思想和想象力备束缚。跨学科的“融合”恰好弥补了对于学科本身在知识生产上显示出不足。 整个教学大体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环节由语文科叶丽娜老师明确教学目标,先是“活动一”的“品读”“描述”,请同学们品读“王维《田园乐》”“宋祁《玉楼春》”等给出的诗句的色彩,在交流中同学们把自己对诗人的用色和寓意分别阐释,接着“任务二”任意选择一句用平板进行配色、绘画,然后描述诗句画面,同学们的“创作”想象丰富,对诗歌色彩感知的再创造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通过前置的作业,在课堂上直接展示探讨他们在阅读中的色彩的感受,学生虽然谈论不够深刻,但也都有所思考,表达自己对古诗中色彩的理解,教师在学案中还给出了如何赏析归纳的思路模板,这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诗歌中的色彩饱蘸着感情,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神奇的魅力。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从色彩美的角度来欣赏诗歌,学生明显有了积极的思维活跃,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阶段,对诗歌中讲究色彩的运用、颜色的对照、光线的变化从而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色彩感和意境美,美术老师陈思洋从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五”色,以大量的艺术实例和图画给同学们讲解了色彩在绘画中实际运用,尤其是把绘画、色彩和文学艺术的结合起来,如苏轼的《赤壁赋》中的“东方既白”;《滕王阁序》中的“暮山紫”;对《千里江山图》的色彩美的点拨把同学们引进了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最后陈思洋老师还结合春晚的《满庭芳∙国色》创意节目让学生体会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追寻中国传统色彩。 从“诗中有画”到“画中有诗”,文学作品古诗中的色彩之美就这样在语文学科和艺术学科的“融合”中不断发酵,在一层层唤起学生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中完成了第一部分的“学科融合”教学展示。 现代学校的课程主要是分学科设置的。但是,生活是不分科的,思想也是不分科的,科学发现、艺术创作都是不分科的。要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学生,在学校中,只分别开设多个学科还不够,还要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打破狭隘的学科偏见,形成学校课程育人的观念,为学生提供融会贯通地、综合运用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养成有趣的灵魂、高贵的品位,拥有对周遭世界永葆好奇的探索精神,发现隐匿的关系与规律,形成整体看世界的视野、观念与方法。跨学科主题学习,正是实现整体育人的重要路径。 语文组和艺术科组很早就有“融合”的教学协作交流,这次借罗湖外语学校第三轮“双线混融”暨第一轮“学科融合”展示课活动开展的教学虽然在“融合”上还需要继续探索,但相信在当今“双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科融合”的罗外创新实验课改将越来越走向成熟。这对通过让不同学科跨越彼此学科界限相互影响和交流,从而掌控知识领域日益增长的复杂性,解决单一学科难以应对的复杂问题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无疑是有裨益的。
上课视频:http://10.121.245.10/menhu/album/detail/index/d7af411e036a4685b4ccb7644ca7c5f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