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高考复习 >>高考动态 >> 2023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分析(教育部考试院)
详细内容

2023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分析(教育部考试院)

2023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分析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新课标Ⅰ卷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查目标】

综合考查考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试题分析】

材料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个主题,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可能发挥的不同作用。

材料列举了多个事例,都强调的是故事的作用和功能,最后归结于故事是有力量的,可见,最后一句就是材料的主旨,考生在审题的时候要抓住这一主旨并不难。任务要求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这表明考生可以根据材料的内容,围绕核心话题,展现个性化的想象和思考。

写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择题材。

故事是有力量的。早在上古时期,人类就通过讲述神话和传说,团结部族,驱散恐惧,直到现在,关于文明起源的神话依然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先秦诸子的时代,故事在不同场合也发挥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如诸子通过离言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纵横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游说各诸侯国君王。随着历史记载的完备、小说创作的兴起,故事变得日益丰富,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和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社会,各类故事层出不穷,在社会不同领域展现故事应有的力量,比如革命英雄的事迹,不仅能增强我们对革命发展史的了解和认识,还能让我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各类文学故事更是空前繁荣,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其他民族和国家也经历过类似的过程,不同时代都有故事发挥力量的记载,如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讲述的就是女孩山鲁佐德如何通过讲故事改变自己的命运。

关于故事的力量,除了不同时代的相关记载外,我们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也能体验到故事的力量。材料限于篇幅,给出的是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方面,提示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选题。从选题范围上来看,只要是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主题,从日常生活到国家民族等不同层面都可以写。就故事的力量而言,可以写故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的力量,如让彼此的交流变得更高效,也可以写我们从故事里得到力量,如启迪智慧等。

故事的力量不胜枚举,可写的内容十分丰富,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列举的内容,积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人的思考,选择最有创意也最适合自己的题材写作。

写作可以从多个角度立意。

材料给出的主题是明确的,要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中心话题写作,具体如何立意有很大的空间。如对于“什么是好的故事,故事可以发挥哪些力量、故事如何发挥力量”等问题,都可以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思考。

首先,关于什么是好的故事,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有的故事胜在情节的曲折,有的则胜在情节简单;有的故事优点在思想深刻,有的优点却在思想浅显易懂;有的故事重内容,有的故事重讲法。一股来说,从故事的内容着眼来判断优劣,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方式,至于故事的讲法层面,是对“故事的力量”的进一步理解。因为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来讲或用不同的方式讲述,效果往往不同。对于会讲故事的人,平凡人的故事可以讲得不平凡,虚构的故事可以讲得很逼真。

其次,故事的力量如何发挥,在何种情境下发挥,可以想象的空间非常广。考生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印象最深的部分,讲述故事如何发挥力量;也可以自行设计情境,讲述故事带给人的力量,带给社会的能量,或带给时代的影响,等等。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个话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见闻写熟悉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可以根据观察和思考写社会现象,也可以根据观察和了解写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故事。

最后,故事可以发挥的力量十分多样,往往由故事内容决定,也与具体的情境相关。具体来说,我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难发现故事的力量。生活中,故事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理解和认同。一个恰到好处的故事,可以于无形之中化解尴尬和矛盾。故事可以触动心灵,弱者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同情,冒险者的故事让我们大开眼界,拼搏者的故事让我们充满斗志。故事可以拓宽视野,我们可以跟随旅行者走遍世界,跟随高明的侦探探索扑朔迷离的案情,跟随智者分析局势并作出明智的选择。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让深奥的事理显得明白,让抽象的问题显得具体。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人于冒进中省思,于迷途中知返,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正确的抉择。故事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民族神话和英雄史诗往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写作文体可选择面较广。

这个话题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散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均有可以发挥的地方:记叙文便于故事的讲述,散文便于情感的抒发,而议论文则可以探究故事如何发挥力量、可以起到什么作用等问题,其他文体也有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具体选择哪一种文体,要根据所选题材的特点来定。

要写出好的作文,一是在选题立意上多作思考,题目不要太大,尽可能选择具有个性化的、自己熟悉的、有真情实感的,或者思考比较成熟的问题或内容,比如故事如何伴随自己成长、故事如何触动心灵等话题。二是就某个问题进行深人思考,对某个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对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这类写法重在思考和分析的全面和深入,比如要论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所带来的偏见和危害,证明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进而讨论从哪些方面讲,通过哪些方式讲,讲故事的过程要注意的问题等。不能只是罗列空话套话,而是要对问题进行比较深人的思考。三是从多个角度或不同层面讨论故事的力量。这种写法,不同部分之间的逻辑要连贯,内容要丰富,例证要多元化。无论哪种写法,都要围绕“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主旨展开。

【试题亮点】

一、选题立意的角度广,贴近考生生活,考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考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和思考选择合适的题材,既可以书写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感悟等较为微观的方面,也可以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宏观问题,还可以围绕一个主题,综合分析、讨论微观与宏观等不同层面的现象和问题。

二、开展主题教育,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美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该题目引导考生思考如何讲好中国人民奋斗的故事,如何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新课标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查目标】

综合考查考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试题分析】

该作文题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题目,是新题型。这类题型曾在适应性测试中出现过,考生并不陌生。读写结合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牵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

该作文题关联的是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的材料。通过材料中提及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引出青少年“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话题,让考生思考这个空间的意义。作文话题明确,选题立意较为容易,便于考生展开思考,着手写作。

该题有一定的思辨性。语言文字运用II介绍了可以通过戴耳机达到“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目的,但使用耳机的时间过长、音量过大,会损害听力,产生健康隐患。作文材料则对青少年希望有自己的空间这一想法做了客观的叙述。二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张力,以此引导考生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作文材料本身也带有思辨性,对于青少年是否需要有一个自己的空间这个问题,不同的青少年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考生认为是必要的,也有考生认为不必要。

话题的思辨性拓展了选题立意的空间。考生可以正向立意,讲述“自己的空间”的意义,如有了自己的空间,可以得到放松,沉淀自己的情绪、思考和想法,更好地成长;可以反向立意,反思“自己的空间”的局限,比如不能沉溺于自己的空间,应该学会通过沟通解决问题,通过交流消除烦恼,等等。无论是正向立意,还是反向思考,考生并不一定要提及语言文字运用II的材料,可以只根据作文材料写作。

该题目可以写作的内容很丰富。除了论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是否需要自己的空间,以及空间的优点和局限等问题外,还可以从怎样打造“自己的空间”着眼。材料中所说的空间,可以指空间实体,也可以指精神上的空间。对于精神上的空间,青少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打造。语言文字运用II中提到的戴耳机是一种方式,起到了提示作用,考生可以由此联想到其他方式,如阅读、写日记、做剪报、跑步、收集标本等,这些方式都能为自己营造一个空间。方式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有时候哪怕是短暂的走神儿或思想“放空”,也能产生类似的效果。

行文应重点讲述“自己的空间”的具体内容。自己的空间,对于青少年来说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是倾诉心声、放松心情、积蓄力量、加油充电的地方。“自己的空间”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生活中的小挫折,也有学习中的小进步;有虚拟世界的动漫角色,也有现实中的草木鸟兽;有地上的山川河流,也有天上的璀璨星辰,等等。通过对空间内容的描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对成长的思考。可以与父母师长对话,告诉他们“自己的空间”一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充满着互动的友谊、对社会的关切、对未来的想象,等等。

该题贴近考生生活,鼓励考生讲真话。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希望有自己的空间,考生可以结合成长经历,表达个人诉求。选择小切口,讲述学习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小心情,而不必说大话、套话或空话。

对这个材料而言,要写好作文,除了常见的作文标准外,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有真情实感。这个材料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考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来写作,真情实感特别重要。第二,要有深入思考。如果写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应该就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是否需要自己的空间,或自己的空间的作用等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第三,能辩证地看待自己的空间,充分叙述或论述自己的空间的优点和局限。

【试题亮点】

贴近青年生活,倾听青年声音,关注青年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这种青春天性赋予青年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充分肯定。同时,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这是青年成长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本题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希望有自己的空间为话题,让考生表达看法。通过材料中的“放松,沉淀,成长”,引导考生辩证地看待自己的空间,将自己的空间与广阔的社会、宏大的时代联系起来。         

 

【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查目标】

综合考查考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试题分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自古有之。渴望时间永驻,毕竟只是幻想,面向现实生活,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惜时的传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的是时间的价值:“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说的是对时间的规划:“有花堪折直须折”,则是在特定的人生阶段,努力让生命更绚烂。

然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无法让时间停止,也不能让时光逆转。“时间”作为这道写作试题的关键词,并不只是因为它在材料中出现了两次,更是因为时间的有限性、不可重复性,构成了探索人生意义的基本前提。人们做不到绝对掌控时间,只能尽可能把时间单位细化以利用得更为有效,或在有限时间里获得独特体验以提升生命的价值。人与时间的关系是永恒的主题。如何去安排时间、驾驭时间,也是自我意识的彰显。我们常说要有“时间观念”,生活中对时间的计划、安排,就是时间观念的具体表现,是考生写作时感受与思考的起点,也是入手写作最直接的切人点。

“技术”作为材料里的又一个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就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学习资源”《调查的技术》,谈的是人做调查研究可以遵循一些办法,搞调研没这个“技术”是不行的。同样,人要想掌控时间,没点儿“技术”也不行。这种探索在农业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春耕秋收、寒来暑往是人类最原初的时间观念,人们从观天象、察物候,到发明月历、日晷、计时器·技术的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变量。这是写作时要讨论的一个关键问题。

怎样通过技术更好地掌控时间?编写计划单、任务书、行程表等,我们得以更好地规划日程,安排学习,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胸有成竹地提升效率;利用工业革命诞生的成果,如火车、飞机,我们得以扩大交往范围,拓宽时空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我们得以享受新科技为生活带来的便利,人所经历的时间也变得更有质量。

但还是有人“成了时间的仆人”。材料中的这个比喻指向是明确的,即在时间面前人没有了自我,本想掌控时间却事与愿违,反倒被时间安排,被时间所左右,丧失掉自己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因为过度依赖技术,生活会变得机械,刻板,例如拘泥于时间计划表,忽略灵活性、自主性;被日程支配,疲于赶进度,没有自己的独处时间。这的确是不少高中生的备考学习状态,在高中的最后阶段,有必要重新审视对待时间的态度。“一张一弛”“博观约取”并不是奢侈的想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适度“放空”,在沉潜思考中去形成自己的思想才是学习的要义。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社会生活中,时间因为技术被刻度化、网格化,导致我们忘记了忙碌的初衷,每天都在细碎而又标准化的时间安排中去完成一项项任务。技术让知识的获取变得唾手可得,却让人难以深入专注,看似节省时间,实则浪费时间。例如上网查找材料,却陷入信息泥沼:短视频、在线购物、电子游戏则容易让一些人迷失自我,忘记时间的流逝,虚度光阴。我们在利用技术这一工具、方法、手段时,不要忘记人为万物之灵长,利用技术优势把握“快”与“慢”之间的平衡,实现人生价值,方为真正掌控时间。最近,ChatGPT等新一代技术出现,有人认为这类技术会重新定义劳动的意义与时间的价值,把人从机械、重复、无创造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更有创造性、更富闲适意义的劳动,闲暇时间的利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高中生的生活接触面与成人不太一样,上述情形并不是所有考生都能感受到的。如果我们不把“技术”窄化为现代技术,而是从词典意义上去把握,“技术”在生活中其实是无处不在的。作为一种“操作方面的技巧”,每个人都有掌控时间的技术路径、方法策略,也都有各自的得与失,从中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记叙文,或者考生能围绕“技术、时间与人”写出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品,都在这个题目的立意范围之内。

因为考场作文时间紧,本题目可延展的信息又多,如果是写议论文,很可能大部分考生会列举前述各类不同的现象谈技术的两面性,这类写作是常见的行文思路,但如果缺乏明确的观点及围绕观点层层深人的论证分析,只是泛泛罗列现象,最后再来所谓的升华,恐难进人一类文的档次。本道写作题目在近十年来的高考写作题中,除去漫画作文,应该是字数最少的一次。材料只是一个引子,并未限定任务情境,让写作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技术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这样一个论述主题,但主题只是内容领域,是要讨论问题的范围,不等于要讨论的问题。考生要做的是围绕这个问题范围或内容领域,结合个人体验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或学科认知情境,观察、归纳相应的现象,并凝练成一个明确要讨论的问题,经思考分析,形成认识,把这个认识抽象出来,就形成了“命题”。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命题”是表达判断的一种语言形式,这个“命题”可以是真命题去论证,可以是伪命题去批驳,也可以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认识与判断,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在论述时就要点出什么情况下“是”及什么情况下“非”。写作就是以文字来还原“命题”形成的认知过程,以及对“命题”的体会与辨析。

结合材料主题,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一些短视频产品会以“高效利用空闲时间”的说辞让人去观看。围绕这个现象,我们可以联想到更多同类现象,形成“无处不在的技术让人丧失“闲暇””这一“命题”,再进一步把思考过程以文字呈现出来,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即在其中,这就比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的写作要深入。

再比如,视频的倍速播放功能看起来节省了观看的时间,却让观众难以体会角色细微的情感变化:一些读物将名著改编成梗概式的介绍,却使读者难以找回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多技术都在“加速”生活节奏,同时将便捷、效率塑造为价值准则。结合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写出很有意思的记叙文章。

这道文字简洁的作文题,结合情境,包含的“命题”是丰富的。它不同于限制了写作指向的命题式作文,不同于给定情境任务的写作,也不同于以往的材料式作文,简洁的导引文字推动考生去想象生活中的“材料”,去形成“命题”。联想与归纳、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这些高度综合的思辨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得以考查。“解题”的过程正是思维展开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考试与教学也就这样统一起来。

         

【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查目标】

综合考查考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试题分析】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主题演讲。本作文题的两个材料,分别出自上述两个讲话。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这并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引用。2014年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4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及代表相聚上海,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提及“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这原本是一句哈萨克斯坦的谚语,在这个面向亚洲各区域的会议上引用,拉近了和与会者的距离。这次使用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并举,指出“走在前面的国家应该真心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形象地说明了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任何国家追求现代化,都应该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的道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出自明代编写的启蒙读物《古今贤文》。这本书汇集了历代的各种格言、谚语,后经明、清两代文人不断增补,故又名《增广贤文》。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枝单独开放的花朵不能代表春天的到来,只有百花竞艳才是人间春色。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开宗明义讲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引用“百花齐放”这句古话之后,进一步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问题,文明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正如“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是中国人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的道理。

两则材料虽然都有特定的使用场合,分别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化互鉴等特定问题,但正如材料提示所说,揭示的道理又是普遍的。

材料一不只是针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相处时也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这是基本的价值准则。吹灭别人的灯、阻挡别人的路,看起来好像抢了一时的“先机”,实则为人所不齿,终将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往小里说,损人不利己;往大里说,“损人”这种“非人”的做法,让人丧失掉做人的根本。朴素的文字所蕴含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值得深思的。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阐述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一花”是部分,“百花”是整体,“一花”和“百花”相互联系,”一花”自然有其独特性,但如果没有“百花”,何来万紫千红,又何来“春满园”?“一花”之美是在“百花”中得到凸显的,而“百花”之春又是建立在“一花”基础上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莫不如此。

更重要的是,材料一与材料二并举,又构成了一组对话关系。”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材料一说得是不应怎样,那究竟应该怎样?材料二在材料一的基础上,提供了行动的思路。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损人利己固不可行,但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也是不可取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部分的功能是较小的,要以整体发展带动部分发展;事物是客观的,是发展变化的。“百花齐放”是必然。“一花”最终也会汇聚到满园春色之中。

就这道写作题而言,考生在把握这两则材料的内涵、关系的基础上,可写的空间与切人的角度是相当多的。熟悉政治、了解国际大事的考生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可以结合当下“卡脖子”等核心技术问题的解决去探讨科技发展中的自力更生与借鉴学习。但要注意,由于高考考场特定的情境,不少考生可能都会从这个角度来切人,这是便捷甚至“省力”的应考策略,并不意味若必然能写出好文章:“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在语文卷出现这道题,与政治卷中的作答是不一样的,“认识与思考”不是在讲立意和结论本身,重点在于立意与结论的形成过程。前述对作文材料的立意阐释,在文章写作中应转化为对鲜活事例的展现、对丰富事实的分析。例如,讲共同之路的筑就,要有一系列材料作支撑,从张骞出使西域的筚路蓝缕,到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这条“路”不断推动经济融通、人文交流,世界才成了紧密相连的“地球村”。议论性文章要有鲜明的针对性,无论哪个主题,考生都需要了解相关问题的背景,并有充分的事实材料作支撑;议论性文章要有强烈的感染性,筛选材料并经语言文字外化的过程,也是内在思维的碰撞过程、情感的激荡过程。少一些空泛议论,多一些典型事例,多一些真情实感,立论才有依托,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这对考生的要求是相当高的。阅卷时,不是一句“站位高”就能成为文章得高分的理由,还要视野广、善联系、见真情。阅卷应注意从语文的表现上拉开档次,给出具有区分度的分数。

当然,这道题还有其他的写作角度。回到生活与成长,也能写出很好的议论或记叙文章。“百花齐放”这句是传统蒙学读物中的名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例如《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既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如果将这里的“世界”换成“身边”,将“中国”换成“白我”,何尝不是在对考生说,走向世界要先从处理好个人与外界的关系做起!从材料一我们能进一步联想、思考:其实点亮别人的灯,自己也能更加光明;走携手共进之路,才能行远致深。这层意思,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场合还引用过类似的话:“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语出《老子·第八十一章》,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中曾引用)尽全力去帮助他人,自己会更加充实;给予他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就越多。高中生面临求学压力,但不意味着“一心只读圣贤书”;高中生面临成长困惑,也不意味着“躲进小楼成一统”。考生如果能结合个人生活和求学经历,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写活场景中的人与事,写透对材料的认识,这份作文答卷将是考生对中学时代提交的思想认识与生活总结,也是考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两则材料都“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考生如果从“跟总书记学语文”这一角度切人,能否成文呢?这道题的材料与写作提示本身是有这层意蕴的。从哈萨克斯坦“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这句民间谚语到“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对外国谚语的化用显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不同文明同放异彩、相得益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极富画面感的文字中,普遍的道理蕴含其中。当然,习近平总书记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平易近人中蕴含着大智慧。试题所选材料,外国谚语的信手拈来,正是文化交流中“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具体体现;传统名句的自如运用,正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生动范本。高中生学语文,重点在于运用,需要在语文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与整合,学会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得心应手地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考生如果能从这两则材料出发,联想更多的语用典型案例,阐释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普遍规律,也可写出独辟蹊径的好文章。

语文是立德树人的独特载体,其育人价值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体现出来的。这道写作题目所涉及的考查意图与目标,既是普遍的,又是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鲜活的;既是主题教育的,又是语言文字的。所谓“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要立得住,要对两则材料各自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有充分的认识,并能有丰富的延展。寓大思政于语文之中,以语文体现思政的道理,也是本道题目的初心。

 0591f7bb3c1edb111d165ad631dab43.png

2023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分析(2024备考).docx

2023年高考作文丨全国7套卷优秀范文17篇.docx


站群导航
  公司名称:罗湖区高勇名师工作室   详细地址: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    联系电话: 13691989055 
邮箱:gaoyong8899@163.com   业务QQ:383610293   微信号: 13691989055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