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作文命题与教考结合1.考查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2023高考作文命题在2022年以创新为主题及二元、三元思辨作文的基础上,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全国甲卷的“人·技术·时间”,全国乙卷的“别人与自己,一花与百花”既考查逻辑思辨能力,又引导青少年胸怀国之大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考。其他试卷均从不能侧面体现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 2.试题贴近教材,命题取材于教材。 (1)新高考1卷“故事的力量”与选必中第四单元研习任务第三题如出一辙。 附:教材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申论。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在90分钟之内完成。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从毛泽东同志向美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莱等人讲述“延安故事”,到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故事介绍中国道路和共建美好世界的理念主张,善于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今天,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 “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我们要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时,要采用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生动鲜活地讲,贴近中国文化是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入情入理地讲,平等待人、虚怀若谷、真诚亲和地讲。 (2)上海卷“探索陌生世界与好奇心”的命题化用了课本《选择性必修》(下)第四单元中《宇宙的边疆》作者卡尔•萨根的名言。一轮备考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教材,落实训练教材单元研习作文。 3.命题材料表述趋向极简化。 命题材料由传统的多材料,多字数的材料趋向于极简语言表达,字虽少,含义更丰富,开口度更大,学生写作的角度更广。这一点首先在3月份的教育部四省联考作文命题中做出了样卷,正式高考全国七套试卷命题,无一不是简洁表达。 多训练单字独词,极简材料命题的作文。 4.备考启示: 启示一:同时驾驭理性文风与抒情性文风 2022高考作文,思辨式材料与家国情怀式材料占据大片江山,各省份高考作文最佳写作风格为以理性文风为主,譬如:的确,枝叶当拔新领异,才有了从充斥着“黑天鹅”与“灰犀牛”的竞争“红海”中脱颖而出的可能,才不至于沦为“镁光灯的背景”、沦为“衬托着分子的分母”,此乃“妙手”之理也。拥有此般“妙手”一双,我们不断打破舒适圈,伸枝探问苍穹:我们以创造打破常规“套路”,从黑白棋子间突围、大获全胜;我们以创造突破思维定式,解决生活难题;我们以创造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迈步迎接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并向人工智能时代大举进军…… 2023高考作文,在过去一年满世界疯狂练习思辨的情况下:新高考一二卷反其道而行之,变更主题风格,聚焦于“故事的力量”,聚焦于“安静孤独地沉淀自我”,抒情性的美句在这两道作文题中会给我们加分不少,譬如:大地的经纬纵横交叠,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歇,可是,那些口口相传、或是篆刻于尺牍之间的故事却跨越时空:我们于此间,看到那些被旧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与时光;于此间,与世界相遇;于此间,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 全国甲乙卷则考察常规生活哲理与社会热点,聚焦于人工智能科技时代的双刃剑问题与单边主义盛行其道时代的合作共赢问题;北京、天津考卷则延续对家国情怀、青年责任的考察,上海卷则延续其一如既往的思辨风格。考向的变与不变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是——理性文风与抒情性文风都需要熟练掌握。毕竟,高考命题人喜欢反转的兴趣是想通的。 启示二:同时驾驭各类作文题目 在过去30年的高考里,作文题可谓基本把能考的题目类型都考了个遍。比如,命题作文,半开放式作文; 比如,思辨类主题,以师生情为代表的生活类主题,以幸存者偏差为代表的哲理类主题等;比如,写信,发言稿等等。以2023年新高考一卷作文题为例,沉寂多年的半开放式命题重回江湖。这类题,以前江苏卷爱考,10年前的一些地方卷爱考——时尚是一个轮回,高考也是一个轮回。 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原题: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样的半开放式命题,它只丢给了我们一个“故事是有力量”的大框架,顶多再限定了一个“中国故事”的升华,就没有别的限制了。这样的作文题,审题简单,我们基本不会偏题离题,但写出彩却是比较难的。这类半开放式作文题的立意多样化,在立意上,我们需要做到聚焦,需要有一个主线贯穿全文,不能泛泛围绕“故事”这个中心词而谈。 主线是什么呢?主线可以是贴切时代痛点与特征的,可以是来源于其它作文题的启发,可以是来自看杂书的启发。譬如,结合当今时代中国在国际舆论环境中处于劣势地位的时代痛点,将作文中心定为:诗人写故事,小说家写故事,历史学家也写故事。当代,我们却要成为翻译家——传播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当然,还可以新瓶装旧酒,结合其它作文主题的启发定好有深度的中心。譬如,受到“平凡与伟大”主题的启发,围绕“中国故事”的核心词,将主题定为:中国故事的力量,由无数仁人志士书写而就,更应由无数个平凡的你我青年续写、弘扬传播。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特定的逻辑定主线,比如,古今逻辑。 譬如,中国故事既是过去式,也是进行时,更是将来时。(在文章中呈现过去的辉煌苦难崛起故事,呈现当下的中国,表面未来的中国故事由当代青年写就。) ◆为能应对高考每一年的“反转”,建议:需要驾驭各类文风,驾驭各类问题。总而言之,研究过去几年的高考题,但不疯狂跟风;穷究掌握所有形式作文的底层写作逻辑才能在高考中永远不倒! (1)说理性的题型 (2022高考)“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抒情性的题型 (2017高考)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3)思辨哲理型(2018高考)“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生活应用题型 常规的议论文要会,演讲稿、书信体甚至日记等也要会。 (2020高考)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启示三:用好文言文教学提升作文 翻看“部编本”教材,我们会发现,它不仅换掉了约40%的课文,而且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这是自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一提及文言文,很多学生立刻会想到难学、枯燥、乏味等词,也立刻显现出厌倦和无奈的神情,甚至会吐槽:在当代社会,学习文言文毫无用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充分让学生意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我们的课堂除了抓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还可以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呢?文言教学与作文教学距离到底有多远?我以课本中经典文言文为写作的范本,开展了《我向古文学写作》系列作文课,指导学生从四方面向古文学习如何写好议论文,让文言阅读教学和议论文写作教学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学习文言文的益处,从而爱上文言文。 01.学谋篇布局之道 我们教材中很多文言文都是经典的政论文,它们不仅语言优美、思想丰富,而且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在阅读教学后,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整理文章结构,总结出四种议论文的结构模板: (1)层进式:《谏太宗十思疏》先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观点,再结合历史讲述“善始者繁、克终者寡”的原因,最后提出十条建议。这是最典型的议论文结构。 (2)并列式:《六国论》主体部分采用了并列式,赂者与不赂者并列,分别讲述六国破灭之因。并列式也是学生写作常采用的议论文结构。 (3)起承转合式:《师说》开头先讲述“古之学者必有师”,再承接上文讲述从师的原因和标准,接着转而揭示师道不传的现状,最后正面举例,指明写作的目的,这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结构。 (4)驳论式:《谏逐客书》先亮明观点“逐客,窃以为过矣”,接着正面举例证明“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再驳逐客,认为逐客不利统一大业,会危害秦国。驳立结合让说理周密有深度。 以上四种议论文结构非常经典,以课内文言文为模板,学习议论文谋篇布局之道,往往事半功倍。 02.学论证说理之法 我们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后,需要对其加以证明,这就要用上论证方法。而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常口水话连篇,说理不深刻;或堆砌事例,以例代议。而课内文言文不仅论证技法丰富,而且典型句式突出,因此应让学生向古文学习论证说理之法。我先让学生在学完一篇或多篇古文后归纳论证方法,再对典型技法进行具体点拨。例如,在学习完《劝学》和《师说》后,我专题讲解了对比论证技法,借助课文典型段落,不仅可以归纳出对比的不同角度,还可以整理出对比的句径和对比段结构模板。在学完《谏逐客书》和《答司马谏议书》后,我专题讲解了驳论四种技法:反证法、归谬法、让步法、揭示危害法等。结合《劝学》和《谏太宗十思疏》还可以讲解比喻论证技法。当然其他常用的因果论证、假设论证也可借助古文典型篇目进行讲解。这些技法因有课文例句做示范,学生学习起来就简单多了。 03.学遣词造句之技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语言运用的典范,它们往往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语气表达丰富,生动深刻。因而我们不仅可以学习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还可以学习几种遣词造句之技: (1)学习四字格连用、对偶句、排比句,它们均可使句子结构整齐,气势磅礴,读起来节奏鲜明,有音韵美。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2)学习多种句式连用,反问句、设问句、极言肯否句的运用可使语气表达丰富,扣人心弦,震撼人心。 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3)学习文白相间,文言文求精简,白话文求清浅,若将文言表达巧妙融入白话之中,可增加白话文的密度,增加句子的弹性和节奏变化。充分用好文言文中典型例句,点拨具体技法,可使学生议论文写作文采飞扬,生动深刻。如: 智慧留白,人生至境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白,白宣纸上聊聊数笔丹青之外,便是大片留白,但正是这留白,使中国画有了无尽的张力,给予我们无穷的想象,展现出朦胧而丰厚的美感。笪(da)重光于《画筌》中有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见竹林桃花便想见有茅庐草屋隐于其中,见蜂蝶逐马蹄而舞便想是踏花归来。宋朝郭熙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其理一也。 文学作品中的欲言又止或言之不尽亦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那日,黛玉斜卧在塌,焚了诗稿,断了痴情,只吐了半句:“宝玉,你好……”便香消玉殒。黛玉想说什么?戛然而止而生的无穷意蕴,令后世多少文人为之啧啧,却无人敢作续貂之举,这,便是留白艺术的魅力。 而戏曲中那个简单的舞台更是将留白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唯一案一椅一空地,千军万马可走过,洞房花烛已点燃,长亭相送十八里别过……这些,皆因留白而生想象,因想象而丰富。 人生如艺术,亦需留白。留白,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04.积他山攻玉之石 学生议论文写作还有一大问题就是论证有理却不够有据,很多人认为是学生积累的素材不够多,其实我们缺乏的不是写作素材,而是发现素材的眼睛。教材就是座大宝库,经典文言文更是宝库中的精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挖掘两类典型素材,一是人物事例,二是名言警句。人物素材的收集可以抓人物,概括其主要事迹和品质,每个点用一句话归纳,并整理出可运用角度。名言警句的收集可选精练有文采的句子,有哲理的句子,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和名人的代表性句子。例如从《谏太宗十思疏》中,我们不仅可以积累唐太宗和魏征君臣佳话的典型事例,还可以积累不少名句,如:“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 文言文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凝聚了无数文人的智慧。“部编本”教材对文言文如此重视,文言文不应该成为学生和老师的负担,我们应物尽其用,充分挖掘其写作价值,让文言教学促进作文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