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高考复习 >>高考动态 >> 2024新高考写作话题研究及范文
详细内容

2024新高考写作话题研究及范文

时间:2024-06-06     

一、文化自信

在五千多年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为它们插上“活化”的翅膀,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如源头活水,汩汩长流,温润人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必要。 

1、阅读下而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近年来,央视在传统文化类节目中不断推陈出新,《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等用各种形式展现和诠释经典诗文,让老祖宗留下来的思想文化再次迸发出勃勃生机。

无论是在科技创新最前沿、脱贫攻坚战场上还是抗击疫情第一线,我们看到了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做好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中学开展“传承优秀文化,奏响时代凯歌”主题活动。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上述指示精神,学校组织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这几个节日,现在请你以“最美的相遇”为正标题,以“观______后感”为副标题,写一篇观后感。

要求:结合材料,明确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材料一借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传统文化类节目的推陈出新,向我们展示了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精华的写作内容;根据材料第二段可知,我们在此次作文中应该重点思考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精华,如报国精神、正直精神、为民献身精神等;材料第三段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传统文化重要性的阐述和语文课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任务的阐述,则向我们提出了文化传承的时代任务。

在试题的写作任务中,试题给出了“学校组织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这几个节日”这一情境,要求我们针对上述节目写一篇观后感。因此,我们的观后感,应当围绕“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展开思考。

在写作时,应当着重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进行写作,在《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这些节目的观后感中展开对“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思考。同时,我们在观后感中,还应结合自身展开思考,论证我们这些新时代青年,应当怎样树立文化自信,怎样传承好我们的思想文化精髓。写作中注意观后感这一文体形式,注意不要写错。

【参考立意】

1)记住文化符号,传承中华精神。

2)传承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文化传承,大国利器。

【优秀范文】

 

最美的相遇

——观《典籍里的中国》后感 

最是文明润人心,最是文化永流传。央视播出《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尚书》在网络引发收视高潮,关于中国经典文化和精粹文明的话题讨论也在网络成为焦点。同为中国人,共饮华夏文明长河一泓水,同根同宗、基因传承,华夏文明的力量绵延至今。不得不说,《典籍里的中国》只是华夏文明的一扇小小的窗将广袤无边的华夏文明开启一个角,让人感受到其中宇宙释放能量般的无穷魅力。

文化自信更是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有什么样的文化才会有什么样的民族与国家,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正是因为中华文明承载自强不息的勇毅顽强、蕴藏兼容并包的博大精深、涵盖协和万邦的融会贯通,方能在吐旧纳新、更迭换代上继承与弘扬。从炎黄传说,到秦皇汉武,再到唐宋元明清,无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高深内涵与广博厚重。中华文明如同一个宝库,任何一个元素、一个阶段,都能泛荡起文明弥足珍贵的涟漪与碧波。

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因有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从诸子百家,到秦赋汉歌、再到唐诗宋词,又到元曲明清小说,文字在文明中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文化的载体总是以多元的形式不断完善和洋溢色彩,如同在华夏文明千年长河淘洗与打磨的五色鹅卵石,标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智慧之韵味。当然,文明是劳动的成果,离开劳动的文明是缺乏支撑的。从玉门关到嘉峪关,从龙门石窟到江南园林,从万里长城到兵马俑,从滕王阁到岳阳楼,甚至是日常的饮食、服饰、车马,无不是劳动结晶的沉淀。从竹筒刻写,到造纸印刷,文明与科技似乎天然融汇一体。农耕文明到工业革命,再到“云时代”、智能时代,文明的脚步骤变升级,正是“劳动创造——科技变革——文明演绎”的爆炸内循环。

  文明在历史更迭、文化自信屹立长存。历史的标尺延伸到今天,中国革命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改革开放文化,同样深深烙印着华夏文明的基因,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粹与优秀文化在激浊扬清、去伪存真中得到彰显与诠释。当然,这些先进文化、先锋文明同百年党史、七十多年新中国史、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史、五百多年社会主义史分不开。历史孕育了文化,文化拓展了历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明将释放更加绚烂的光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更是文化的践行者、携带者、继承者和创造者。就让我们与传统文化相遇,让华夏文明弦歌不辍,永远流传吧。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78届联合国大会日前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的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联合国也要过“年”,这是春节越来越有国际范儿的又一个例证,是中华文化影响力、感召力的又一次彰显。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随着时代变迁,中国人过年有了更多方式,数字人民币红包成为春节喜庆新元素,不少家庭尝试“旅游过年”新体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材料是关于春节的话题。第一段说的是春节走向世界,世界拥抱春节,中国节日受到世界人民认同,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春节走向世界,再次印证中华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价值理念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也启示人们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第二段说的是春节习俗的变迁数字人民币红包体现科技的力量,“旅游过年”表明了消费观念的更新,但不变的是刻进中国人骨子里的“年”文化。 

【参考立意】

①文化是软实力,春节走向世界体现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②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机融合,更增强了节日的仪式感和时代感。

③文化创新,结合地域特色和生活习惯,创造新的过节方式和习俗。

【优秀范文】

掬春节文化之灯照中华文明万朵 

联合国将中国的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彰显了春节文化越来越有国际范儿,要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共享文化之美,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数字人民币红包和“旅游过年”道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吾辈青年,应于时代洪流中,传承创新,掬春节文化之灯,照中华文明万朵。秋风送流云,月落映舟窗。联合国把春节定为联合国假日,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要继承中华文化,守护优秀文化传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的长河中,数不清的智慧之舟扬帆竞渡;古老的典籍里,一卷卷的先贤思想历久弥新。君可见:百家争鸣,思想之花在社会激荡中争相绽放;诗词流芳,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还有元杂剧、明清小说、京剧相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流传至今吾辈应倍加珍惜,用心守护,接好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

繁星灼其华,银月傍耀日。春节习俗变迁,显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注入时代活力。

只有更好地借助现代方式加以呈现,才能激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的活力,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歌舞《云南映象》将现代的灯光技术与云南传统的民族歌舞相融合,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央视春晚传统纹样《年锦》,选用中国古代寓意吉祥祝福的代表纹样,上演了一场人从画中来的古代“时装大秀”;千人齐诵《将进酒》的场景震撼全网大唐不夜城再现盛世长安的恢宏气象,将长安城中的浪漫具象化激发无数中华儿女的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用舞蹈演绎会使其活灵活现,用设计包裹会使其重焕光彩,用技术加持则会使其熠熠生辉。因此面对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创新文化传承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舞台上复活,使优秀传统文化进发出新的活力。

远方路灯明灭,银河倾泻,一斛星斗洒满天街。春节文化走向世界警示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辉煌。

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应有地域局限。“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输出不断加速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的弘扬与传播,吸取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处亮丽的风景。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春节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吾辈青年更应坚定文化自信,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以实际行动继承、发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这艘巨轮行稳致远,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春节文化播寰宇  时代赋能新风尚 

中国春节被定为联合国假日,让中国的年味飘向全世界,让中国传统文化之花开在世界的土壤,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之国际影响。多种多样的过年方式,让文化传统增添多元活力,开出新的时代之花,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之时代弘扬。这也启示当下的时代青年,也要牢牢扎根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坚定文化自信,助力文化焕发新光彩。放眼世界,与世界共舞。春节文化走向世界,启示我们文化传承应放眼全球,立足文化高地开放共享,赓续中华文化美好篇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传统节日受到世界认同,离不开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是世界文明交流、文化互鉴、文明共存的榜样典范,是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最好解读。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开放共享、互惠互利的优良传统。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的提倡与践行都是中国文化交流跨越隔膜的美好尝试与实践。而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节日文化走向世界,也是中国文化魅力与中国国力强盛的彰显,也凸显了中国文化顺势而为、察时而变开放包容,兼济大同的魅力与优点。

立足时代,与时代同频。过年形式多种多样,启示我们立足时代交流创新,让文化精彩与时俱进,创造多彩文化新风尚。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数字红包,旅游过年都是中国春节文化的新形式新面貌,这些新方式、新元素都是中国文化与时代接轨,与数字科技交融的成功模式。时代大潮滚滚向前,节日文化传承更不应循环往复、故步自封,遵循旧例,更应贴近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新花样,给出新体验。哈尔滨冻梨摆盘、火出圈的《唐宫夜宴》,2024央视春晚的《山河诗长安》,杭州亚运会用数字技术点燃烟花,《逃出大英博物馆》等都是借助互联网、短视频、大数据等新媒体,让中国文化这棵老树开出了新花,让中国文化随时代变迁展露出新颜。

续文脉征程,需你我助力。接续传承中华文化,更需你我以青春之姿接文化传承之担,以创新助文化弘扬,赋能中国文化新辉煌。

屋因梁而固,山因脊而雄。中国文化跨越时间与空间、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一脉相承,交汇融通,如星光璀璨闪耀在新时代的上空。我辈处于国力强盛、人民幸福的新时代,也应是“屋之梁”,“山之脊”应立足中国文化与中国新时代的土壤,丰富自身文化底蕴,助力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播撒中国文化献出自己的力量。唤醒沉睡历史文物的故宫博物馆馆长单霁翔、把新疆舞蹈跳向世界舞台的迪丽热巴用短视频镜头记录中国传统文化的李子柒,正是他们以文化为舟,满载文化瑰宝,将之驶向世界的汪洋大海,才成功助力中国文化传播,让世界人

民共享中华文化的清辉明月,聚火愈亮,众行愈广。文明精华,大家共创,举世共享。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播与交流,需要你我常怀文化自信,胸怀世界格局,接过时代接力棒,把握时代机遇,融入时代潮流,和衷共济、携手创新、开拓进取,点燃文化之灯踔厉前行,共谱中国文化新华章,共助中国文化播远方。

 

2024新高考写作试题猜想及范文.docx

2024新高考写作试题猜想及范文.pdf




站群导航
  公司名称:罗湖区高勇名师工作室   详细地址: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    联系电话: 13691989055 
邮箱:gaoyong8899@163.com   业务QQ:383610293   微信号: 13691989055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