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名篇名句默写题的“新”境古诗默写一直比较重视理解性,包括意义内涵、手法特色、结构关联等,需要同学们在学习古诗时要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真正掌握,所以每年的古诗默写不遗余力推出新的角度来考察。今年新Ⅰ、Ⅱ卷比较突出的是“曲笔”的情境考查。如: (2024高考新Ⅰ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列传》“ , ,”描写寻常事物须从宏大意象列举表达深远意蕴。(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归园田居其一》“ , ”表示栽种多种树木受到喜爱。(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3)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 , ”借汉喻唐以古喻今。(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等)
(2024高考新Ⅱ卷)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同学们到郊外春游,阳光下树木葱郁,水流淙淙,小慧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句:“ , ”。 (2)快过年了,于老师牵挂在成都旅行的女儿,给她发短信息时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 , ”,希望她不要贪玩,早点儿回家。 (3).古代诗人在写离情时,经常在诗的上下两句中分别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如唐诗“ , ”尤是如此。
新1卷默写的第3题“借汉喻唐以古喻今”与“新2卷默写第3题”的“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落笔对方)就是曲笔。相比较2024高考新Ⅱ卷的这道默写题其实这一题本身不难,只不过因为语文考试“淡化术语”的原则,不准出现“对写法”几个字罢了!其实这是考古诗中的“对写法”或“悬揣手法”! 我国古代诗词中常常有一些这样的作品,在自己思念远方的亲人朋友时,不写自己如何苦思冥想,怎样神损形销,而是从对方下笔,设想亲人朋友面对此情此景会是怎样,把对方的苦苦相思写得真切动人,也就反映了自己思念的深切。这种从对面入手借彼写已,曲折表意,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的手法叫“对写法”。这类诗作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一、悬想对方情景,以衬托自己对对方(妻子、儿女、兄弟等家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此诗表现出门在外的游子节日之夜的思家之情。诗人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换一种角度,重笔写家人如何思念自己。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夜深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我这个“远行人”吧。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思念之情加倍溢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诗人想到的却是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第三句,诗人撇开自己,从远方的故乡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
二、回忆或设想与对方相聚时的欢乐情景以反衬今日的相思之苦。
月夜 (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首联不说自己见月忆妻,却说妻子见月忆已,正如幻晓岚所云“入手便摆落现境,纯从对面着笔,蹊径甚别”。颔联不说自己看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看月而不解其母忆父,把悬念儿女、体贴妻子深情婉曲地表达了出来。 颈联写想象中妻子看月忆己的情景。颔、颈两联纯为虚拟之词,从侧面表现夫妻情深。尾联以想象中归家后的相聚之乐来反衬今日相思之苦,对写手法更进一层。此诗纯从对面落笔泼墨,无一笔正面描写,正如王世爽所言:“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已,己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如此写来,感情更为深沉,艺术感染力也更强。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放雨时。 首句以设问领起,一问一答,一实一虚,表现出诗人对妻子强烈的思念之情。用笔曲折,在淡淡而起中蕴涵浓浓的情思。第二句转入写景,三、四句是希望之辞,写诗人想象将来相聚时的情景。作者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的欢乐。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诗词中曲笔手法 “曲笔”,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用曲笔来抒写感情,可以使诗歌的抒情更为婉转、含蓄、意境深邃,倍增哀乐。主要原因有①古时指史官不据事直书,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②指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故作曲笔。③不写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情感来写出自己的情感。从形式上来看,“落笔对方”、“移情别恋”、“琵琶反弹”是古典诗词中的曲笔运用的最主要的三种类型。“对写法”是曲笔的一种,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一、落笔对方 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对写法”诗歌曲折达意、委婉传情的效果都是借助反衬这一手段来达成的具体生动的意象、典型细致的生活细节、虚实相应的意境。如果不是与反衬手法结合在一起,便不能恰当而曲折地表现诗人真挚宛转的思念之情。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原野荒寂,四顾苍茫,天地悠悠,瞭望台高高耸立。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时间又逢黄昏,久成不归的征人“独坐”孤楼思情正随着青海湖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就在这寂寥的环境中缕缕笛声呜呜咽咽地传来。这恰似一根导火线,本应使边塞征人积郁心中的思情大肆爆发,但诗人却耐人寻味地将读者视线引向一个出人意料的画面“金闺万里愁”。粗略一看,这似乎冲淡了诗歌的表现力。其实,诗人所要表现的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正好通过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衬出来,天地之外的金闺“万里情愁反衬出征人思念之深之远之痛之彻之浓之烈。这末尾别出心裁的一句反衬诗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力量无比。如果直抒胸臆,则诗味与嚼蜡何异? 运用“对写法”抒发情感的诗歌,抒情主体其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不是抽象的,而是寄托在一个由家乡人情、细腻的动作、逼真的体态或自然风物等等所组成的情境中。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人贬谪龙标,在橘柚飘香、细雨微凉的时节送别朋友魏二,朋友乘船而去。三四两句诗人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思念,车转而由“忆君”引起,描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种种愁绪,一个想像中的情境展现在读者面前:朋友远在异乡,夜泊潇湘,清凉的月色下,梦里充斥着凄冷的猿猴哀鸣。虚设中友人所处的凄凉清冷的情境将诗人的相思愁苦表现得委婉深沉。 “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二、移情于物 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而实质上作者对此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受到"倍增情感"的效果,这就是诗词中"对写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戎昱在搬家时所作的一首七绝。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全诗如童话般的意境。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移情于物,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诗人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国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怎能不无限眷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三、反弹琵琶 即诗人本欲表现某一种情感,但在表达时却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是一反常人的正常心理,故意从反面落笔,通过反弹琵琶的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情感。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这首诗抒写作者登临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之情。作者的情思在诗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和强烈的是"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诗人借山寄愁,运用"对写法",一反古人"登临送目""登高望远"的惯常技法,独辟蹊径、琵琶反弹: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诗人通过望之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出了国耻难忘的极度悲愤的感情。 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向往闲适而又不能闲居的心情。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诗人之心何曾清闲得了?倒是种种矛盾想法在心中纠缠;使得他更加郁闷。"事大如天醉亦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通过反弹琵琶的手法,正意反说,表面旷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