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 文时间:2024-08-22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1927年)、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1934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年)早已为人熟知。经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种族、文化的起源问题”。 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也就是说,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但对于三集团之间文化演进的先后与对比,二人的认识又有明显差异。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蒙文通则认为三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文献的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而不是先后或优劣。总的来说,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的看法经历了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到后来的“满天星斗说”的发展历程。 蒙文通在《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与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该书“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但是,它的记载却和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的说法不同”,它“并没有以黄帝作为传说中心。它更多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帝俊和帝颛顼”,“很多国家和历史人物都被认为是帝俊或颛顼的后代”,后稷“作为进入农耕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也被“认为是帝俊所生”,而非中原传统说法谓之为黄帝的后裔,由于该书“从不以黄河中游地区作为天下之‘中’”,而是把“古巴、蜀、荆楚之地都作为天下之中来看待”。 (摘编自尹玲玲《“洪水”新解——兼及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学术史梳理》) 材料二: 在史前史的研究中,有学者较早注意到史前文化边缘发展现象,1968年就提出农业起源始于边地带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随狩猎采集群体的人口增加,社群终将分裂,部分群体不得不进入边地,为了生存,这些群体开始广泛利用资源进而强化利用部分有驯化潜力的物种,驯化由此发生。以此为基础,人类的生计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 边缘地带带来了人类的发展与扩散。早在人类起源阶段,就可以看到边缘发展现象。人类灵长类祖先原本生活在热带雨林环境中,但是随后出现的气候变化,让部分地区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人类祖先不得不改变体质以便适应,发展更好的直立行走姿态,减少阳光下暴晒的面积;以出汗的形式,更高效地散热。同时,旱季时为了利用埋在地下的植物根茎与死亡的动物,发展出挖掘与切割工具。按照“撒哈拉泵”假说,当气候适宜的时候,撒哈拉大沙漠变成人类可以利用的环境,部分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进到这里,然后随着气候的变干,他们又被迫离开。部分人群无法回到原处,向北走出撒哈拉,人类由此走出非洲,正是边缘条件造就了人类的扩散。 边缘地带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尤为有意义的是,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因为这里的内部阻力更小。在农业起源进程中,与中心群体较多受到主流文化的制约不同,生活在边缘地带的是从中心群体中分裂出来的人群,闯入新领地中的移民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旧的文化系统往往对发展存在巨大阻力,而在边缘地带的人群遇到阻力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类似之,在文明化进程中,传统的等级不明显的平均社会让位于等级社会,挑战无疑是严峻的,阻力小的地方更有可能获得突破,此时边缘地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边缘效应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样的机会不是没有成本的,由于边界容易发生变化甚至战争,边缘更不稳定,迫使物种不得不频繁迁徙,不得不在适应上保持更高的弹性,以利用时空分布上不那么确定的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环境条件的内涵从完全指自然环境,逐渐过渡到自然与社会环境并重,甚至有时完全指社会环境,这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表现尤为明显。由此,边缘的含义也随之扩充,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意义上的。 总之,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界已普遍认识到,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区域、多层次、多阶段的特征,其中可能存在多样的模式。边缘发展模式是其中的一种,是中年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尝试从史前文化边缘发展模式的角度,从理论上解读中华文明起源过程。 (改编自陈胜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舒铁针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了较好的梳理与回顾,认为二十世纪学者们的研究在学界影响深远。 B.傅斯年认为,在两千多年的对峙期间,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历程已不可考,所以难以进行针对性研究。 C.部分人类群体进入边缘地带,广泛利用资源并驯化潜力物种,谋生方式随之从狩猎采集逐渐转向农业。 D.人类祖先直立行走、出汗散热、使用挖切工具,都是不得不改变体质或生活方式以适应边缘环境的证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海经》中对于古代帝王的记载与先秦时中原文化说法不同,这与该书对天下之“中”的认知不同有关。 B.撒哈拉地区边缘气候适宜与干旱交替变化,使得生活在此处的人类被迫离开,进而走出非洲,形成扩散。 C.材料一提出“满天星斗说”承接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介绍了学术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看法的发展历程。 D.材料二提出“中心群体”与“边缘地带”人群形成对比,从阻力角度论证了边缘地带更有利于革新的观点。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边缘效应收益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末次冰期结束后,海陆边缘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舞台。 B.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认为,世界上最具权力潜质的场所,是欧亚大陆边缘地区。 C.地处秦晋蒙交界的石峁古城战争防御设施先进,古城遗址显示其陶寺曾被入侵。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本位于西方边缘的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西方中心。 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引号,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材料二认为,“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请结合以下材料简要分析。(6分) 红山文明形成于距今约5300~5000年间,对中原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特点:一是以建筑和玉雕为代表的高等级技术能力的出现;二是等级制度和特权阶层的出现;三是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成熟,以祖先崇拜、天地崇拜为代表。此外,由于处在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带,以种植粟、黍为主导的农业和发达的渔猎经济,助推了文明诞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葫芦船 杜 柯 柯长领退休后,小日子比以前过得更加从容、散漫。用“闲适”来形容,也不至于相差太远。 老年人的生活总给人以空洞、寥落、局促、惶惑之感。然而,柯老师没有这种情况。他虽然年纪大了倒不会随时想到“死”,还和年轻时候一样无忧无虑,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仿佛可以一直这么过下去,并且由于如今不需要再工作了,愈发显出一种称心遂意恬淡自适来。老两口在岁月无声中,悠悠然掬起窗外一朵朵翠竹覆荫的日子。 孟春之季,老柯栽南瓜,栽苦瓜,栽葫芦……可是,没有葫芦。他忽然发现好多年没吃葫芦了,他几乎忘了葫芦的味儿。 葫芦这东西,别看外形美观,从来“中看不中用”——可能作为菜,它吃起来没其他东西受用,卖吧,又卖不上好价钱,渐渐就没有人种了。老柯突然间很怀念葫芦,几乎是童心大发——那种光溜溜、圆椭椭形体美好的葫芦,那种像张果老腰间系挂的宝葫芦,灵动、神奇。 也许是人老了,他越来越有古意。 他在屋里旮旯拐角处乱翻腾——不期然地,从哪个墙洞里摸到了一包葫芦籽。那纸早已烂朽,里面的籽粒也基本干死,只有两粒看起来稍微饱满点。他趁雨天种下去,想看看能不能发芽。 没想到葫芦竟然长起来。初是小嫩芽,并不惹眼,米粒大小,似婴儿的头颅向上翘望,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三月春风骀荡。一日风雨两日阳光,老柯焕发了与年龄不相符的童心,经常去看。到仲夏,只结了一枚葫芦,但它越长越大,最后竟像吹气球似的,大得不像话。 到初秋时节,这唯一的葫芦成熟了,突兀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大得不真实。老柯和凤姐都呆愣住了。这只颟顸丰硕的大葫芦,稳稳蹲在地上,远远望去,仿佛富贵人家的大花瓶。走近了看,算不上太精美,粗糙茁壮,有一股古朴、混沌之气。 葫芦苍绿色,长得和老柯差不多高矮。老柯本来是想种葫芦吃的,现在倒犯了难,这么大个葫芦有什么用呢? 拿它当菜吃吧,味苦涩,不入口。把它做成瓢吧,哪有那么大的水瓢?即便掏成水瓢,又有谁拿得起这大家伙舀水?让它盛东西做器具吧,质地太脆。 等于说,这葫芦是个废物。 既然是一个超乎寻常的葫芦,怎么就没有用呢?老柯在不断琢磨。 无论怎样,先把它锯开再说。老柯也是闲着没事要给自己找点活儿干,他给葫芦打了清晰的墨线,和老婆拿把锯,慢腾腾、晃晃悠悠地,如同小孩过家家,两人用了差不多一天时间,竖着把它锯成了两半,把瓤掏空了。 老柯又把它放到秋阳下晒。经过十多日的光照和风吹,葫芦最后变得干朗硬铮,变薄了,颜色褪淡。接着,怎么办呢?吃完饭,休息完,老柯定定地瞄准它,瞄了一眼又一眼,心里盘算着。 他买回一桶油漆,开始化身为漆匠。用刷子一遍遍往葫芦上涂抹,黑亮亮的漆一层层敷上去,干了再敷,最后葫芦荧光自照,漆黑光明,纤尘不染,能映出人的影子。 “老头子,你搞个啥哩?” 凤姐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她不知道他要把它们做成什么。老柯蠕动了下嘴唇,不说话,颇为得意,完全胸有成竹的样子,其实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么搞有什么用途、意义。 老柯把漆好晾干的葫芦搬进屋里,放在偏厦,可放在这里女人又嫌占地方。老柯不管这些,他什么也不说,背起两手,叼支烟,绕着油光瓦亮的葫芦转来转去。每天他都要来看看葫芦,摸一摸,转一转,好像它们是什么蛰伏的大宝贝。 一天,老柯兴冲冲喊凤姐帮他把葫芦抬到门前。凤姐不解:“你是要做啥?” “放进水里。” “这……你要把它当船?” “试试吧。” 老柯不慌不忙,脱掉鞋子,把葫芦船推离水岸,纵身翻了进去。先是坐下来,再躺下来,大小合适,正和他的身宽长短相匹配。那船上身窄点,下身宽络,中间腰肢的部位收缩,如腰带一勒敛了体气。 他平静静躺着。呵,真是一个人的舟子,躺下刚刚好。他从没想到它竟然可以做成小舟,躺在上面多么逍遥,多么自在,一荡一荡,随意摇摆,看蓝天白云,吹悠悠清风,恍若先前都没如此享受过…… 在这悠然的享受中,他陡然想起少年时代读过的庄子的文章,里面说大葫芦可以作腰舟浮游于江湖,可不是嘛,现在突然就实现了,真是太美妙了。 舟在微风和水波的浮力下越荡越远。风姐急喊,老头子,你就知道舒坦,不晓得一觉醒来过后荡到哪里去了。 中秋过后,约莫一个礼拜,天气仍然好得很。有天,老柯又下水浮荡了。他像个贪玩的孩子,逮住新玩具就玩个没够。 至傍晚时分,只见那只葫芦船却静悄悄自己漂了回来…… 可能怕午后太阳晒,上半部分的葫芦盖轻轻合上,所以远远望去,是一只黑漆油亮的大葫芦停卧在水边,十分醒目。 等了许久,葫芦船还没见动静,老柯不出来。是不是睡着了?在院门口看到葫芦船的凤姐,自己跑去把葫芦盖揭开。 此时,湖面掠过一丝凉风,从她脚下飘过,摇曳着对岸的草木。凤姐莫名打个冷战。 这一睡可真酣实呢。她发现,老柯仍然静静躺在里面,双目轻闭,十分安详,看样子还在梦中。凤姐大声喊,摇撼他,却无反应。 到这时她方才明白,老柯再也不可能醒来了。他躺在自制的葫芦船里,寿终正寝。 老头死后,风姐不适应,感觉非常寂寞,宅院太旷了,里里外外一个人,地时常觉得老柯仍经常在自己身边,和她说着话。 第二年清明,凤姐去给老柯扫墓,看见墓边上有一点新绿。她跑去一看,见坟尾有一秧葫芦苗。可能葫芦瓤没有掏尽,里面遗留的籽粒又生根发芽,抑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弄不清楚。总之是,这葫芦苗让人感觉有活力得很,它将来一定要结大葫芦的。 渐渐地,凤姐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她想死后也睡这种葫芦船,那样就能和老柯合葬,还能省一副棺材。 这想法水到渠成,日趋丰茂,就和墓旁的大葫芦一样茁壮成长,风雨无阻。 凤姐还知道自己活不长久了。她对眼前的世界并无留恋。她觉得,过不了三年,自己就会去见老柯的。到时候,他们并排躺着,跟过去几十年一样。 现在,她唯一关心、在意的就是这只大葫芦,她经常去看它,希望它长得结结实实富富态态——这可是她的船,她的宝筏,将载着她渡过茫茫生死天堑去和老柯相会。 (有刪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柯种葫芦、做葫芦船出于偶然,这是他“无忧无虑,随遇而安”性格的体现。 B.本文对葫芦生长过程的描写,笔触细腻,语言生动,表现老柯发自内心的喜爱。 C.老柯种出的葫芦,大得超乎寻常,却百无一用,隐喻老柯退休后寂寞无聊的生活。 D.“葫芦是个废物”,这一观点与《五石之瓠》中庄子对“瓠”的看法可谓不谋而合。 7.关于文中凤姐扫墓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年清明,凤姐给老柯扫墓才发现坟尾的葫芦苗,表明她对老柯已经淡忘。 B.坟尾葫芦苗的出现,作者用“弄不清楚”来解释,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C.新长出的葫芦苗“让人感觉有活力得很”,可以从它的身上看到老柯的影子。 D.“它将来一定要结大葫芦”,暗示凤姐也想乘着葫芦,渡过生死天堑与老柯相会。 8.文中“他越来越有古意”的“古意”如何理解?(4分) 9.小说以“葫芦船”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公讳崇字元之,烈考长沙文献公,树勋王室。公纨绮而孤,克广前业,激昂成学,荣问日流。弱冠补孝敬挽郎,又制举高第,历佐濮郑,并有声华。入为司刑丞,天授①之际,狱吏峻密,公持法无颇,全活者众。进夏官员外郎、郎中、侍郎。朝廷曰能,遂掌军国。公性仁恕,行简易。虚怀泛爱,而泾渭不杂;真率径尽,而应变无穷。言不厉而教成,政不威而事理。既登邦政,卒乘辑睦。初太夫人在堂,公授职西掖,颇限扃禁,求侍晨昏。优诏既许,寻令还职。公固请以泣,其后剖符江表,敦谕起复。君子曰:忠不忘亲,仁也;哀不违事,义也;让功辞邑,礼也;济代全名,智也。仁以长人,义以和下,礼以安上,智以周身。宜其光辅四帝,轩冕三纪。池台琴筑,优游暮齿。享年七十有一。 (摘编自张说《姚文贞公神道碑奉敕撰》) 材料二: 上欲以姚元之为相,张说疾之,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之,上不纳。又使殿中监姜皎言于上曰:“陛下常欲择河东总管而难其人,臣今得之矣。”问为谁,皎曰:“元之文武全才,真其人也。”上曰:“此张说之意,汝何得面欺!”皎叩头首服,即召元之诣行在,拜以为相。上励精为治,每事访之,元之应答如响,同僚唯诺而已。元之尝奏请序进郎吏,上仰视殿屋,再言之,终不应;元之惧,趋出。罢朝,高力士谏曰:“陛下新总万几宰臣奏事当面加可否奈何一不省察!”上曰:“朕任元之以庶政,大事当奏闻共议之;郎吏卑秩,乃以烦朕邪!”闻者皆服上识人君之体。张九龄以元之有重望,为上所信任,奏记劝其远谄躁,进纯厚,元之纳其言。新兴王晋坐太平公主逆党伏诛,僚吏皆奔散,惟司功李捴步从,不失在官之礼,仍哭其尸。元之曰:“栾布②之俦也。”擢为尚书郎。元之避开元尊号,复名崇。崇既为相,张说惧,乃潜诣岐王申款。他日崇对于便殿,行微蹇。上问:“有足疾乎?”对曰:“臣有腹心之疾,非足疾也。”上问其故。对曰:“岐王陛下爱弟,张说为辅臣,而密乘车入王家,恐为所误,故忧之。”遂左迁说为相州刺史。 (摘编自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卷四十八) [注]①天授:武周朝年号。②栾布:西汉将领,曾为彭越下属,彭越伏诛后,栾布哭祭,刘邦释其罪。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陛下新总A万几B宰臣C奏事D当面E加可否F奈何G一不省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多指去世的父亲,与《离骚》“朕皇考曰伯庸”的“考”意思相同。 B.“公固请以泣”的“以”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以”意思不同。 C.难,认为……很难,与《答司马谏议书》“难壬人”的“难”用法相同。 D.响,回声,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的“响”意思相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帝想任命姚崇为宰相,张说妒贤嫉能,屡次唆使别人在皇帝面前说对姚崇不利的话,但皇帝信任姚崇,始终不为所动,最终任命姚崇为相。 B.姚崇在世时,张说与他关系颇为紧张,甚至一度担心他会针对自己,但在姚崇去世后,张说奉皇帝之命撰写姚崇的碑文,却极尽赞美之能事。 C.姚崇竭忠尽智为朝廷效力,面对皇帝的垂询能对答如流,上书言事得体,从未让皇帝失望,可以印证张说所撰碑文中“朝廷曰能”这一记载。 D.姚崇治理有方,仕途顺利:他品格高尚,仁义礼智兼备,张说认为这是他能够长期在朝廷担任要职,先后辅佐多位皇帝的重要原因。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授之际,狱吏峻密,公持法无颇,全活者众。 (2)崇既为相,张说惧,乃潜诣岐王申款。 14.张说评价姚崇“言不厉而教成”,材料二中有哪些事实能反映姚崇的这种风格?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双井茶送子瞻①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②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注]①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在外宦游的苏轼应诏还朝,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②硙,小石磨,研制茶叶的碾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苏轼任职处,“玉堂”一语双关,让人联想到翰林学士清雅高贵的生活。 B.诗人用一个“旧”字,点出苏轼身份发生了变化,与尾联“黄州梦”遥相呼应。 C.诗的第四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苏轼在黄州任上文思泉涌之态,对他推崇有加。 D.颈联扣住标题中的送茶一事,极写茶叶之佳美,暗含了作者对苏轼友情的珍视。 16.诗人欲借送茶唤起苏轼的“黄州梦”,蕴含了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揭露楚国小人背弃仁义准则却追求歪门邪道,以苟合于世的句子是:“ , 。”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相继覆亡,如今唯见秋草凄碧的句子是:“ , 。” (3)古典诗词中,“虎”既可以象征力量与勇猛,也可以用来表现环境的凶险,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想起被饲养玩弄在卖鸟人手中的神色凄惨羽毛焦黄的黄鹂。 第二年春季,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诗的妙处。 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是的,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这就是景物一体。 18.两处“是的”看似可有可无,实则颇具匠心,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仿照画线句,以植物为主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修辞贴切,表达流畅。(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①古代中国,都是以右为尊、以左为卑的。②安排筵席座位时,较尊贵的宾客坐在右边,坐在左边的较卑下;③官员升迁称“右迁”,贬官称“左迁”。④“右姓”指世家大族,“右戚”指跟皇家亲近的王公贵族。成语“ A ”,指“没有人能超过他”,这种文化背景深深地影响着“左”和“右”的词义及演变。 “左”,象形字,甲骨文写作“ “右”,甲骨文写作“ (乙)?这或许是因为自古以来,人类更习惯用右手劳作,右手因此更加灵教,人们两手并用时,都是以右手为主,以左手为辅的。 当然,并不是在古代的所有文化语境中,都是以右为尊的。比如在先秦等朝代,就是以左为尊的。《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公子 B ,礼待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侯嬴,他宴请宾客时,特意等所有人都到齐后,才带着车马随从,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先生,留下“ C ”的美谈。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根据材料内容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实中,人们既要正确评价自己,也要理性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对于立身、处世有怎样的影响?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