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高考复习 >>历年模拟 >> 2025届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详细内容

2025届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躺平”作为一种有别于主流观念的青年处世方式,正引发热议。与奋斗争取成功相对,“躺平族”在各种压力面前选择逃避,他们更愿意过与世无争的生活,甚至一躺了之。这值得引起社会的重视。

特定文化现象的出现往往根源于经济社会的转型。20世纪70年代,欧美面临经济“滞胀”危机,以简约的音乐结构非主流着装风格来表达叛逆的朋克文化风靡一时;在经历了90年代经济泡沫的破裂之后,日本催生了不出社会、自我封闭的“蛰居族”,形成了“低欲望社会”;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深度影响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不上学、不工作、不进修的“尼特族”日益壮大,逐步演变为当下世界性社会问题。

“躺平族”的兴起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一方面,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随着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反映到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内卷”上。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创造了条件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下,那些不拘于传统的青年可以选择放慢脚步以相对舒适的工作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

然而,“躺平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多不利。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离不开青年的贡献。相较于“未富先老”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促成的客观趋势“未富先躺”这一现实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警惕。让“躺平族”愿意奋斗,对我国尤为必要。当然,这绝非要对“躺平族”进行批判与苛责。出于身心考量选择舒适生活理应得到理解,经过充分思考选择慢节奏生活也需得到更多尊重。基于现实环境自主做出适合个人的生活选择,本身就是社会发展成就的一方面体现。

引导“躺平族”奋斗,更多需要从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和培育积极社会价值取向角度出发,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给予这些青年更多的关怀。国家采取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多方面政策举措,相应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和成功机会打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个人奋斗的良性循环媒体应更多关注平凡中的伟大,赞美在各个领域默默奉献价值的劳动者以积极的价值观导向增强青年奋斗的动力;企业应充分重视各类型工作岗位的价值,在合理安排薪酬和晋升机制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青年的归属感和自我实现动机而作为思想引领的重中之重,学校应强化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认同劳动本身的价值。

摘编自汪星余《引导“躺平族”珍惜韶华、奋发有为》)

材料二:

“躺平”并不是一个新话题。2010年的“神马都是浮云”,2016年的“丧”,2018年的“佛系”,都可以归属到“躺平”文化中。随着“躺平”一词在社交媒体上的大规模流行,越来越多青年借由“躺平”诉说心事。研究者就“为什么要说自己是‘躺平’的人”“使用‘躺平’一词时的心态是什么”等问题,对访谈对象展开深度访谈,获取研究资料。

有些“躺平”是为了自我保护,即降低他人对自己的期待,避免被过度关注。这类青年以自嘲的方式把话语权掌控在自己手里,主动圈定出自我的社会形象。有些“躺平”则用于维系社交,如通过使用“躺平”这一热词实现社交初期的破冰,或通过对他人困境的附和,强化朋友关系。

如果说以上基于实用需求的“躺平”更侧重于解决使用者的社会关系问题,那么基于情感需求的“躺平”则更聚焦于使用者自身的情感问题。

有的青年借助“躺平”进行宣泄,或释放负面情绪,或强化快感情绪,通过这种自我调侃式的话语将自己从高压状态中解放出来,此时的“躺平”或许等同于“休息”。而对于当下生活处境比较艰难的群体而言,生活境况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真正“躺平”,那么“躺平”作为一种目标,一种未来,可以激励他们直面当下的挫折。

目前,尽管学界对青年“躺平”现象在认知态度上意见不一,但都一致认为:“躺平”的“不思进取”,甚至以“不思进取”为荣的话语表达,与主流文化形成了对抗。但通过以上走访调查可见,“躺平”一词并不具备稳定的内涵,它确有对抗性,但对抗目标却十分模糊。有受访者表示:“其实当时的反抗是很模糊的,与其说是反抗别人,不如说是在怨恨自己的平庸。”可见埋藏在“躺平”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迷茫,这恰恰反映了他们内心对于主流价值的深刻认同。所以,“躺平”一词中所谓的对抗性,往往是其唤起彼此共鸣的手段。“躺平”青年在共鸣中联合,在联合中寻求生活的解困之道。

国内学者往往使用西方压制与反压制的二元对抗范式来阐释中国青年社交媒体的对抗性话语实践,然而这种阐释框架很难准确解释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弗洛伊德认为人们能够按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但代价是欲望受到压抑,文明就意味着自由的丧失,因此西方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把社会整体看作一个压抑系统。但中国的儒、释、道融合的文化传统则不同:儒家强调有为,佛家强调轮回,道家强调自然。三种生命观为中国人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生活方式,为其生命提供了更多元的价值导向,人们也就因此失去了对抗的逻辑前提,很少面临西方文化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困境。

(摘编自韩敏卢松岩《回到中国文化的对抗认同:网络流行语“躺平”的话语脱逸与共识反哺》)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躺平族”与欧美“朋克族”、日本“蛰居族”等存在本质差异。

B.躺平兴起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转型催生多元化生活方式,部分青年选择了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

C.“未富先老”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趋势,而“未富先躺”是可以通过积极引导避免发生的。

D.某些青年在使用“躺平”语录时,可能只是为了合群,并不一定对应个人的现实处境或具体行为。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时躺平”可以为心理提供调适和休整,但“一世躺平”、浑浑噩噩的人生则需要引起我们警惕。

B.有些“躺平”青年“身躺心不平”,看不得别人拼搏和竞争,这源自他们内心对主流价值的不认同。

C.与使用“躺平”类似,自嘲“小镇做题家”,可能也是想引起主流社会关注,彼此共鸣,联合破局。

D.社交媒体上大规模且同质化的对抗性话语的出现,制造了一种“全民躺平”幻象,使个体得到安慰。

3.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进式论证结构,观点明确,逻辑清晰严谨。

B.材料二通过对“躺平”青年的调查采访,提出具体问题,有利于研究者深入挖掘信息,获取可靠资料。

C.材料二引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意在阐释中国主流文化与“躺平”青年是压制与反压制的二元对抗模式。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躺平”现象进行了溯源,并分别从环境和个人角度探讨了“躺平”的形成原因。

4.以下情境中的“躺平”,不能体现李雷对自身情感问题关注的一项是(3分)

A.上司的苛刻要求让李雷心烦意乱,下班后他发了一条朋友圈:“爱谁谁吧,我已经‘躺平’了。”

B.李雷最近一直在为考试高强度学习,考完后他欢呼“终于完成了!谁也不能阻挡我‘躺平’!”

C.朋友跟李雷吐槽一些生活上的不如意,称自己已经“躺平”了,李雷回应:“一起‘躺平’吧。”

D.李雷是一位出身小镇的硕士,他表示我的家境一般,我要早日财富自由,实现‘躺平梦’。”

5.当代青年应如何看待“躺平”?请综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登泰山

余光中

能登泰山,总是令人兴奋的,不是因为它海拔之高,而是因为它地位之高,也不是因为它磅礴之广,而是为了它名气之大。

泰山为五岳之尊,因为它是东岳。易经以震卦代表东方,《说卦》指出:“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东方是太阳所出,春天所由,自然是万物所生,功同造物。又指出:“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至于南方的离只得中女,西方的兑只得少女,北方的坎也只得中男,所以泰山成为众岳之长,峰顶刻立“五岳独尊”的石碑。

在中国哲学里泰山占了如此的优势,难怪历代帝王都要东巡来此,祭祀天地,所以泰山也成了政权继承的阳刚图腾。政教相辅,儒家和道家的宗教景观相互辉映,从山下的泰安城一路攀登到山顶。从平地的神府岱庙到山顶的碧霞祠、青帝宫、玉皇庙,多为道观,但中途的普照寺、斗母宫都是佛寺,而红门宫则释道合一,并祀弥勒佛与碧霞元君。至于儒家文化,则登山起步不久就有坊门巍巍,纪念孔子当年登临故事,到了玉皇顶前又有孔庙。

峨峨岱宗,中华历史、宗教、文化的一大载体,不愧为人文气象最恢弘的名山。而载体的本身,众山罗拜,群峰簇拥,阴阳一割,神秀独钟,更为人文的价值提供了宏观壮丽的场景。就像一座纪念堂,鬼斧神工,本身已经是美的一大存在,更无论它所珍藏的纪念品了。泰山正是如此:几千万年以前,伊神之力,把燕山一推,又把喜马拉雅山一挤,就捏出了皱成了这么一大堆的岱宗,至今历齐鲁四百里方圆,青犹未了。几千年前,伊人之功,把泰山之石切割成形,有的立坊,有的盖庙,有的铺路,有的造桥,更幸运的一些就刻成了历代的碑文,或篆或隶,或行或草,人怕忘记的,都交给顽石去深刻保存,风霜去恣意摧毁。

泰山地位如此崇高,经过历代名士题咏,名气更加响亮,甚至常见于成语,成了崇高、重大、安稳的象征。占了地利,儒家的至圣与亚圣每当用喻,辄就近取材,你一句“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一句“挟泰山而超北海”,就把自己的“家山”愈炒愈热。最有趣的是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对秦王如此进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是楚人,举高山为喻却推齐鲁的泰山。他当然不便推举楚山,但对秦王上书,却也不举华山,甚至境内更高的终南山或太白山。那时秦王尚未一统天下,东巡泰山,不过前代的帝王从伏羲、神农一直历尧舜而禹汤,传说都封过泰山,已成传统。李斯不说泰山高,而说其大,乃强调其“博大有容”。

四月五日,正是清明节当天,山大外事处的夏建辉先生与中文系的孙基林教授陪着我存、幼珊(注:作者的妻女)与我,上午参观过孟庙,便从邹城北上,中午在泰安接受了山东科技大学的午宴,餐后又去岱庙巡礼,一直到下午三点,才左盘右旋,沿着黄西河一路乘车上山,直达中天门。

再往上就没有车道了,背包和提袋必须随身携带。五个人就又背又拎地踏着黄土,向西侧的凤凰岭走去,不久就到了索道起站。

刚刚坐定,笑声还未停,车厢忽然凌空而起。五人齐发低抑的惊呼,有一起从悬崖跳水的幻觉。那么大一整座山岳,横岭侧峰,忽然从我们脚下给抽走,无依无凭,我们白日升天,乘在同一片云上,要飞到,咦,哪里去呢?透明的立方云阁外,由于琉璃的长窗紧闭,隐隐只传来天风呼啸,似乎大块在暗暗转轴,此外,群峰都寂寂,不像有什么异样。不过做八分钟的仙人罢了,本来值不得大惊小怪,于是一切都置之度外了,不觉得是飞着,倒像是在浮游嬉戏,带笑相看,都感到幸福非凡。可怕的秦始皇啊,当年远途跋涉来登山,如果能看到我们此刻的逍遥,又何苦去蓬莱求仙求药呢这么想着,上面那翘首天外的月观峰,原来只让我们仰窥其下颔的,已朝我们转过脸来。那许多傲然的山头,大大小小,都转过了脸,低下了头来。索道到站了。

返仙为凡,再下车时,天风迎面掴来,高处果然寒不可胜,比刚才的中天门显然又低了几度,只有七八度的感觉。加上天阴风劲,东岳果然不可儿戏,大家纷纷加衣。我在厚袄外面更戴上呢帽、围巾,披上大衣,顶风前进,仍觉寒意袭脊,呼吸紧张。

淡赭带灰的城楼侧影,鸱尾隐隐,南天门近了。这里是中天门仰攀的目标,有名的十八盘天梯到了顶级,汗尽的山客到此才苦尽甘来,可以回头一笑了。比起十八盘严苛的折磨来,此去玉皇顶的登天坡道几乎像坦途了。我们的五人行,避重讨巧,以八分钟的逍遥游代替了八十分钟的鲁道难,似乎是聪明之举,但平白放过了机会,未能徒步登山,向东岳致敬,却不甘心。

⑪过了南天门便是天街,游客便多了。靠山的一边是旅馆与商店,人气显得颇旺,不下于城里的闹街。但山壁下面却是众峰簇拥,涧谷深幽,地老天荒的一片沉寂,偶尔几声鸟叫,填不满万古的空山。向晚的阴翳已有些暮意,云正从谷间层层升起。

⑫从月观峰过南天门,再踏陡斜的磴道到玉皇顶,不过七百五十二级,可是地藏菩萨在下面扯后腿,凛凛天风在上面呼应,却也脚酸了,到后来,每提一步,就像要跨高高的门槛。回顾来路,已经半陷在暮霭里,并不觉得自己终于修成了神仙,却需要好好休息一夜了。

节选自《山东甘旅》,有删改,标题为编者加)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经以震卦代表东方,而泰山正好是东岳因而泰山在中国哲学里占优势。

B.作者李斯《谏逐客书》独用泰山为例,旨在强调泰山“博大有容”的特征。

C.避重讨巧的“聪明之举”,是对“未能徒步登山,向东岳致敬却不甘心”的自嘲。

D本文与姚鼐的《登泰山记》都抒发了对泰山的赞美之情,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7下列对文中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运用神话故事,伊神一“推”一“挤”,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地说明泰山的形成。

B.段多用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巧妙地表达了坐索道的不同心理感受

C.“天风迎面掴来”运用了比拟手法描写出山风之大寒冷山风吹在脸上的疼痛感。

D.中用泰山南天门天街的热闹反衬山壁下涧谷的沉寂,突出了泰山自然景观的壮美。

8.文中多处化用古诗文。请从文中找出两处,指出其出处,并分别说明其作用4分

 

9余光中认为“访问山东,对我来说,实在是一程甘旅。”“甘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有改动)

材料二: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幾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是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矣!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注]①卿子冠军:即宋义。“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冠军,指地位在其他将领之上的上将。宋义为义帝所封,被项羽所杀。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的孙子熊心。楚国灭亡后,熊心隐藏在民间。为争取民心,项羽的叔父项梁听从范增建议,立熊心为楚怀王。后项梁战死,项羽尊熊心为义帝。后项羽暗中命人将其弑杀。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汉王请AB割荥阳以西者C为汉D亚父劝羽E急攻F荥阳G汉王H患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去”,离开,与《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不同。

B.“安”,怎么,与《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安”意思相同。

C.“而”,表修饰,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用法不同。

D.“陋”,见识短浅,与《石钟山记》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陋”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平使用反间计,成功地让项羽怀疑范增暗中勾结汉军。范增想要攻下荥阳,项羽却不采纳。范增在不被信任的情形下请辞,未至彭城,背上发毒疮去世。

B.苏轼引用《周易》和《诗经》,主要目的是批评范增不能及时发现事物微小的变化,不能审时度势,不能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不同的行动。

C.苏轼认为,人一定是先有了疑心,然后才能听得进别人的谗言。杀掉宋义是项羽怀疑范增的根本,无需陈平离间,项羽和范增也一定产生矛盾。

D.苏轼认为范增和项羽同为义帝的臣属时,他们君臣名分还没有确立。从范增的角度出发,若范增此时有力量杀掉项羽就应该杀掉他,不行就离开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4分)

2)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4分)

14.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在什么时候离开项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怀王道甫

 

落魄行歌记昔游,颅如许尚何求心肝吐尽无馀事,口腹安然岂远谋!

  才怕暑,又伤秋。天涯梦断有书不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

[注]①王道甫是陈亮青少年时代的好友,两人志同道合。登第后,王道甫长期屈居微职,性情志趣有了变化。②作计周:周全的考虑安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意指光阴荏苒,转眼头白,除了怀念昔日的同游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想法了。

B.“心肝吐尽无馀事”两句说自己多年来屡次上书,尽吐心事,无论是否被采纳,都已尽心了。

C.“口腹安然岂远谋”表面是自述胸臆,说自己志向高远,实则对老友汲汲利禄之不满。

D.“天涯梦断有书不”表现对朋友充满挂念,询问书信以表达对王道甫的深切思念和期待。

16.“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这两句词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诗喜用青色,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           写出将下雨时的黑沉阴郁,又用           表现天空的广阔无际。

2红楼梦中,有“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写出薛家的豪奢之状,与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两句写法类似。

3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我们在古诗总能看到男儿因感伤国事而落泪,比如杜甫诗中就有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①在原始时代,②人与动物共生、共处,③通过人和动物的近距离接触和人对动物的细致观察人们认识那些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的猛兽,⑤也发现了一些可以和人类共存或者适合捕猎的动物。⑥而到了游牧时代,⑦人们开始驯养野兽,⑧寻水草不断地养活自己的牲畜。在这种漫长的共生共处中,人们将对动物细致观察的结果体现在汉字的字形中。如在甲骨文中,“鹿”强调它枝杈般的犄角,“虎”强调张开的巨口与獠牙,“象”突出它的长鼻古人在造字的时候,能够地展现它们的样态这种对动物特征的准确把握,足以让我们看到,那时候的人和动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我们以与“犬”相关的字为例:一方面,狗行动迅猛,速度很快。在相关字中,如“猝”字,《说文解字》说“犬从草暴出逐人也”,说的是狗在草丛中藏着,蹭一下就窜出来让人措手不及由此产生成语“”。再如”,(甲)?《说文解字》解释“突”为“犬从穴中暂出也”,猎狗在追逐猎物的时候,要迅速飞快地从洞中奔跑出来,也就是“突然”的意思。一方面,(乙)。如“狱”字,“狱”在今天指监狱,在古代是打官司的意思。打官司有原告、被告,要通过辩护来确定是非。《说文解字》解释“狱”字“二犬所以守也”,是用狗看着打官司的两个人。而在“器”字中,四个口是器皿的圆口,“犬所以守之”,表示狗在看管器皿。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独门独户。大门是桐油油过的,贴着一副万年红的春联,门里是一个很宽的院子。院子里一边是牛屋、碓棚;一边是猪圈、鸡窠,还有个关鸭子的栅栏。露天地放着一具石磨。正北面是住房,也是砖基土筑,上面盖的一半是瓦,一半是草。正中是堂屋,家神菩萨的画像上贴的金还没有发黑。两边是卧房。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明亮亮的

这家人口不多。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妈,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大娘精神得出奇,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菜,——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筐。她还会剪花样子。这里嫁闺女,陪嫁妆,磁坛子、锡罐子,都要用梅红纸剪出吉祥花样,贴在上面,讨个吉利,也才好看:“丹凤朝阳”呀,“白头到老”呀,“子孙万代”呀,“福寿绵长”呀。二三十里的人家都来请她:“大娘,好日子是十六,你哪天去呀”——“十五,我一大清早就来!”“一定呀!”——“一定!一定!”

21.分析画横线处“呀”字的作用。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明亮的玻璃”,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有人感觉,我们的生活却越来越贫乏单调。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2024年10月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评讲.pptx


站群导航
  公司名称:罗湖区高勇名师工作室   详细地址: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    联系电话: 13691989055 
邮箱:gaoyong8899@163.com   业务QQ:383610293   微信号: 13691989055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