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文言文阅读选择命题范围动向◆2025八省适应性考试再次明确,文言文第二题的题型:1个选项考文化常识,3个选项考课内外词汇推断!其中 ,课内包括了初中和高中篇目! 例:以统编教材的《苏武传》原创示例。
1.下列对《苏武传》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旄,指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代表着皇帝的命令和国家的尊严。 B.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与《鸿门宴》中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的 “当” 意思相同。 C.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与《口技》中 “会宾客大宴” 的 “会” 意思相同。 D.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与《岳阳楼记》中 “越明年,政通人和” 的 “明年” 意思不同。 答案:B 解析:A 选项,对 “节旄” 的文化常识解释正确。B 选项,“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中 “当” 是 “抵押” 的意思;《鸿门宴》中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的 “当” 是 “抵挡” 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该选项错误。C 选项,两个 “会” 都表示 “适逢,恰巧”,意思相同。D 选项,“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中 “明年” 指 “第二年”;《岳阳楼记》中 “越明年,政通人和” 的 “明年” 也是指 “第二年”,意思相同,该选项表述错误是因为与题干要求不符。
2.下列对《苏武传》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 B.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与《送东阳马生序》中 “以衾拥覆” 的 “以” 用法相同。 C.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与《过秦论》中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的 “遗” 意思不同。 D.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与《荆轲刺秦王》中 “乃为装遣荆轲” 的 “为” 意思不同。 答案:B 解析:A 选项,对 “单于” 的文化常识解释正确。B 选项,“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中 “以” 是 “凭借…… 身份” 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中 “以衾拥覆” 的 “以” 是 “用” 的意思,二者用法不同,该选项错误。C 选项,“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中 “遗” 是 “赠送” 的意思;《过秦论》中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的 “遗” 是 “丢失” 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D 选项,“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中 “为” 是 “替,给” 的意思;《荆轲刺秦王》中 “乃为装遣荆轲” 的 “为” 是 “整理” 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
3.下列对《苏武传》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吏,指临时充任使臣属吏,在古代外交活动中较为常见。 B. “虞常果引张胜” 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引赵使者蔺相如” 的 “引” 意思相同。 C.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虽欲言,无可进者” 的 “虽” 意思不同。 D.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与《孔雀东南飞》中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 的 “为” 意思不同。 答案:B 解析:A 选项,对 “假吏” 的文化常识解释正确。B 选项,“虞常果引张胜” 中 “引” 是 “牵攀,招供” 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引赵使者蔺相如” 的 “引” 是 “延请” 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该选项错误。C 选项,“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中 “虽” 表示假设,可译为 “即使”;《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虽欲言,无可进者” 的 “虽” 也表示假设,可译为 “即使”,二者意思相同。D 选项,“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中 “为” 与 “所” 构成被动,可译为 “被”;《孔雀东南飞》中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 的 “为” 是 “为了” 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
4.下列对《苏武传》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廪食,指官府供给的粮食,在古代官员、军队等都有相应的廪食制度。 B. “及还,须发尽白” 与《劝学》中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 的 “及” 意思相同。 C.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与《送东阳马生序》中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的 “其” 用法相同。 D. “自分已死久矣” 与《孔雀东南飞》中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的 “自” 意思不同。 答案:C 解析:A 选项,对 “廪食” 的文化常识解释正确。B 选项,两个 “及” 都表示 “等到”,意思相同。C 选项,“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中 “其” 是代词,代指苏武;《送东阳马生序》中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的 “其” 是指示代词,那些,二者用法不同,该选项错误。D 选项,“自分已死久矣” 中 “自” 是 “自己” 的意思;《孔雀东南飞》中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的 “自” 是 “擅自” 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
5.下列对《苏武传》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B.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与《师说》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的 “之” 用法相同。 C.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的 “因” 意思相同。 D. “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与《烛之武退秦师》中 “夫晋,何厌之有” 的 “夫” 意思不同。 答案:A 解析:A 选项,对 “蛮夷” 的文化常识解释正确,但题干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这里表述无误不应选。B 选项,“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中 “之” 是代词,代指这件事;《师说》中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的 “之” 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二者用法不同,该选项错误,符合题意。C 选项,两个 “因” 都表示 “通过,经由”,意思相同。D 选项,“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中 “夫” 无实义;《烛之武退秦师》中 “夫晋,何厌之有” 的 “夫” 是句首发语词,引起议论,二者意思不同。
6.下列对《苏武传》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斥候,指侦察兵,在古代战争中负责侦察敌情、传递消息等任务。 B. “稍迁至栘中厩监” 与《触龙说赵太后》中 “太后之色少解” 的 “少” 意思相同。 C. “匈奴诡言武死” 与《曹刿论战》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的 “鄙” 意思不同。 D.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与《劝学》中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的 “绝” 意思不同。 答案:B 解析:A 选项,对 “斥候” 的文化常识解释正确。B 选项,“稍迁至栘中厩监” 中 “稍” 是 “逐渐” 的意思;《触龙说赵太后》中 “太后之色少解” 的 “少” 是 “稍微” 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该选项错误。C 选项,“匈奴诡言武死” 中 “诡” 是 “欺骗” 的意思;《曹刿论战》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的 “鄙” 是 “目光短浅” 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D 选项,“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中 “绝” 是 “断绝” 的意思;《劝学》中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的 “绝” 是 “横渡” 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
7.下列对《苏武传》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穹庐,指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在匈奴等民族中广泛使用。 B.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与《鸿门宴》中 “欲呼张良与俱去” 的 “去” 意思相同。 C.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与《赤壁赋》中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的 “之” 用法不同。 D.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与《琵琶行》中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的 “以” 意思不同。 答案:B 解析:A 选项,对 “穹庐” 的文化常识解释正确。B 选项,“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中 “去” 通 “弆”,收藏的意思;《鸿门宴》中 “欲呼张良与俱去” 的 “去” 是 “离开” 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该选项错误。C 选项,“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中 “之” 是代词,代指节杖;《赤壁赋》中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的 “之” 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二者用法不同。D 选项,“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中 “以” 是 “在” 的意思;《琵琶行》中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的 “以” 是 “来” 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
8.下列对《苏武传》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就用 “社稷” 代表国家。 B. “单于愈益欲降之” 与《送东阳马生序》中 “益慕圣贤之道” 的 “益” 意思相同。 C.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 与《烛之武退秦师》中 “吾其还也” 的 “其” 用法相同。 D.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相如因持璧却立” 的 “因” 意思相同。 答案:C 解析:A 选项,对 “社稷” 的文化常识解释正确。B 选项,两个 “益” 都表示 “更加”,意思相同。C 选项,“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 中 “其” 是代词,代指 “守者”;《烛之武退秦师》中 “吾其还也” 的 “其” 是表示祈使语气,还是,二者用法不同,该选项错误。D 选项,两个 “因” 都表示 “于是,就”,意思相同。
9.下列对《苏武传》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斧钺汤镬,指古代的酷刑,斧钺是砍头的刑具,汤镬是把人煮死的刑具。 B.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的 “于” 用法相同。 C. “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 与《出师表》中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的 “自” 意思相同。 D. “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 与《陈情表》中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的 “临” 意思不同。 答案:B 解析:A 选项,对 “斧钺汤镬” 的文化常识解释正确。B 选项,“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中 “于” 是 “在” 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的 “于” 是 “到” 的意思,二者用法不同,该选项错误。C 选项,两个 “自” 都表示 “自己”,意思相同。D 选项,“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 中 “临” 是 “哭吊” 的意思;《陈情表》中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的 “临” 是 “到” 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
10.下列对《苏武传》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宦骑,指充当皇帝侍从的骑马的宦官,在宫廷事务中有一定职责。 B. “若知我不降明” 与《劝学》中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的 “若” 意思相同。 C. “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与《陈情表》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的 “除” 意思不同。 D.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与《张衡传》中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的 “阴” 意思相同。 答案:B 解析:A 选项,对 “宦骑” 的文化常识解释正确。B 选项,“若知我不降明” 中 “若” 是 “你” 的意思;《劝学》中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的 “若夫” 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另提一事,“若” 无实义,二者意思不同,该选项错误。C 选项,“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中 “除” 是 “殿阶” 的意思;《陈情表》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的 “除” 是 “授予官职” 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D 选项,两个 “阴” 都表示 “暗中”,意思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