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高考复习 >>历年模拟 >> 2025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 文
详细内容

2025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 文

    2025.2

试卷共 8页,卷面满分 150分,考试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择题时,将答案写在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后,将本试卷和答题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 (5小题,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

让我们重温一段引文:“………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子的中心。

费孝通采用了西方人类学的本方法——比较法,先描出一个”,即西方的团体格局,然后再以这个“他者”为鉴,反照中国社会结构的镜像。只要我们仔细读《土中国》的原文,特别是在水波比喻之后的解释,便可以知道费孝通心中的差序格局是一种主体多维的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平面多结的络。纵向的等级差别至少与横向的返近亲疏同等重要。然而,大多数学者在解读差序格局时,往往只解读其中的“差”,即以个为中心的向外扩出去的人际关系网;而“序”向的包含等级与尊的社会结构却往往被忽略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误解呢?我认为这与孝通使用的投石入水形成的水波纹比喻有关。所有的比喻都有夸张或形象化的特点,也因此无法精确界定任概念或事物。水波自然是在水面上一圈一圈地平行地推出的。停留在这一意象上,所谓运近亲疏和自我中心就成了平面的、没有纵深感的蜘蛛网似的状态。这然是指向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而不是社会结构。

                      (自阎云翔《差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观》)

 

材料二

有不少批评者赞成阎云翔的看法,差序格局的问题似乎出在使用比喻方法而自身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上,导致人们见仁见智,甚至产生争议。但依我之见,这些批评本身也有需要被批评的地方,那就是批评者固守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而差序格局没有落入这一立场,非但不应被看成遗憾,反而算是一种侥幸。

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概念的陈述需要严密、精确,为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下定义。有了明确的定义,才有可能运用概念进行逻辑的演绎和推理。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一个界定明确的概念很可能会失去内涵的丰富性。比如说,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最接近的、符合逻辑实证主又的概念是什么呢?应该是帕森斯提出的“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这对概念有着清晰而严格的定义,使得帕森斯的学生可以发展出一套街量社会或组织现代化的标准。但正因为趋于精准,其内涵的丰富性远不如差序格局。其实,即使在西方社会学中,也有概念难以定义的情况,如“文化”“功能”“结构”“场域”之类,却不影响人们对它们的使用。人们不对这些模糊性进行抱怨,或许是因为它们总有被不停地定义的倾向,至少会摆出委定义的安态。而差序格局丝毫没有这样的倾向,连姿态也不摆,这就很容易招来批评

为什么差序格局会有这样的特点呢?费孝通自己晚年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文章不能直写的,背后都有东西,直接写出来就不好看了,好就好在隐喻上边。不直接说出来,懂得的人就懂了。”显然,费孝通对这个概念不做界定,虽在文风上可以理解为是讲课稿或散文体,但其本身也有一个隐喻方法的使用。以今天的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比喻非但不是一个学术上的失误,反而是一个学术上的贡献。在逻辑实证主义占上风的时候,这祥的贡献容易被人们否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上,隐喻手法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比知:物理学中的黑洞、蛀孔、时光机器等,经济学中的泡沫、搭便车等,社会学中的有机论、社会资源、社会网络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比喻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比喻是一种不得已的定义方式。

从学术背景杂看,费孝通使用比喻说明他的概念,与中国传统学术的“譬”的方法一脉相通。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概念不做定义,如家的核心概念仁、义、礼、智、信都没有定义。而且概念越重要就越没有定义,也就越需要作比喻,很多重要思想都通过比喻采阐释。比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的“君子不器”,孟子的“仁者如射”,等等,皆使用这样的方法。

其实,在西方社会学当中,最常见的“角色”概念,也是一个比喻,它借自戏剧。要说差序格局与它们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也就是西方学术喜用死隐喻,中国学术喜用活隐喻。死隐喻开始也是从活隐喻中转化而来的,由于它在学科中已经约定俗成,所以人们不把它当作隐喻来看。但中国学术中的比喻大多没有约定。它们往往重视独特地或一次性地出现而少有重复,也就不会向死隐喻上转化。这或许是差序格局用比喻说明引起争论的深层原因。

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中,恰当的比喻最容易引发深刻的洞见与启示。这也许比演绎、推理和论证更为重要,因为它将启迪后者的思维方向。尤为重要的是,这比喻赋予了差序格局以动态性。按照费孝通的说法:“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向外扩张的‘推’字。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圈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虽然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有这样那祥的问题,但它在视角、方法论,特别是隐喻方法上所表现出的动力学特点,无疑是费孝通留给中国社会学界最宝贵的学术财富。

                            (自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与理论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材料一认为,多数学者对差序格局的理解偏重“差”的维度而忽略“序”的维度,这并不符合费孝通的本意。

B.水波纹一圈一圈平行地推出的特点,比较适合用来描述平面的人际关系网,而不太适合用来描述立体的社会结构。

C.材料二认为,阎云翔以及其支持者所揭示的“差序格局的问题",本身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所以并不合理。

D.孟子的“仁者如射”与西方社会学的“角色”都用比喻的方法,不过前者具有独特性,后者具有约定俗成的意

2.根据文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帕森斯的“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与费孝通的相关论述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是两者的定义方式明显不同。

B.隐喻手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有些概念用隐喻来表述要比“直接说出来”更加合适,

C.相对面言,中国传统学术对严格的逻辑演绎和推理不太注重,这一点从家念都没有定义可以看出

D.比喻方法在逻辑实证主文占上风时一度被否定和压制,如今它已经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统治地位提出严峻的战。

3.下列各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点的一项是(3)

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4.孝通对“差序格局”的具体释体现其在研究方法上到中西结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5.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二者看法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现代文阅读П(本题共4小题,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光  

        阎连科

有一方空院,很大,除了院墙的几个豁口,另外都还完整。院墙是用玉蜀黍秆着,日久天长,秆都枯朽,雨水在墙上挖出许多小溪。然墙又总是不塌,过的人都说,这墙要倒了。墙却默默听着,直挺了一年又一年。

院里住了一个老人。那年给她过生日,为着老人是六十七还是六十八,孩娃和媳妇吵红脖子。她自己也说不清。可她唤了几只鸡,哪只鸡一天生蛋,哪只鸡隔日生蛋,哪只鸡三日两蛋或两日三蛋,她心里都写得明白。两日生三蛋的鸡不多,她这辈子仅喂过一个,时间逐是十年前。眼下地喂了九只鸡,其中一只是公鸡,有时收六个蛋,甚至七个,同或三个四个。主要是有只芦花希鸡野机,早上出离,摸摸有蛋,叫着,几个虫子,从残墙的水道钻出,回时天近傍黑,肚已空了,蛋不知丢进谁家。老人将那水道堵了,它又蹬腿从豁口飞出,无论如何,不肯将蛋生在家里。

老人去找孩娃,要他把院墙豁口垒了。

孩姓一喷承诺,说闲下将院墙换成砖墙。

说到是能够做到的,孩娃家的日子已经很富裕。几年前孩娃盖了三间楼屋,搬去住了,把娘留在老宅中院。这几年孩娃又买了一盘电磨,从电磨中磨出一墙青砖,并不为难。老人每三日五日去孩娃家送一次鸡蛋,每次都和孩娃说那丢蛋的芦花鸡。说多了,孩址就说“把那芦花鸡杀掉算啦。”老人一愣,再不说了,便每天放鸡迟一两个时辰,待自己烧了饭,吃了饭,洗了锅碗,扫了门前院子,才去开那鸡窝的门扇,以为鸡们出窝便吃,饱了懒得出门,也就不会丢蛋。可那芦花鸡却依然,饱了,扬扬翅膀,飞走生蛋了。也曾几次,老人放鸡时,将芦花鸡抓在手里,关入蛋窝,可它至天黑都不生蛋。放它出来,它在院里打个转儿,便旋出门外,将蛋急急生在上。路面铁硬,它是跑着生的。未及卧下,蛋就落将下来,壳破了,一地蛋黄,如新生的太阳坠在地上。

这是两年前的事。

如今芦花鸡已极少丢蛋。老人不再关它,而是放它出来,开圆大门,随它去哪儿,老人都紧紧跟着,看它卧到哪儿,静坐死等,把蛋收回来。这芦花鸡丢蛋,并无一定地方,有时在东,有时在西,有时在草间,有时在田边。每一处不过三日,它便烦了,必换一新室。老人每天都为这鸡忙着,开了鸡窝门,撒了粮食,站在一边,盯着芦花鸡,等它吃饱,从门缝挤出,摇头走去。老人使跟出门来,它快她快,它慢她慢,走胡问,拐墙角,到麦场上的麦秸垛下,芦花鸡刨一窝儿,卧下了。老人就坐在麦场边上,昏黄的日光晒着身子,直晒得她眼前金星飞舞,那芦花鸡才从麦秸窝里出来,并不咕咕声张,悄悄走了。

老人过来,拿了那暖手的鸡蛋,也走了。

鸡极有灵性,它第二天再到那麦秸窝里,不见了头天的蛋,四下里瞅瞅,便又换了地方。我是野地的一蓬草棵,或是山坡下的庄稼地里,再成是村头没人住的看莱的草庵,几乎一天换一场地。有时,找不到隐处,它就在村外转来转去,直转得老人肚饿头晕,走不动了,它才忽然钻进垛着的玉蜀黍秆下,匆匆生下蛋来,悠然去了。

老人终日忙在这丢蛋的鸡上。

可到今年开春,这鸡忽然不走大门了,任你把门开得怎样宽敞,它也要从院墙的豁口飞出,待老人从门里出来,它已不知去了哪儿。

老人去找孩娃,要他把豁口垒上。

孩娃说老墙不值一垒,真塌了就垒砖墙。

老人没提芦花鸡又开始丢蛋的事,孩娃也没说杀鸡的话。如此,芦花鸡又丢了半个月的鸡蛋,老人就又找到了它。把鸡从鸡窝放出来,撒几把粮食,她就走出院子,远远立在院墙豁口的别处,过不多久,芦花鸡准从豁口飞出,脚一落地,从从容容,走出村街,到村头站上一阵,四顾无人,径直到田间机井的房里。里面满地柴草,是生蛋的上好去处。老人第一次跟进房里收蛋,一下就收了十一个,然第二天迟了一步,那鸡从门里选去,迅即从窗里飞出,钻进麦田不见了。

再往后,老人又找到了它的去踪,不是哪家的猪窝,就是村口旧腐盘的下面。

八月间,下了一场速阴雨,院墙终于塌了。

雨过天睛,孩娃果真拉了一车的青砖过来,五日时间,高高的青砖院墙垒了起来,这老宅严严实实,风雨不进。院墙垒起那目,芦花鸡这着飞了几次,终是没能飞过;来日又飞,仍是不过,七日之后,它便不再飞了,和别的鸡一样,老老实实将蛋生在土坯垒的蛋窝。

芦花鸡不再丢蛋,老人先是一阵欣喜,腾出空儿来,立在门口,看看行人,看看田地,看看山坡,看看天空。看了几日,渐觉一切都是看了几十年的,并无啥好看。不看了,又闲着手脚,觉得手脚都是多余的东西。反不如每天跟在鸡后尾随着的好

鸡不丢蛋了,她心里忽就空荡了。

可每日把院门打开,芦花鸡也不再外去,也许是老了,它总是慢慢随着鸡群觅食,随着鸡群咕叫,随着鸡群生蛋。只是鸡蛋生得日渐少了,丢蛋时一日一个,不丢了三日两个,后未两日一个,再后,竟三日五日一个,甚或七日八日一个,且蛋也愈加小了,最大的也才鸽蛋一般。

秋罢时,芦花鸡老死了,无疾而终。早上开富,到的都陆续跳出,唯它稳着不动,老人伸手一摸,鸡身都冰了。

至年底,老人得了一场说不清的病,几服中药未及熬完,就去了那边世上。

留下空空一套院落,垒着高高的砖墙。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老人不清楚自己的年龄是六十七还是六十八,却清楚每只鸡下蛋的情况,表明鸡是老人的独居生活的重心。

B,孩娃迟迟没有垒墙,因为觉得老墙不值一垒;但老墙塌后他很快兑现诺言。小说有意突出其人务实而讲信用。

C.老人不停地与声花鸡进行周旋,在这一过程中,两个生命产生了互动,影响了被此,最终形成奇妙的共振。

D.标题“光景”兼有“光明”与“风景”之意,通过文中多次出现的时间词和富有多土气息的场景得以具体化。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跌落的鸡蛋“如新生的太阳坠在地上”,这个带有夸张意味的比喻既体现了形似也巧妙写出人物内心的震动。

B.小说使用大量排比句、短句,做到整散结合、长短错落,灵动活泼的风格与芦花鸡表现出来的“野”相得益彰。

C,小说以鸡写人,描写曾经桀骜不驯的它,老的时候只能选择随鸡群觅食,以此唤起社会对老年人境遇的关注,

D.小说结尾“空空一套院落”“高高的砖墙”分别与开头“一方空院”、豁口的院墙呼应,但悲哀的意味更浓。

8.小说用正侧结合、层层推进的写法表现芦花鸡的“野”,请结合文本分析。(4)

9.“反不如每天跟在鸡后尾随着的好”是理解小说人物与主题的一个关键。请谈谈你的理解。(6)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

闻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材料一:

武德九年冬,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以其众二十万,至渭水便桥之北,遣首帅执矢思力入朝为觇,自张声势云:“二可汗总兵百万,今已至矣。”乃请返命。太宗谓曰:“我与突厥面自和亲,汝则背之,我无所愧。何将兵入我畿县,自夸强盛?我当先戮尔矣!思力惧而请命。萧瑀、封德彝请礼而遣之。太宗曰:“不然。今若放还,必谓我惧。” 乃遣囚之。太宗曰:“颉利闻我国家新有内难,又闻朕初即位,所以率其兵众,直至于此,谓我不敢拒之。朕若团门自守虏必纵兵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策将独出,以示轻之,且耀军容,使知必战;事出不意,乖其本图。制服凶奴,在兹举矣。”遂单马而进,隔与语,颉利莫能测。俄而六军继至,颉利见军容大盛,又知思力拘,由是大惧,请盟而退。                                   

                           (节达自吴娃《贞观政要-征代》)

 

材料二

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到人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战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也。孔子曰:“以不教人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节选自唐太宗《帝范》)

材料三:

汉武帝之告匈奴曰:“南越王头已悬阙下,单于能战,可来。”而匈奴远遁,故曰:“不战而屈人之兵。”非不战也,战功成于彼,而威自伸于此也。中国之自寻兵也,则夷狄必乘之以讧。汉、唐之始,汉夷秦、项而冒顿益骄,唐平僭伪而突厥方骋。何也?斗不出于其穴,知其力之已疲也。夫夷狄强弱之情势虽辽绝而不相知,抑以其意而类推之。谓驰突无制之勇如风飘而骤而不可御者,彼犹我也。中国能以其长,破其阻,歼其众,得其君长,郡县其部落,则我亦犹彼,而彼何弗惴惴焉?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非夺之于方战之谓也,夺之于未战之前。不战而屈,即战而已先馁,其衄败可八九得矣。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朕若闭门A自守BC必纵兵D大掠E强弱F之势G在今H一策。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津,渡口,与《桃花源记》“后遂无问津者”的“津”意思相同。

B,就,被、受,与《劝学》“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不同。

C.务,要务、事务,与《过秦论》“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务”意思不同。

D.郡县,使……成为那县,与《赤壁赋》“佀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A.两位可汗率领大军直通京城,他们派遣的酋长执关思力在入朝觐见时,通过虚张声势来给太宗施压,借机窥探朝廷的虚实。

B.对突厥的使者,太宗敢于斥责、囚禁,而萧瑀、封德彝却劝说太宗要好好招待再遭送回去,表明两人对突厥有所畏惧。

C.唐太宗能够以史为鉴,由越国培养军威而成就霸业、徐偃放弃军备终走向灭亡的史实,认识到“弧矢之威”的重要性。

D.王夫之认为,夷狄和我方一样,会避免自接面对那些难以抵御的攻势:我方也可以与夷狄一样,凭借强大的武力来征服敌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

(2)非夺之于方战之谓也,夺之于未战之前。

14.唐太宗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得益于其头脑清醒、举措得当,请结合材料分析。(5)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初见杏花

梅尧臣

不待春风遍,烟林独早开,

浅红散醉粉,肯信有江梅?

 

和梅圣俞杏花

欧阳修

谁道梅花早,残年岂是春?

 何如艳风日,独自占芳辰。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梅诗前两句点题,诗人于早春时节雾气萦绕的树林见到刚刚开放的杏花。

B.梅诗以“醉粉”指代梅花,并以“肯信有江梅”暗示其花事已接近尾声。

C.欧诗以“岂是”来表示反问,明确反对世人认为残冬里也有春天的观点。

D.两诗一唱一和,都将杏花与梅花进行比较,也都有意突出早春杏花之美。

16.这两首诗借花来表达不同的哲理。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1)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在中国古代具有军事防御的重要功能,这从贾谊《过奏论》

                                   ”两句就可以看出。

(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如柳永《望海潮》便以“                                   ”和“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组对偶表现杭州市民物质的充裕与精神的充实。

(3)古代诗词常常以“梦”为马,将梦的主体带到另一空间或另一时间,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又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小题,18)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总是被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装点着。蝙蝠就是经典的吉样图案,在建筑、器物和服饰上随处可见。而蝙蝠图案之所以深受欢迎,主要是因为(  甲  )。蝙蝠还经常与铜钱搭配,因为古代铜钱中间有方孔,称为“钱眼”,所以这一图发寓意着“福在眼前”。

人们也将面貌同样丑陋的蜘蛛当作吉祥图案的原因是蜘蛛的别称“蟢子”中的“蟢”与“喜”谐音。常见的图案是一只蜘蛛从蛛网上面垂悬而下,寓意着   A    ”。

以上例子都是用谐音法来创造吉样图案的。不过,谐音法有可能导致表意不够明确,尤其是( 乙 )。比如,一幅图上面有莲花、芦笙、桂花和儿童等图案,乍一看不知所云;再从读音的角度细细琢磨,才   B     :“连生贵子”嘛!

除了谐音法,创造吉样图案的方法还有象征法、文字法和符号法等。

象征法需要利用具有吉祥寓意的事物。比如,鸳鸯成双成对,象征着婚美满;石榴籽多,象征着多子多孙;松柏长青,象征着健康长寿……

文字法直接用文字来表达吉祥寓意,此如“福”“寿”“喜”等字。经过艺术化加工,这些图案往往体现书法之美或装饰之美。

符号法通过创造出来的符号表达吉祥寓意。第一种方法是“喜”“寿”“回”等文字转换成图案。①第二种方法是创造合体字,②比如“招财进宝”四个字,③巧妙组合成一个字。④利用特号法创造各类图案,⑤深受人们喜爱,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喜庆场合。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集中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普遍向往,充分体现中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及高超的艺术水平,具有深入人心的美学价值。

18.请将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以“蜘蛛”为陈述主体的4个短句。可以适当增删词错,但不得改变愿意。(4)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怡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迹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

 

22、学校举办“中国福文化”展览,你是一名志愿讲解员。请你结合右边这幅图片,把解说词补充完整,不超过100(4)

同学们,图片正中间的“福”,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天下第一福”的美誉。结合文字四周的提示,大家能看出这个“福”字隐藏的奥妙吗?                 “天下第一”果然名不虚传。

 

 

1739984875594183.png


四、写作(60)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可看作对饥饿感的一种描述。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饥饿感的缺乏是一件好事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pdf

2025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docx

2025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pdf

2025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答案.docx

2025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评讲.pdf


站群导航
  公司名称:罗湖区高勇名师工作室   详细地址: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    联系电话: 13691989055 
邮箱:gaoyong8899@163.com   业务QQ:383610293   微信号: 13691989055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