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综合测试(一)时间:2021-02-12 语文 90分钟 90分 2020年12月4日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拿去主义 ①“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②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拿来”,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还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③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其实,这些同志未必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闻名世界,这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未被我们重视的一些东西,西方人的评价也常常出乎意外。例如老庄哲学和《易经》,我们认为是完全过时了的东西,而目下在西方却大为走运。许多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他们找来找去,终于在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以很高的评价。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宝库,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将其说得一无是处。 ④但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果我们拿出去的永远是一些陈年百代的古董、祖传的遗物,那也不能使我们今天的中华儿女脸上增光。对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既了解中国的昨天,当然也想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才是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职责。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汉学家的研究课题。但也应该承认,我国当代文化在西方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要在国际上占一席之地,赢得声誉,看来还要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⑤推出中国当代的文化产品,当然必须顾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如果不能反映当代中国的风貌,如果“拿去”的和“拿来”的是一样货色、一副面孔,人家是绝不会青睐的。所以对于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 ⑥正如一位美国的汉学家所说:“中国作家切不可费力去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要完全为中国读者而写,写出中国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的更强烈的兴趣。”“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 ⑦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应该有勇气,有志气,广泛吸收、消化外来的营养,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攀登文化高峰,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的优秀成果,贡献于全人类。 (选自《文学报》1986年8月21日) 1.下列对“拿去主义”意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拿去主义”是仿用鲁迅的“拿来主义”一词,主要是谈如何正确地对外文化交流的问题。 B.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表示怀疑,认为拿不出去。 C.王蒙、冯骥才、谌容、张贤亮、王安忆等作家已成为世界知名作家,赢得了世界声誉。 D.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作家要写出自己民族的特色,写出西方没有的风格。这样,才能引起西方读者更强烈的兴趣。 2.“‘拿来主义’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交流是双向流程的关系,不能只是拿来。 B.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西方人“拿去”的东西,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C.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文化人艰苦努力,拿出去新的文化成果,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D.“‘拿去主义’也是我们所要强调的”意思是“拿去主义”比“拿来主义”更为重要。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拿来主义”与“拿去主义”有一定的区别,但从实质上来说,两者是一致的。 B.西方的科学家对目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无法进行概括,最终在中国老庄的“道”和《易经》的爻象中找到了合适的语言,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C.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闻名世界,具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 D.“对热衷于‘拿来’的同志来说,切忌以照搬为能事,以模仿为时髦。否则,‘拿来’容易,‘拿去’就困难了”意思是说要有创新精神和民族特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记 新华社北京 5 月 28 日电 共和国法治建设,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2020 年 5 月 28 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 2879 票赞成、2 票反对、5 票弃权,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热烈的掌声,在万人大礼堂久久回荡。5 年磨一剑,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 重庆,嘉陵江畔,歌乐山下。近百岁高龄的法学家金平,清晰记得自己亲历的新中国三次民法起草工作。“第一次是 1954 年,第二次是 1962 年,第三次是 1979 年。”金平说,“必须承认,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法治深入人心,民法典才具备成功编纂的条件。”中国民事法律的前进脚步从未停歇。改革开放以来,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等民事单行法律相继出台,民事法律规范体系逐渐完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济发展行稳致远,要靠民法制度调整关系、维护秩序;社会生活风清气正,需要民法制度立规明矩、激浊扬清;法治建设劈波斩浪,离不开民法制度夯实基础、与时俱进。 2014 年 10 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这无疑是我们国家民法史上一个突破性的节点。”白发苍苍的金平回想彼时,仍难掩激动,“只有这个时代,才能诞生我们自己的民法典。”根据编纂民法典的指导思想,立法机关确立了“编纂式立法”这一重要理念: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不是简单的“麻袋装土豆”,而是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规定。 源于风车水磨时代的《法国民法典》,因其对现代民法制度的“启蒙”而著称。来自工业化社会初期的《德国民法典》,以其逻辑严谨、体系周密而传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民法典如何呼应时代,为人类法治文明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间回溯到 2015 年 3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结合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现状,一开始就明确了“两步走”的规划。首先制定民法总则,调整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性规则等重要内容,属于大的创新。然后对其他现行民事法律进行整合修订,编纂民法典各分编。“创新”与“整合”协调搭配,让民法典在最大程度保持民事法律制度连续、稳定的前提下,体现立法的前瞻性和开放性,有效回应时代要求。 2017 年 3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民法总则,民法典编纂顺利迈出第一步。2018年 8 月,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亮相。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多次进行拆分审议。编纂民法典,寻求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基本规范的广泛共识,必须扑下身子,倾听民声。全国人大常委会 10 次审议,10 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 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一场广泛而热烈的“民法典大讨论”,成为法治中国的靓丽风景。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代表工作广纳民意,2019 年办理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涉及民法典编纂的议案 32 件;选取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夫妻共同债务等重点问题,专程奔赴有代表性的地方调研;针对物业纠纷等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走访小区、居委会……立法工作者深入基层,广泛吸纳各方意见,让立法理念与社会发展同步,法律条文与百姓期盼同频。 2019 年 12 月,由民法总则与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合体”而来的完整版民法典草案首次展现在世人眼前。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民法典草案进行了认真审议和热烈讨论。大家认为,草案符合我国国情,反映了人民意愿,体现了民法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和民事活动的内在规律。根据各方面意见,草案又作了 100 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 40 余处:禁止物业公司用断水、断电等方式催交物业费;明确公安等机关对高空抛物坠物的调查责任…… 一部民法典,映射一个国家的立法水平。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必将助推“中国之治”跃上更高境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征程上树起又一座法治丰碑。 (有删改) 4.下列对这则新闻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经过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的努力,承载着中国亿万人民梦想的民法典历尽艰难终于诞生。 B.时代在革新,经济发展、社会风气、法治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对当下民法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C.民法典的编纂工作,明确了“两步走”规划,其目的是通过大的创新来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 D.开展民法典大讨论,立法工作者深入一线广纳民意,这是民法典能反映人民意愿的重要保障。 5.下列对这则新闻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新闻导语中写到民法典表决通过的具体票数与大礼堂的热烈掌声,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与现场感。 B.新闻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先交代民法典通过的事实,后回溯其诞生历程,内容的重要性逐层递增。 C.新闻的叙述点面结合,既重点采访了法学家金平,也记录了众多立法工作者在立法过程中的付出。 D.这则新闻反映了我国的立法水平不断提高,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法治建设的高度自信与美好愿景。 6.为了民法典的诞生,全国人大及全国人大常委会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乡场上 何士光 “冯幺爸!刚才,你是不是牵着牛从场口走过?”支书曹福贵问。 冯幺爸搔着乱蓬蓬的头发,嬉皮笑脸地说: “一条街上住着,吵哪样哟!” 人们哄地笑了。正逢早饭后,乡场上已聚了差不多半条街的人。 他身旁的矮胖女人是罗二娘,冷笑起来: “冯幺爸,别人硬说你在场呀!” 这些年来,一听见她的声音,人们心里就像被雨水湿透似的。罗二娘在梨花屯的地位,相当于贵妇人,因为她男人是食品购销站的……任老大一个老实巴巴的民办教师,他家的娃儿,敢招惹罗家? “冯幺爸!我那娃儿,实在没有……” 瘦弱的任老大女人怯生生地望着冯幺爸,恳求他。 “今早呢,”冯幺爸有些慌了,“我在犁田……今年是责任田!” 看样子他当时在场,可是不敢说。本来作为庄稼人,在这乡场上就低人一等,他呢,偏偏又比谁都更没出息,老是说:“做哪样哟!做,不做,还不是差不多?——收那么几颗,还不够鸦雀啄的。” 分到一点点秋粮,他还要卖掉一两升,换斤酒,大醉一回。有人劝他,他反问劝的人:“我冯幺爸就不是人,只该喝清水?”还不到春天,就缠着曹支书要回销粮① ;以后呢,又涎着脸找人接济。他要求人,咋敢得罪人呢? “冯幺爸!”罗二娘叫起来,“你真看见了?真像任家说的那样?” 她向前一步。在她眼里,冯幺爸不过像一条狗,只有朝她摇尾巴的份。 人们同情冯幺爸了。你以为,得罪罗二娘就只是得罪她一家?没那么简单!我们这乡场,是这样的狭小,偏僻。只有街上那唯一的商店,才能买到半瓶煤油、一块肥皂。得罪罗二娘的话,商店的老陈也会对你冷冷的,于是你夜里会没有光亮,也不知该用什么来洗衣裳了。更不要说,曹支书还会一笔勾掉该发给你的回销粮,使你难度春荒。 冯幺爸艰难地笑着。正是春光明媚的好天气,一股汗水顺着他又方又宽的脸颊淌下来…… “冯幺爸!”曹支书点燃叶子烟,“是任家的娃儿说你在场。你真在场,就说在场;要是不在,就说不在!——你听清楚了?” 曹支书说话很懂分寸,但人们不会听不出其中的意思。 冯幺爸干脆不开口,抱着双手,在一处房檐下蹲下来。街头一时沉寂了。乡场上空,燕子低飞着,不住地啁啾……远处清楚地传来一声声布谷鸟的啼叫。 罗二娘冒火了。冯幺爸一声不吭,不也意味她理亏?这等于在一街人面前丢她的脸,而这人竟然是连狗都不如的冯幺爸!她直接开骂,一声接一声地“呸”,往冯幺爸面前吐口水。 曹支书又开口了,“冯幺爸,你就实事求是地讲!” 冯幺爸终于动了一动,站起来了。 “我冯幺爸,大家知道的,”他说得慢吞吞的,声音像在发抖,“在这街上算不得一个人……不消哪个说,像一条狗!……我穷得没有办法呀!……脸是丢尽了……” “去年呢,”他接着说,“……谷子和苞谷合在一起,我多分几百斤,算来一家人吃得到端阳……自留地还有麦子要收……去年没有硬喊我们把田放了水来种小季,田里的水是满荡荡的。这责任落到户,打田栽秧都容易了!……秧子栽下去,往后就有谷子挞,有苞谷扳……” 罗二娘打断他说:“冯幺爸,你扯好远呀!” 万没料到,冯幺爸猛地转过身,也把脚一跺,眼都红了,敞开声音吼起来:“曹支书!这回销粮,我冯幺爸今年不要了!” 人们从来没有看见冯幺爸这样凶过,一时都愣住了! “我冯幺爸要吃二两肉不?”他自己拍着胸膛回答:“要吃!——这又怎样?买!等卖了菜籽,就买几斤来给娃娃们吃一顿,保证不找你姓罗的就是!反正现在赶场天都有猪杀,要肥要瘦还随你选!” 曹支书插进来说:“冯幺爸——” 冯幺爸一下子就打断了他:“不要跟我来这一手!你那些鬼名堂哟,走远点!——送我进管训班?支派我大年三十去修水利?不行啰!你那一套吃不通啰!……做活路——这回政策是准许的,我看你能把我咋办?” “你、你……” “你什么!——你不是要我当见证?我一直在场!罗家娃儿捡了别人东西不但不还,别人问他一句,他还一凶二恶的!任家娃儿不仅没有动手,连骂也没有还一句——这回你听清楚了没有?” 他迈开一双大脚,头也不回地走了。他那双大码数的解放鞋,不就是去年冬天才新买的?大家想起来,不错,从去年起,冯幺爸是不同了,他不大喝酒了,也勤快了。穿上了解放鞋,这就解放了……不公正的日子有如烟尘,早在一天天散开,乡场上也有如阳光透射灰雾,正在一刻刻改变模样,庄稼人的脊梁,正在挺直起来…… 男男女女的笑声像旱天雷一样,使得整整一条街都晃荡起来。这雷声又化为久久的喧哗和纷纷的议论,像随之而来的哗啦啦的雨水一样,在乡场上闹个不停。不管罗二娘再怎样吵闹, 大家心满意足地散开了。确实是春工忙啊,男男女女都步履匆匆的…… (有删改) [注] ①回销粮,指国家从农村征购来又销售到乡村中缺粮生产队和农户的粮食。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冯幺爸、罗二娘、任老大女人等称呼,责任田、自留地、解放鞋等用语,使小说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B.与罗二娘的蛮横无礼有所不同,支书曹福贵“说话很懂分寸”,他要求冯幺爸实事求是,这表明他是顾全大局主持公道的基层干部。 C.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乡场上燕子的啁啾和远处布谷鸟的鸣叫,与现场的沉寂形成反差,烘托 气氛,暗示人物内心即将发生变化。 D.面对曹支书的不断催问,冯幺爸却讲起自己去年种地的收成与生活的变化,表面看来是答非 所问,却为下文他突然爆发埋下伏笔。 8.小说如何塑造冯幺爸这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9.小说通过小人物的变化反映一个时代的变化。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11.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 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其皆出于此乎 D.盖如饥渴之于饮食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2、与“士有自京师来者”句式相同的是( )(3 分)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不拘于时 13.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3 分)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⑥ B. 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译文: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6~17 题。 过沙沟店 王恽 高柳长途送客吟,暗惊时序变鸣禽。 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 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 摇鞭喜入肥城①界,桑柘阴浓麦浪深。 【注】①肥城,地名、在山东。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长途”和“客”点明诗人正身处他乡。 “暗惊”一句,出自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千古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写出了诗人对于季节变化的感受。 B.颔联化用杜甫“好雨知时节”、“家书抵万金”诗句,通过对“风”和“雨”的描写突出了旅途气候的变化莫测。 C.颈联用字巧妙,一个“抱”字十分生动地形象描绘出了山岭与树枝那亲密和谐的神态,一个“弄”字,给本无生命的行云赋予了无限活力。 D.全诗层次鲜明,颇有意境,巧妙化用他人诗句,自然流畅。诗风清新典雅,温醇雍容,平淡蕴藉,感染力强。 1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劝学》中,荀子以“假舆马”“假舟楫”为例,得出“ , ”的结论。(荀子《劝学》)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韩愈《师说》)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描写当年寄奴北伐征战沙场的两句是“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仗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庭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 ,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 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 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B. 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一览无余 C. 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一览无余 D. 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21.划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备受关注。 B.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C. 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备受关注。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 ① ,心态上的年轻确是能够永远保持的。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方式可以沉稳持重, ② ,否则必定一事无成。只有保持年轻心态、葆守青春状态,才能自信若胸有成竹,勃发如沐浴春风。 ③ ,流淌出的不只是无穷的激情,更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刚猛勇毅的魄力。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