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上)作文训练(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作文【作文试题】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一学生小李是同学眼中的学霸,身高1米7的他体重却只有90斤,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小李说,因为身体瘦弱和性格内向,不喜欢体育炼。同时,高中学业繁重,所以他更愿意待在教室看书, 1917年,年仅24岁的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文章中“国力茶(茶:nié, 疲倦, 精神不振) 弱, 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 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社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两句令你深有感触。作为小李的同学,请你给小李写一封信,劝他改变对体育锻炼的想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析】 本题目属于双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两则材料角度不同,中心一致。 考生审题时,需要分别概括出每则材料的侧重点: 第一则材料陈述小李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认为是身体不好和性格内向、学业繁重所致。很明显小李将不锻炼的结果都归于外因,没有正确理解体育的作用及体育与学业的关系。考生分析问题时,只有回到小李自身才能完成任务指令,即“劝他改变对体育锻炼的想法”。 材料第二段引用毛主席的两句名言,揭示体育对个人和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考生立意时可以综合理解,写体育对个人的作用、体育对学业的促进作用、体育与民族未来的关系等。 题目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中的“体育”不能等同于“体育课”,如果考生围绕现实生活中体育课存在的种种问题展开论证,则会被视为偏题。 另外,文体限定为“书信”,考生需要正确把握书信的基本格式,称呼、问候语、正文、祝颂语、署名和日期都要具备,还需注意对象关系,以同学的身份写信,行文风格、叙述口吻等细节也会影响文章的品质和阅读感受。
【审题提示】 (一)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所给的真实情境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高一学霸小李因为身体瘦弱和性格内向而不喜欢体育锻炼。第二部分是年轻时的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中针对体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引言。很显然,材料第二段为第一段中的小李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切实方案,并且用毛主席的话解答了体育和德育、智育的关系,并将其上升到国力和民族体质的高度,这是题目的题旨所在。考生必须围绕材料所给的信息思考,若脱离材料则将被视为偏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引导语“作为小李的同学”对写作者的身份进行了限定,“给小李写一封信”限定了文体和对象,考生需注意“书信”的常规格式,要树立读者意识并确定的叙述口吻。“劝他改变对体育锻炼的想法”限制了文章内容,考生需要透过表象看到实质,分析小李对体育锻炼的看法并加以辩驳,规劝说服。 材料第二段是前领袖的名言,暗示考生在劝说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这些名言并加以延伸论证,生发联想亦要来自于材料。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所述小李虽是学霸却身体羸弱,并且不喜欢体育锻炼,可以看出命题者意在指出缺乏体育锻炼对个人的不良影响,以及对此行为的否定;第二部分引言指出体育对个人、民族的重要意义,将体育锻炼的意义上升到更高层面。材料引导考生对体育锻炼进行思考和关注,正合乎我国加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要求。 (二)开放性 1.标题开放。要求考生自拟标题,标题是立意的浓缩,体现考生对材料立意的精准把握。考生可以在材料立意范围内自定题目,体现其信息分析能力、语文概括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2.写作角度开放。材料由两部分构成,小李的问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考生可以由此切入进行剖析;毛主席的引言从理论的角度谈论体育锻炼,考生也可从这个角度生发联想;或将二者结合起来综合立意亦可。 3.立意开放。材料两部分的内容各有侧重,为考生提供了不同的写作角度。考生既可以从体育对个人的影响角度出发,写加强体育锻炼,为学习助力;也可以从反面写不重视体育锻炼对个人健康的危害等;或者从第二部分入手,论证体育锻炼对学业的促进作用、体育对民族的积极意义等;还可以进行综合立意。 【立意参考】 本题为带有交际语境写作要求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领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此次作文命题聚焦“德智体美劳”中的“体”,紧扣时代要求。而在命题形式上,相较2019年课标1卷作文而言,继承中有创新。题目由写作材料、写作情景、写作要求三者构成。 写作材料为一具体事件。在对材料进行审读时,要注意一些细节,这是试题命制时有意为之的。 “高一学生”强调小李的特殊身份,为后面小李不喜欢体育锻炼创设了一个貌似可以接受的身份,其身份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学霸”也就意味着成绩非常好,引出体育锻炼与学习关系的思考。 “身高1米7的他体重却只有90斤”和后面的“体瘦”相关,引出体育锻炼和体质(身体发育)关系的思考。 “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依据材料整体语境,这或许和只重视学习,不喜欢体育锻炼相关。 “小李说”为转述,直接说明小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三个原因:体瘦、性格比较内向、学业繁重。同时,此处也为考生的思考留下了空间。因为,这仅是小李的认识,但认识是否存在偏差则有待考生思考。体瘦是否应该成为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原因?体瘦与不喜欢体育锻炼,究竟孰因孰果?性格内向与不喜欢体育锻炼有必然关系吗?性格内向是否是不喜欢体育锻炼而造成的?那么,也就存在一种可能,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许能让小李的性格更为自信开朗。同理,学业繁重是否应该成为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原因?前领袖同志也曾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喜欢体育锻炼,强健身心,不是更能应付繁重的学业吗?劳逸结合,通过体育锻炼让紧张的大脑有所舒缓、压力有所释放,不是更利于学习吗?因此,小李所说的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原因,其实正是试题命制时预设的思考空间。 考生需结合小李的具体实际及其思想认识,进行合情合理的批驳、分析、揭示,力求让小李对体育锻炼的想法与认识(体育锻炼与学习、身心发展的关系)有所改变。写作情景还需注意几点,一是写作者身份——小李的同学。与小李是同学关系,交流应平等尊重,勿居高临下苛责、攻击,可结合材料指出小李认识的一些错误并作合情合理的分析,注意表达的语言得体,符合人物身份;二是读者身份,写作要有对象意识;三是文体要求,必须是书信,注意书信的一般格式要求;四是写作目的,劝说小李改变不喜欢体育锻炼的想法。 【参考立意】 1.切题立意: (1)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2)文明精神,野蛮体魄。 (3)练就“钢筋铁骨”,修好学问道德。(4)体弱内向不是拒绝锻炼的理由。 (5)民族之体强,复兴之路长。(5)学霸还需体强壮。 【范文参考】 体育锻炼谱写美好青春(58分) 小李同学: 你好! 我们都知道,伏尔泰曾言:“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能够让我们身心健康,身体强壮,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可学习成绩如此优异的你却十分瘦弱,作为你的同学,我十分担心你的身体能不能扛过高一如此繁重的学业,你可是我们班的“头号种子”啊!我真切希望你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在高一学习中更好地迎狂风,斩荆棘,破巨浪! 体强壮而力充沛,学有力而功加倍。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也许对于你来说,是浪费了高三学习宝贵的时间。但我却说,在课余时间体育锻炼,能让我们舒展一天的压力,“四月的天空如果不肯裂帛,五月的袷衣又如何起头”只有有一个轻松愉悦的心情,摆脱生活的束缚,高一的我们才能打好一场“持久战”,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可见,体育锻炼并不是将时间的肆意挥洒,更不是对自己的恣意放纵,这种劳逸结合的方式是对时间和身体的充分利用,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毛泽东言,“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就是这个道理吧! 体强健而悦身心,悦身心而性开朗。也许对于内向的你,会认为在体育锻炼中交际实在比较困难。可是我却说,体育锻炼恰好是一个结交朋友的机会。它不如广泛社交般复杂繁琐,要求面面俱到,体育运动只需要简单的交流,何尝不是一个帮助你走向开朗的机会呢?纵有广西省高考状元杨晨煜在刻苦学习中热爱篮球,在收获730分惊人成绩之间,更塑造了一个乐观向上的“大男孩”;横有桌球王子丁俊晖学业不成,被人嘲笑,但在桌球上播种了汗水,展现了惊人的天赋,在赛场上找回真正的自己。可见,体育锻炼不失为你逃脱心魔的不二法宝。 体强劲而武风振,武风振而国力强。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上的“国力苶”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我想对你说,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需要体魄强壮的青年。旧有言:“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如果你能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你一定能成为兼优精神和体魄的栋梁之才。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国家的新血液,民族的曙光,我们打造成钢铁之躯必应由锻炼实现。“乳虎潜翼,鳞爪飞扬”,去运动吧!为国家和民族 燃烧青春的血与泪。 高一的匆忙只是人生的一页,但更需要用激情和活力去书写。希望我的话语能帮助你“摆脱冷气”。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在充满朝气的青春,去运动吧!唯体育锻炼展现学子全面的风采,唯体育锻炼将我们的年华谱写成动人华章! 你的同学:XX 2021年1月20日 点评:本文审题精准,抓住了“劝说小李改变对体育锻炼的看法”这一任务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小李存在的三个问题:高一学业、性格内向、身体瘦弱一一驳斥,主体部分先立后破,劝导时道理充分,思路连贯,能结合材料中毛泽东在《新青年》上的观点从国家和民族来谈,并能补充延展事例,引用得当,说服力强。段首句借助顶针手法,一些诗句的引用和短句运用也增添了文采。
2号文 强身健体,点亮生命(55分) 亲爱的小李: 你好!今日阅读毛主席的文章《体育之研究》,对其中“国力苶弱,武风不正”之忧虑与“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之寄望深有感触,令我不禁想到平日不爱运动的你。作为同学与朋友,请你听我一句劝:强身健体,方能点亮生命。 也许你会说,你的身体瘦弱,根本不适合体育锻炼。此言差矣。“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这一可忧现象,何尝不是由缺乏锻炼导致的?由于瘦弱而不运动,只会使身体离健康渐行渐远,恶性循环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更何况,羸弱不能作为逃避锻炼的理由。君不见,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老先生,不论是埋身于繁忙劳累的国事之时,抑或是奔波于应接不暇的外交之刻,皆每日“雷打不动”地慢跑二十分钟,以此保持自己强健的筋骨与高质的睡眠。朋友!七旬老人尚能坚持体育锻炼,我们身为八九点钟的太阳,新的时代的蓬勃青年,以体弱之由不去运动,岂不羞愧?由此观之——强身健体,方能点亮生命之体魄。 也许你会说,你的性格内向,向来不喜欢喧闹的体育锻炼。此言错矣。毛主席在文章中谈到:“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正因为内向,才更应该进行锻炼,以此修身养性,提高道德的水平。君不闻,素有“精英摇篮”之美称的伊顿公学,在文化课之余,几乎将一半时间留给了体育课。在板球与划艇的激烈角逐间,学生变得更加的开朗与外向,面对生活与学习的态度更积极,更是学到了在课堂上难以传授的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朋友,这样看来,体育锻炼难道不是克服你的内向性格,学会外向积极对待生活的一剂良药吗?由此观之——强身健体,方能点亮生命之德行。 也许你会说,高一学业繁重,何必浪费在教室看书的宝贵时间去运动呢。此言谬矣。“学问之进修勇而收效远”,是运动能够给你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好处,又怎能以“浪费时间”一言蔽之!古时《吕氏春秋》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只有运动的事物方能保持永久的生命力,亦只有常锻炼的高三学子能维持长久的学习干劲与精力。否则,若因为学习压力无法释放而感到疲惫,效率岂不更为低下?在清华大学推崇的“7+1>8”战略中,七小时的学习加一小时运动远大于八小时学习所得,也正是运动使学习提效的道理。由此观之——强身健体,方能点亮生命之学问。 体魄壮后德行进,收效远时学问修。强身健体必常记,点亮生命行不休。愿你能改变陈见,爱上锻炼,做一个学习与体育双成就的真学霸!你的同学爱体 2021年1月20日 点评: 本文有四大亮点:一、情景感、对象感、任务意识强。充分利用开头、结尾、主体段首回扣小李对体育极不重视的“情景”,以“小李同学”的身份完成“改变他对体育锻炼的想法”的任务,表述得体。二、审题精准,重点突出。以帮助小李同学,改变他的想法为重点,设计了三个驳论段,澄清了小李以“身体瘦弱”、“性格内向”、“高一学业繁重”为理由,而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三方面错误认识;驳论中,突出地运用了毛泽东在《新青年》中关于“民族之体质”“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的论述,以之为说理基础,清楚地澄清了小李的错误认知,成功的贯彻了题意。三、思路清晰。主体三个层次,依次帮助小李提高一方面认识,每一层的思路推进也很清晰:树靶子——引毛泽东的论述说理——拓展思路,运用中外事实论据,特别是用中外年轻人热爱体育,从而促进学习,培养更积极生活态度的例子打动对方——段末强调分论点。四、本文论据充实,例证法、引证法,使文章有说服力;语言简洁流畅,多处反问句的成功运用,也增强了语言的力度;书写美观,更添阅卷者的好感。稍显不足的是,文中的说理欠深度,有些简单。
强体魄,兴中华(52分) 亲爱的小李: 我是你的同学,小明。你的成绩十分优异,一直以来你既是我追赶的目标,也是我学习的榜样。上次与你聊天时,你说你因为身体瘦弱和性格内向,不喜欢体育锻炼。我对此想告诉你一些我有关体育锻炼的见解。 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毛主席曾发表过《体育之研究》的文章,他说“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的确,体育锻炼在平日是需要的,它可以使你的身体更强壮,同时你也就拥有了学习的前提:一个健康的体魄。如果不坚持锻炼,那么身体的素质反而不好,也就不利于学习。你想想,如果你不生病,那么将节省多少时间到学习上?这也就提高了学习效率。更有,体育锻炼可以放松学习上的不好的心情,比如下午去操场跑跑步,晚修时则会更精神,方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我觉得即使高三学业繁重,我们还是应该抽出时间来运动一下。 体育锻炼能增进友谊,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 其实我觉得我们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但更应该感受青春的美好,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比如,你可以邀上几个伙伴一起去球场打打球,一起去操场跑跑步。在体育锻炼中,我时常感受到自己跳动的脉搏,以及奋力拼搏的那股劲,当然还有友谊的融洽与青春的快乐。每当我与球友们相约球场,我都无比快乐。虽然我也不擅长运动,但我热爱运动,不仅是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还因为它可以带给我许多书本上无法获得的东西,是友谊,是青春的活力,是校园生活的美好。我觉得这是我生命中一段极其珍贵的回忆。所以,我想你也不要错过这段回忆,这段青春。 体育锻炼是建立“健康中国”的前提。 最近,健康中国这个政策在不断深化贯彻落实。我们都是中国的一份子,我们也应当跟随国家的步伐,助力建设“健康中国”。毛泽东还说过: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的确,国民身体素质是真的需要加强了。我们是祖国的接力员,作为青年,不仅要成为学业之人才,还要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才。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欲强国、兴中华,那么我们青年是必须为国家助力的。 小李,你我都是青年,你我都需要担起兴中华这个重任,我希望你可以跟我一起,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完善自己,为兴中华贡献一份力!你的同学小明 2020年1月7日 点评:本文能把劝谕小李的道理娓娓道来。 一、审题准确,立意匠心,所言道理的角度均由原材料生发。首先针对小李不喜欢锻炼是因“高三学生学业繁重”的“理由”,提出“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健体,还能提高学习效率”;二是针对小李“性格内向”的理由,提出“体育锻炼能增进友谊,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末层,从毛泽东《新青年》的材料中升华出“体育锻炼是建立健康中国”的动人劝谕,把“劝他改变对体育锻炼的想法”的表述推到最高潮。二、文章较擅长道理分析,注重语言表述的逻辑感。如第一层的“同时”“你也就”“如果不”“那么”“也就不”,“即使……还是应该”等关联词语的运用,使表述严密,简洁有说服力。三、分段巧妙。每层开头巧用一独立修辞段提出分论点,表述清晰。行文说理中,若能适当加入与段落表意相符的具体论据,文意会更充实,文章会更有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