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劳动的精神传承劳动精神 感受劳动之美 ——统编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是围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课程目标设计的学习单元,其人文主题 是“劳动光荣”;本单元选入了三篇人物通讯、一篇新闻评论和两首古代诗歌,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彰显了劳动的伟大意义。 本单元的专题学习融入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等任务群。学习本单元,需要整合多种文体的学习资源,在学习活动中①感受、认识劳动的伟大,②了解新闻通讯的文体特点,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③了解撰写新闻评论的一般写法,辨析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④会写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学写新闻通讯和新闻评论。根据以上学习重点设计了本专题学习的核心任务:学习从某一个角度对新闻/通讯进行评论。 【教学流程】 首先,了解新闻通讯和评论的文体特点,通过新闻评论的课文示例,了解新闻评论的一般写法; 其次,学习三篇人物通讯和两首古代劳动诗歌,尝试选择一个角度对新闻通讯进行评论,从报纸、网站中推荐优秀新闻作品,明确评选标准;最后,学习用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精神的记叙文(作文训练2:选材),尝试写作新闻通讯和新闻评论,计划8课时。 【学习目标】 1、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 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通讯的串学了解新闻通讯的选材和生动的语言,从报道的角度感受人物先进事迹,结合写作训练掌握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 2、以《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为例梳理其思路和论证方法,理解工匠精神的含义,掌握新闻评论特点,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评论的基本方法。 3.自学《芣苢》《插秧歌》,通过诵读感受诗歌明快的节奏,民歌的浅白流畅以及体会诗中古人勤奋乐观的精神面貌,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第一课段:回顾导入——新闻体裁(1课时) 一、学习目标:回顾初中所学的新闻知识,了解常见的新闻体裁,知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为学习新闻通讯和新闻评论做知识准备。 二、学习资源:“常见的新闻体裁”资料、本单元目录及单元学习提示(见附件1)。 1、阅读“常见的新闻体裁”资料,了解各种新闻体裁的特点。 2、浏览单元目录和单元提示,圈点勾画,明确本单元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 三.完成以上活动后,填写“新闻体裁”表。 四、学习评价 打开一张报纸或一个新闻网站,辨别消息、新闻特写、新闻通讯和新闻评论等文章体裁。 表格1:
第二课段:关注劳动人物——人物通讯(3课时) —、学习目标: 精读《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为重点,明确作者的观点, 梳理作品的结构思路,分析论证方法,了解人物通讯特点和写法,思考劳动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二、学生活动 1.自读三篇人物通讯,梳理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先进事迹,分析人物精神,感知新闻通讯的特点,填写以下表格。
2.从本单元的人物通讯中任选一篇,基于其呈现的事实,围绕“劳动光荣”的人文主题,整体梳理与思考课文内容,其中人物通讯报道中的袁隆平、张秉贵、钟扬,职业岗位不同,但都以辛勤的劳动和创新精神实现人生价值,成为时代楷模,他们代表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涌现的千千万万的杰出劳动者。由此可将“劳动”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联系,拓展劳动的外延,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3.优秀新闻作品评选活动。 (1)新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选择一份报纸或一个新闻网站,浏览近一年的内容,从中挑选出比较优秀的人物通讯一篇,每个小组根据评选标准评选出优秀通讯一篇,合作撰写一份推荐书。 (2)小组合作,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 表达等方面拟定一份优秀新闻作品评选标准 (3 )各小组推荐的人物通讯和推荐书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三、探讨分享 1、人物通讯的写作对象(先进、典型人物)(本课为杰出劳动者,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袁隆平事迹简介) 2、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突出人物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引导学生领悟袁隆平的品质、精神等方面榜样标杆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人物在本领域的成就贡献获得为人做事的启发、鼓舞或借鉴) 3、怎样写才能达到这些目的?(通讯的选材、细节、表达方式、行文结构)(引导学生分析通讯为突出袁隆平不同方面的品质特征,选择了哪些事件,突出了哪些细节,设计探究题如下: ▲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为例分析通讯的选材、细节、表达方式、行文结构。(课堂研读交流) 文章一共写了哪几件事?通过文中的典型事件报道,归纳袁隆平的精神品质有哪些?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主要是围绕什么内容来写的? 作者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题有什么好处? 文章如何通过描写细腻地再现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四、比较归纳(完成表格) 袁隆平、张秉贵、钟扬,他们三个人的工作岗位各不相同,但在他们身上却体现着许多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一下他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这三篇文章在结构和刻画人物方面各有哪些异同?
第三课段:劳动的价值——品评诵读(2课时) —、学习任务 学习《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梳理其思路和论证方法,了解新闻评论兼具议论性和新闻性的特点,学习从不同角度对人物通讯中的关键要素进行评论的基本方法。 通过诵读,学习《芣苢》《插秧歌》,在生动的劳动场景中体会劳动的美。 二、学习资源 1、课文《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推荐观看央视《“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了解十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故事,收集整理颁奖词,感受他们在平凡中孕育的伟大。 2、阅读下面两首表现劳动的古诗,比较两首诗描写的劳动场面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五 范成大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 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三、学生活动 1•通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明确作者的观 点,分析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如何阐述观点的,用自己的方式 给文章画一幅思维结构图。 2. 小组内交流、完善思维结构图,整理后在班级进行展示交流。
(学生可以参考商标内容自己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 3. 从文章第2、3、4自然段中选择一段你认为写得精彩的文字,从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点评, 感知新闻评论议论性与新闻性兼具的特点。 4•写作练习 新闻评论:从报纸、新闻网站挑选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完成一篇新闻评论。要求观点鲜明,论述严密,层次逻辑清晰,语言准确精练,不少于400字。
四、学习评价 小结归纳:优秀的新闻评论应具备怎样的特点和标准?请填写下表。
五、课后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袁隆平奇遇记(节选) 汪志霞 聂冷 一 1979年5月,美国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访问中国,惊奇地发现中国人正在种植一种前所未有的杂交水稻。 于是,他当即向中国农业部种子公司的接待官员询问这个发明权的享有人是谁,提出想跟这个人探讨一下有偿转让技术专利的问题。中国种子公司官员说:这个发明专利权属中国国家拥有;农业部种子公司就是代表国家享有这一权利的唯一代表;要探讨杂交水稻技术转让问题,无须再找“别人”……之 二 1980年5月9日,当地时间上午9时,袁隆平作为首席专家,携湖南省农科院副研究员陈一吾和慈利县良种场场长杜慎余一行三人组成的中国杂交水稻专家组,乘飞机到达洛杉矶。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和美国专家数人已打着牌子在机场迎候。当三人走下飞机舷梯,向撑着牌子的威尔其一行人微笑着走去时,威尔其连忙满面笑容热情地迎了过来。他与第一个向他伸过手来的首席专家袁隆平只是礼貌性地轻轻握了一下,就放过去了,而却紧紧地握住第二位接上来的陈一吾副研究员的手,又是拥抱,又是贴脸,口里一迭连声地欢呼着:“您好,尊敬的袁先生!我是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真诚地欢迎您的到来,能够结识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并在美国接待您,我感到无比的荣幸!” 显然,威尔其认错人了。三个中国人不由得一齐掩口而笑。威尔其见客人笑得蹊跷,他马上就会过意来,连声道歉说:“对不起,你们哪一位是袁先生?” 陈一吾连忙推过袁隆平用英语介绍说:“威尔其先生,这位才是首席专家袁隆平先生。我们都是他的助手。” “噢,尊敬的袁先生,我认错人了。请您原谅!请让我再次向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欢迎。您将是我们公司和所有美国人最尊贵的客人和朋友。我衷心地祝愿您在美国工作和生活得愉快!”威尔其说着再次握住了袁隆平的手,并紧紧地拥抱、贴脸。 “谢谢您的热情迎接,威尔其先生。您认错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连许多中国人都会把我认错,更别说美国人了。我是一名水稻专家,长年在田间试验,所以浑身上下都染上了不少中国农民的色调。”袁隆平说着,又风趣地朝两名中国同伴一摊手接着说,“他们都知道,我还有一个绰号,叫做‘刚果布’,也就是‘非洲黑人’的意思。您说这多有趣?” 三 9月初,袁隆平按爱妻的亲切嘱托“平平安安地回来”了,但是,他临行前曾向妻子许下的将成为万元户的诺言,却只成了一个不吹自破的泡影。原来当时有规定,出国人员在国外所得收入必须全部上缴。因而,他们回到北京,向农业部有关司局一汇完报,有关办事官员就要他们上缴在美国挣的工钱。 袁隆平有点不好意思似的对妻子邓哲说:“嘿嘿,真对不起。我原以为美国工资可归个人所有,谁料农业部规定得全部上缴,只能每天领20元人民币的生活补贴。” “能成千元户也不错呀,我们家还从来没见过一次进两千多块钱呢!”邓哲安慰丈夫说。“我只要能增加两间小平房,有三四千块钱存款以备不时之需,就心满意足了。” 邓哲这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1981年6月6日,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在北京联合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科学技术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由袁隆平代表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登台领奖。除奖章和发明证书由袁隆平带回湖南保管外,还有一共10万元奖金。袁隆平本人足足分得这项特等奖金5000元整。 “哎呀!五千块钱呀!啧啧,这么高的奖金,真吓死人了!”当袁隆平喜不自禁地自北京归来,从兜里掏出一大叠钞票交到妻子手里时,邓哲惊喜得连钱都不知该怎么拿法了。 (摘自《炎黄春秋》2001年第1期) 1.本文记录了袁隆平哪三件事?请用四字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赴美传授经验是件大事,但袁隆平如何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如何开设讲座等内容作者略过不谈,反而将笔墨重点落在接机时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认错人这个细节上,这样处理的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文章最后一部分大谈特谈袁隆平夫妇对待钱的重视态度,这从一定程度上对传主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各级党委和政府__________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__________。 脱贫目标艰巨__________,到2020年7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1 000多万人,( ),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__________推进难以完成的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B.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C.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D.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必须 迫在 C.必须 千钧一发 繁重 循规蹈矩 D.必需 迫在眉睫 烦琐 按部就班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B.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C.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D.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几十年披星戴月,几十年寒来暑往,几十年苦尽甘来。已经是万众景仰的科学家了,袁隆平仍然不忘“奋斗”两个字。由此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不满足”中 ②才能获取动力 ③才能再攀高峰 ④才能继续航程 ⑤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东西 ⑥因为永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⑦在事业上我们一定要提倡“这山望着那山高” A.①②④③⑤⑦⑥ B.①⑤④②③⑥⑦ C.⑦⑥①⑤④②③ D.⑦⑥①②④③⑤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不过自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后,①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稻米,今天几乎所有的农林牧业品类都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改良驯化的成果。至于我们餐桌上常见的玉米、红薯、花生、土豆、番茄、辣椒等则是从美洲传入的,都不是绝对意义的原生态食物。如果非本地本季长的不吃,那么我们冬天就几无蔬菜可吃了;如果人工改良过的都不吃,②_________________。今天许多人 6.阅读下面的文字,将其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个字) 今年9月28日,由袁隆平挂帅的“海水稻”项目将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试验基地等国家示范基地进行实地测产。专家公布了海水稻理论测产结果最高为亩产620.95公斤,远远超出了预估的亩产300公斤,这一数字基本追平了淡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这意味着中国高产海水稻试种成功。全球有9.5亿公顷盐碱地,其中1亿公顷(15亿亩)在中国,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袁隆平院士希望通过耐盐碱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让盐碱地像普通耕地那样造福人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将依次编号。据介绍,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而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三)写作训练 1、微作文: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普通劳动者的辛勤与汗水推动了我们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深圳特区40周年的发展更加验证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在创造我们幸福家园的每一天,我们都会发现劳动者美丽的身影,请同学们拿起我们的相机走进社区、工厂、街道、景点、农村等记录一个最感人的劳动人物场景(拍1-3张照片),要求画面清晰,劳动主人公鲜明,劳动神情彰显,结合课文,以“平凡而不凡,致敬劳动者”为主题编辑一份新闻特刊,做好课件分享。制作一张PPT,结合所学通讯、评论、诗歌等写出你的感受(200-300字),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图片进行解说。从个人、社会、物质、 文化精神等方面探讨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班级演讲。也可以写一首诗歌,后交流分享。 2、应用文:推荐书(老师可以提前讲解“推荐书”写法要求)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新闻,新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些重大事件,如党的十九大召开、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等,都是新闻报道的焦点,会涌现大量新闻作品。选择一份报纸或一个新闻网站,浏览一周的内容,从中挑选出三四篇你认为比较优秀的新闻作品。个人或小组合作,从新闻价值、报道角度、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方面根据课堂上探讨的优秀新闻评选标准。每个同学按照标准评选出一篇优秀新闻作品,小组交流后确定一篇合作撰写一份推荐书,阐述推荐理由,与第一题“劳动”图片新闻作品一起在全班展示、交流。
优秀新闻作品展示评价及活动评价标准(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