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高一(下)综合测试(1)时间:2021-07-10 语 文 2021.3 注意事项∶ 1. 本次周测共90分(没有作文),时间90分钟(两节课完成)。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填涂在答题卡上。 3. 答题时请认真看清试题要求和对应的答题卡位置,字迹工整清晰,用黑色笔。 4. 考试结束后,各班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齐交到指定地点,试卷学生保存备总结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共30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材料一: 早在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等典籍就已有许多关于工匠精神的阐述,例如“止于至善”(《大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道家经典《庄子》一书中,更是为我们描绘了匠石、庖丁、承蜩者等一系列能工巧匠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古代工匠群体,形成了以“技以载道”“道技合一”“亲民爱物”为特色的工匠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不仅是指工匠们对待自身职业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以及“道技合一”的技艺境界。《寓林折枝》记载了关于工匠工师翰的故事。工师翰为齐桓公修建宫殿,借机向齐桓公进言:“国家和宫殿一样,人才就好比宫殿的柱子,如果奸臣当道,那国家就有倾塌的危险了。”齐桓公听后罢免奸臣,招贤才管仲而任之。可见,在古人眼中,工匠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济世情怀。 清代思想家魏源说“技可近乎道,艺可通乎神”,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也强调人们应当把工作当成一种“致良知”的修行。在传统文化中,世俗的事务超越了器物的层面,被赋予更多精神的意义,这正是中国工匠文化中“道技合一”的传统。 “亲民爱物”则是中国工匠文化的另外一大特色。其中“亲民”主要源于儒家仁爱亲民的思想,由此形成了“贾而儒行”的中华民族儒商文化。“爱物”则更多源于“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体现了匠人在制作过程中,只有天、地、人、物四者和谐统一,才能制造出精美的物品。 (摘编自张保文《工匠精神》) 材料二: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两弹一星”,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 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我国品牌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摘编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三: 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环视文化市场,一方面,百花齐放,佳作迭出;另一方面,虽然每年都有海量文学作品出版,上万集电视剧播出,数百部电影上映,但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要解决这些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从“心”做起,坚守艺术理想,弘扬“工匠精神”,笃定恒心,才能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 “工匠精神”,其核心在于“精益求精”,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不懈追求。柳青在皇甫村蹲点14年,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鸿篇巨制《创业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先后修改200多次。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 而今,时代呼唤重拾“工匠精神”,文艺工作者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摘编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诗经》中都有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并具体介绍了“技以载道”“道技合一”等工匠文化。 B.我国制造业只有打破“尚巧工”的传统,破除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才有可能突破创新。 C.文艺领域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使得文化市场上大部分文艺作品粗制滥造,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D.时代呼唤文艺工作者重拾“工匠精神”,从“心”做起,厚积薄发,千锤百炼,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寓林折枝》中工师翰进言齐桓公的故事以及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 B.“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句话说明要制造出一件精良的器物必须具备多个条件。 C.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将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崇工匠精神的时代风尚。 D.柳青蹲点皇甫村14年,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创业史》,这说明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文艺精品也必须弘扬工匠精神。 3.下列各项中,不足以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3分)( ) A.在《红楼梦》创作过程中,曹雪芹曾经在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B.景德镇的匠人仿制前人瓷器时,往往在细节处露一点破绽,以示敬畏。 C.在短短35年生活历程中,莫扎特完成了600余部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 D.为给球面射电望远镜选择一个台址,南仁东用12年时间在贵州山区翻山越岭。 4.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3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 题。 在异乡 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皮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岗上吹来。 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 “不错,踢足球,”我说 “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 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疗器能使膝关节弯曲得像骑三轮自行车那样灵活。可是眼下还不能弯,医疗器转到膝关节时便倾斜,不灵了。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他那只像娃娃的手样的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少校对我眨眨眼,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战前他是意大利剑术非常高超的击剑手。 医生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 “工伤,”医生回答,“你该有信心了吧?” “不,”少校答道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谁都不知道战事将如何发展,只知道仗还在打,一直在打,不过,我们再也不用上前线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做试验品,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 “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少校说。他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她过世后三天内,少校没上医院。之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那时,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有删改) [注]《在异乡》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作者海明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参加了美国红十字会,任救护车司机,赴欧洲战地工作。1918年在意大利前线负伤,获得英雄奖章。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前线撤退下来的伤残军人在意大利米兰一家医院进行器械康复治疗时发生的故事。 B.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无名的美国士兵,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可以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拉近了故事人物和读者的距离,也显得真实可信。 C.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表达了战争还在继续而“我们”再也不用参战了的意思,说明了“我们”伤残严重,同时也包含着不能再上战场杀敌的遗憾。 D.小说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叙述,叙述者似乎是不加修饰和改变地把人物对话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叙述中介的存在。 6.小说第一段对外界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7.如何理解小说的题目“在异乡”?请从作品角度和读者角度分析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 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替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余贱,亦可渐纤河东贵案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普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 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 · 司马光传》)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即《春秋》,被人们奉为儒家经典,与《诗》《书》《礼》《易》并称"五经"。 B.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流传下来的很少。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D.中书,此处指中书省。宋仍沿用唐三省六部制,但其长官名为中书令,已有名无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司马光强识好学,聪慧过人。他七岁时,就凛然像个成人,向别人讲《左氏春秋》,回家后讲给家人,都能说出其中的大意。 B.司马光崇尚俭朴,不喜华靡。刚满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参加朝廷安排的闻喜宴惟独他不戴花,在同列的劝说下才戴上一枝。 C.司马光勇于担当,敢于负责。郭恩因轻敌冒进连累了庞籍获罪,司马光就三次上书皇帝承担责任,没有得到朝廷同意。 D.司马光直言敢谏,不惧生死。他明知向皇帝进言立嗣是必死的罪名,仍继范镇之后向皇帝进谏,后又当面向皇帝进言。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4分) (2)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人。(4分) 12.为解决河东之患,司马光提出了哪些建议?他认为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 题。 春日五门①西望 王建② 百官朝下五门西,尘起春风过御堤。 黄帕盖鞍呈了马,红罗系项斗回鸡。 馆松枝重墙头出,御柳条长水面齐。 唯有教坊南草绿,古苔阴地冷凄凄。 【注】①"五门",又称午门。唐代长安城大明宫南墙有丹凤门、建福门、望仙门等五个门,故云。②王建,中晚唐著名诗人。③唐玄宗时,斗鸡、舞马、歌舞、百戏等,成为宫廷不可或缺的享乐活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尘起"一句既是写景,又有象征意义,为下文写唐玄宗的荒嬉张本。 B.颔联是对唐玄宗"舞马""斗鸡"场面进行正面描写,语言庄重典雅。 C.本诗采用对比手法,将今之景与古之事进行对比,极见作者的匠心。 D.本诗是对唐玄宗荒淫享乐误国的讽刺,全诗却无一语直接表现讽刺。 14.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个小题,10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残暴。其中将阿房宫的钉子与百姓的粮食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 ”中可以看出。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8)《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9)《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10)苏洵《六国论》中表示,哪怕是尺寸之地,也是先祖们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 ”获得的,极其不易。 (11)苏洵在《六国论》中假设,六国若能采用正确策略合力抗秦,那么“ ”;他为六国有这样好的形势,却“ ”,导致国力日渐削弱乃至灭亡而悲叹。 (12)苏洵在《六国论》指出“ , ”,所以诸侯奉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对诸侯的侵犯就越厉害。 三、语言文字运用(21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段插曲,甚至是一截枝蔓。其中开诗学诗艺课的林黛玉,讲的是老一套,没有 的惊人之语。 脂砚斋评析说,这一段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香菱的根基、容貌都不俗,不能不入大观园,而又没有她入局的机会,便闹出个她要学诗来。此说不无道理,但因此就写出半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来,那就成了以意强为文了,那可是写小说的大忌。 香菱是 的甄士隐的女儿,她的基因高尚,而曹雪芹是重视门第的,看看他对赵姨娘的描写就能体会到这一点。( )。《红楼梦》中出现这样一个命途多舛的人物,对于警告读者不要对人生抱太多的天真玫瑰梦十分必要。但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把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这说明曹公写作中也有 、笔不逮意的情形。 《红楼梦》是小说,但是频频出诗谈诗赛诗,写得生动活泼。昔日中国,诗与文章是雅的,够得着高大上的;而小说是 者流的低俗段子,离高大上远了去了。曹雪芹替那么多小说角色吟诗论诗,可能还有显示自己也够得着诗作的用意。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 B.但整个说来,其他几个“钗”,都远比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写得更加动人。 C.但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被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 D.但整个说来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贩子拐卖香菱,让她有了呆气,但夺不去她的雅气与正气 B.香菱被人贩子拐卖,留下了呆气,同时仍保持着雅气与正气 C.香菱被人贩子拐卖,虽仍保持着雅气与正气,但留下了呆气 D.香菱被人贩子拐卖,留下了呆气,还有雅气,更留下了正气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特立独行 心灰意冷 力不从心 引车卖浆 B.独树一帜 心灰意冷 志大才疏 稗官野史 C.独树一帜 大彻大悟 力不从心 引车卖浆 D.特立独行 大彻大悟 志大才疏 稗官野史 19、《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探究(任选1题)(6分) (1)《红楼梦》第三回的回目,有的版本作“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有的版本作“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请你结合“林黛玉进贾府”的相关情节,就横线上的部分,你认为哪个版本的回目更好,写出理由。
(2)对《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有众多评价。其中脂胭斋对王熙凤的评价较为全面,既赞“凤姐无私”,也言其“可怕可畏”,又贬其“奸酸刻薄”,还评其“极不义气”,更称其为“贾宅第一罪人”。请任选其中一种评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的看法(明确看法,有事例有分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20.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主题是“《红楼梦》诗词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60字。(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