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学教研 >>测试训练 >> 2020-2021高一语文(下)综合训练 (2)
详细内容

2020-2021高一语文(下)综合训练 (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已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3分)(   )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材料二在论证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例来证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钻玉米地  张炜

无边无际的大玉米地里有什么?肥壮的玉米棵遮天蔽日,一片连着一片。无数的刺猬、兔子、黄狼、草獾,还有狐狸,都从里面跑出来。各种鸟雀一群群钻进钻出,喧闹着。

我们钻进玉米地,就像刮了一阵风。呼啦啦,玉米棵儿一溜儿摇动,叶子乱舞,大玉米穗子乱悠晃。如果趁月亮天里钻进去,那就更来劲了,各种声音响个不停,从声音里你就可以明白,这里面的东西和故事多了。

小村里的人守着庄稼地过了一辈子,知道土地的脾性:能滋生各种东西,也能招引来各种东西,更能埋藏下各种东西。所以你缺了什么不用愁,只管跟土地要去。

小孩子们嘴馋,嚷着要吃瓜。哪里有钱去买?自己去找吧!玉米地藏下的瓜儿多极了,但你得用心找才行。小炕理胆子很大,他敢一个人钻进钻出。他在地里像个野猪一样,呼噜呼噜拱着,不知寻到了多少好东西。他还找到了野葫芦,做了一个挺好的水瓢。

小炕理的奶奶喜欢养猫。自从老猫没了以后,炕理奶奶就想它,整天说:“我的猫呀!我的猫呀!”炕理说:“奶奶,我设法到玉米地里找一只去!”奶奶说:“胡诌!地里什么都有呀?”小炕理就一个暗扣绳下在地里,又设法把一只小麻雀放在机关上。

坚持了十几天,有一天他正在地里打瞌睡,突然有喵喵的叫声,一声比一声凄厉。他一下跳了起来,跑近一看,见套住了一只长爪儿黑白花小猫。小猫胡乱蹬人,咬人,大嘶大叫,一看就知道是在野地里生活久了的东西。小炕理把它绑上,带回了家来。开始几天不喂它,硬饿硬饿,后来才由老奶奶喂一点点东西,再后来它终于死也不肯离开老人了,温顺得很,老人可以一天到晚抱着它。

土成熬到了三十多岁,还是没有媳妇。土成焦急得很,动不动就发火。他脸色发黄,不愿洗澡,身上灰尘很多。这样越发没有姑娘跟他了,大家都说土成的事要麻烦。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常常去玉米地里了。有时一整天在里面瞎蹿。大家说,他是想在里面找个媳妇也说不定呢。

一个秋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土成创造了个奇迹。

那是一个黄昏,他走出了玉米地,后面还跟着一个头发黄黄、瘦瘦薄薄的姑娘。姑娘除了两眼有光,周身都是暗淡的。

原来姑娘是穷地方下来的,秋天蹿在玉米地里,走哪儿算哪儿。她有一天见一条长虫爬近了睡着的土成,就替他赶开。他醒了,不敢相信眼前怎么会有个姑娘。夜里土成揣了几个玉米饼钻进玉米地里,把东西放下,就回来了。一连多少天过去,他终于把姑娘领回家了。

后来那个黄瘦姑娘渐渐胖了,像模像样了。土成也讲究起来,不仅按时洗澡,过节时还要穿袜子,冬天戴护耳套。

小古妈妈是个小脚女人,男人早死了,小古妈妈不嫁人,安安静静守着小古过日子。可是她越来越想小古爹,她做梦做他,说话说他。“过年过节孩子他爹也不来家!”她埋怨。有人听了就说:“你老糊涂了,人死如灯灭,怎么还能回来?”

七姑建议小古妈妈不要闷在村里,不如到田里走走。那时正是秋天,是玉米棵茂盛的时候。小古妈妈提个篮子钻进去,她觉得无边无际的大玉米地里有一万种声息,细碎而且渺远,在远处,好像有个男人在深长地喘息。

“小古爹!小古爹!”她呼叫着。

然后是倾听。有他的声音吗?似乎他在很遥远的地方哩。“你呀,你不来家,哎呀,还笑,笑什么?你不想我,也不想孩儿?你说说,啧啧啧啧!

小古妈妈拍打着膝盖,数叨着,又惊喜又绝望。

“你走了多少年了?早不回来晚不回来,到了快收玉米的时候就往回跑。我知道你是馋个秋天,馋又大又香的玉米棒子!

小古妈妈笑哈哈地拍手:“俺这回可看见你了,你在玉米地里钻来钻去,这回可瞒不过俺的眼去!我知道,你出门回来都是先看看庄稼,这样心里才踏实。你这回看明白了吗?

她数叨一会儿坐下来,闭着眼,一脸的皱纹飞快地活动。她这样说着,笑着,走着,一直忙到天黑,这才恋恋不舍地往村里走去。

有人亲眼见到她在玉米地里干什么,回村里对人说:“小古妈妈痴了。”七姑反驳说:“谁的事情谁自己心里有数。她或许真的看到了自己的男人呢……”

玉米地的另一面是什么?走不到边,走不到边!

一个人只要耐住心性,只要信服大玉米地,大玉米地就会帮你。你要什么?你只管跟它说,不用不好意思。不过你得是个好人,是个诚心诚意的人。就是这样,嗯。(有刪改)

文本二: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中,情节当然是最主要的因素,而人物还要次之。那是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一条情节链条,讲究伏笔、悬念、回环,什么“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什么“且听下回分解”,什么“看官你道怎地”,都是那样的小说作品不可或缺的佐料。这样的小说与其称之为文学作品,不如称之为曲艺作品。我们这里是说它的品质靠近曲艺,而不是说曲艺就低于文学多少。我们只是讲,它们是不同的两个大类。

现在的文学作品,已经是集哲学、美学、历史、小说于一体的散文。我们认为,一个这样意义上的短篇小说,不妨称之为“短篇文学”,而中长篇就可以称之为“中长篇文学”。戏剧、诗、散文、报告文学等等,都可沿袭原来的叫法。而通俗小说则可固定为“小说”的叫法。这样既名副其实,又清晰明了,有利于各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至于情节的重要与否,这就看它放在哪个门类当中了。如果属于我们以上讲的“小说”类,那么它就是根,如果属于我们以上说的“文学”类,那么它就是叶。

(摘编自张炜作品集《时代:阅读与仿制》)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玉米地环境的描写,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散发着原始生机与蓬勃活力,为故事的上演提供了天然的舞台。

B.玉米地孕育了自然万物,既为村庄里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物质馈赠,更为精神困顿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与慰藉。

C.文章的叙事方式富有个人特色,既像喃喃自语,又如对人倾诉,用炽热高昂笔调表达了作者对大地的深情与热爱。

D.文章如同乡村童话,字句灵动活泼,作家淡化了苦难和贫穷,以夸张恣意笔法,渲染了乡村大地上的和谐与希望。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桃花源记》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在描写乡村时只把自然视为寄托人格的工具,而本文则凸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B.玉米地的“好”正是对人类用心伺弄的回报,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呼吁人类开辟荒野,充满活力的自然也会回馈人类。

C.文章充分展现了人性之美、情感之美,在情感与主题表达上与张洁的《捡麦穗》有异曲同工之妙,天真纯洁而又充满了温情。

D.小古妈妈在玉米地对丈夫的呼喊念叨,感人至深,这与鲁迅的《药》中夏瑜母亲对逝去的夏瑜的呼告所表达的情绪是一致的。

8.文章写到的人物众多且身份各异,但在人物行为及精神品质上却拥有一些共同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依据文本,你认为张炜《钻玉米地》中情节的作用究竟是作品的“根”还是“叶”?请回答并给出你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

【甲】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12.下列对(甲)(乙)两段文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说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在(乙)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4.综合【甲】【乙】文段,简单概括张良人物形象(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早春归盩厔旧居却寄耿拾遗湋李校书端

卢纶

野日初晴麦垄分,竹园相接鹿成群。

几家废井生青草,一树繁花傍古坟。

引水忽惊冰满涧,向田空见石和云。

可怜荒岁青山下,惟有松枝好寄君。

【注】①盩厔(zhōuzhì),今作周至,在陕西省。拾遗,校书,均为官职名;耿漳、李端,卢纶的朋友。②卢纶(739年~799年),大历十才子之一。此诗作于774年,即“安史之乱”后的10年,诗人此前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诗题,写早春初晴诗人回家,映入诗人眼帘的,是故园竹林和成群的野鹿。

B.诗人写景手法高超,井生青草,墓旁花繁,颔联没有直接言情,但处处蕴含了情感。

C.颈联仅用“惊”“空”二字就写出诗人“引水”“向田”时心情的复杂,用词精当。

D.尾联以“寄”作结,此时此刻,诗人实无物可赠,于是只好随手折些松枝送给朋友。

16.诗中“可怜荒岁青山下”一句,有的版本写作“可怜芳岁青山下”。“荒岁”还是“芳岁”,结合文本,你认为哪一个词更好?请说明你的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5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5分)

(1) 苏洵《六国论》认为,燕赵处在其它诸侯国几乎全部被消灭的时候,智谋和国力孤危,因此两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                    ”。

3)《阿房宫赋》描写阿房宫中各宫室的栏杆都不可胜计,以至比天下的城郭都要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6)苏洵《六国论》认为,齐国采用“                ”的错误策略,五国灭亡后,“ 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的“千乘之国”面临的困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6分)

11月13日,一个消息让中国文物爱好者(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圆明园兽首,本身(    )是珍贵文物,但它的价值又远超出文物本身的意义。圆明园命运的(    ),记录着一个曾经辉煌的古老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面前的悲凉与屈辱。因此,每一尊兽首的回归,都是国人(    )的焦点新闻。中国文物流失数量之多,是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恸。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外国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更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它们在异乡泣诉着一个古老民族城池失守的悲哀。我们在向为流失文物回归努力的人们致敬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在厚利驱动下,不少文物通过非法途径流失国外。有文物专家分析,历史上文物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外国掠夺,而现在文物流失主要是因为走私,且因走私流失的文物数量已经大大超过前者。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3分)(   )

A.心潮澎湃     虽然     跌宕起伏     注视

B.百感交集     固然     跌宕起伏     关注

C.百感交集     虽然     曲折离奇     注视

D.心潮澎湃     固然     曲折离奇     关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

B.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以上。

C.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遗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万件以上。

D.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就有100余万件。

20.阅读下面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的文字,回答①②题。 6分)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写道黛玉母逝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胄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屠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甲戌眉批: 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①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点评《红楼梦》的?(3 分)     

 ② 你对这段点评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3 分

21.学习了《鸿门宴》这篇课文后,某班组织了一场辩题为“刘邦和项羽谁是真英雄”的辩论会。正方观点是“刘邦是真英雄”,反方观点是“项羽是真英雄”。下面是正方辩手的一段陈词,请你作为反方辩手,也写一段话。要求句式与正方辩手的陈词大致相同。(3)

正方辩手:刘邦知人善任,机警果断,这种将帅风范,岂是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项羽所能企及的?

反方辩手: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自造角度,自拟标题,观点鲜明,结构清晰,内容克宾。

高一语文综合训练(2).docx


站群导航
  公司名称:罗湖区高勇名师工作室   详细地址: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    联系电话: 13691989055 
邮箱:gaoyong8899@163.com   业务QQ:383610293   微信号: 13691989055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