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年深圳市高一期末调研模拟试题(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未来的医疗可能是这样的:“可穿戴设备”将收集到的人体生理数据传入云端进行分析处理,医生给出诊断或康复建议,甚至为个人定制健康全记录。 未来的教育可能是这样的:个人学习终端融入资源云平台,线上教育机构就会根据学生特点推送相关资讯,特别是培训信息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信息,并贯穿于终身学习的全过程。 尽管很多人还不太熟悉“大数据”这个新兴的术语,但正如一篇专栏文章中所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 大数据被称为“碎片中的智慧”,被视为驱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关键力量,正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有消息称,大数据给谷歌公司带来的日均收入高达2300万美元,一年就有80多亿美元;“脸书”并没有多少实物资产,但上市后拥有1000多亿美元的市值,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就是它的数据。 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认识,并将其置于战略高度加以推动。美国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将其视为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还发布了“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众多行业、企业开始使用并利用大数据作出变革,全球500强企业中90%以上的重要决策都取决于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不少创业者也扎根大数据开创自己的事业,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万亿级别的机会”;数据技术产业包括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已经成为各路投资者角逐的对象。国内也有不少企业不遗余力地投入这片蓝海,比如很多金融机构利用“数据仓库”在市场上寻求商业效益。 中国有6亿网民,手机设备持有量超12亿台,将成为大数据最重要的市场,这也为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提供了重大机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抢占大数据浪潮的先机,广大企业要敏锐捕捉数据背后的商机,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要主动推进大数据产业化进程,推出相应战略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和改造IT基础设施,推动隐私保护和公共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立法,明确界定互联网数据商业化应用范围、确定数据滥用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有效性、合法性。此外,还要资助大数据的基础技术研究;尤其是人才培养,以解决产业发展急需数据科学家、数据架构师的人才供给问题。 (摘编自经济日报评论员《抢占“大数据时代”先机》) 材料二: 日前,北京市消协发布“大数据杀熟”榜,不少知名企业榜上有名。该协会的调查数据还显示,超过半数网友有被杀熟的经历。大数据时代,要想真正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还需要监管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 俗话说:“人熟为宝。”在传统商业道德里,熟客应该享受优待。然而,如今人们发现,熟客往往频频挨宰:个人信息被滥用、给老客户的价格高于新手价、专挑会员定向涨价、买得越多价格越贵……一些网络平台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消费者偏好、消费能力等信息后,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熟客,以至于有人感叹“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 这种怪现象产生的关键就在于技术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大都与一款款软件牢牢绑在一起。商家通过算法,对消费者进行量身定制,而消费者对商家的运作方式却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之所以有不少互联网企业有敢于杀熟的底气,正在于大数据垄断、算法不透明等给企业带来的便利。 依靠这种便利,无良企业杀熟“杀”得神不知鬼不觉,消费者不仅难以发现,更不易取证,维护权益变得十分困难。而这恰恰也是监管的难点和痛点。面对大数据的个性化、多样化、隐蔽性强等诸多特点,传统的监管查处机制显然已不适用,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作为保障,很难实施有效监管。 要想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相关部门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尤其是提升监管的技术能力,依托新技术,建立如大数据价格监测体系,创建消费者网上投诉机制,对杀熟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做到及时、全面地管控。此外,针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还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明确大数据杀熟的判断标准,明确界定大数据的法律属性和使用范围,从而做到监管有法可依,提升执法效率。 技术是把“双刃剑”,大数据被用来优化服务我们欢迎,被用来精准“杀熟”我们必须亮剑。把个性化服务变成坑人陷阱,既失信缺德,也涉嫌违法。监管层、法学界、商家必须对这一问题提高警惕,及时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让大肆薅用户羊毛者付出应有代价,让无良商家不敢为、不能为。 (摘编自高健钧《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被视为驱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核心力量,得到所有国家和企业的重视,已经成为投资者们角逐的对象。 B.想要抢占大数据浪潮的先机,政府部门应主动作为,全方位做好推进大数据产业化进程的相关工作。 C.中国已成为大数据最重要的市场,广大企业要敏锐捕捉数据背后的商机,为推动客户转型升级提供精准服务。 D.一些网络平台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消费者偏好、消费能力等信息后来杀熟,原因就在于技术不对等、信息不对称。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国发布“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把大数据视为“国家核心资产”,说明美国已经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价值。 B.材料一举谷歌公司、“脸书”大数据效应的例子,论证大数据正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C.两则材料不约而同提出,需要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合法性。 D.如果相关部门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就能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提高执法效率。 3.(改编)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众多快餐企业更新经营理念,开始根据“送外卖”的数据调整门店布局。 B.百度、阿里、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上演争夺移动客户端的“三国演义”。 C.农产品生产企业邀请当红影视明星参与农产品推介会并为农产品代言。 D.许多电子商务网站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推送产品信息,发现潜在消费客户。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有人认为,在对待“大数据”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照章办事 [德]拉里夫·维内尔 深夜,我走进车站理发店。 “非常抱歉,”理发师殷勤可亲地微笑着,“按照规定,我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服务。” “反正现在你们店里连一个顾客也没有,”我试着提出异议,“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来个例……” 理发师朝我这边稍稍转过脸: “尊敬的先生,要知道现在是夜里,我们得遵守规定。一切都应照章行事。只有旅客才能在这儿刮脸、理发。”说完,他又把脸扭过去了。 于是我走到售票窗口。 “请给我一张火车票。” “您上哪儿?” “哪儿都行,反正对我都一样。” “别装疯卖傻了!” 年轻的女售票员发火了。 “我一点儿也没装疯卖傻,“我平心静气地说,“您只要卖给我一张离本站最近的那一站的票就行了。” “您指的哪一站?” “可爱的姑娘,我已经说过了,随便哪一站都行。” 女售票员显然焦躁不安了: “您起码应当知道要上哪儿去呀?” “我根本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 女售票员十分好奇: “既然您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干吗买票呀?” “我想理个发。” 砰的一声,小窗子关上。我等了一会儿,又小心翼翼地敲了敲窗玻璃。 “姑娘,”我竭力使自己的语气和缦一些,“好了,请给我买张票吧。” 她像瞅一个疯子似的打量着我。然后开始翻一本书。 “是理发店问我要车票!”我朝紧闭的小窗子喊起来。 女售票员把窗子打开了一条缝: “理发师要什么?” “他要车票。他只给有车票的旅客刮脸。”我重复道。直到这时,女售票员似乎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好吧,卖给您一张去莱布尼茨车站的票。您付1欧元吧。” 我手里攥着买到的火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店: “请看,这是我的车票。现在我想刮一下脸。” 然而,理发师的头脑并不那样简单。 “您不打算乘车上路?”他问。 “可我已经给您看过这张到莱布尼茨的车票了呀,难道这还不够吗?” “非常抱歉,”理发师把双手交叉在胸前,“如果您只是为了刮脸才买车票,那么在我们理发店您就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这儿只为有车票的乘客服务。” 我艰难地喘了一大口气。 “可是劳驾!”我大喊起来,“我只要有这张车票,就可以上莱布尼茨去。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是乘客!” “但是您并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理发师冷淡而有礼貌地反驳着,“这样一来,尽管您手里有车票,也不能算是乘客。因此,我劝您放弃这种打算吧!” 我只好又来到售票窗。 “姑娘,"我对女售票员说,“车票也不顶事,请给我退掉吧。 “不能退,”她遗憾地把两只手一摊。 “为什么?我还没有用它乘车旅行啊!” “如果您是为旅行而买的车票,结果没有乘车,我可以把票钱退给您。”女售票员笑容可掬地解释,“一切都应照章办事。刚才一开始您宣称并不打算旅行,因此您就无权退票。您是不是再找一下那个理发师?要知道您是为了他才买的车票……” “也许您能代我为这张票付敷?”我又找到了那位和蔼可亲的理发师。 “请等一下。”理发师放下手里的报纸说道,然后拿起桌上的电话。“好了,”打完电话,他说,“您现在可以刮脸了……” “总算可以了!”我高兴地喊出了声。 “……不过,不是在这儿,”理发师说,“而是在那儿——在莱布尼茨车站。”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故事发生在深夜,顾客稀少,但理发师、售票员仍然严格照章办事,说明他们高度重视纪律和秩序。 B.我为了刮脸去买车票,这一举动实际上是投机取巧钻空子。“我”是与“照章办事”者相对的另一类人。 C.对于我的各种要求,理发师始终克制而有耐心,最后还打电话帮我寻求解决之法,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D.故事内容围绕“刮脸”展开,通过对不合理现象的描写,展现制度与人情之间的矛盾,发人深省。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标题别具匠心。以“照章办事”为题不仅凸显人物形象,更强化作品情感力量,深化文章主题。 B.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如最后理发师打电话并引发“我”情感变化的设置,尺水兴波,极富艺术魅力。 C.小说选材典型精当,以小见大。在对日常生活小事的叙述之中展现深刻的社会问题,意蕴深远。 D.小说语言简洁而传神,描写丰富而生动,运用语言、神态、动作、肖像描写,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8.小说中理发师和女售票员在性格上有何共同之处?请概括并简要分析。(4分)
9.这篇小说很荒诞,但荒诞的同时又给人以真实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后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超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稍迁,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娃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奉公之人,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 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以蕃为太傅,録尚书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候,食邑三百户,蕃上疏让,竟不受封。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凤声,驱驰险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 (节选自 《后汉书·陈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珍/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B.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C.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D.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阕,古代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文中指陈蕃为母亲守丧期满。 B.投传,即投弃符信,陈蕃因与刺史周景意见不合而转投他人。 C.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子作为世禄的封地,食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 D.矫诏,即假托诏令,文中宦官曹节一伙伪造诏令杀害了窦武等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蕃刚直不阿,决不以权谋私。大将军梁冀位高权重,威震天下,他派人送信给陈蕃,请托陈蕃办理私事,陈蕃连来人的面都不见。 B.陈蕃上疏直谏,敢于据理力争。他认为山民作乱的根源在于官吏贪虐,主张整顿吏治,选拔清正廉洁的官员任职,由此得罪了皇上身边的人。 C.陈蕃爱憎分明,保护正直之士。白马县令李云因言获罪,汉桓帝震怒之下命令处死李云,陈蕃上书营救,李云最终被罢职,回到了家乡。 D.陈蕃英勇无畏,立志诛杀宦官。在事情泄露、窦武被害之后,他不顾年迈,亲率属官和生员共八十多人冲进宫内,失败被执,当天就被杀害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2)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 14.本文对陈蕃等人的作用做出了怎样的评价?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蚕妇 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①浑身着苎麻②? [注]①底事:为什么。②着苎麻:指穿粗麻布织成的衣服。 蚕妇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①,冻杀黄金屋里人②! [注]①繁华事:指赏花之类的事。②黄金屋里人: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前两句用“饥色加”三字描写了蚕妇养蚕的辛苦,形象直观。 B.来诗前两句用“晓夕采桑”四字叙述了蚕妇工作时间长、劳碌无暇。 C.杜诗后两句揭示了蚕妇受到的残酷剥削,批判了统治阶级的不劳而获。 D.来诗后两句意在奚落富家小姐太太们只知赏花而耽误了养蚕织布。 16.比较赏析两首《蚕妇》诗的后两句表情达意手法的差异。(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 , ”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 ”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劝学》中“ , ”一句,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造后,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_______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画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官窑①(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底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______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_______。 明代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朝廷在彭城设置了官窑。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北方瓷都。 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窑又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窑场增多,窑型改大,品种增多,产量增大,日用瓷_________民间市场。②《磁州志》记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③。民间有④“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清末由于“洋瓷”的大批调入,致使磁州窑生产下降,减少了品种,传统的艺术风格渐趋没落。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引人入胜 一气呵成 拍案叫绝 覆盖 B. 扣人心弦 一气呵成 拍案而起 涵盖 C. 引人入胜 一蹴而就 拍案而起 覆盖 D. 扣人心弦 一蹴而就 拍案叫绝 涵盖 18. 文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于“洋瓷”的大批调入,清末磁州窑生产下降,品种减少,传统的艺术风格渐趋没落。 B. 由于“洋瓷”的大批调入,致使清末磁州窑生产下降,品种减少,传统的艺术风格渐趋没落。 C.“洋瓷”的大批调入,致使清末磁州窑生产下降,减少了品种,传统的艺术风格渐趋没落。 D.“洋瓷”的大批调入,清末磁州窑生产下降,减少了品种,传统的艺术风格渐趋没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 请为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5分) 2月25日,多国主流媒体关注并报道中国"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彩大会",并称赞中国消除绝对贫困这一发展奇迹。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在25日的新闻中直播报道了习主席的讲话和表彰大会,并连线俄罗斯驻华记者详细解读且称赞了中国脱贫工作取得的各项成就。今日哈萨克斯坦通讯社报道说,自改革开放以来,近8亿中国人口摆脱了贫困,这是中国为世界减贫、脱贫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土库曼斯坦东方通讯社报道说,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于2013年向绝对贫困宣战,2020 年年底这一伟大战略宣言成为现实,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22.“护官符”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回,这个章回的标题是 , 。“护官符”体现了四大家族怎样的特点?使用了怎样的语言技巧?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出自《红楼梦》第四回。)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位著名企业家到商学院演讲,许多年轻人期待听到他对“区块链”“流量池”等新兴商业概念的理解,结果在长达4个小时的演讲中他们听到的都是些常识。 材料二:有人问胡适:“知识是无限的,而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生命,穷尽无限知识呢?”胡适答:“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到: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以上三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与同学们分享。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 800 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