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学教研 >>测试训练 >>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调研模拟试题(三)
详细内容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调研模拟试题(三)

时间:2021-07-11     作者:高勇【原创】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了解一位哲学家是如何推理的,往往比了解由此推出的结论更重要。这大概是因为不论何种观点或理论总有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或理论存在,也或许是因为缺乏论证的思想终究是无效的。推论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它可以以一种认识上透明的方式被一劳永逸地确立。它不会因推理链条的冗长复杂,或因年代的久远而使推论的有效性有丝毫的减损,即便推理存在着错误,也可以通过主体间性的公认方式被纠正。

有效性是逻辑推理力量的根本来源,逻辑的一切问题都与有效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如蕴涵、一致性与哲学、数学乃至日常思维联系密切的重要的逻辑性质与关系的定义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涉及有效性问题,对有效性的不同理解与处理从根本上塑造了逻辑的版图。

对逻辑研究对象和使用方法的考察,充分揭示出这门学科的科学特征。它是求真的科学,尽管它探求的不是实在的真知,但它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逻辑不涉及具体的科学发现却涉及科学发现的程序和方法。逻辑并不是一种实用的知识,也不是论证和推理的结构的知识,而是识别和判断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科学。逻辑也没有一个实在的研究对象,其对象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是只以心灵所赋予的存在方式而存在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逻辑指导理性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的规则,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理论作品。作为科学,它又是一种有论证的、关于思想的正确性的知识。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

逻辑的一个总体特征是与哲学的密切联系。逻辑与哲学有着很强的互动,每当哲学观念出现变化,逻辑理论和实践也倾向于相应的变化;反过来,每当逻辑的方法和程序发生变化,也倾向于引起哲学探索方法和结论的变化。逻辑透过哲学而与科学、宗教、伦理和法律等理智活动联系起来。哲学中的概念分析、论证建构、假设和预设、内涵与外延等基本方法,都是逻辑杂货店中供哲学家所用的必备品。逻辑之于哲学犹如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犹如显微镜之于生物学家。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中华文化不仅有逻辑,而且蔚为大观。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墨子等人深入探讨了与“辩”有关的诸多问题,形成了“名家”,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和“两可之说”;墨子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强调“辩”是一门专门的技术,指出“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荀子系统地建立了正名学说;韩非子提出了著名的“矛盾之说”。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学体系。

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以表达最为基本的逻辑关系的“否定”为例,早在先秦典籍《诗经》中就有“不”“弗”“靡”“莫”等十余个,并且这只是单独表达的否定,还不算组合式的否定,这在其他语言中是极其罕见的,充分体现了汉语在否定表达方面的丰富和精微。这导致了中国逻辑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即重视名辩析辞,相关的学派也被称为“名家”。如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墨子区分了名的种类。

中国逻辑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与西方逻辑强调概念确定性的静态分析不同,中国逻辑重视概念内涵的生成和变动发展、重视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及其相互转化,重视对概念进行动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的传统密切相关。在《易》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阴阳五行”学说更是重视概念的相互生发和矛盾转化。

中国逻辑以名、辞、说、辩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最一般的抽象研究不同,是应用逻辑。另外,逻辑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既有纯粹的推理理论研究,又包括对推理规则和方法的应用探索。《道德经》中的归纳与推类,《韩非子》等著作中的反证与归谬以及《黄帝内经》中的类比推理,都体现了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这与偶尔切合逻辑的不自觉应用有着明显的区别,彰显了中国逻辑的应用特质。

中国逻辑是道器结合的逻辑。西方逻辑的主要目的,其内是求真,其外是作为探求知识的工具,亚里士多德逻辑著述汇编时名之曰《工具论》。中国逻辑其内的目的是作为论辩的工具,是为了说理,与西方逻辑无显著差异,但其外部功用则相去甚远。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他们将“名”的作用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认为社会的法律规范、纲纪礼仪、国运民祉,甚至是天道人和都依靠“名”。当子路问孔子“为政奚先”时,孔子明确指出“必也正名乎”,强调“正名”是治国理政的首要前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摘编自杜国平《中国逻辑的特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逻辑的一切问题都涉及有效性问题,推论的有效性不因复杂的推理链条和时间的久远而减损。

B. 逻辑与哲学联系密切,互动性强,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使对方的理论与实践产生相应的改变。

C. 否定表达最基本的逻辑关系,汉语对“否定”丰富与精微的表达表明了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

D. 西方逻辑强调静态分析概念确定性,而中国逻辑重视对概念动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传统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为一种逻辑关系,推论关系可以被一劳永逸地确立,我们要关注推论过程,而不是结论。

B. 作为科学,逻辑是关于思想正确性的知识,可以指导理性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的规则。

C. 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墨子区分名的种类,都是中国逻辑重视名辩析辞这一特色的具体表现。

D. 中国逻辑强调名辩的重要性,与西方逻辑没有显著差异,都是论辩的工具,都是为了说理。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逻辑特质的一项是(   )3分)

A. 《道德经》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相关表述。

B. 《论语》中认“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C. 荀子系统地论述了正名理论,提出了“约定俗成”等观点。

D. 韩非子认为治国之道,正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

4. 材料二画线语段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5. 材料一说逻辑不是“实用知识”,而材料二则认为中国逻辑是“应用逻辑”,二者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想,我现在得这样来称呼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

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我可以在这儿提一下,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

他们家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大约四岁的米考伯少爷和大约三岁的米考伯小姐。在这一家人中,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这个有哼鼻子习惯的女人是这家的仆人。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墙上全用模板刷了一种花形,就我那年轻人的想象力来看,那就像是一个蓝色的松饼。房间里家具很少。

“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 我回答说:“你说得对,太太。”

“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 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

“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米考伯太太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果了。这件事越快了结越好。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费了。”

……

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作过任何准备。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这班人没日没夜地找上门来,其中有的人凶得不得了。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想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有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

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作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

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当然还带着一对双胞胎),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

(节选自[英]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成为米考伯先生的房客之后,“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们的家”这一称呼侧面反映了“我”内心的孤独。

B.米考伯太太面目消瘦、憔悴,一点儿也不年轻,哺育着四个孩子,生活很不如意。但为了缓解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她愿意招个房客来住。

C.米考伯先生家楼上的房间里什么也没有,但为了不让人知道,他们成天拉上窗帘,表现了米考伯一家人爱体面的特点。

D.米考伯太太的话介绍了米考伯先生的遭遇,“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写出他们无力偿还债务的境况,刻画出米考伯夫妇的无耻形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米考伯先生遭遇讨债“作出抹脖子的动作”,可之后又马上擦亮皮鞋、“哼着一支曲子”出门去,前后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其盲目乐观的一面。

B.小说外貌描写传神,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脸色发青”“嘴唇发抖”表现别里科夫胆小怕事;米考伯太太“面目消瘦、憔悴”写出她生活不如意。

C.小说中“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是小说极力塑造的主人公,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情节更真实,这与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我”的作用相同。

D.米考伯先生债多不愁、乐天知命,人们将这一典型形象特征概括为“米考伯主义”,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可见作者人物塑造之成功、影响之大。

8.文中划横线处米考伯太太多次提及她的爸爸妈妈,这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4分)

 

9.小说中“我”对米考伯夫妇抱以怎样的态度?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

()文言文阅读(5小题,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贤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先是,帝尝叹曰:“今大乱之后,其难治乎?”征曰:“大乱之易治,壁饥人之易食也。”帝曰:“古不云善人为邦百年,然后胜残去杀邪?”答曰:“此不为圣哲论也。圣哲之治,其应如响,期年而可,盖不其难。”封德彝曰:“不然。三代之后,浇诡日滋。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治不能,非能治不欲。征书生,好虚论,徒乱国家,不可听。”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以教,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顾所行何如尔。黄帝逐黄尤,七十战而胜其乱,因致无为。九黎害德,颇项征之,已克而治。桀为乱,汤放之;纣无道,武王伐之。汤、武身及太平。若人渐浇诡,不复返朴,今当为鬼为魅,尚安得而化哉!”德彝不能对然心以为不可帝纳之不疑至是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逾岭户阖不闭行旅不贵粮,取给于道。帝谓群臣曰:“此征劝我行仁义,既效矣。惜不令封德彝见之!”后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硅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第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离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德彝不能对然/心以为不可/帝纳之不疑/至是/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逾岭/户阖不闭/

B.德彝不能对然心以为不可/帝纳之不疑/至是/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逾岭/户不闭/

C.德彝不能对/然心以为不可/帝纳之不疑/至是/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逾岭/户阖不闭/

D. 德彝不能对/然心以为不可/帝纳之不疑/至是/天下大治/蛮夷君长袭衣冠/带刀宿卫/东薄海/南逾岭/户不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帝,我国上古时期的五位最具影响力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即黄帝、颛顼、蚩尤、尧、舜。

B.隐太子,指李建成,唐朝开国太子,高祖李渊嫡长子,在“玄武门事变”中被杀,追谥“隐”。

C.批逆鳞,逆鳞指龙喉下倒生的鳞片,批逆鳞指触犯了龙的逆鳞,比喻臣下直言劝谏,触犯君主。

D.尚书省,隋唐时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隋唐对三省加以厘定,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三省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征不事经营,精通书术。他年少时就成了孤儿,因家中落魄,只好去做道士;但有大志,学问通贯古今。

B.魏征谏行仁政,颇有成效。太宗叹息大乱之后,天下难治,魏征引史据典,劝太宗行仁政,后治国有成。

C.魏征一心为国,主张坚定。封德彝认为魏征是一介书生,喜爱空谈,扰乱国家。魏征据理力争,彝不能对。

D.魏征忠诚坦荡,敢于进谏。他曾侍奉过隐太子、巢刺王,太宗也曾觉得他可恶,但他心底无私,善谏敢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圣哲之治,其应如响,期年而可,盖不其难。(4分)

 

(2)帝谓群臣曰:“此征劝我行仁义,既效矣。惜不令封德彝见之。”(4分) 

 

14.唐太宗说魏征“我但见其妩媚耳”。在唐太宗的眼中,魏征有哪些“妩媚”之处?(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杨万里之族弟。南宋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 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16. 整首词抒发了词人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17.名句名篇默写。(6分)

1)中国古代建筑追求优美柔和的形式美感,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以生动的比喻勾画出曲折的连廊与翘起的屋檐的两句是“                      ”。

2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子路是因为                             

3)《登岳阳楼》中写诗人杜甫眼望国家战乱,时局动荡时,内心忧虑不安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____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

觉醒年代》对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和孕育过程进行了准确回溯,生动再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变局,十分深刻地将中国人民为何选择共产党进行了讲述。导演张永新说:“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该剧堪称经典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场景的完美____,既有在新思想影响下寻求救国良方的青年英才、率先觉醒的知识分子领袖,也有守旧的晚清遗老、残暴的北洋军阀、愚昧的儒学大家,,还有在近现代中华文化史上留下____的诸多人物。除了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物的精雕细琢外,其他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黄侃等人物均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就连跟随辜鸿铭的两个封建忠仆也刻画得____。

18.下列填入文段横线上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分)

A.诞辰  呈现  雪泥鸿爪   栩栩如生

B.华诞  再现  雪泥鸿爪    惟妙惟肖

C.诞辰  再现  吉光片羽   惟妙惟肖

D.华诞  呈现  吉光片羽   栩栩如生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A既有残暴的晚清遗老、守旧的北洋军阀、愚昧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下寻求救国良方的青年英才、率先觉醒的知识分子领袖。

B既有在新思想影响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也有守旧的晚清遗老、残暴的北洋军阀、愚昧的儒学大家。

C既有守旧的晚清遗老、愚昧的北洋军阀、残暴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下率先觉醒的知识分子领袖、寻求救国良方的青年英才。

D既有愚昧的晚清遗老、残暴的北洋军阀、守旧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一组整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并简要分析改后的表达效果。5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

人们应该感谢肝脏。肝脏不仅能降解毒素和其他分子,而且还能制造营养物质,因为它是如胆固醇等大型复杂结构的制造者。(         )。因为人体需要依靠胆固醇制造皮质醇和睾酮等类固醇激素,并在皮肤中生成维生素D。此外,它还可以感知人体的整体营养状况,并在血液循环中将丰富的营养物质(如糖或脂肪)储存起来。如果我们吃得好,肝脏就会储备营养物质。在需要的时候,如当我们的血糖水平很低而没有立即进餐时,肝脏就会动用其储备,并释放所需的营养物质。可以说,如果没有肝脏的调节功能,您将无法享受不间断的睡眠。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A.胆固醇对人体非常重要,尽管其声誉不佳

B.尽管胆固醇对人体非常重要,但其声誉不佳

C.尽管胆固醇声誉不佳,但其对人体非常重要  

D.胆固醇尽管声誉不佳,但其对人体非常重要  

22. 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三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三个女子的命运。请依次指出这三个女子是谁,并选择一个人物简述其出身、性格与命运。(6分)

①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③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四、写作(60)

23.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图片1.png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调研模拟试题(3).rar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站群导航
  公司名称:罗湖区高勇名师工作室   详细地址: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    联系电话: 13691989055 
邮箱:gaoyong8899@163.com   业务QQ:383610293   微信号: 13691989055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