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时代使命,抒写人生抱负
——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导学说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本单元所选作品,或剖析社会矛盾,宣示历史使命;或概括伟人贡献,致以崇敬之情;或是上书言事,谏阻逐客;或为临终绝笔,直抒心志。这些作品表现出革命导师、志士仁人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负时代使命的精神。
学习本单元,要通过专题研讨,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要注意这些作品切于实用、关注特定对象、富于针对性的特点;要结合具体作品,学习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阐发主张;要把握书信注重交流、抒写自由的文体特质,体会作者的深挚情感。
教学设计一:“时代、抱负与使命”专题研讨
核心任务: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特征与社会问题,分析作者对社会的看法,理解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时代使命和个人抱负。围绕“抱负与使命”,讨论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培养分析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思考自己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写一篇演讲稿与同学交流。
基本问题:
1.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点?作者如何看待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现象和存在的问题?文章中是如何表达的?2.作者面对复杂的社会,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立场观点?表现出怎样的使命感与个人抱负?3.作者在那个时代的观点和看法,今天看来有哪些启示意义?4.当今时代有怎样的特点?有哪些社会现象和存在的问题?你依据什么得出这些看法?5.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抱负,担当哪些使命?
学习过程:
1.阅读体验与认知围绕“抱负与使命”主题,阅读本单元4 篇课文,分析作者对时代和社会的看法,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如,依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所处时代有哪些特点、社会现象和存在的社会问题?作者的立场观点是什么?他是怎么做的?(1)填写下面的表格。
作品 | 写作原因与对象 | 社会事件、现象或问题 | 立场、观点或行为 | 写作目的 |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 参加《人民报》创刊4 周年宴会并发表演说,对象是参加宴会的志同道合的战友 | 这个时代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超乎想 象,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 | 站在无产阶级的立 场,认为无产阶级将结束这个时代 | 宣告无产阶级必将解 放,以激励志同道合的战友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
|
|
|
《谏逐客书》 |
|
|
|
|
《与妻书》 |
|
|
|
|
填表时要注意,把握课文的结构和重要语句的意思,这样才能够正确认识作者的立场、观点,内容填写要基本符合作者意思;可以结合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二和任务三,落实有关内容。对写作目的的理解,允许存在分歧,但要有依据,以备交流讨论。比如李斯,从个人抱负这方面说,他写这封信,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还是为了保位护己,可以进行讨论。(2)拓展阅读与思考结合有关资料,对课文内容作评议,谈谈对当时社会或者对作者观点的看法。教师要提供有关学习资料,拓展阅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比如下面是李卜克内西在马克思墓前所致的悼词的一部分,可以用来与第10 课两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对读:
……他是科学上的革命家,是运用科学的革命家,他登上了科学的最高峰,是为了从那里走向人民,使科学成为人民的共同财富。科学是人类的解放者。自然科学把我们从神那里解放出来。天上的神尽管被科学消灭了,但它仍然存在着。马克思向人民揭示的社会科学能够消灭资本主义,同时也能消灭人间的偶像和权贵,只要这些人活着,他们就不会让神死去。科学不仅属于德国。科学没有任何界限,尤其没有民族界限。因此,《资本论》的作者自然应当成为国际工人协会的缔造者。我们把科学基础的奠定归功于马克思,这种科学基础使我们能反抗敌人的任何进攻,使我们能以日益壮大的力量不断地进行我们已经开始的斗争。
再如,讨论马克思的使命与抱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他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2.社会观察与分析观察社会现象,分析事件,思考社会问题。这一学习环节从书本到社会,目的是培养观察、分析、思考社会的能力。要求学生关心社会生活,能够发现与思考社会问题,并且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应有的使命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社会现象的资料和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比如:(1)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社会,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马克思认为,技术创新是社会关系发展变革的物质技术力量,必将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这种改变将促使社会产生变革,你同意吗?如果同意,那社会会发生怎样的变革呢?(2)新技术,比如网络信息技术,有没有可能拆除社会结构的屏障?按理说,无论高低贵贱,大家都可以平等地获取信息,非常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的鸿沟、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可是社会事实果真如此吗?可以让学生观察周边的生活,得出结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调查这些社会现象,思考其中的问题,在班级里讨论。讨论中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社会事件、现象或问题的本质是什么?(2)你认为可以采取怎样的行动改善状况?(3)如果围绕这件事、这种现象或者这个问题写一篇演讲词,你会怎样来写?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从新闻媒体上搜集并推荐社会关注的事件、现象或者热点问题,从中选择大多数学生关心的话题来讨论。讨论中要注意学生的概述、议论是否恰当。3.演讲表达与交流根据以上学习,结合学校的演讲活动,围绕“抱负与使命”这一话题,写一篇演讲词,小组交流讨论演讲的场合、对象、目的和适当的语体。修改之后,推荐几位学生在班级作一次演讲。初中阶段演讲活动教学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高中生演讲要引导他们关注社会,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评价上侧重演讲是否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把握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本质,事实概括是否把握核心、简明扼要,社会现象与问题分析是否深入透彻,事实与观点是否具有逻辑关系。
演讲稿评价表
1 | 体现时代精神 | 10 分 |
2 | 价值取向正确 | 10 分 |
3 | 能够把握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本质 | 20 分 |
4 | 事实可信,概况准确、简明扼要 | 20 分 |
5 | 现象、事实与问题分析深入透彻 | 20 分 |
6 | 事实、论述与观点具有逻辑关系 | 20 分 |
教学设计二:“实用文语体与语义”专题学习
核心任务:
把握本单元实用类文本的风格与语言表达特点,揣摩分析课文语句、修辞表达。尝试用多种语体多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基本问题:
1.所选课文有演讲词、奏疏、书信等,这几篇文章从写作背景、语言风格方面看,与一般的同类文体比较,有什么特点?2.课文中马克思的演讲和林觉民的家信,都充满激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从内容和修辞方面看,这样的表达效果是如何形成的?3.这几篇文章语言运用形式多样,或铺陈、或议论,或比喻、或对比,产生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而同样的句式、修辞手法,有的读来哀婉、悲伤,有的读来幽默、讽刺,效果大不一样, 为什么?4.可以举例分析这几篇课文的语体和语义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习过程:
1.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语言风格。(1)还原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有助于深入把握作品内涵。作者在当时的场景中写作,会设想读者(听众)的反应,根据不同的受众来调整笔触。真实的写作背景除了当时写作场景之外,还包括更宽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写作情境。(2)理解写作情境、语体与风格写作情境、语言体式和风格之间互相关联。《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都是演讲,运用口语语体,语言通俗明快。但是他们所讲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因此相应地用了复杂的长句。马克思的演讲思想深刻,气势恢宏,体现了伟大的革命家的胸怀。因为在纪念会上讲话,所以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有幽默感,活跃了现场气氛;而恩格斯的演讲在墓地,是写给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悼词,语调庄重、哀伤而又充满力量。李斯的奏疏《谏逐客书》是写给秦王看的。这篇文章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却要显出处处为秦国和秦王考虑,观点表达直截了当,却不刺伤秦王。文中大量运用铺排、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气势奔放,文采斐然,却不觉虚夸。林觉民《与妻书》是写给妻子的绝笔信。作者深爱自己的妻子,“爱汝一念”中饱含着拯救国家与民族于危难之中的深情,这种将爱妻、爱国、爱民融为一体的爱,铸就了烈士赴死的意志,情感饱满浓烈,既有哀伤、悲愤之情,又体现出英雄的豪迈气概。根据以上讨论,课堂上完成下面的表格。
作品 | 文体 | 写作情境 | 语言风格 | 例句 |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 演讲稿 |
|
|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悼词 |
|
|
|
《谏逐客书》 | 奏疏 |
|
|
|
《与妻书》 | 家信 |
|
|
|
2.语境、语体与语义的关系能联系上下文准确解释文本中核心概念的含义,理解重要词语的隐含意思,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情感;能根据具体语境,借助学过的知识理解比较复杂的语句,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能够发现词语、句式、修辞与语境、语体的关系,体会它们在不同语境、语体中运用的规律,加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增强语感。(1)依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的概念。
①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智慧的生命:愚钝的物质力量:
②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2)课文中都有一些表意复杂的长句,阅读时要细细揣摩品味。分析单元学习任务三中的例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或体会其中的复杂情感。(3)演讲用语有时要委婉含蓄,有时要直接鲜明;有时用长句,有时用短句。用什么语言合适要看演讲的内容、场合和听众。分析下面演讲语句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分析】这个句子确切地描述马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情景,表明这个时刻非同一般:一代伟人去世了。用“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等讳饰的手法,委婉而明确地表达了 “马克思逝世”这个意思。
②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 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 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分析】这个句子很长,省略了一些主语和动词,多用名词性短语,符合演讲词的特点,简明有力地表达了对马克思工作卓有成效的高度赞美。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病句。8个连缀的名词及名词性短语,构不成完整的句子,从规范语法来说应该加上一些动词。但这是一篇演讲词,给人听的文稿,要适合读,容易流利地念出来,听众听着好懂。语句不一定要完整,少用推论式的长句,可以省略主语和动词,多用描述性的短语。(4)《与妻书》每一段的开头,都有很强的感叹语气,分析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至爱汝!/ 吾真不能忘汝也!/ 吾今与汝无言矣!
【分析】这几个句子起到领起全段的作用,形成感情变化的脉络。从永别的痛苦中回忆起过去夫妻之间的恩爱,又痛感死后的孤独和悲戚,感情跌宕起伏。3.撰写语言梳理与探究的札记。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后面的评价量规,给小组成员的语言札记打分。学生要能够发现语言运用的现象,从中梳理、探究语言规律。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法修辞知识分析课文语言,发现语言表达效果与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即可。不一定要求学生有新发现,关键要让学生养成整理、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语言札记评价量规表:
项目 | A 等 | B 等 | C 等 | D 等 | 总分 |
语料选择 | 语料充足,典型生动,支持结论(3 分) | 语料充分,比较典型,支持结论 (2 分) | 语料合理,能证明结论(1 分) | 语料数量不足, 典型性差(0 分) | 3 分 |
语言现象与规律 | 语言现象典型、蕴含了科学规 律,阐释有逻 辑性(3分) | 语言现象典型、有一定的科学规律,阐释有条理 (2 分) | 解释了语言现象和规律,阐释一般(1 分) | 有语言现象,缺乏规律性,阐释不够清晰(0分) | 3 分 |
实践价值 | 解决阅读实际问题,指导阅读、写作作用突出(3 分) | 文章有针对性, 结论联系语言运用(2 分) | 涉及具体阅读问题,有一定指导意义(1 分) | 文章内容平淡、指导语言运用性不强(0 分) | 3 分 |
语言表述 | 语言流畅、逻辑性强,表述准确(3 分) | 语言通顺,有逻辑性(2 分) | 语言通顺,表达清楚(1 分) | 语言不通顺,说理性不突出(0 分) | 3 分 |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课件教案】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rar
【课件教案】11 《谏逐客书》《与妻书》.rar
第五单元教学资料.rar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感悟时代使命,抒写人生抱负.pptx
必修下《与妻书》 公开课课件.pptx
必修下《谏逐客书》定稿.pptx
必修下《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课件21张.pptx
必修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精品课件pptx
必修下《与妻书》任务设计.pptx
必修下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比较阅读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