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洞析世间百态时间:2021-08-20 洞析世间百态,著述审美体验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设计 【导学说明】 社会现实复杂多样,人间世相千姿百态,我们需要以正确的立场、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思考,分析鉴别。 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三课五篇课文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外小说”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我们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面对社会现实复杂多样,人间世相千姿百态,我们需要以正确的立场、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思考,分析鉴别。 针对这五篇课文,按照课标学习任务群的提示,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的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来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学习中以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祝福》:祥林嫂是不幸的新寡再嫁丧夫,成为阻碍她平等生存、正常生活的一座大山;儿子惨死狼口,又成为别人一遍又一遍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对于她的伤口,不仅撕开来看,而且再撒上一把盐。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在这家家“祝福”之中,在这天地圣众歆享牲醴赐福人们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封建礼教的侧刀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漫步文学长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纷纷映入眼帘,或许只是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或许只是一句平淡无奇的话语,都能在我们心湖中激荡起朵朵浪花。品赏着这些画像,我们可以阅尽人间百态,看取世间万象。 在施耐庵的笔下,一身本领的林冲,明珠暗投,屈沉于小人之下;虽满腔热血,却枷锁加身,横遭奸臣迫害。皑皑白雪埋葬了他的全部希望,熊熊大火吞噬了他的所有隐忍。终于,他燃起冲天怒火,愤而手刃三敌,荡尽心中恶气,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在契诃夫的笔下,胆小怕事的别里科夫,千方百计用层层套子隐藏自己,只想做一个现行制度下的纯粹的“守法良民”。他套住自己的同时,也辖制着全城的每一个人。他恐惧变革,因循守旧,逐渐变成了别人眼里的异类。他在歌颂过去的卑微畏惧中走向了坟墓,也宣告了畸形社会的必然灭亡。 《促织》《变形记(节选)》:人异化为虫,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件荒诞不经的事情,但在作家的笔下,却让我们看到了人世间的黑暗和不公。 蒲松龄通过一只蟋蟀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书写了一段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的传奇。一只蟋蟀,究竟是仙人的指使,还是魔鬼的化身?一个幸福的家庭从此变故丛生,生生死死,离别聚首,绝壁里的欢喜,欢喜中的眼泪,这一切,究竟是谁在摆弄? 《变形记》中人变成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甲虫。公司协理逃跑,母亲晕倒,“父亲握起拳头,露出一脸敌意,好像他要把格里高尔推回到他的房间里去似的”,并且“像一头发狂的野兽似的发出啾啾声”赶他回房间,他被父亲推倒在房内跌得“满身鲜血淋漓”。人与人之间本来应该充满爱和包容,可是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却充满了自私、算计和冷漠。 【学习目标】 1.根据特定的历史情境理解小说隐含的情感主旨。 运用自己的语言准确阐明人物命运和社会背景的关系,多角度分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原因和主人公形象的社会意义,并能基于具体情节,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 观点。 2.关注小说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技巧。结合具体文本阐释 对小说叙事视角和叙事技巧的理解,探索叙事视角和叙事技巧的运用规律,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筛选、比较、归纳等思维技能。 3.学习中能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记录下来,并运用 叙事视角和叙事技巧的相关知识,能够用小说这一文学样式,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 追求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品位。 【学习任务】 单篇整体速读,聚焦各篇小说的人物和情节结构,学习叙事技巧的基本知识,用思维导图概括主要情节, 通过问题设计阐释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探讨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2.以主题阅读和比较阅读的方式细读文本,对小说表达手法开展探究活动,重点鉴赏情节、细节描写和个性语言的作用和魅力,比较主人公所处社会环境的异同。依据要求完成包括摘录、心得、评论、存疑等形式的读书笔记,记录自己对小说的认识和见解。 3、结合叙事技巧和叙事视角的相关知识,结合课外小说(鲁迅、海明威、卡尔维诺、契诃夫等)的阅读,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筛选、比较、归纳等思维技能,并以此提升批判性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 【学法引导】 1.阅读引导法。首先要先于学生阅读本单元所有内容,了解学习要求和任务,同时,还需要阅读一定量的相关文献资源和文本,以扩展自己的阅读视野、知识视野、思维视野,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和写作的相关活动。 2.问题设计法。大部分文本的品味、鉴赏问题需要教师来设计,问题能设计情境的尽量使用情境呈现。 3.自主阅读、创作法。强调学生阅读以及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批判的个性化。 4.团队合作法。充分发挥读书小组的团队作用,重视小组成员内部的品味、发现、体验、分享和探究活动。 5.比较阅读法。能根据课内文本开展主题阅读和比较阅读,鉴赏文本的人物形象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表达手法和创作风格的活动。 【教学过程】 共安排六个课时段,共16个课时。 (一)第1——4课时:梳理阅读,梳理了解各文本的人物和情节结构,归纳主要内容和小说常识。 (二)第5——7课时:主题阅读——分课精读文本,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情节的作用。 (三)第8——10课时:比较阅读——通过单元若干文本比较,深入领会环境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小说的风格和特色,体验作者情感。 (四)第11-12课时:分享阅读——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展示分享活动,分享自己写作研读的成果,提出新的困惑与问题。 (五)第13-15课时:拓展阅读——以课外小说补充阅读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观察、分析和批判力。 (六)16节课时:检测阅读——小说单元检测(周测)
第一课段:梳理阅读 梳理阅读——粗读文本,梳理了解各文本的人人物和情节结构;归纳主要内容和小说常识,按要求完成小说阅读笔记。 活动1:速读课文,感知人物、梳理小说情节、环境,了解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提示:阅读这5篇小说,分别从中选择一个人物,根据每篇小说写人物的手法特点,先用笔在课本上对这个人物的各类描写进行批注阅读(重点是语言),点评这些手法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摘录自己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描写;最后写一段文字,总结该人物的主要事迹,概括其性格特征。
第二课段: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分课精读文本,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情节的作用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情节的展开来实现的,而情节服务于人物形象刻画,一是通过情节所表现的人物的行为方式展示人物性格,二是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性格。本单元五篇小说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请分别找出至少一处作简要分析。 活动2:浏览并略读《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概括主要情节,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找出主人公命运发生转折的关键情节。
提示:突变意味着人物从顺境转向逆境,或者从逆境转向顺境。一篇优秀的小说在故事推进中一定会有情节的“突变”,“突变”能让小说情节曲折变化,推动情 节发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这几篇小说中突变的情节, 也是小说主人公陷入悲剧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活动3:请进一步阅读《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合文本,探究其中的细节描写其作用。
提示: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小说的细节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典型的环境背景;乃至深化小说主题等。 活动4:探究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阅读《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变形记》,自主探究文本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有几处,辨析属于社会环境的语句,在文中用笔划出来,并反复诵读,体会这些社会环境描写分别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和背景。这些社会环境描写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和背景?这样的社会环境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有着怎样的联系?作者是如何通过社会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的?
提示: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背景,描写体现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暗示影响人物性格的因素;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命运。
第三课时段: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通过单元若干文本比较,深入领会环境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小说的风格和特色,体验作者情感。 活动 5:每篇小说的主人公都遭遇了不幸,造成他们不幸的社会环境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逐篇分析,比较异同。在读书笔记上完成下列表格,(记录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师生进行交流)。
提示: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篇,探讨主人公之所以陷入悲剧命运的原因。在讨论过程中组长记录同学的观点和文本依据, 以便最后汇总小组的讨论结果,形成小组阅读报告。主人公陷入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很多,有本身的性格原因,有所处社会环境的原因,有身边人物的原因等,由此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活动6:《促织》和《变形记》都是写人化为虫的故事,但它们各有风格和特色,请从人物、情节、语言方面比较两篇小说的异同点。
活动7 :同样都是“我”在叙事,比较“我”在《祝福》 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起到的叙事作用的异同。
提示:“我” 是故事的叙述者,也可能是故事中的角色。故事通过“我”的 叙述展开,读者只能看到“我”所看到、所想到的内容。“我” 是故事的见证者(或亲历者、讲述者),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 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者之所以选择“我”来叙述, 说明“我”的独特身份和想法也是解读文本主旨最重要的一 环。 活动8:《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两篇小说一中一外,时代也不一样,请比较两文的主题、手法和人物性格的异同!
第四课段:分享阅读(2课时) 分享阅读——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展示分享活动,分享自己写作研读的成果,提出新的困惑与问题。主要聚焦人物性格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把握人物悲剧 命运的成因,探讨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比较主人公所处社会环境的异同,从而加深对社会环境影响的认识。 活动9:课堂交流(以小组为单位) (1)学生活动(三选一),小组决定选择一个角度研究,后由一个代表分享(班级发言5-8分钟)
提示: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背景,描写体现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暗示影响人物性格的因素;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命运。 (2)教师活动:在学生学习探究和分享之后,学生分别对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也听到了其他同学的理解。 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后深入谈谈自己的认识、感想、 体会和得到的启发、收获。老师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补充阅读材料或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以提升同学们的更深入的思考和写作。如:《横逆之来:说说你读不懂的林冲》《谁也别笑別里科夫,你我都是套中人》等。 作业:写作参考题目(写在《摘抄本》上) ①祥林嫂生活在一个那样冷漠的世界,即使连遭厄运也没有人给她温暖的笑容。请以“拒绝冷漠”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②《变形记》是一个很可悲的故事,一个人死去了,亲人们反而高兴,这样的讽刺感太强烈了,惊恐,绝望、孤独、渴望……相信你读后有话要说,写个500字吧。 ③《水浒传》里,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像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等等,而豹子头林冲则是比较早出现的其中一位,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一个英雄,一个神仙,一个落难,一个遭贬,一个命数不偶,一个时乖命蹇( jiǎn),一个亲人离,一个香火断,一个茅屋塌,一个破庙残……林冲终于显露出真英雄的本色,你想对这成为真英雄的林冲说点什么?(300字) ④《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来说,他一生生活在“套子”里,别里科夫的套子毁灭了自己,他是一个时代的畸形儿,有人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或正在生活于套中,你觉得呢?(300-400字)
第五课段: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以课外小说补充阅读进一步提升同学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观察、分析和批判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7题。 理 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节选鲁迅《故事新编》)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 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 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 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2.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3.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被施了魔的花园 [意]卡尔维诺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在路上走着。底下是鳞光闪闪的大海,上头是白云隐约浮现的天空。他们之前去捉过螃蟹,现在决定勘探一下没走过的路。 往海边去的路上有着无数大株龙舌兰。往山上跑着一排甘薯的篱笆,上面重压着没花的叶子。乔瓦尼诺在篱笆间找到一处裂口,两人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 他们来到了花园一角。四周一切寂静无声,树叶都不会动一下。那里有棵高大古老的桉树,还有砾石铺出的小路。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踮着脚尖在小路上走着,小心不使脚下的砾石发出窸窣声。 一切是如此的美丽:被拳曲的桉树树叶勾勒出的拱顶细窄而高耸,还有那被树叶切碎的天空。只是他们满怀焦虑,在这个不属于他们的花园,他们随时可能被赶出去。但是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在一个拐角处的杨梅丛间,一群麻雀扑腾起来,叽叽喳喳地叫唤了一阵,然后又回复了宁静。也许是个被抛弃的花园? 可是走着走着,他们就来到一片开阔的天空下,来到一个种满花的花坛前,然后是林荫小道和排排栏杆,还有行行的锦熟黄杨。花园的高处,是一幢硕大的别墅,别墅装着亮闪闪的玻璃,还有黄色和橘色的窗帘。 整个房子是荒凉的。两个孩子小心翼翼地踩着砾石,走上前去。也许玻璃窗会被突然打开,苛刻的先生和夫人就要出现在阳台上,肥大的狗就要被松开锁链,跑到路上来了。他们在路边找到一辆独轮小推车。赛来内拉坐在车上,乔瓦尼诺推着车,他们就这样一声不吭地前进着。 “那个……”赛来内拉不时地低声说道。乔瓦尼诺就停好车,去把花采下来。她手里已经攥满一束漂亮的花了。但逃跑时要从篱笆缝里钻出去,可能得把它们都扔掉! 砾石路也走到了尽头。空地的中间,劈开了一块庞大空旷的长方形:一个游泳池。“我们跳进去?”乔瓦尼诺问赛来内拉。如果他是询问她,而不是单说一句“下去!”,那就肯定说明是相当的危险。但水是那么澄净与碧蓝,而赛来内拉又是从不害怕的。他们已经是穿着泳衣的——这之前他们一直都在逮螃蟹。乔瓦尼诺怕溅泼声会太响,于是从池边上下去。他睁大眼睛,不断地往下游啊游,却只能看见蓝色,双手就好似玫瑰色的鱼;这跟在大海里的水下不同,那里的水中全是无形的绿黑色阴影。一片玫瑰色的阴影出现在自己上方——赛来内拉!他们手牵着手,从池子的另一头冒出来,他们有一点点的焦虑。不,实在没有任何人在看他们。这不如他们想象美妙:总是有那么一种酸楚而担心的基调,那就是,这一切都不属于他们,而他们也可能会被随时赶走。 从水里出来,在游泳池的边上,他们找到了一张乒乓球桌。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轻轻地击打着。突然一球高高地弹起,而乔瓦尼诺把球打飞了,球撞上了挂在藤廊支架上的一面铜锣,铜锣就低沉而持久地颤响起来。两个孩子赶紧蜷缩在花坛的后面。很快来了两个穿着白上衣的佣人,端着宽阔的托盘,把托盘搁置在一张圆桌上后,就走掉了。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来到圆桌旁。上面有茶、牛奶和面包。他们只得坐下享用起来。但他们坐得不是很安稳,只是坐在板凳边缘那一点点的地方,不停地挪动着膝盖。他们一点都感受不到甜点、茶和牛奶的味道。那个花园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如此:美妙而难以受用,带着那种内心的不适与恐慌。这也许只是命运的什么消遣吧,而他们可能很快就会被叫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们悄无声息地靠近了别墅。在一扇木制对开的百叶窗叶片之间,他们看见一间漂亮荫蔽的房间,墙上尽是蝴蝶标本。一个苍白的男孩——应该就是这幢别墅和花园的主人,幸运的他,正坐在一张躺椅上,翻着一本厚厚的带插图的书。他的双手纤细白皙,睡衣的扣子一直系到脖子上,尽管那是夏天。 现在,这两个窥视的孩子紧张的心跳缓缓减弱下去。事实上,那个富有的男孩望着自己的周围时,显得比他们还要焦虑与局促,就好像他感到那本书,那张躺椅,墙上那些被装上框的蝴蝶,下午茶,游泳池,林荫小道,都只是因为一个巨大的错误才被授予他的;而他也是不能享用它们的,却只感受到那个错误的痛楚。 苍白的男孩在他阴翳的房间里转来转去,脚步偷偷摸摸的。他用那白皙的手指摩挲着镶有玻璃的蝴蝶标本的边框,并时不时地停住听着什么。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刚缓下来的心跳声又密集起来。那是一种对什么魔法的害怕,那魔法正压迫在那幢别墅、那个花园上,压迫在所有那些美丽而舒适的东西上,就好像一种古老的不公。 太阳被云朵遮住了。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默不作声地离开了。他们再次匍匐着穿过那排篱笆。在龙舌兰丛间,他们找到通往海边的一条小路。于是他们发明出来一个有意思极了的游戏——用海带打仗。他们将一把把海带摔到对方的脸上,一直摔到晚上。好在赛来内拉从来不哭。 (马小漠译,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丽的花坛,硕大的别墅,澄净碧蓝的游泳池,以及佣人们一听到锣声就端上来的下午茶,这些都表明了花园里的生活十分富足。 B.乔瓦尼诺用小推车推着赛来内拉走,为她采摘鲜花,两人用海带打仗,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这两个小伙伴相处融洽,亲密无间。 C.苛刻的先生、夫人和肥大的狗虽然没有真正出现,却给这两个闯入的孩子带来不适与恐慌,也似乎时刻影响着小说中的其他人物。 D.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对花园里的事物感到十分新奇,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并不属于这里,最后只好在沉默中依依不舍地离开。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与结尾都写到龙舌兰与篱笆,首尾呼应,意味深长,通向海边与通向花园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指向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B.小说多次提到的蝴蝶标本,与房间里的男孩的处境形成微妙呼应;男孩用手指摩挲标本边框的细节,进一步突出他内心的渴望。 C.小说的叙述从容不迫却又富于变化,在游泳池里游水的刺激,掀起了小小的波澜;无意中敲响铜锣的紧张,更是将情节推向了高潮。 D.小说主要以闯入花园的孩子的视角,展现美丽却又如同“被施了魔”的花园;在孩子的真切感受中,暗含作者对某类病态生活的否定。 6.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的心理变化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4分)
7.小说中的矛盾冲突通常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物内心等三个方面。请以这篇小说中房间内的男孩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和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迈克,”他大声叫道。“那搭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边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这整个一腿下跪、一腿拖随的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搭橙红,一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长形的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 客栈里黑咕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很低。屋内两边那些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浑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由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抽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丁当作响。 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是啊。” 他们喝干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陈良廷译,有删改) 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描写滑雪的段落多从尼克的角度来写,要么侧重他本人滑雪时的感受,要么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B. 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客栈的破败和黯淡,与白雪皑皑的山间峡谷形成鲜明对比,小说氛围由此发生变化,情节也由此发生转折。 C. 小说插入了对喝酒的瑞士人、客栈女招待、伐木工人等人物的描写,这符合主人公在客栈小憩时的观察,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D. 小说主旨与《老人与海》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人挑战大自然或者投身不甘平庸的冒险生活,来塑造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 9. 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10.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11、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
1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13、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第六课段:检测阅读
检测阅读——小说单元检测(周测),检测巩固小说单元学习成效,重点结合“单元学习任务”从小说的环境、手法、叙事特点考查。(5月28日周五)
附:学习评价 学习完本单元,同桌交换读书笔记,补充完善笔记,并依据评价标准,评选出符合一等要求的读书笔记,发布到ForClass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可以发起投票,请大家选出心中的最佳读书笔记。 表1 “读书笔记”评价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