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下)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时间:2021-08-20 梳理前五回,撬动阅读《红楼梦》整本书
【单元导读】 《红楼梦》这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一座高峰。《红楼梦》内容深广,折射历史,反映社会,书写人生,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百科全书。 通读《红楼梦》全书,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可以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获得审美感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 一 在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的第七单元里,编者安排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在六条具体的“阅读指导”中,编者又将“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一条置于首位。应该说,这与按全书的顺序阅读,与前五回在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都有关系。但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考虑到,这与学生阅读前五回会遇到很大困难的“学情”也有关系。据我长期做《红楼梦》专题学习或整本书阅读的观察与研究,读这样一部大书,很多学生迈不过的“第一道坎”正是这前五回。 那么,阅读前五回,学生都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呢? 首先,前五回,特别是第一回和第五回,作者的笔触是变幻莫测的。他一会写仙界,一会又写人间,一会再转入梦境。既充满了神秘、浪漫、诡异、离奇的色彩,又有着对现实生活的折射与映照;既有全书在宏观上的总体安排和布局,又有着在看似不经意的幽微处设置的无数令人遐思的悬念和伏笔。真可谓天上地下,亦真亦幻,借用批阅者的一句话说就是“草蛇灰线”,时隐时现,虚虚实实,这确实会让人一时半会摸不着头脑。 其次,我们知道,中国古典小说的开头一般只会用到一个回目,称之为“楔子”,如《儒林外史》等。《红楼梦》的开头则用到了五个回目。之所以会用如此多的回目,与作者以一个家族为圆心、连带出“四大家族”众多人物所形成的头绪交错的结构是分不开的。我有一个统计,单是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人物就达24位之多。而作者在第六回也说:“按荣府中一宅中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如此再合计全书中出场或仅提到过的人物,该不会少于八、九百这个数目。 所以,我觉得,倘若能帮助学生“突破”前五回,余下的篇目,尽管内容宏大、繁复,但也能像古人行船出川(四川)一样,闯过“夔门”,沿江而下,一路上便可以顺利抵达入海口了。
二 怎样“突破”这前五回,并使之对撬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有促进或者推动作用呢?我以为还是应该采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所倡导的“梳理”“探究”法。 所谓“梳理”“探究”法,据我多年研究,就是要对阅读的文本或材料,作分类(含“多级分类”)、列表、统计、排序、观察、审视、聚焦、放大、比较、辨别、假设、想象、联想、预测、质疑、推理、判断、确认等。而这当中,“分类”最为重要,也居于首位;“列表”则是这种方法的外显形式,自然,也可算作是学生或者阅读者一个实实在在的、具有操作性的“工具”。 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就说过:“任何一种分类都比混乱优越,甚至在感官属性水平上的分类也是通向理性秩序的第一步。”而且,他还认为,“分类”有两个基本意义,即扩展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加强记忆,“因为即使是一种不规则的和任意性的分类,也能使人类掌握丰富而又多种多样的事项品目;一旦决定要使每件事都加以考虑,就能更容易形成人的‘记忆’。”美国认知科学创始人、诺贝尔得主赫伯特·A·西蒙也把“分类”看作是科研工作的“起始”,他说:“理解任何一组现象的第一步,是了解这些现象包括哪些事物——即建立一门分类学。” 可见,有了“分类”这样“理解任何一组现象”“通向理性秩序”的“第一步”,接下来就一定会有统计、排序、观察、审视、聚焦、放大、比较、辨别、假设、想象、联想、预测、质疑、推理、判断、确认等这样的第二步、第三步以及之后的无数步。而使用“列表”形式进行“分类”,就一定能够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行动”起来,从而使课标倡导的“语文实践”或“语文学习活动”能落到实处。
三 那么,具体到《红楼梦》的前五回,又该怎么梳理、探究呢?下面,就先给出按回目顺序,依次设计的五个分类、梳理的“学习任务单”。
一、阅读并梳理第一回。依照仙界、梦境和人间三项分类,按“要求”填写表格空白处内容(见下表)。
说明:此表同学们还可以自己制作。鼓励有创意的表述。 引导:第一回的内容极为丰富。1.言石头入世,讲“一段故事”,订“木石前盟”;2.说人生之路无非“两途”,即贾雨村入世与甄士隐出家;3.预言小如甄家,大如贾府,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逃不过一荣一枯或盛极而衰的宿命。而这反映出作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注意,将第一回中的地名(如“十里街”谐音“势利街”等)、人名(如甄士隐、名费,谐音真事隐、真废等)“合成”,就能勾画或者说“浓缩”出这个末世社会的整体世相。
二、阅读、梳理第二回、第三回描写贾府环境的文字,上网查找宁荣二府建筑布局不同的平面图(见下图一、图二。大观园除外),试作比较和辨别,最后确认自己认为建筑布局合理的平面图,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图一 图二
引导:要特别关注涉及到宁荣两府建筑布局的两段文字: 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路北,东是宁国府,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第二回) 进入神京……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上有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第三回) 1.要注意“金陵”与“神京”、“老宅”与“敕造”、“大门前”“冷落无人”与“大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的不同; 2.要留意“敕造”乃“奉皇帝之命建造”之意。既是奉命建造,布局就有严格的规制,不可僭越。如《宋史·舆服志》有记载:“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清朝的府第建制也有严格规定,即只有获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辅国公等头衔的,其住宅才能称作“府”;获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头衔,其住宅只能称为“宅”或“第”,绝不能乱叫作“府”。 3.要仔细审视、观察和辨别图一、图二在占地面积和“开门”上的不一致。将两张平面图作细致比较便不难发现,不同的绘图者在绘制平面图时,就有着正误或高下的差异。如图一,荣府占地面积画得太过于大;宁府作为长房占地面积画得太过于小。荣府贾赦之“黑油大门”也像是重新单独开辟。注意,无论是“府”还是“宅”或“第”,都不可逾制越礼。进一步说,即便是“门”也是不可以随便开辟的。 三、阅读第二回,上网查阅《红楼梦》“人物关系图”,然后用表格分类、梳理宁荣两府的男丁、女眷(见下表,附部分人名以助填表,无内容可留空)。第一,要对应列出原文证明;第二,从家族嫡长子、嫡长孙的子嗣生育情况和不同家族间的姻亲、婚配情况来看,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说明:此表同学们还可以自己制作。鼓励有创意的表述。 引导:第二回借冷子兴之口,按宁荣两府共五代人对贾府的主要人物作了介绍。1.以子嗣生育的情况看。宁府长房乃数代单传,至贾蓉妻秦可卿死后,无子嗣(蓉后娶妻另说);荣府贾赦一脉最后为女儿贾巧姐,无男丁继嗣;贾政一脉子嗣还算兴旺,但多有磨难(这也是宝玉被极为溺爱的原因)。2.从姻亲或婚配的情况看。以四大家族计,贾府第二代与史家联姻;第三代与王家联姻(书中主要写这段时日);第四代与薛家联姻,但最后宝玉出家,宝钗守寡,形同虚设。注意,作者写薛家最先败落,然后是贾家,第三到王家,最后应该是史家。正所谓书中所言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四、第三回,作者通过黛玉之眼,对荣府的布局、贾府的主要人物等来了一个正面的、全方位的介绍。细读原文,比较网上查到的两幅黛玉“行踪图”(见下图一、图二),看有什么发现? 图一
图二
说明:两图均来源于网络教学课件。 引导:黛玉最初是从“西角门”进入贾府。当她要去拜见两个舅舅时,先是进入贾赦院;从贾赦院出,由原路返回,再进入到贾政院,而非图二所示路线。因为,图二路线不合于礼仪规制,贾府不可能为外孙女再开启另一扇所谓的“东角门”。而且实际上,“东角门”就是书中所说的“黑油大门”。所以,图二标黛玉从贾赦院出,由“东角门”进入贾政院的路线,有误。
五、阅读第五回,按“要求”填写下表空白处内容(见下表)。第一,分类、梳理十四幅图画、十四首判词和十四支曲子(含“引子”和“飞鸟各投林”)并概括作者的写作寓意(可参考原著注释)。第二,把主要女性人物的命运和贾府的结局透露给读者,这对小说创作来说就没了悬念,会减弱人们阅读的兴趣。然而,作者这样处理却没有产生这些弊端。为什么?
注:此表同学们还可以自己制作。鼓励有创意的表述。 引导:把图画、判词和曲子的原句梳理出来,概括其不同寓意,应该说这并不困难。但对于作者运用“谶语”的形式,将这些主要女性的命运和贾府最后的结局非常隐秘地“剧透”出来,这其中隐伏的“奇辞奥义”就不太容易理解了。这需要把第五回和前四回,作为《红楼梦》整体蓝图的构建相互联系起来考虑。 在前四回,作者没能留有更多的空间给这些女子正面亮相,但随后,这些女子又是全书故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此,在总体布局上,怎样在事前将这些占据《红楼梦》“半壁江山”、影响着主人公生命觉悟的“当日所有之女子”整体道出,就成了作者不得不反复思量、精心谋划的事情。其一,将荣府里宝玉的入梦之地,设置在宁府秦可卿的卧室之内,这不就把“漫言不肖皆荣出”与“造衅开端实在宁”,即这两府的现实情状给互相勾连起来了?其二,让受宁荣二公之托的“警幻仙姑”以导游的形式来警示其子孙,这不就非常巧妙地暗示了“此行”的无功而返,即宝玉必然会遭此红尘一劫了?注意,“警幻”者,警宝玉之所幻,以期其觉悟也。前文“一僧一道”劝其不能;再以“警幻仙姑”警醒之,仍不能。其三,再纵观全书,也不难看出,前五回行将收束之际,不正是作者即将开启贾府现世生活的描述之时?而这不又可以让宝玉由“情悟”(大观园被“抄检”)到“世悟”(贾府被“查抄”)的全过程得以次第展开了吗? 曹雪芹是一位天才作家。他以这种“幻境梦游”加上众女子“图谶”“诗谶”“曲谶”的组合形式,确实能给人以既扑朔迷离又真实可信的感觉;再将这众多女子的生活和命运,与主人公宝玉的性格变化与精神成长的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想必是在做一种更深层次、意味更为深长、意蕴更为浩瀚深远的艺术构想吧。
四 实际上,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分类、梳理出什么样的文字或材料,基本上就可以推理和判断出什么样的寓意或内涵。因为,在文字或材料与意义之间,有着一种必然的、内在的关联。可在有些时候,遇到某些问题,并不一定就能够找到同一类属的文字或材料来获得直接的推理和判断。那么,针对这类问题,就还得“细按”(《红楼梦》语,即“仔细体察”之意)其与之相关的“人”“事”“物”等。或“往前(过去)”假设、想象;或“往后(未来)”预测、联想。如此,才有可能去推断出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这里,按行文顺序,举出设置的四个问题的质疑、探究。
一、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为什么要“我来迟了”?她可否与贾母、大舅母、二舅母、珠大嫂等人一同上场? 引导:《红楼梦》是在写“现在时光”,但它还隐藏着一个“过去时光”,这也是学者们常提到的“不写之写”。为此,在梳理、探究时,就需要我们不时地“往前”假设、想象、联想等。如在此之前,贾母与王夫人,王夫人与贾敏的关系如何,等等。 如这“来迟了”一句。按理或者依礼,王熙凤都应该与贾母、大舅母、二舅母、珠大嫂等人一同上场,因为她嫁与的也是荣府里的长子贾赦唯一的儿子贾琏。也就是说,贾母要介绍上场的人物,王熙凤理应在此之列,而且还应排在李纨之前。可她为什么要“来迟了”?为了突出自己形象?当然有这个因素,好出风头嘛。但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她另外一个身份:王夫人的内侄女。她也姓王,她俩都是金陵王家人。联系下文王夫人问她月钱发放一事,你不觉得这荣府里是谁在说了算?是女人,是贾府里当家的王家女人,而且最终是贾府里的王夫人,王夫人领头抄检大观园一节便可证明。我们试着“往前”推想:王熙凤嫁入贾府、嫁给贾琏,应该是有王夫人的鼎力相助或者推波助澜;而这么多年来,在贾府里,精明的她也一定知道贾母与王夫人这一对婆媳关系是不怎么相投——两人在性情、爱好、审美等方面实在是差异太大。可她既要讨贾母的欢心,又要得姑妈王夫人的信任,这就需要具备一种很高超的平衡之术。而这平衡之术,既要表现出与贾母的极为亲近,又要与贾母保持有相当的距离。这样,才不会因为与贾母走得太近、与王夫人走得太过远,从而引起姑妈对她的猜嫌、忌妒甚至怨愤。 二、写宝黛第一次相见。写黛玉见到宝玉时是“吃一大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写宝玉见到黛玉时是“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作者为何要这样写?为什么在第四回宝钗出场时,作者不是这样的写法? 引导:男一号、女一号人物的“宝黛相见”,这不是一般世俗意义上的一见钟情,而是他们“前世有盟定,今生来相见”。而这也需要我们“回溯”前文,即神瑛侍者和绛珠草都要“下世为人”、绛珠草要还泪一说。宝钗的出场则不然。 三、有人认为,林黛玉进贾府,除了眼见贾府之气势、格局,推出贾母、凤姐等主要人物外,就是为了描写“宝黛初会”这一经典情节。其中“宝玉摔玉”这看似欢愉热闹、实为抗争叛逆的场景,就悄然定下了宝黛之恋的悲剧基调。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说说理由。 引导:“宝玉摔玉”,从世俗的眼光看是宝玉有“玉”,黛玉无“玉”,可宝钗有“金”(注意,书中说这“金”也是和尚所送)。或再进一步说,尽管作者是想强调理想中的“木石前盟”,但还是抗拒不过现实中的“金玉良缘”。所以,“往后”推测,“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宝黛二人是命中注定最后不能走到一起。 四、写第四回,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1.用“护官符”介绍出四大家族;2.用“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展现出更广阔的社会背景;3.这一回后半部分交代了一个重要信息:“寡母王氏(薛姨妈)乃现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与荣国府贾政的夫人王氏是一母所生的姊妹,今年方四十上下……”即点出了薛家与贾家或者说王家的关系;4.最先衰落的薛家入住贾府,女二号人物宝钗出场。 当然,阅读到第五回,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些问题,如晴雯、袭人、香菱三人并非“金陵十二钗”中的人物,为什么会出现她们的图画和判词?警幻说的“意淫”是什么意思?宝玉梦中的“儿女之事”该作何理解?“警幻”之妹为何唤作“兼美”?是“兼”谁和谁之“美”?等等,此不赘叙。
五 《红楼梦》描写的是贾府十余年光景的现世生活。 如果仅从宝玉的角度看,也就是写了他从10岁左右的少年时期到21岁的青年时期,即出家前的这段生活。这样一个可怜的男孩,入红尘一梦,眼见身边众女子由聚到散、到亡,自己的爱情从满心期待到破灭绝望,家族由盛至衰,最终至于梦醒,即从石头变成美玉始、终又回归石头,“把石头还给石头”的全过程。 如果再从前五回故事情节和人物出场的梳理也会发现:作者的这一线,是一脉而下道出了“炼石补天”“绛珠还泪”的神话故事,贾雨村进京赶考、甄家枯荣甄士隐出家入道的现实故事;贾雨村与冷子兴对谈,“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号男女主人公宝黛亮相及主要人物出场;门子说“私单”(护官符)社会关系网,二号女主人公宝钗登场;以及贾宝玉入“太虚幻境”暗示一大批女性命运和贾府结局等内容。而写作这前五回最主要的目的是:对全书的社会背景和家族状况(末世景象)作一个全面、整体的介绍。换言之,作者要把镜头逐步推近贾府,要让一个个重要人物悉数登场。 为此,分类、梳理这前五回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在事实上,作者精心写作这前五回,其本身就包含一种大分类、大梳理、大布局和大预言——即故事叙述是由神话到现实,从现实入梦境又再回到现实;府邸描绘是由远及近,从外至里;人物介绍是先男后女,由虚入实又再入虚(太虚幻境)。如此回环往复,便构成了一个“蛛网式”的庞大结构。 所以,要想读懂这部大书,就必须得让学生在前五回的学习里逐步建立起分类、梳理、探究的意识。而这也必将对后边阅读其他章回,梳理、探究其他的人、事、物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情节类,可梳理、探究刘姥姥进荣国府,顽童闹学堂,秦可卿出殡,元妃归省,宝玉挨打,黛玉葬花,探春结社,宝黛爱情(两人性情前后的变化),抄检大观园以及多人的生日聚会,等等。人物类,可梳理、探究宝玉究竟爱不爱读书?大家族子女教育存在怎样的问题?宝钗就真如他人所说的稳重、成熟?王夫人是否如贾母说的“和木头似的”?以及丫鬟、伶人系列,后四十回人物结局、语言运用与前八十回比较,等等。 总之,《红楼梦》的内容繁复,人物众多,头绪交错,但只要能够理清前五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就一定能够对后边的学习起到示范作用,也一定能够读懂这部被誉为“百科全书”的皇皇巨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