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修性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品先贤思想 承传统文化时间:2021-11-27 【单元目标确定】 1.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梳理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重点词法、句法现象,探索文言学习规律,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水平。 2.感受先秦诸子不同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表达技巧的妙处。 3.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古人智慧,思考这些思想学说对自己砥学砺行、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4.学会议论文的审题立意,辩证思考、科学分析问题,将思辨性阅读和表达落到实处,完成议论文写作训练。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 本单元选取了《论语》《礼记》《孟子》《老子》《庄子》《墨子》中的经典篇章,请梳理下表中的文学常识,以把握先秦不同时期的文化典籍的重要思想内涵。
学习任务二: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论语》《礼记》《孟子》《老子》《庄子》《墨子》中的经典篇章,回答下列问题。 (一)对比阅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三)阅读《兼爱》
学习任务三:单元研习任务 任务一:反复诵读本单元课文,总结概括其各自的论说风格特点。
任务二、儒道墨三家论“爱”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和材料,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明确儒家“仁爱”、道家“慈爱”、墨家“兼爱”的内涵及异同; 2.通过对“仁爱”“慈爱”“兼爱”的辩证分析,阐释这些“爱”在当下的借鉴价值。 (二)、明确情境 为了建设和谐有爱的文昌大家庭,本学期我校拟开展“站在文昌中心呼唤爱”之“爱的理念”选拔赛。孔子、老子、墨子听此消息,大为心动,欲来我校传道。无奈路途遥远、经费紧张,只好拜托同学们作为推荐人进行举荐。 三、推荐流程 (一)梳理理念 推荐的根基是全面的了解。身为一名公平公正的推荐人,我们要对儒道墨三家关于“爱”的理念有着精准的把握。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三家论说,结合课文,概括要点,对三家的“爱”下定义。 (二)比较异同 在梳理概述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以比较加深理解。请同学们比较三家论“爱”的异同,以图表、漫画、情境小剧本等形式进行表现。 提示:我们进行比较研究,并不是为比较而比较。比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比较研究,探讨出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我们借鉴、继承和发扬。 (三)(以史为镜)(借古观今) 1.你认为,在明确推荐对象之前,我们还需要经历什么流程呢? 2.如果让你在儒道墨三家的理念中选择一方加入,你会选择哪家?理由是什么?完成表格剩余部分。
(四)、儒道墨三家论“爱”材料 (一)儒家 ①哀公问政。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中庸·第二十章》) 译文:孔子说:“仁就是爱人,爱自己的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爱亲人要分亲疏远近,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 ②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除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大众,亲近仁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③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论语·宪问》) ④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二)道家 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译文:有一种混沌而包容一切的东西,先于天地诞生之前已经存在,它无声无形,独立存在而不改变,无处不在而不消亡,可以作为天下万物之母。我不清楚它的名号,就用“道”来代称它,勉强把它命名为“大”。大道生成万物而逝去,逐步远离大道,远离大道终将返回。因此,道大,天大,地大,君王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君王是其中之一。人(君王)依存于大地,大地依存于天,天依存于道,道之无为法则使万物处于自然状态。 ②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大道无所不在啊,可左可右。万物的生成离不开它却不受干扰,道虽有生成之功却不占有,庇护养育万物而不主宰,永远没有欲望,不扰万物所以不起眼,可称之为小;万物终将回归于它却不被主宰,因此又可称之为大。因为道不以大主宰万物,从而能够成就它作为万物之宗的宏大。 ③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 译文:天下无道,则仁义风行;有投机之智,必虚伪造假;家庭关系紧张,则鼓吹孝慈;国家混乱,则宣扬忠诚。 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第十九章) 译文:去除圣贤权威,舍弃阴谋投机,人民可得百倍好处;去除仁义思想,人民自然尊老爱幼;去除讨巧逐利,盗贼自然消亡。以此三者文饰巧伪不足以安天下,因此必须另谋出路,回归道之素朴,减少私欲,杜绝文饰伪学从而无所忧虑。 ⑤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庄子·天地》) 译文:盛德的时代,不崇尚贤才,不任使能人;国君居于上位如同树颠高枝无心在上而自然居于高位,百姓却像无知无识的野鹿无所拘束;行为端正却不知道把它看作道义,相互友爱却不知道把它看作仁爱,敦厚老实却不知道把它看作忠诚,办事得当却不知道把它看作信义;无心地活动而又相互支使却不把它看作恩赐。所以行动之后不会留下痕迹,事成之后不会留传后代。 ⑥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夫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第67章) 译文:天下人都说我讲的道很大,似乎什么都不像,正因为它大,所以什么都不像,若像某一具体之物,那早就微不足道了。我始终珍惜三种品质:第一是柔慈,第二是俭约,第三是不敢与天下人争名利。柔慈才有勇气,俭约故能广大,不争名利才能成为领导者。如果舍弃柔慈而逞匹夫之勇,舍弃俭约而求广大,舍弃名利上的退让而去争先,那是必死之路。慈,以之进攻则可取胜,以之防守则可固守。上天若要救助谁,就以慈来护估谁。 ⑦《庄子·渔父》(节选) 【前文提要:渔父见子路子贡,批评孔子“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后孔子拜见,渔父指出孔子不在其位却谋其政。】 孔子愀然而叹,再拜而起,日:“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客凄然变容曰:“甚矣,子之难悟也!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 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理好恶之情,和喜怒之节,而几于不免矣。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日:“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屯,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患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伪而晚闻大道也!” 译文:孔子凄凉悲伤地长声叹息,再次行礼后站起身来,说:“我在鲁国两次受到冷遇,在卫国被铲削掉所有的足迹,在宋国遭受砍掉坐荫之树的羞辱,又被久久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我不知道我有什么过失,遭到这样四次诋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渔父悲悯地改变面容说:“你实在是难于醒悟啊!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厌恶自己的足迹,想要避离而逃跑开去,举步越频繁足迹就越多,跑得越来越快而影子却总不离身,自以为还跑得慢了,于是快速奔跑而不休止,终于用尽力气而死去。不懂得停留在阴暗处就会使影子自然消失,停留在静止状态就会使足迹不复存在,这也实在是太愚蠢了!你仔细推究仁义的道理,考察事物同异的区别,观察动静的变化,掌握取舍的分寸,疏通好恶的情感,调谐喜怒的节度,却几乎不能免于灾祸。认真修养你的身心,谨慎地保持你的真性,把身外之物还与他人,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拘系和累赘了。如今你不修养自身反而要求他人,这不是本末颠倒了吗?” 孔子凄凉悲伤地说:“请问什么叫做真?”渔父回答:“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所以,勉强啼哭的人虽然外表悲痛其实并不哀伤,勉强发怒的人虽然外表严厉其实并不威严,勉强亲热的人虽然笑容满面其实并不和善。真正的悲痛没有哭声而哀伤,真正的怒气未曾发作而威严,真正的亲热未曾含笑而和善。真心的情感在心中并不外露,而神情则流露在外,这就是看重真情本性的原因。将上述道理用于人伦关系,侍奉双亲就会慈善孝顺,辅助国君就会忠贞不渝,饮酒就会舒心乐意,居丧就会悲痛哀伤。忠贞以建功为主旨,饮酒以欢乐为主旨,居丧以致哀为主旨,侍奉双亲以适意为主旨。功业与成就目的在于达到圆满美好,因而不必拘于一个轨迹;侍奉双亲目的在于达到适意,因而不必考虑使用什么方法;饮酒目的在于达到欢乐,没有必要选用就餐的器具;居丧目的在于致以哀伤,不必过问规范礼仪。礼仪,是世俗人的行为;纯真,却是禀受于自然,出自自然因而也就不可改变。所以圣哲的人总是效法自然看重本真,不受世俗的拘系。愚昧的人则刚好与此相反。不能效法自然而忧虑世人,不知道珍惜真情本性,庸庸碌碌地在流俗中承受着变化,因此总是不知满足。可惜啊,你过早地沉溺于世俗的伪诈而很晚才听闻大道。” (三)墨家 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虽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彼者,由为己也。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彼犹为己也。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然而天下之非兼者之言,犹未止。曰:“意不忠亲之利,而害为孝乎?”子墨子曰:“姑尝本原之孝子之为亲度者。吾不识孝子之为亲度者,亦欲人爱、利其亲与?意欲人之所恶、贼其亲与?以说观之,即欲人之爱、利其亲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意我先从事乎恶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乎?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然即之交孝子者,果不得已乎?毋先从事爱利人之亲者与?意以天下之孝子为遇,而不足以为正乎?姑尝本原之。先王之所书,《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雠,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是故约食、焚舟、苴服,此天下之至难也,然后为而上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何故也?即求以乡其上也。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我以为则无有上说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君子莫若审兼而务行之。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可以用兼(相爱)来替换别(相恶)的原因何在呢?回答说:“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象治理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国家呢?为着别国如同为着本国一样。对待别人的都城,象治理自己的都城,谁还会动用自己都城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都城呢?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对待别人的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家族,谁还会动用自己的家族,用以侵扰别人的家族呢?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国家、都城不相互攻伐,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这是天下之害呢?还是天下之利呢?则必然要说是天下之利。 ……然而天下的人非难主张兼爱者的言论,还是没有终止,说道:“抑或这不符合双亲之利,而有害于孝道吧?”墨子说:姑且试着推究孝子为双亲考虑的本心,我不知道孝子为双亲考虑,是希望别人爱护和有利他的双亲呢?还是希望憎恶、残害他的双亲呢?按照常理来看,当然希望别人爱护和有利于他的双亲。既然如此,那么怎样从事才能得到这个呢?假若我先从事于爱护和有利于别人的双亲,然后别人报我以爱护和有利于我的双亲呢?还是我先从事于憎恶别人的双亲,然后别人报我以爱护和有利于我的双亲呢?则必然是我先从事于爱护和有利于别人的双亲,然后别人报我以爱护和有利于我的双亲。然则这一交相利的孝子,果真是出于不得已,才先从事于爱护和有利于别人的双亲呢?还是以为天下的孝子都是笨人,完全不值得善待呢?姑且试着探究这一问题。先王的书《大雅》说道:“没有什么话不听用,没有什么德不报答。你投给我桃,我报给你李。”这就是说爱人的必被人爱,而憎恶人的必被人憎恶。不知天下的人,一听到兼爱就非难,究竟原因在哪里。 所以说节食、焚舟、穿粗衣服,这本是天下最难做的事,然而这样做后可使君主喜欢,因此没过多长时间,民风可以转移,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为追求迎合君主罢了。现在至于兼相爱、交相利,这是有利而容易做到,并且不可胜数的事。我认为只是没有君上的喜欢罢了,只要有君上喜欢,用奖赏称赞来勉励大众,用刑罚来威慑大众,我认为众人对于兼相爱、交相利,会像火一样的向上,水一样的向下,在天下是不可防止得住的。 所以说兼爱是圣王的大道,王公大人因此得到安稳,万民衣食因此得到满足。所以君子最好审察兼爱的启发而努力实行它。做人君的必须仁惠,做人臣的必须忠诚,做人父的必须慈爱,做人子的必须孝敬,做人兄的必须友爱其弟,做人弟的必须敬顺兄长。所以君子假如想要做仁惠之君、忠诚之臣、慈爱之父、孝敬之子、友爱之兄、敬顺之弟,对于兼爱就不可不去实行。这是圣王的大道,万民最大的利益。
1、学习本单元各篇课文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2、单元写作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讲成长经历及学习心得。他说自己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现在,他正跟着研究生导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有位同学向他提问:“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