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学教研 >>课文教学 >>必修(上) >> 选修性必修上:古诗词诵读
详细内容

选修性必修上:古诗词诵读

【素养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积累文化常识

2.初步鉴赏四首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准确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思想情感,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感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一首诗歌:《无衣》

一、导入:20202月,武汉新冠肺炎爆发。疫情发生之后,我们国家得到很多国家物资援助。据报道,共有60多个国家和7个国际组织向中国捐赠了口罩、防护服等中国急需的疫情防控物资。其中,日本物资上的寄语一度成为热点。

二、文化常识

1.了解《诗经》

《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诗经》 “六义”

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①《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②《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③《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④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⑤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⑥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二、诵读感悟

1.明确字音

矛戟()    偕作(xié)    同裳(cháng

2.解释词义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兵。

修:整治。同仇:同伴。一说共同对敌。泽:通,贴身内衣,如今之汗衫。裳:下衣,此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行:往。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三、探究赏析

1诗歌的情感: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2艺术特点: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从与子同仇的思想情绪到与子偕作的行动开始,再到与子偕行共同杀敌。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

 

四、拓展阅读

《击鼓》(先秦)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翻译】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这是一首激烈的厌战之言,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

 

君子于役(先秦)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翻译】丈夫服役去远方,服役长短难估量,不知到了啥地方?鸡儿已经进了窝,太阳也向西边落,牛羊成群下山坡。丈夫服役在远方,教我怎不把他想?丈夫服役去远方,每日每月恨日长,不知何时聚一堂?鸡儿纷纷上了架,太阳渐渐也西下,牛羊下坡回到家。丈夫服役在远方,但愿不会饿肚肠!

这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此诗从日常生活中鸡进笼了、羊牛回家了而自己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写妻子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五、默写练习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是: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一个行动的句子是:                                 

明确   1.修我甲兵,与子偕行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3.岂曰无衣,与子同裳4.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第二首诗歌:《春江花月夜》

一、入: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诵读感悟

1.明确字音

滟滟(yàn)    芳甸(diàn)     霰(xiàn)汀(tīng)     捣衣砧(zhēn)   碣石潇湘(jié

2.解释词义

滟滟:波光荡漾的样子。霰:此处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汀:水边平地,小洲。

月轮:指月亮。穷已:穷尽。但见:只见、仅见。悠悠:渺茫、深远。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月华:月光。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春江/潮水//海平,海上/明月//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芳甸,月照/花林//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不见。

江天/一色//纤尘,皎皎/空中//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穷已,江月/年年//相似。不知/江月//何人,但见/长江//流水。

白云/一片//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不去,捣衣/砧上//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不度,鱼龙/潜跃//成文。

昨夜/闲潭//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欲尽,江潭/落月//西斜。

斜月/沉沉//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江树。

 

三、探究赏析

1.鉴赏前八句。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的字可不可以换成字?为什么?

开篇便写春、江、花、月、夜,紧扣文题。描写的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地一一展开,层次分明。画面色泽柔和,意境幽美恬静。

“生”本义为“出生、诞生”,在此处有“突然出现”之意,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使春潮涌动的景象更加壮观。而“升”字只是写出了月初升的状态。

2、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句话的赏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作者见景生情,他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生命长河则是绵延长久的。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3、请结合全诗内涵解释结句落月摇情满江树摇情的内涵。全诗诗如何将景、情、理融为一体

结句中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汇成一种景、情、理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将月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等景象与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虚实相生,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小结: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作者凭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歌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表达了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宇宙精神的感悟。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四、默写练习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                                     ”

4.《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                                      ”

5.《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的句子是                                     

6.《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                                     ”

7.《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                                     ”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5、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6、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7、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

 

 

第三首诗歌:《将进酒》

一、导入:自古以来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李白更是酒中仙、诗中仙,首先请同学们朗读杜甫写李白的一首诗:

饮中八仙诗

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首诗对李白的喝酒与作诗给予了精彩的描述,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李白醉酒时写的一首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将进酒》,走进诗人的灵魂。

二、文化常识

1.了解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诵读感悟

1.明确字音

将进酒(qiāng)    岑夫子(cén)   钟鼓馔玉(zhuàn)恣欢谑(zì xuè)    径须沽取(gū)

2.解释词义

将:请。会须:应当。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玉:美好的食物。

径须:干脆,只管。沽:通,买或卖,这里指买。尔:你。销:同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四、探究赏析

1.诗歌的前六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①起兴,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②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③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④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2.整首诗歌情感是如何变化的,找到相应语句并分析。

 ①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青春不再的感慨,个体的渺小,流露出无尽的悲伤。②欢。“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乐观自信,肯定自我,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③愤。“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辞。④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狂放!这狂,是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深的集中体现。

小结:诗人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五、理解性默写

1、《将进酒》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2、《将进酒》气势惊人,以时间空间范畴夸张,以比喻来表现人生易逝,将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生命短暂渺小脆弱的诗句是:                              

3、《将进酒》“                              ”两句是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第四首诗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导入: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二、诵读感悟

1.明确字音

乙卯(mǎo)  思量(liáng)  鬓如霜(bìn

2.解释词义

思量:想念。纵使:纵然,即使。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顾:看。料得:料想,想来。

3.划分节奏,诵读感悟

十年/生死//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三、赏析探究

1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苏东坡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的?。

“记梦”为贯穿全词的线索,梦前思念(上片);梦中相逢;结尾,梦醒悲凉(下片)。 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通过时空对比、白描细描、虚实结合、以景结情使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两茫茫”写出了苏轼面对生死离别的思念和惆怅。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2、赏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三句“以景结情”总束全词,是感情发展的高潮。“短松冈”,是说种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承上片“千里孤坟”,指亡妻的坟墓。“料得”是“料想”、“猜想”,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年年”,是年复一年,既指已经过去的漫长的十年,亦指未来的无尽的岁月。“肠断处”是指亡妻的孤坟,“断肠人”则是概指生者与死者。遥承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诗浑然融为一体,使感情得到充分的发展、强化。

梦中情景,何等真切,醒来却一切化为乌有,便又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

小结: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着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

四、拓展:诗歌鉴赏中的“以景结情”

概念:以景结情也叫以景作结,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

含义: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

效果: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韵味无穷;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产生想象。以景作结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往往以一种作用为主而兼有其他作用,题材不同,作用的侧重点也不相同。(1)写人,烘托人物形象与精神;(2)抒情,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

例:下面3首诗歌,结尾在表达情感上有何特点?(以景作结,寓情于景)

 

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五、当堂练习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 闻袁宏咏史处)。

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思考:诗歌以“枫叶落纷纷”为结句有何妙处?

①虚写:诗人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②以景结情: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

(新)人教版选择性选修上册课件:第四单元 古诗词诵读.pptx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诵读.docx

朗读《春江花月夜》等.zip

新教材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古诗词诵读(4份).7z

《古诗词诵读(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江城子)》(课件)-【新教材精创】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2021-2022选修性必修上:古诗文诵读.pptx

张铎,刘劲朗诵《将进酒》声音情感配音韵味十足 标清(270P).mp4

春江花月夜 朗读.mp4

【高中课本剧·古诗词】【须臾】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经典朗诵高清版)_高清.mp4


站群导航
  公司名称:罗湖区高勇名师工作室   详细地址: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    联系电话: 13691989055 
邮箱:gaoyong8899@163.com   业务QQ:383610293   微信号: 13691989055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