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修性必修中)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理解革命文化内涵 树立当代文化自信时间:2022-01-28 【单元导读】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了解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本单元所选的作品,有的寄托对烈士牺牲的深切哀痛,表达对正义力量的信心;有的展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揭示中国革命的意义;有的描绘革命斗争的场景,反映革命志士的高尚品质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 学习本单元,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既有纪实性较强的散文和报告文学,也有以虚构为主的小说。阅读这些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完成下列研习任务。 1.《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鲁迅为纪念牺牲的进步青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但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上又各有特色。认真阅读这两篇文章,用旁批的形式就这些方面作一些评点(在书本上)。 2.《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运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如塑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气氛等,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读书摘记)。 3.《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都是小说,是作家深人群众、深入生活后的创作成果,都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典型形象。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征,并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小说中的社会环境,说说人物的典型性体现在哪里,每个同学写一个你认识深刻的人物和大家分享。(300-400字) 【单元任务】 1、学习本单元,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2、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艺术形象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3、阅读反映革命文化的作品,了解革命斗争的事迹,请同学们在《摘抄本》上做一次专题素材积累,关于“中国现当代英雄人物和革命故事”2-3页,互相交流。 【教学过程】
任务群一:《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群文阅读 学习重点——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清写作思路,领会写作意图。(2)、了解烈士勇于斗争、无惧牺牲的崇高形象,体会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3)、品味语言,圈画文中精彩的议论和抒情语句,针对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作批注。 知人论世——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共16本。
写作背景—— 1.《记念刘和珍君》: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刘和珍(1904—1926)年3月18日,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赞扬她是一位具有“干练坚决、百折不回”气概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 2.《为了忘却的记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配合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其御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松沪警备司令部。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日至8日,鲁迅先生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这篇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左联”及其成员借助文学阵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在文学创作上以题材的广泛、主题的深刻、情节的生动和丰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北斗》是“左联”的主要刊物。 文本研读——初步阅读,学生自学并完成下列任务。(1)通过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2)梳理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简要概括各小节主要内容(3)刘和珍和柔石、白莽是怎样的人?结合课文所写的事件找出并分析两个人物形象特点。 写作思路:
人物形象:1.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刘和珍、白莽、柔石等人,是“中国的脊梁”吗?请结合《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下表。
研读探究—— (1) 两篇文章面对如此惨痛的现实,鲁迅的态度和情感如何?请找出交流探究。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为什么说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哀痛者”是说明真的猛士看到民族的衰亡,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看到爱国志士被杀戮,感到万分哀痛。“幸福者”他们又为自己能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因而感到莫大的幸福,无论是奋斗还是牺牲都是幸福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这是对刘和珍等“真的猛士”的崇高礼赞。 2、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非人间”形容当时如同地狱一般的黑暗现实。“浓黑的悲凉”,突出了极度悲凉的心情。“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将描述甲事物的词用到乙事物上,是“移就”手法。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①反动势力:段琪瑞执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虐杀、污蔑革命烈士,发布“阴险论调”“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②庸人/平民:处在中间状态的“无恶意的闲人”——微漠、淡漠、麻木。“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③爱国青年群体: 真正的“猛士” ,依然“奋然前行”“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态度坚决“爆发”更是激励中华儿女在沉默中爆发,继续斗争。 4、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如何理解“惊心动魄的伟大”?“文明”、“伟绩”、“武功”用了什么手法,该怎样理解?) 赞颂刘和珍等人的沉勇友爱、临危不惧。 反语讽刺执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文明、伟绩、武功”讽刺了中外反动者对自己的暴力行径沾沾自喜的丑恶嘴脸。 5、《为了忘却的记念》,既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是否矛盾? “忘却”,将悲哀摆脱、暂且搁置,化悲愤为力量。“为了忘却”,其实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忘却”意在警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要总结教训,为了“更奋然而前行”。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6、“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 ……” (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 叹号表明愤怒与震惊,作者正挂念狱中的进步青年,谁知他们已被杀害;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有对反动政府残暴的极度愤慨,也有对青年们遇害的巨大悲痛,情感交织,复杂而强烈,所以无法诉诸言语。 7、鲁迅在文中用了三个典故:方孝孺、高僧坐化、向子期的《思旧赋》。试分析鲁迅在文中使用这三个典故的用意。
这三个典故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化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较为含蓄地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深沉悼念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
(2)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异同。
【补充阅读】“鲁迅诗词”(选)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诗写于1903年前后,这个时候是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年代。全诗是鲁迅的独白:我的心无法逃避爱神射来的神箭,我炽爱着仍遭受侵略和封建压迫的家园。这份情感寄托给天上的星星却没有人明了,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 最后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肝胆照人、气贯长虹,字字倾注了作者鲁迅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心,表现了青年时代的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英雄气概。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在北京时,曾被北洋军阀政府免职通缉,受到一些文人的攻击和陷害,鲁迅的处境十分险恶。面对险恶的创作环境,鲁迅诙谐乐观,对于对手不屑一顾,并坚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场,让人敬佩。 交了不好的运气我又能怎么办呢?想摆脱却被碰得头破血流。破帽遮脸穿过热闹的集市,像用漏船载酒驶于水中一样危险。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坚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场永不改变,不管外面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诗,是作者鲁迅从自己深受迫害,四处碰壁中迸发出的愤懑之情,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当时国民党的血腥统治,形象地展现了作者的硬骨头性格和勇敢坚毅的战斗精神。
【作业训练】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刘和珍入选其中,请你为其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答题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材料,巧妙化用原文,语言要富有激情)。 例:刘和珍,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你激励我们每一个热血青年,为了祖国更加强大,“奋然而前行”!
任务群二:《包身工》与报告文学
【教学目标】 1、抓典型的细节和典型的场景,体味作者表现包身工命运时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技巧。 2、掌握报告文学的特征,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尤其是语言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3、感受包身工悲惨命运,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文章主题,学会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现代著名剧作家。早年参加五四运动,从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留学期间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著作,并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著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林家铺子》《祝福》等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基本特征: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 【背景介绍】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反映的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后到1937年全面抗战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大量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这些包身工身处旧社会的最底层,受尽剥削、压榨,丧失了自由,也丧失了做人的尊严。 夏衍曾冒险深入东洋纱厂,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才较全面地了解了包身工情况。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对动员人民起来抗日起了一定的作用。 【初读课文】 任务一: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通读课文,划分层次。
任务二:给“包身工”做个信息档案
【文本研读】体会本文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 是写作手法方法,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任务三: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是如何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文中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感情?
任务四:主题情感宇写作特色探究。 1、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文章渗透着哪几方面的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①同情——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全篇文字都渗透着作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可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她们深深的同情。 ②憎恨——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憎恨。在文中,作者除了通过正面的言行描写来刻画他们贪婪、冷酷、毫无人性的嘴脸,还用了很多反语对他们进行鞭笞。
③悲哀——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的悲哀。 《包身工》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记录了旧中国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们的遭遇公之于世。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既有带工老板(一伙骗子,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也有“东洋婆”和“拿莫温”(对包身工“殴打、罚工钱、‘停生意’”),更有黑暗的社会(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是压榨中国人民的反动统治者)。 2、《包身工》是报告文学,本文是如何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新闻性、典型性、文学性、政论性) ①新闻性——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一篇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 ②典型性——选择典型人物、场景、数据。如选择了“芦柴棒”等重点刻画,并贯穿全文。读者从“芦柴棒”瘦小的躯体上看到的是每一个包身工的可怜形象。刻画出了包身工们起床时的场面、早晨吃粥的情景,把包身工悲惨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当地的情景。在说明包身工居住条件的恶劣,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速扩大的情况,工人中包身工惊人的比例等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数据,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有力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具有雄辩的力量。 ③文学性——本文语言生动,体现在运用各种文学的表现手法,如比喻、反语、细节描写等,综合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 ④政论性——报告文学实际上是一种强有力的特殊宣传工具,以明显的社会作用为目的, 反映当代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政论性具体表现为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性语言,如课文最后的警告。强烈地表达了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
【任务五】: 看了《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这篇文章?(学生畅所欲言) 珍惜现在,展望未来。赶走帝国主义,推翻那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生命、血汗和眼泪。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共创美好新时代,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任务群三: 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体现——《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 【学习目标】 1.理清文本思路,分析文章主旨,体会小说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情怀 2.分析概括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并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鉴赏作品语言,把握不同作家作品的风格差异 4.把握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并能灵活运用 【故事梗概】 《荷花淀》选自孙犁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本文写于1945年春,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里,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表现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小二黑结婚》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太行山根据地,是在根据地民主改革的背景上,描绘了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进行的斗争,以及他们在这场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党费》小说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北上抗日为背景,描写了处于白色恐怖下的闽粤赣边区女共产党员黄新为筹集党费和掩护联络员而壮烈牺牲的动人故事,形象地表现了在革命危难时刻苏区人民对党的热爱和忠诚,热情歌颂了共产党员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重点探究】 《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都是小说,是作家深人群众、深入生活后的创作成果,都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典型形象。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征,并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小说中的社会环境,说说人物的典型性体现在哪里?(选择其中一位人物和作品交流,提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富有特色的描写手法、情节与环境的……) 探究一: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体现
探究二:孙犁先生说过:“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荷花淀》一文便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美,请结合文本探讨这篇小说表现了怎样的美。 (1)爱情美——水生嫂为了丈夫的嘱托可以牺牲生命;青年妇女牵挂丈夫,她们可以冒着敌人的炮火去探夫;我们的战士在“顺手丢”中温柔关爱尽显无余。这就是白洋淀青年男女的纯朴而忠贞的爱情。 (2)亲情美——如“爹哩?” “小华哩?”如果说水生每次回家必问的话,那么这一次会不会带有一丝不安?因为第二天水生就要去大部队了。谁说战士无情?谁说战士不顾家?他们心疼家人,梦萦故乡,然而国难当头,他们只有舍小家而顾大家。“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这就是浓郁的亲情。 (3)爱国情——为了保卫家乡,打退敌人,男人积极上前线,女人支持丈夫,父亲支持儿子,乡亲支持战士。有这样的爱国情怀,有这样的凝聚力,我们的革命能不胜利吗?忠贞的爱情、浓郁的亲情,都统一在高尚的爱国情中。 本文的情感概括起来就是夫妻之情、家国之爱。小说中,除了水生外参军的人委托水生来做家属的工作,正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真挚的感情;水生嫂等妇女们虽然委婉地流露出对丈夫们的难舍之情,但还是义无反顾地为丈夫们打点行装,送他们去部队。至于以后妇女们探望丈夫,又为丈夫们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国之爱。这些普通人所具有的纯美的人性、亲情,是正义的基础和源泉,蕴藏着战胜敌人的巨大力量。另外作品所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从作品所描写的背景中,我们丝毫看不出残垣断壁,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却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粉色的荷花……一切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充满了诗情画意。荷花淀的景色是美好的,月白风清,凉风习习,水跳如银,菱角白嫩,稻苇清香,无一不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丽的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这柔美洁白的水乡,凝聚着白洋淀人民的深厚感情,又怎能容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践踏呢?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正因为对家乡的热爱,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才毅然决然地送郎上战场,而她们自己也经过血雨腥风的洗礼茁壮成长起来,成为白洋淀的战士,勇敢地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去。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纯美意境的铺垫,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通过人们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着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荷花淀》这篇小说是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这实在是一幅被作者充分诗化了的如同人间仙境般的有着无限开阔境界的荷花图。文章形成了一种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的意境,既清新脱俗,又含蓄隽永。这正是作品的真正魅力。本文用诗意的笔法写战争,集中体现了孙犁追求美的极致的创作风格,是一篇真正的纯美小说。
探究三:试以水生嫂和祥林嫂为例,说说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同样作为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祥林嫂和水生嫂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一样。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现代文明之风还吹不进封闭、保守的鲁镇,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战时期,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根据地,妇女解放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所以水生嫂能从一个贤惠、温顺的村妇成长为一个抗战的巾帼战士。 探究四:《小二黑结婚(节选)》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什么特点? (1)把人物放在斗争环境中刻画。如小二黑的光明正大、勇敢坚定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斗争场面表现的。 (2)通过行动写人。作者不是静止地写人,而是在人物的一系列活动中写人。如作者用“不宜栽种”的故事表现二诸葛的性格;用“米烂了”的故事来表现三仙姑的弄虚作假。 (3)把人物放在一定的关系中。例如写三仙姑的“老来俏”就是通过一群妇女的围观议论来写的。 (4)富有特色的语言:大众化的质朴和生活气息浓厚的乡土语言。①作者善于运用简练形象化的人物语言。当三仙姑被交通员带到区里,三仙姑跪下磕头,道:“区长老爷,你可要给我做主!”用幽默又极具讽刺意味儿的语言把她的封建思想暴露无遗,同时语言精练,把农民说话的口气和精气神劲头表现出来,增加了作品的大众化②描述语言极具口语化。如作者写三仙姑准备去区上那一段,作者先写了她“换上新衣服、新首帕、绣花鞋、镶边裤,又擦了一次粉,加了几件首饰”,到了区里的大院,大家都跑来看,“唧唧哝哝说:‘看看!四十五了’‘看那裤腿!’‘看那鞋!’”然后写三仙姑被众人围观议论时,她羞愧得“恨不得一头碰死”。运用浓郁的口语化语言,既使三仙姑的形象凸显起来,又道出了她的窘态,描绘了一幅生动有趣的乡村画面。③风趣幽默的语言。如众人围观三仙姑时,交通员故意说:“看什么?人家也是个人吧,没有见过?” 二诸葛多次重复地念叨“请区长恩典恩典”以及文末的“三仙姑叫‘前世姻缘’,二诸葛叫‘命相不对’”,这些语言既符合大众化语言的特点,也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给读者以轻松、诙谐、愉悦的感受。
探究五:《党费》是文章标题,从文章内容看应该是黄新同志的,却是用“我”第一人称来叙述,为什么? 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贴近读者,让人感动。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②用第一人称叙述,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③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加深了对黄新的认识。
【课后活动】在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编辑一本红色作品集。 1.以小组为单位,汇集红色作品。2.为作品拟写一个恰当的书名。3.设置合理的分类标准,按一定顺序编排作品,编订目录。4.设计封面及其腰封。5.为所编辑的作品写一篇编后语。6、在班级展示交流评价。 评鉴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