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学教研 >>写作训练 >> (必修下)作文训练(一):言必有理、言必有据——议论文训练(3)
详细内容

(必修下)作文训练(一):言必有理、言必有据——议论文训练(3)

时间:2022-02-06     作者:高勇【原创】

【教学目标】

理性的声音需要理性地表达,这要求观点鲜明,言必有据,运用合适的论述方法,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会不仅要观点鲜明,而且要有理有据,语言表达既严密又形象得体。

【导学指引】课本153页)

有了观点,如何论证?这里就牵扯到运用论据展开论证和语言的表达。首先选择合适的论据来支撑它选择论据的过程,同时是构思文章结构,特别是逻辑层次的过程,其实也是进一步思考、完善论点的过程。我们常说论据要有说服力,这种说服力要在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中加以考虑,所谓选择论据,并不只是简单的挑选而已。论据的类型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论据类型及其使用的注意事项,可以参考。

 

论据使用

事例和数据

真实数据要准确,有可靠出处;要对事例和数据进行说明,使读者明了联系

权威意见

可靠引用名言注意核对,不可断章取义;引用研究成果要有权威性,须注明出处

常识与普遍规律

限定:须是公认的,不可捏造,有时需要加以限定

个人经验

慎用不建议使用过于独特的个人经验,也不应将个人经验泛化

   需要强调的是,有了合适的论据,并不等于完成了论证。论据再多再好,也不能“自动”证明论点。以罗列论据代替论证,是刚开始写作议(论文时常常出现的问题,应引起注意。所谓论证,其实就是对论据进行解说与分析,建立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论证方法,如类比、对比、演绎、归纳、因果分析等;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论证逻辑的严密。

论证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语言表达的过程。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需要用明白、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否则无论作者想得有多清楚,读者也无法感受到,证明论点并让人信服这一根本目的自然也就不可能达到。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写作时还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表达技巧。

【范文例析】

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导析】作文材料由四句话组成,涉及三个层面。第一句话说水和盐的特性不一样,旨在强调“物各有性”。中间两句话讲水或盐这样的同类物品数量上简单叠加不会有味道上的变化,而无味调和却能“百味纷呈”,这样的对比意在揭示材料的核心:既肯定“物各有性”,更强调事物之间的“共存相生”,凸显融合之功。最后一句话由“物”及“事”再到“人”,强调了前面所说的道理既是客观世界中的基本现象,也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纵观材料,考生可以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强调兼收并蓄,尊重差异的前提下追求和睦相处,也可以从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追求融合中的发展,共建中的共赢。

[例文]

美美与共,成就辉煌

苏轼在《琴诗》里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是智慧的,他通过对琴声的追问,向我们形象地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美美与共,成就辉煌。

正如水和盐,单独的水和盐并不能成为美味,只有水和盐共同参与,才能做出美味的佳肴。只有琴弦,不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只有手指,无法奏出动听的音乐……

读《三国演义》常常有感于怀: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固然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但也是诸葛亮勇于挑战的精神的体现……

在这里,刘备是琴弦,正因为刘备为诸葛亮提供了历史舞台,诸葛亮才得以登台演出;诸葛亮是手指,正因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才使得刘备称雄一方,与魏、吴相抗衡。

成功的演奏是琴弦和手指共同作用的结果。齐威王是琴弦,邹忌是手指,正因为邹忌的委婉规劝,才使得齐威王从善如流,“战胜于朝廷”;唐太宗是琴弦,魏征是手指,正因为魏征对唐太宗的忠直辅佐,才使得唐太宗察纳雅言,创造出震烁千古的“贞观之治”;儿女是琴弦,父母是手指,正因为有了手指对琴弦的拨动,才有了我们的“进步曲”。

鱼,注定生活在水里;鸟,注定飞翔在蓝天;风,注定四处漂泊。物各有性,每一物都需要一定的“帮手”,这些“帮手”构成一定的系统,成为自己存在和生长的“环境”。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鱼在地上,则为尸体;树离土地,则为枯木。一旦离开自己的生存环境,万物都将无法完好生存。

物各有性,物各有能,物各有道。正像单独的水和盐无法做出美味的佳肴,单独的琴弦与手指无法生成悦耳的音乐一样,人们需要合作,如此才能相得益彰,迸发出生命的魅力。

 [点评]这篇佳作有几大特色。①文章开头由物到人进行引发,紧扣“水”和“盐”的关系,以苏轼《琴诗》这一哲理诗出发阐述了“美美与共,成就辉煌”的论点。②主体部分,类比、比喻贴切。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充分。刘备与诸葛亮、齐威王与邹忌、唐太宗与魏征、儿女与父母、学生与老师等多组关于“琴弦”和“手指”的类比非常贴切。“琴”“弦”“鱼”“鸟”“风”等比喻的运用则使文章更生动形象。③语言方面,整散结合,长短句相间,有灵动之美。④结尾回扣上文“琴”“弦”“鱼”“鸟”“风”等喻体,再次点明中心论点,强化观点。

【总结提升】

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鲜明、概括、生动和符合逻辑。准确,议论文一般是用逻辑推理来阐明事理和观点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在选用词语时,要求达到准确的程度。鲜明,一是论点的表述要鲜明,二是爱憎分明,鲜明的感情色彩贯穿在行文当中。判断准确,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这是议论文语言的本质特点。

议论文虽重在说理,以理服人,但也要讲究文采,适当点缀。唯其如此,才能增强论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文章更显说服力和感染力。《劝学》《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已经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历年高考议论文佳作,除认识深刻、思维周密外,无不文采彰显、妙语飞扬,读这些作品,唇齿留香,回味无穷。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文采来呢?关键在以下几点:

1.渗入修辞手法,让语言充满精彩

自觉把修辞手法融入论述之中,借助它特殊的表情达意功能,求得表达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如此,语言定会充满精彩,且说理更具形象性。修辞手法大致可在这样几种情况下使用:

(1)诠释概念时。如“诚信是人际交往中的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是生意场上的童叟无欺、货真价实”;“一切艰难困苦都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府”。

(2)需要做出比较时。如“只有弱者才会在压力面前倒下;真正的强者,会在压力面前好好把握自己,愈压愈强”。

(3)列举现象、事例时。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得成功。读书的希望成绩优秀,演戏的希望观众赞赏,经商的希望赚钱,从政的希望政绩赫赫”。

2.引进名言警句或熟语,让语言显露生趣

名言警句大都是些经典的、历来为人们传诵的佳句,有的其本身就文采十足且富含哲理;熟语中的俗语、歇后语等多流传民间,简练通俗,不少又幽默诙谐,引之入文,或增加生趣,或透露大气,亮点会骤然闪现。

例如,毛泽东在《论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嘲讽主观主义者的行为是“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在《反对党八股》中批评八股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真可谓引述得当,生趣盎然,在轻松诙谐中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又如,‘有学问而无道德,如一恶汉;有道德而无学问,如一鄙夫’,这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讲过的‘没有健全的身体就没有健全的心灵’这是马克思的发现。此两句阐明了德智体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伟人名言,话语生动机智,见解入木三分,借来说理,不仅深刻,而且大气。

3.善于运用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某件事明明是错误的,我们却可以“文过饰非”说它是正确的;对某个人、某件事明明有不满的情绪,我们却可以表现出“宽宏”和“大度”。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大家看,作者明明已经料到反动当局会恶人先告状,却故意说“不道”;明明是敌人、是帮凶,作者却以“友邦人士”相称;明明是不满,却轻描淡写说成是“惊诧”。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要批评一些反面的人和事,如果板起脸来训人,效果往往不好,而寓庄于谐、妙用反语,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穿插一些推论

在论证的过程中,用戏谑的语言适时穿插一些合理的推论,也会收到化抽象为形象、化呆板为生动、化平直为有趣的效果。请看下例: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怀着妒忌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对法海拆散许仙和白蛇婚姻的目的进行了推测,作者是从和尚的“本职工作”是念经说起的,说许仙和白蛇的结合是两厢情愿,与别人无关,而法海的横加干涉没有半点理由可讲,唯一的可能就是“妒忌”了。但是,“妒忌”不仅与和尚的“本职工作”沾不上边,也与法海这等“得道禅师”的身份不相称。大家看,经过作者这么一推测,法海的可憎面目是不是就暴露无疑了?这样说理是不是很有意思?不难看出,要想把议论文写得具有吸引人的力量,关键是在语言上要“涉笔成趣”。当然,“涉笔成趣”不是开庸俗玩笑,而是既生动、形象、幽默、含蓄又严肃、准确,富有理性。

5.结构多样句式灵活,让语言灵动活泼

汉语句式多种多样,作用各异。问句引人注目启发思考,整句工稳整齐颇显气势,长句内涵丰厚表达严密,短句简洁有力节奏明快。正是这些多样化的句式,使得语言表达灵活多变,错落有致,用于说理则更显机巧和周密。如:

压力真的就那么可怕、那么使人痛苦吗?我看未必。有压力是件好事,正因为有了它,你心中才多了块放不下的石子,不再那么平平稳稳。当你沉溺于闲情逸致中时,它会提醒你远离安逸,投入到紧张中去;当你犹豫不决将要放弃时,它会鼓动你继续向前,积极进取。

发问有力,回答明确;句子长短交错,整散结合,肯定否定并举,充满着灵动机巧,较好地阐述了压力的积极作用,表现出较强的感染力。

6.巧用寓言,让你的文章充满哲理的思辨

寓言故事大多是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意味深长、耐人咀嚼的。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恰如个头虽小,营养丰富的猕猴桃,细细品味,可口宜人。如:

顽固,拘泥不化,不知变通如刻舟求剑者;不懂规律,盲目行事,适得其反如揠苗助长者;倚重经验,不懂变通,呆板木讷如郑人买履者;欲达目的,不择方向,盲目出击如南辕北辙者。在客观现实面前不知道灵活变通,又怎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说变通》)

尽管作者在选取这些材料时不见得都是恰当的,但从语言的角度来讲,增强了文采,有一定的吸引力。

7.巧用历史掌故,让语言充满历史风韵

历史掌故是历史在今天的再次呈现,本身就具有古韵的美。让人警醒,让人沉思,让人感慨或赞叹,这些故事里面流淌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其内在的张力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如:

北海荒原的猎猎西风,西域古道的阵阵驼铃,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台湾海峡的隆隆炮响,断头台前的仰天长啸,松花江畔的如雷战鼓,就如一支支撼人心魄的民族乐章,为后人树立起一道道民族的丰碑。(《民族的丰碑》)

当然,语言的文采不仅仅来自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文章形式下所包孕的思想、文化、人文的内核,那才是文章语言的不朽功力。

8.巧借诗文名句论证观点,简洁有力而增加文采

写作中,要证明某个观点,说明某个事理,不但可以从现实中取例,而且可以从古代取证。适当地引用古诗文,能成为极有力的论据,而且直接引用比叙述分析要简洁生动,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如作文《人生·选择》在谈到“对人生的选择也有很多很多种”时这样写:

在古代,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我们不能说他们对人生的选择哪个对哪个错,因为对人生的演绎,是因人而异的。

这里,考生引用了古代三位名人的诗文名句,虽没有介绍他们的事迹,却足以展现他们的思想、人格,足以展现他们不同的人生追求。语言简洁精炼,论证中心直接、有力。又如:

是谁吟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谁慷慨悲歌“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是谁高歌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谁吟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正是他们,用心灵、智慧和勇气支撑起我们民族的脊梁!(《脊梁》)

这个学生用诗词,将历史长河中的风云人物勾连起来,汇成一道亮丽的风景,文章也因此而文采飞扬。

人们引用诗文名言名句除了一般的客观直接引用之外,还有大量有别于原有意思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一般有以下四种,它们各有其妙。

(1)翻出新意。所谓翻出新意,即指在诗文句子原有意思的基础上引申出一种新的意思,为自己文章所用。

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三句话分别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及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原来都是写爱情的。晏词写的是秋晓离人内心备受相思煎熬,柳词写的则是一个春天的傍晚,相思之苦难排遣,而辛词写的是一个元宵夜,寻找一位心中人的历程与喜悦。

王国维引用的这三句话显然已没有了原词的意思。在这里,晏词的词句用来说明做学问的第一阶段,尚处于漫无目标、头绪难寻阶段,柳词则指的是做学问的第二阶段,痴心不改、奋进不止,辛词则说的是完成阶段,即问题已解决、目标已实现。王国维通过引用三句词来说这些道理,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更生动,更形象。这自然比直接说出要胜出一筹。

(2)改用字词。所谓改用字词,就是指改用诗文名句的个别字或词,从而表达一种完全不同于原有内容的意思。如:“血可流,头可断,发型不可乱。”这句话显然脱胎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者之口。一经改造,嫁接到学生的生活中来,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滋味,让人很容易想到那些有着叛逆色彩的个性。再如: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凄惨的分数,敢于正视残酷的人生(改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分不在高,有权就行;才不在多,有钱就灵(改自《陋室铭》)

上述句子,或来自古诗,或来自散文,或来自歌词,个别字词的改动,就赢来了或诙谐、或幽默、或生动的表达效果,可谓改得必要,改得恰当。我们可以看到,诗文中名言名句一经这样的改动,其时代感就更强,生活味也就更浓。若一篇文章中多有这样的能动性的引用,那文章的整个语言表达效果就会大大改观。再如要想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千万不能断了学生头脑里的“活水”来源。现在不正常的应试教育,使一些校长不让学生看报纸,一些教师不让学生读杂志,一些家长不让学生瞧电视,造成了一些学生头脑干涸,无水可流,却都希望学生考出好成绩,那岂不是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文章取了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诗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活水”一词来说明学生作文中的现实问题,虽然没有完整句子的引用,但要表达的意思同样明白而清晰,可谓引得形象而恰当。总之,议论文应讲究文采,作必要点缀,如此方能文质兼美。

议论文不仅是摆出观点就完了,更不都是“沉下脸来训人”的,议论性的文章在说理的条理性、层次性以及严密性等方面还是有许多值得“欣赏”的地方的,就是在写作议论文时也可以做到涉笔成趣。

 

【作文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每个时代都有“英雄”人物辈出。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时代造就英雄人物;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只有英雄人物才能创造时代。

  近日,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

  2021年2月25日,10个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个人、10个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集体、1981个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501个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这一天,每一个获奖人的胸前都戴上了大红花,与主席台上红色的国徽与旗帜交相辉映。这一天,国家以最隆重的仪式,向每一位奋斗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的凡人英雄,送上褒奖,致以敬意。

  校文学社举行“英雄与时代”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必修下)作文辅导(一):“英雄与时代”写作辅导.doc

高一作文训练(一):有理有据 涉笔成趣.doc

(必修下)作文辅导(一).pptx

2021年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docx

常见论证方法使用及作用-各类论证方法及作用.docx

“时代英雄”材料作文导练.pdf



站群导航
  公司名称:罗湖区高勇名师工作室   详细地址: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    联系电话: 13691989055 
邮箱:gaoyong8899@163.com   业务QQ:383610293   微信号: 13691989055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