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专题阅读实践探究 ——关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案例时间:2022-05-20 《红楼梦》里“人物命运”专题探讨 ——以“小人物”和“女性人物”为例 胡智源
从2021年2月的寒假,我带领学生开始阅读《红楼梦》,踏上红学之旅——我们梳理了前五回的主要内容,梳理了贾府人物关系、谐音梗、判词的寓意等内容,我们对前四十回的事件进行了一些讨论和思考。在高中语文教学素养本位的呼唤下,为了让学生的阅读走得更远,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一个专题、两个系列的学习活动——一是以“先学后教,双线混融”的教学模式开展了《红楼梦》中“小人物命运”研究;二是在2021年暑假,以小课题的形式开展了《红楼梦》中的“她力量”研究。下面,我将从两个部分来介绍《红楼梦》的专题阅读活动。 系列一: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有的人物有名有姓,有的人物没有称谓;有的人物转瞬即逝,仅仅走一个过场,有的人物在书中经历了跌宕而精彩的人生。曹雪芹在小说中重点描写了一些底层人物,写他们的处境、他们的心思和情感。这些人物容易被只关注青春男女爱情故事的学生读者忽视。曹雪芹的写作视角为什么会落到这些卑微的人物身上呢?他在写《红楼梦》的十年岁月里,穷到举家靠别人施舍稀饭过日子。他体验过由富贵到贫困的重大变故,所以他对苦难的理解更加透彻。从他对底层人物的塑造,读者可以充分感受到小说的现实主义色彩,在阅读这些人物时,吸取了丰富的人性宝藏、思想宝藏,生命得到滋养。 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我选取了四个底层人物作为研究对象。 第一位,乡下老太太刘姥姥,死了丈夫,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女婿家里条件也不好。她女婿又是少爷做派,这年冬天连过冬的钱都没准备好。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她自己还种两亩薄田。一进荣府时,她年近七旬。 第二位,是贾芸。他虽姓贾,但因没了父亲,家产被母舅霸占,生活拮据贫寒,也过不下去了。18岁的男儿要想办法为自己和母亲谋出路。他是贾府的边缘人物,处在贾府的底层。 第三位,是红玉。连自己的姓名都不能叫全,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女,在怡红院的外院烧炉子,扫地,烧水提水,干一些重活,没有资格到宝玉身边递水递茶。 第四位,是金荣。寡母的靠山是贾璜,而璜大奶奶也要靠凤姐尤氏接济。十二三岁的小男生,被母胡氏想方设法送入学堂。巴结上了薛蟠,每年得七八十两银子,穿上了好衣服。偏偏这位公子在学堂仗着薛蟠的关系,横行霸道,造谣生事,得罪了宝玉。 这些底层人物的身上都有着一些共性:家境不好,要想通过攀附贾家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需要大费心机或忍辱偷生才能换取。在各自的追逐中,又有不同的境遇和心境。 基于以上思考,本专题的教学目标如下:1、梳理小说情节,以红玉、贾芸、刘姥姥、金荣为例,分析贾府底层人物的生存状况。2、结合细节描写,分析困境之下的小人物形象。3、积累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策略。 此外,本专题采取的是“先学后教,双线混融”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倡导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主体,在互联网+的硬件条件下,拓宽教学的时空和路径,实现教师的精准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前置学习,梳理群文 阅读《红楼梦》6、39-41回,24-27回,9-10回,完成表格,梳理金荣、红玉、贾芸、刘姥姥四个底层人物的身份地位和生存处境。他们为了生存或改变命运,做了哪些努力?
通过填写表格、梳理小说内容,学生在课前完成阅读任务,进行初步的阅读和整合。在课堂上,师生以课前阅读为基础,就底层人物命运作进一步的讨论和探究。 二、课堂教学: (一)认识底层人物:学生讲解底层人物的身份地位和生存处境。 学生展示课前自学成果,共同交流课前思考,带着自己对人物的初步理解,进入到本堂课的深度学习中。 (二)感受底层艰难:阅读下面四个片段。文段中的哪一个细节描写,最让你觉得底层人物活得不容易?在表格内填入你的思考。完成以后,组内推选出一份代表笔记,完善笔记,并拍照上传。 在这个环节中,我选取了四个片段作为学生当堂聚焦阅读和探究讨论的文本: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进府之前在门口徘徊,与守门下人交谈的片段;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胡氏劝儿子金荣忍辱的语言描写;第二十四回贾芸向母舅借钱,母舅用言语羞辱外甥的片段;以及第二十四回宝玉的大丫头秋纹欺负红玉的片段。
这一部分是整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选取一个细节,解读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的阅读策略,完成对人物更全面和深入的解读。聚焦一个细节,精简的任务和充足的时间容量可以让小组同学之间的交流探究碰撞出不一样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围绕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在充分的交流讨论后,每一个小组通过平板上传到投屏上,展示不一样的思考成果,并将自己的思考在全班分享,教与学最终实现了翻转。 学生选取了一些精彩的细节进行分析和讨论:第1组所选细节:“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①dǎn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给出理由:刘姥姥害怕荣府,又不得不进去,进府之前还要教育自己的孙子一番,令人心酸。权贵对无名之辈的冷漠,小人物接触上层阶级时的小心谨慎都在这个农妇的每一个举动里。刘姥姥怀着巨大的勇气,终于来到了角门口。 第2组所选细节:“若不是仗着人家,咱们家里还有力量请的起先生?况且人家学里,茶也是现成的, 饭也是现成的。你这二年在那里念书,家里也省好大的嚼用呢。省出来的,你又爱穿件鲜明衣服。再者,不是因你在那里念书,你就认得什么薛大爷了?那薛大爷一年不给不给, 这二年也帮了咱们有七八十两银子。”同为学子,学生体会到了金荣读书机会来之不易,以及在学堂攀附富家子弟的羞耻。但小说中的金荣是没有羞耻心的,他认为自己与秦钟地位相当(都是靠关系进的义学),不该向对方道歉。我们也可以猜想,一个去学堂只是为了吃饭穿衣的男孩,在学堂不好好学习,将来不会有多好的出路。 第3组所选细节:亲外甥借钱,母舅“花式”拒绝。卜世仁拿店铺伙计赊账不还的事情来搪塞他,贾芸气“笑”了,用舅舅霸占了他家家产的事来讽刺他,舅舅听后,用更加不堪的话语来搪塞,造谣三房老四有钱,把外甥给气走了。如果不是为了谋职,谁愿意去找这个一点情分不讲的母舅呢?卜世仁简直就是《我的叔叔于勒》里的菲利浦夫妇。底层人物更能体会这个世界的冷酷。 第4组所选细节:秋纹对红玉“兜脸啐了一口,骂道:‘没脸的下流东西!’”这是极具杀伤力的动作和话语,是职场暴力。学生当堂演出来,对红玉的感受是极为深刻的。面对羞辱,红玉一声不吭,全部承受了下来,令人不得不佩服这个十五六岁女孩强大的内心。 (三)演绎底层的奋斗:学生再现刘姥姥的“蹭”,红玉向凤姐全面细致的答复、贾芸的请安和金荣的磕头。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即兴表演,直观地感受底层人物的卑微、辛酸和努力。或许学生的演绎有错误——演凤姐的同学在遇到作揖的贾芸时,应该看都不看一眼径直走开,而学生停下了。演刘姥姥的同学没有把“蹭”字背后的害怕、谨慎演出来——这些局促、不舒展的状态,正是作者带给读者的生命体验。温儒敏先生说:语文课要能“按下读书的悬念,播下‘读书种子’”。从一个细节的理解认知,到一个细节的行为感知,学生能够真正走入文本,直面文本的每一个字。 (四)思考总结:这些底层人物靠什么在困境中存活下来,最后甚至改变了命运?对你有何启迪? 原本我想在这个环节与学生向学生抛出问题:“曹雪芹为何要设计这些底层人物?”一来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二来体会人物在小说中的价值。但是我最终放弃了这个设计。放弃“深刻”和“考点”,把课堂引向人生的舞台。 在我看来,名著的价值不仅局限于文学的价值,它有让人思考该怎样生活、怎样活着的作用。读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打开这本书,会有不同的体悟。在十五六岁时,他们的感悟或许是“我们要努力奋斗”,但到了三十岁、四十岁,当他们重新面对书中的他们曾经咀嚼过的细节,他们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思考。 “《红楼梦》大概可以看三十次以上。其中太多细节可以让你不断有所发现,他的铺排这么小心,又这么真实。” 从以上细节,我们读出了这些底层人物难以言说的疼痛和煎熬。他们活得卑微、艰难,没有尊严,但他们还是想要求取更好的发展机会。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做出了各自的努力。“在细节上力求真实,不是强求面面俱到,而是通过具体可感的真实细节完善我们对小说的认知。”对细节的雕琢展现了作者塑造人物、铺排故事的高超技巧;咀嚼一个人物在某一特定情境下的细节,是读者深入理解小说人物的有效阅读策略。本堂课由面到点,由大情节到小细节,让学生回归文本,探究语言文字的价值。 对于整个设计和教学过程,我比较满意的部分,一是学生能够以学案上的表格为支点,在课前梳理和理解情节内容。二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聚焦一个细节,分析人物心理的千般滋味,感受作者塑造人物的匠心。他们的解读很精彩。十五六岁、没有经历生活艰辛的学生能体会到了小人物的艰难。 在评课环节,评课老师肯定了本堂课的优点,也指出课堂容量大了些,对学生的点拨力度和深度不够。评课老师给出了以下建议:1、可以找到小人物的共性,从而探索小说的主题;2、语文课要用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在梳理之后,要继续深挖探究;3、一堂课要把握好小和大的关系,既要贴近文本,也要有思想的深度;从小角度出发,找到打通名著的路径。 在他们的启发之下,我又重读了马瑞芳老师对贾芸的解读,翻阅了《乡土中国》,进行了下面的思考。 曹公为什么要写这些小人物如何讨生活呢?为了活下去,底层人物要么成为贵族的奴隶,要么需要依靠贵族谋食,通过攀附贵族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一个贾府,养活了这么多人,除了自己的家奴,要养活来做工程的人,还要养活跟每一位主子沾亲带故的穷人。贾芸做一次工程能得二百两银子,除去买花买树的五十两,自己手上也能得一百五十两。这些穷人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吞噬这个庞大的贾府。 另一方面,既然有依附和被依附,人和人之间就分三六九等,存在不平等。小人物需要大费心机或忍辱偷生才能在贵族家庭的规则里留存下来。金钏儿触了王夫人的底线(不让宝玉和丫头鬼混),一下子就从王夫人的身边人变成了被整个贾府抛弃的人。被等级制度捆绑的底层人物在偌大的家族里是没有尊严的,但凡有一些自尊,就会时常感到羞耻、沮丧和气恼。现在的群体也分阶层和等级,但有些等级划分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差异必然导致的结果,有些等级划分是好的,例如在职场,更高阶层的权力有利于集体的发展;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阶层和等级。 系列二:《红楼梦》中的“她力量” “曹雪芹关于少女的思索,超出前人的水平”,这些女性身上的力量无处无时不影响着宝玉,她们也可以给读者带来影响。作为阅读对象,表现她们的语言文字富有审美价值、思辨价值;作为生动迷人的生命个体,她们对青年学生的人生具有启迪意义。 2021年暑假,我以“她力量”作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主题,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出发,设计了以下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1、通过梳理《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和精彩故事,感悟、还原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鲜活的女性世界。领悟在封建礼教的大家庭中,在传统性别限制之下,或为存活,或为爱情,或为突破困境,女性身上所展现的“力量”。2、分析作者为了塑造好女性形象,讲好女性的故事所运用的语言技巧、叙事技巧。3、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提炼和梳理研究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关于红楼女性的见解。4、在交流讨论、阅读研究的过程中,理性地阐发自己的观点,获得阅读策略。 研究意义:从女性形象和精神出发,挖掘小说的人文价值;联系当代女性的生活状态,以红楼“她力量”为鉴,为现代生活提供范本。 二、拟探究的主问题和子问题 主问题:红楼中的“她力量” 子问题:1、《红楼梦》中有哪些女性能在贾府保全自我?她们各自有怎样的经历?她们是靠什么在封建大家庭生存下来的?又有哪些女性没有存活下来?她们因为什么而不能自我保全?【自制表格梳理】 2、阅读《晴雯反奴人格的曲线和底线——“晴雯撕扇”前情节读解与质疑》《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从第八回看林黛玉的口才》《<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与突破》,归纳梳理文中观点。讨论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研究《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写一篇短评。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字数不限) 3、观看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女性人物的片段,点评剧中人物的演绎好在哪里? 4、围绕一个女性人物进行命运续写,并评选出续写最合理的结局,说一说选择的理由。 5、采访与话题讨论:在当代,一个女性(从女孩到年老)应该用怎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人生困境?采访自己的母亲或身边40岁以上的女性,了解她是怎么做出人生的重大选择,因为性别原因,曾经或当下遇到过什么困境?她又是怎么走出困境并实现自我的价值的?以红楼女性的“她力量”为鉴,为时代女性拟写生存指南。
截止到8月1日,学生完成了第二阶段的阅读和研究任务,以下是一位课题组成员的撰写的一则短评: 在封建社会,只有封建——遵守封建礼教,信守传统观念——才能活着。 对晴雯来说,袭人是庸俗的、攀附的。晴雯不单单听从宝玉,她有自己的真性情,她半夜为宝玉修补一件即使破了也不会让宝玉挨骂甚至可能达观贵族都不在意的衣服(第52回),为的什么?因为晴雯真心疼爱宝玉,才会拖着病体熬夜缝衣。她生起气,也憨厚可爱,"撕扇只为买一笑"的宝玉也很可爱。(第31回)这份情谊,却暗藏杀机。晴雯自小模样极好,又被贾母派到宝玉身边,引起袭人的注意,加上王夫人的压迫,她病死了。她不封建,所以她死了。 黛玉不劝宝玉念书,看淡一切,算得上不封建,她也被周围的漠不关心给逼死了。回看凤姐,到今天,她一直追求一世一双人的幸福,在当时也颇受指责,也不算封建,于是也就在背地里受到很多指责。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可谓痛苦万分。最典型的莫过于香菱了,非常不封建,被拐卖但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她喜欢作诗,不嚼舌根,于是被虐待死了。来看一个"成功"人物:李纨,她一生顺从守礼,活成了女人典范,连儿子也当上了官,多成功。这就反映了当时的一个真理:"人要封建,男人得当官,女性要守女德,奴才要听话。”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完成子问题,诸多语文要素在这一个大主题之下达成了有机的整合,学生进行了多样化的语文实践。在与文本高度契合的真实情境下,学生将完成对文本的深度学习和理解。 以上就是我关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一个专题、两个系列的教学实践。接下来,如果有精力和时间,我希望与学生一起继续探讨:《红楼梦》里的男性人物、《红楼梦》里的夫妻…… 参考文献: [1] 蒋勋,蒋勋说红楼. 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 刘再复,红楼梦悟.M,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2005 [3] 马瑞芳,马瑞芳品读红楼梦,喜马拉雅节目. [4] 曹雪芹,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M,岳麓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