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阅读写作 >>整本书阅读 >> 《乡土中国》阅读概述——高考复习专题用
详细内容

《乡土中国》阅读概述——高考复习专题用

第一章  乡土本色

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模式

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其二,不流动性。从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来说,世代定居,也就是不流动,是常态;迁移,或者说是流动,是变态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从人在空间的分布关系上来说,是孤立和隔膜,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交往也疏少。其孤立与隔膜,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其三,熟人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人与人的关系上,成 了一个熟人社会,一个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一个有机的礼俗社会,存在一种有机的团结。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主要观点】

1、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2、乡下人、我们民族离不开泥土。

3、“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在我们的文化里所占的地位重要。

4、不流动是“土”的特性,因之而产生“土气”。

5、以土为生的乡下人黏着在土地上,稳定,少变化,少流动。

6、人口宣泄出去,但老根不常动。

7、农业本身没有聚居的需要,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

8、中国乡下大多聚村而居,与美国不同。

9.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四点原因:耕地面积小、水利需要合作、为安全保卫、为继承。

10、村和村之间是孤立隔膜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11、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形成了熟悉社会。

12、熟悉社会也就是礼俗社会。

13、14、熟悉社会的规矩是礼俗。

15、熟悉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16、从熟悉里的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17、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 

 

第二章  文字下乡

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 文字是多余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论证了乡下人“不愚”的观点,引出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 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它是间接的说话,不能与当时当地的时局相配合,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 不仅文字如此,包括说话,(费孝通在文中把语言简要地分为说话和文字),也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是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越大,经验的交集就越有限,语言也就越 趋于简单化。在这些共同语言之外,会因为个人间的需要,产生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所谓切口,在乡土社会这个亲密社群中,不仅有这种切口,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它们比语言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综上所说,乡土社会受空间限制小,时间阻隔上的影响也基本不存在。文字对于他们来说,在生活中没有帮助没有需要。所以,他们不识字并不能说明他们是“愚”的,而如果文字要下乡的话,只有在基层发生改变后,才能进行。

【主要观点】

1、乡下人的“愚”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2、乡下人因为不识字而被认为是“愚”我不甘服,因为识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3、教授们的孩子和乡下孩子之比较。

4、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没有需要和没有练习的机会。

5、乡下人“愚”是因为(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及城里人多。

6、7、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熟悉)的社会。

8、文字是为克服人和人接触的阻碍,在面对面社会中无需。

9、文字所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10、说话时,可以不完整、不合文法,因为我们有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

11、文字是间接的不太完整的工具。

12、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直接接触,无需文字。

13、在特殊生活团体里,必有他们的特殊语言。

14、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15、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还有特殊语言。

16、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并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

17、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

18、熟人中,抛开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所以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语言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

象征体系。

19、文字下乡,要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第三章   再论文字下乡

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进一步为被指作的乡下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文字的产生,是因为人与人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遇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碍。时间的阻碍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论及今昔之隔,一个在乡土社会中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本身很狭窄。至于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 会,人在熟人和熟地儿长大,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要累积,只需要保存。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人,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节奏,在这种社会里,只靠说话,而不依赖于文字和书 籍,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的。(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的,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四五六七篇,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导致了思想上大家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社群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社群,情感上男女有别。

【主要观点】

1、文字发生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时间阻隔上的问题。

2、时间阻隔的两个方面: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

3、4、记忆、概念(词)打破今昔之隔。

5、人靠记忆学习文化(社会共同经验的积累)。

6、词是人的生活和时间关联的最主要桥梁。

7、从时间格局上看,乡土社会是没有文字的社会(有语言无文字)。

8、记忆有选取,为了生活。

9、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安定的社会(世代黏着),所需记忆和现代都市不同。

10、世代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

11、写日记的事,印证乡土生活的重复性。

12、乡土社会不怕忘,因为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生活习惯。

13、乡土社会中无需文字这样的象征体系来帮助记忆。

14、乡土社会中的生活如同放映同一影片(生活定型)。

15、在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无需文字)。

16、在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第四章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洋社会有如捆柴的团体格局,费孝通在书中将中国的格局比作“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每个网络都是以“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

      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与西洋社会的结构不同,我们使用的社会单位名词的含义,也就与西洋社会的含义大不一样。作者用两个形象地比喻很好的区分开来。西方社会的格局是一个团体格局,像一捆扎清楚的柴,由若干人组成的一个个团体。界限清晰,关系平等,如有等级分别也是先规定好的。 团体格局之下,一是平等观念,团内分子是平等的,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 利;二是宪法观念,团体只能在个人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团体不能抹煞个人。

乡土社会的格局好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推出去的一圈圈波纹,每一个人都是圈子的中心,而圈子也可以因为时间地点的不同有所改变。在乡土社会里,亲属关系与地缘关系就很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特点。由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可以推出过去、现在、未来的无穷人物;而依自家土地为中心,根据势力地位的厚薄,周围的“街坊”与自己有着或大或小的联系。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差序格局具有一定的伸缩能力,社会的团体关系是在讲人情,攀关系。以“己”为中心的伸缩网络与西方网络不同,不是有平等观念与宪法观念的个人主义,而是没有团体观念的自我主义。因为有以“己”为中心的社会特点,所以社会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由此,作者引申出只有“克己”才能维系道德的观点。

【主要观点】   

1、中国乡下老最大的毛病是私。

2、因为有权利而无义务,公德心被自私心驱走。

3、私的问题是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

4、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

5、西洋家庭是界限分明的团体,而中国则模糊。

6、“家”的伸缩性。

7、我们的格局和西方不同,是由中心(自己)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8、以“己”为中心的亲属关系所联系的社会关系网格,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9、从地缘关系来看,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

10、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中讲权利,而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11、“伦”就是差序。

12、“伦”重在分别,是有等差的次序,是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

13、儒家的“推”就是水波浪向外扩张(差序格局)。

14、中国传统思想里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15、儒家也是自我主义,但注意到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

16、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把这种道德范围依着需要扩大和缩小。

17、私的问题在于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模棱两可。

18、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

19、在差序格局里,国家观念和西方不同。

20、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

所构成的网络。

 

第五章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道德观念包括三部分,规范,信念和制裁。团体格局之下,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之上,而且与基督教的宗教观念相关,虔诚和信赖是其一,个人在神面前的平等和神对每个人的公正是其二。代理者是团体格局社会中一个基本的概念,代理者是神或团体意志的执行者,但不是上帝和团体本身。上帝和上帝的代理者牧师、国家和和国家的代理者政府的分别,是不容混淆的。《独立宣言》有语,人类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组织政府,政府的适当力量,须由受治者的同意中产生出来;假如任何政体有害于这些目标,人民即有改革或废除任何政体之权。这些真理,我们认为是不证自明的。差序格局下的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不分差序的兼爱,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一切的普适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能拿出什么标准来。

【主要观点】

1、乡土社会采取差序格局的原因——安居的乡土社会,不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2、道德观念的概念。

3、团体格局的道德观念建立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象征在神与信徒的关系上——裁判赏罚、维持公正、保护。

4、西洋宗教是其道德观念的来源和支持力量。

5、西方团体格局中平等。

6、团体中的代理者和成员的关系。

7、团体格局中由公正而产生权利,而产生宪法。

8、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和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的特点有很多地方是相反的。

9、从己向外推的两条线路的道德要素:孝悌与忠信。

10、“仁”最难说清楚,孔子多次“欲说还止”。

11、孔子用私人间的道德要素来解释仁。

12、因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不

得不回到“孝悌忠信”这一类道德要素。

13、我们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14、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之间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人间的关系。

15、在公私的冲突里,更清楚地反映团体道德的缺乏。

16、传统道德里,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17、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对

18、孟子反对“兼善”、“相同”。

 

 

第六章   

家庭是亲子所组成的生育族群。在任何文化中,家庭这族群总是赋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个社群经营的事务很少,以生儿育女为主。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不限于亲子,可以顺着父系这一方面扩大,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它是一个事业组织,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家的大小依着事业的大小决定。在西洋家庭中,夫妇是主轴,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是配角。中国的家是个连绵延续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夫妇成了配轴。讲究效率的事业,排斥夫妇之间的私情。不光是性别,不同的年龄组之间,也保持着较大的距离,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家庭社群中的结果。

【主要观点】

1、辨清两类社群的概念。

2、辨清概念的意义。

3、提出新概念——小家族。

4、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不在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

5、家庭是暂时性的。

6、由于家庭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夫妇之间的合作是长期的但受限制,需要多人合作的事务就由其

他社群来经营。

7、西洋家庭主要是生育儿女,其他经营的事务很少;在中国,由于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可以依需要

沿父系方向按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8、我们的家是根据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叫氏族(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

9、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

10、家必须是绵续的,就变成了族,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11、中国的家庭是一个事业组织,大小变异可以很大,但结构原则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12、西洋家庭夫妇是主轴,经营生育事务,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的安慰的中心。

13、乡土社会中家的主轴是父子、婆媳,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14、乡土社会中,夫妇感情淡漠,原因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都拉入所引起的后果。 

  

第七章 男女有别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即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性别之分。但是浮士德式的、不以实用为目的、追求生活经验(生命意义)的创造的恋爱精神,在乡土社会中是不容存在的,因为乡土社会不需要新的社会关系,更害怕旧的社会关系被破坏。男女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这便是男女有别的原则,即干脆认为男女之间不必求同,不必了解,在生活上加以隔离。在乡土社会里,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更为重要。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同性恋和自恋程度发育得不浅。

【主要观点】

1段:开篇回顾上一篇的论述观点,并引出本篇将要论述的问题。

2段:对“感情”定向做出概念性,解释并阐述感情,只有在社会现象中才有意义 。

3段:引述心理学家詹姆斯对感情的定义来论述感情的本质。

4段:用通俗的话解释感情的意思并阐述感情淡漠才能稳定社会关系。

5段:作者针对感情提出并论述了解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的观点。

6段:引用斯宾格勒的两种文化模式并作出解释。

7段:紧接上段,用两种文化模式理论阐述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

8段:论述“阿波罗式”的乡土社会中,空间与时间都不是造成人与人的阻隔从而造就差别,那么不禁疑问,还有什么因素会造成人与人的阻隔妨碍人的了解呢?

9段:紧接上段提出性别差异是妨碍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了解的一大根本因素。

10段:进一步陈述性别差异,妨碍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的了解,而要解决这性别差异问题,维护乡土社会稳定,自然唯有选择无视,甚至必然需要将男女分别开来。

11段:用前文提出的“浮士德式”来解读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

12段:阐述“浮士德式”的男女恋爱关系会破坏社会生育事业的稳定。

13段:紧接上段,“阿波罗式”乡土社会不能容忍“浮士德式”的男女恋爱,所以“男女有别”就产生了。

14段:用“男女有别”进一步回扣和解释了上一层"家族"的相关论述,进一步阐述了上篇中乡土社会"家族"是以父子同性为主,夫妻异性为辅的特点。

15段:分析了“男女有别”对乡土社会下男女之间感情定向的影响。

16段:进一步补充“男女有别”对乡土社会下人们的影响,即造就人们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作者在这里由”男女有别“联想到并补充了这个内容,但是要从逻辑根本上说,还是“阿波罗式”的小农社会造就的人们关注现实。

17段:引出社会秩序的话题男女有别,也只是社会秩序下的一个方面,那么乡土社会的社会秩序又是如何的,也就引出下一篇的“礼治秩序”。

 

第八章  礼治秩序

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法治是人依法而治,但并非没有人的因素。)乡土社会是个没有法律(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的社会,是个礼治(人治)的社会。礼治社会并不是文质彬彬的。礼是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礼的维持则依靠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文化也是一种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和效力比现代社会更甚,依着做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人们对于传统有敬畏感,礼的推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的可能性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主要观点】

1段:论述“人治”与“法治”的一对概念,并表明“法治”相对不合适,因为“法治”中仍然有人的因素,所以“人治”这个概念就不明确。

2段:承接上一段,继续进一步阐述“法治”中也必然要涉及到人的因素了。

3段:论述“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否定一般性字面含义上的“人治”的解释。

4段:接上一段,是观点句。在否定了一般性“人治”的解释后,提出自己对“人治”与“法治”相区别的观点;区别不在“人”和“法”两个字面含义上,而是内在维持秩序所用的力量和根据规范的性质。

5段:指明乡土社会的维持与现代不同,并举出几个无为而治的社会思想的例证,进而阐述乡土社会并非无治而治的社会。

6段:承接上一段。否定乡土社会不是无治而治的社会,继而提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观点。

7段:说明“礼”并非完全是褒义的好的名词,而是也存在残忍野蛮。

8段:阐明礼的概念的准确内涵,并说明礼与法的不同之处。

9段:解释“传统”的含义及其形成发展的本质。

10段:接上一段,指出乡土社会中传统的力量更大。第11段:本段解释上一段提出的,乡土社会传统更具力量的内在原因。

12段:进一步举例子,来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力量。

13段:解释了“传统”是如何在乡土社会中被神话的。

14段:在解释“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了“仪式”和“礼”的含义。

15段:用孔子语录与曾子易箦等内容阐述“礼”是不同于法律道德,它是经过。教化后内在主动的自觉的服从传统的一种力量。

16段:进一步解释“礼”需要人的主动而非自动的天意。

 

第九章  无讼

在乡土社会中,讼师(刀笔吏,现代的律师)是没有地位的。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乡村里的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维持礼治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在于身内的良心,所以礼治秩序更注重修身,注重克己。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之下,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体平等主义的。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而是在厘定权利,很多时候,诉讼目的是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现行的司法制度,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主要观点】

1段:对比讼师一类的职业在乡土社会与都市社会中的不同地位,表现了乡土社会与都市社会在对待诉讼上的态度完全不同。

2段:概述从乡土社会转向都市社会过程中,有关“诉讼”领域的一系列名词的改变,词汇的变化背后突出的是社会形态的转变。

3段:继续表明都市社会法律和律师重要的原因。

4段:论述乡土社会中对“诉讼”的态度和过程,从今天社会看来,乡土社会的诉讼程序没有道理,只是凭借地方观主观臆断。

5段: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举足球比赛的例子来比喻乡土社会,对诉讼的看法,也就是说,乡土社会中的规矩大家都是知道的。

6段:表明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通过教化使人都知礼,而不是让人诉讼。

7段:作者用自身经历作为例证,解释了乡土社会中的“调解”,其本质也是一种教化而非诉讼。

8段:作者又补充一个例子,证明乡土社会往往采用“调解”这样的教化方式。

9段:引用孔子语录,对上段例子做了说明,孔子的方法其实就与上段的那位乡绅一样,注重调解教化,而不是诉讼。同时这里也照应了题目,“无讼”一词,即出自孔子这句话。

10段:论述现代社会中法律和诉讼产生的内在原因。

11段:接上一段,继续补充律师成为现代社会重要职业的内在原因。

12段:论述中国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诉讼法律观念在我国产生的水土不服的现象。

13段:继续论述中国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诉讼法律观念在我国产生的水土不服的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第十章 无为政治

有一种权力叫横暴权力,权力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统治者的工具,存在于阶级斗争中。横暴权力存在着诱人的经济利益,甲团体(阶级、民族、国家)想用权力来统治乙团体(阶级、民族、国家)以谋利。其存在的前提是,乙团体的生产多于消费。乡土社会中,横暴权力的基础不足,因为农业的剩余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分摊。另有一种权力叫同意权力,它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社会分工越复杂,这权力的范围也就越扩大。但在乡土社会中,自给自足,分工有限。所以,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名义上是专制和独裁,但从人民的实际生活来看,却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无为而治的。

【主要观点】

1段:提出讨论权利的两派人观点,一者从社会冲突入手,一者从社会合作入手,站位不同,自然观点态度也就不同。

2段:本段提出“横暴权力”的概念及特点,“横暴权力”是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

3段:提出“同意权利”的概念和特点,“同意权利”是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手的。

4段:提出“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利”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一个社会中同时共存,只不过各有侧重罢了。

5段:阐述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是因为权力背后是利益,本质上是利益引诱人。

6段:阐述“同意权利”与“横暴权力”在维护经济利益上的不同之处。

7段:阐述“横暴权力”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

8段:阐述中国古代农业帝国的特点。

9段:具体用事实来阐述了中国古代农业,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治乱循环。

10段:本段独句,就是从上文论述中得出的观点句了,中国乡土社会必须确立无为政治的理想。

11段:进一步从乡土社会的特点指出,乡土社会的政治是无为的。

 

第十一章   长老统治

乡土社会第三种特别的权力结构,不是横暴权力式的,也不是同意权力式的,它是发生于社会继替(代际更替)的过程中,是教化性的权力,是爸爸式的,即长老权力。人生如逆旅,总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众多规律之下,随心所欲而不碰壁。不过,被教化者并没有选择的机会,他要学习的那一套,我们称作文化的,是先于他而存在的。(文化先于存在)教化他们的人是不**的,但说是横暴却又不尽然,总之,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乎一定的文化方式中、过群体生活的分子。教化性的权力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儒家很想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教化权力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有个稳定的文化,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教化权力的重要。

【主要观点】

1段:回顾上一篇的分析逻辑,补充提出教化性的权利概念来,为后文分析做铺垫。

2段:解释“社会继替”的概念,并指出每个人都要受到社会规章制度的约束。

3段:解释社会规章制度,权力产生于社会冲突,成社会合作。但同时又举出例子来表明,还有一种权利来源于并非社会合作(同意权利),又非社会冲突,(横暴权力),以引出下文对这种权利的论述。

4段:以小孩子穿鞋为例,阐述和解释了“教化性的权利”与“同意权利”的不同之处,也就指出在“同意权利”之外却是可能存在一种独特的权力,教化性的权力。

5段:就上一段内容,继续深入分析论述教化性的权利与“横暴权力”的不同之处,如此便得出在“同意权利”和“横暴权力”之外,确实存在第三种权力,教化性的权利。

6段:对比小孩子受教化与专制政治统治的区别。

7段;论述了文化其实可以看作教化性权力的一种。

8段: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乡土社会主要依靠教化性的权力来维持,而非“横暴权力”。

9段:进一步指出教化权力在乡土社会中往往由师长充当,同时一切师长都具备教化后辈的权利。

10段:进一步通过例证来表明乡土社会中教化权力的重要性地位。

11段:对比论证论述了文化不稳定的变迁,社会中教化权力的地位必然下降。

12段:最后一段总结,整篇文章论述观点。指出中国乡土社会实则是一种长老统治。

 

 

第十二章  血缘和地缘

血缘是指人和人的权利与义务,是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的。血缘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血缘是稳定的力量,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籍贯也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寄居于社区的边缘人物,常常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不被人信托。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是冲突和竞争。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拖欠着未了的人情;竞争性的商业是不能存在的,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基础的社会,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此为乡土社会所缺失。

【主要观点】

1段:阐述“血缘”的定义及其社会基础。

2段;论述生育和“血缘”社会的关系,生育是维持血缘社会稳定的一种方式。

3段:陈述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是没有理由的最佳的稳定社会的方式。

4段:论述地缘的本质,地缘只是血缘的投影。

5段:用外婆家的例子进一步表述,在乡土社会中地缘和血缘是合一的,本质上是一样的。

6段:阐述属人的繁殖无限性与土地资源有限性的客观矛盾表明,无论如何人都会发生流动。

7段:举例来说明,分离出去的个体往往仍然会在很多时候借助某种方式来否定空间的隔离,肯定血缘的固有联系。

8段:论述纯粹地缘的概念,及其无法在乡土社会中存在的现象。

9段:举例作者调查的实际例子和现象来证明乡土社会中一个外人是很难真正融入一个地域中,从而说明了形式上地缘,实质上血缘对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10段:继续陈述上一段的观点并引出下文,对“客边人”能担当特殊职业的原因的论述。

11段:用人情现象论述血缘社会中血缘关系对人的影响。

12段:继续举例来佐证血缘社会对人的影响。

13段:论述社会的发展导致商业发展和出现,传统的人情社会也随之解体。

14段:举例说明在乡土社会中商业是以何种形式展开的?

15段:回应第10段,阐述了“客边”人担当商业活动的媒介的例子,进一步突出血缘社会是一个非商业的商会。

16段:补充地缘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

17段:最后一段作出结论,血缘到定缘恰恰代表着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由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第十三章 名实的分离

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和长老权力之外,另有第四种权力,它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变迁发生在旧的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即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社会变动慢,长老权力就很有势力,变得快,长老权力随之缩小。新旧交替期,容易产生文化英雄,他们提出想法获得信任,时势造权力,费孝通管它叫时势权力。时势权力在安定的社会中最不发达,如果社会变迁的速率足够地慢,与世代交替的速率相等,代际之间不发生冲突,传统渐变,还是可以保持长老的权力。长老权力建立在教化作用上的,不容忍反对。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为注解,它维持长老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于是引起名实分离,虚伪成为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

【主要观点】

1段:提出本文论述主要论题。

2段:提出并解释第4种来自于社会变迁的权力。

3段: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并论述社会结构,自身并没有要变动的需要,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为的。

4段:在接上段的分析中,提出时势权力这一概念。

5段:用例子解释时势权力在现实中的几种具体表现情况。

6段:阐述并论述时势权利在安定的乡土社会中最不发达。

7段:进一步解释儒家孝道的本质,并以此论述社会变迁速率急缓的情况下,社会不需要时势权力。

8段:用英国革命的例子来论述社会层面上,一个领导阶层追到社会变迁的速率时候时,时势权利也就不会出现了。

9段:转回对乡土社会的分析,进一步论述了乡土社会中时势权力不出现的原因。

10段:紧接上一段阐述“反对”这个概念,在同意权利、横暴权力和时势权力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11段:论述“反对”在乡土社会长老权力中变为“注释”,而“注释”造就了名实分离。

  

 

第十四章  从欲望到需要

在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来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欲望是文化事实。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但是这种印合不是自觉的、计划的。社会变动的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这是理性的时代,知识成为时势权力

【主要观点】

1段:本段陈述观点,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里程碑,就是人们从欲望到需要。

2段: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并引出人类行为具有动机的观点。

3段:阐述欲望的含义和内涵。

4段:阐述人们依仗欲望所做之事的社会意义与自我解释之间的不同现象的观点。

5段。紧接上段事例,用吃饭的例子佐证上面的观点。

6段:分析上两段提出的现象,并解释由此一些学者得出的人人自私理论学说。

7段:阐述上面提到的“人人自私理论”适用于对乡土社会的分析。

8段:用事例分析,并非所有文化都适合于人的生存欲望。

9段:引用孙末楠的观点,来总结上面的现象。

10段: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再一次回到乡土社会论述中指出乡土社会,也满足孙末楠的观点,最终也证明了乡土社会留下的人们的说法,未必然是满足于人类生存欲望的,所以文化事实和生物事实在乡土社会中也就相合了。

11段:进一步用例子来说明,乡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看似达到某种其他欲望,但实际上还是满足自己主观生存的欲望,读到这里我们会有一个疑问,这样的口是心非似乎和前文所阐述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吃饭,拿吃饭有营养,当幌子一类的口是心非颇为相似。

12段:解释上一段提出的潜在疑问,并说明复杂变化的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人的计划和介入。

13段:接上一段说明复杂现代社会中人们介入文化的发展,用理性的需要代替了自主的欲望。

14段:最后总结观点,乡土社会,依靠自主的欲望和经验造就长老权力,而现代社会依靠理性的需要和知识造就了时势权力。而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也就是欲望到需要。

 

一、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作者在第一章《乡土本色》开篇一句就是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由此定下了本书的核心论断。以后的内容,无不是围绕着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这一特征来讲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传统社会,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的发展需要土地,所以人口就以土地为中心而聚集。而土地是不可能移动的。由此,就决定了乡土社会里,人口的流动必然是不频繁的。进一步说,依靠农业生存的人们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因此乡土社会就具有稳定性。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不像美国,实行的是机械化管理,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决定了传统的乡土社会,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家每户都能够自给自足,商品的交换与买卖就显得多余了。所以,在后面的内容里,作者依据乡土社会稳定性与独立性的特点,进一步论证得出,商业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难以得到充分发展。

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与独立性,其显著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生活在这个圈子里的人,互相都是熟悉的。一个家里有个什么婚丧嫁娶啊之类的,左邻右舍都是知道的,要做人情的。与此同时,生活在这个圈子里的人,他们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也是熟悉的。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对乡土社会的冲击,原先生活在乡土社会里的人有些会离开自己所熟知的乡土社会,进入到城市生活当中,因为他们对于城市环境的不熟悉,也许会做出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于是,进城的人们,就会被讥笑为土气,是乡下人

作者在第二章《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中,从乡土社会的层面来批驳推行文字下乡的人所持的认为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的观点,进而根据第一章所述的生活在乡土社会里的人,对于他们生活圈子里的人和事都是熟悉的这样一个论断,推导得到,在乡土社会里,很多时候,文字的使用有其局限性。我个人看来,《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与后面的内容联系并不十分密切。也许是作者插进去讲的一个关于乡土文化推广层面的个人抒怀。

 

二、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

很多人认为,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一个新的概念——“差序格局的提出,是一大创举,是对中国传统人伦关系的一种精妙的概括。作者在《差序格局》一章中,将中西方社会进行了对比。他将西洋社会的类型称为团体格局,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就像一捆捆扎起来的木柴;将中国乡土社会的类型称为差序格局,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像一个水波纹一样,按亲疏远近向外扩开一圈圈的社会圈子。这种差序格局中的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那样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作者把社会关系的这种一轮轮波纹之间的差序称为人伦。中国人讲究人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讲的是一种差等关系,这种种差等关系各自有它们应该遵守的规则。在这种差序格局里,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便是以人伦为基础的。当个人以自己为中心,推己及人,形成一圈圈的社会圈子时,这圈子是可大可小具有伸展性的。人们往往根据其实际需要而相应扩大或缩小其圈子的范围。正因如此,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概念是模糊的,小的时候父母子女是一个家,大的时候可以囊括伯叔等,甚至大至整个家族。但是无论这圈子如何伸展收缩都只局限于父系一方的范围内,这是中国传统父系社会的特点。

将焦点从人际关系转向社会群体上,我们会发现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族是一个很显耀的社群,在乡土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族从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庭也可以等于家族。它不但承担生育的功能,而且也担负着政治、经济、宗教等其它社会功能。

 

三、乡土社会的秩序维持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这里的礼,并非所谓的文明慈善善良等等,而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对的。而在乡土社会里,这些礼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认为是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遗留下来的,人们已经惯于遵守的并被认为是对的一些传统。礼的推行并不依靠暴力和权力而是依靠教化。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因此,在一个变迁的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而作者一开始就已经说了,乡土社会相对来说是静止的,变迁很慢,这也就为礼治提供了存在的温床,并且生生不息。

乡土社会自有自身的一套礼治秩序。长期的教化把外在的规则转化为了人们内在的习惯,人们遇到问题,习惯于从传统道德中寻求解决的途径,而非是法律。而在传统乡土社会里,人们是本能地抗拒打官司,以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的。这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不可理喻的,甚至会认为乡土社会里的人简直是野蛮,抗拒现代文明。但是,作者在这里给我们阐释了这样一种无讼的观念存在的合理性。在乡土社会里,必有一些人和事不容于传统道德,但是随着新的司法制度的推行下乡,这些本来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和事却从此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他们可以不服于乡间的调节而诉诸于法律。这个时候,法律制度就成了包庇这些败类的保护伞了,这与乡土社会是格格不入的。最后,作者的结论是,要推行司法下乡,务必要使民众做好思想和心理上的接受与准备。

 

四、乡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政治权力

在《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名实分离》和《从欲望到需要》这四章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四种权力类型,它们分别是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和时势权力。横暴权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专制,”“独裁等,它体现的是权力的压迫强制性。这里,我们可以将传统社会里的皇权理解为是横暴权力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同意权力,我们不妨认为它体现了权力的妥协性。从社会分工的层面上来说,人们共有着应有的权力和应尽的义务,但是,别人的权力对于我来说就是应尽的义务。这就存在着矛盾。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分工的平衡必须得以维系下去,就要有权力做保障,同意权力就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维系社会分工的平衡所做出的相互妥协。中国的乡土社会并非是一个富于抵抗性的组织,于是就容易成为皇权的发祥地;另一方面来说,横暴权力的发生需要经济基础,而农业的帝国是虚弱的,没有办法为皇权的继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经济基础。似乎这个时候,就应该是同

意权力发生作用的时候了,但是,同意权力是在社会分工越发达的情况下才会越扩大,而传统的乡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社会分工并不发达。于是,传统社会的统治者们为了皇权的维持,在天高皇帝远的乡土社会里,采取了无为政治的统治法方法。这里所说的无为政治,是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在乡土社会内部,人们认为这是长老统治。这里就涉及到了第三种权力——长老权力。长老权力,我们也可称之为是教化权力,顾名思义,它是通过教化人们而得以实现对乡土社会的统治的。这里就和我们前面所说的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发生了联系。长老往往由年龄长的人来担任。因为在乡土社会中,年轻人是循着年长人的足迹一步步地向前走的,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可行的办法是询问年长的人。年长的人在诠释传统,在教化晚辈方面具有无可非议的资格和权力。而平时生活中产生的一些纠纷,一般也是由长老作为权威的评判者。德高望重的长老们,就是礼的象征,是正确的行为范式,是道德标准。乡土社会注重礼治,注重传统,相对稳定,变迁不快,这也为长老权力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

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这是在社会变迁较快,传统难以适应社会变迁时产生的一种类型,乡土社会变迁十分缓慢,时势权力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并不是那么显眼。

 

五、关于《血缘与地缘》一章的一些理解与思考

费先生在这一章里,阐述了血缘社会的实质以及血缘社会与地缘社会的关系和区别,最后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的转变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历史的转变。

乡土社会因为它的相对静止性,因此,极易因为血缘结合而形成血缘社会。实际上,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就了它的相对独立性和静止性,或者,我们可以说是稳定性;另一方面,血缘结合加固了这种稳定性。而作者对于地缘的解释,虽在文中没有明确指出,我的理解是,乡土社会尽管稳定,但还是会流动的,人口会增长,而土地不见得会增长,于是,人口就发生了迁移——为了寻求可供开垦的更多的土地。这些人群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与其它的一些原本陌生的,从别的地方迁移来的人住在一块,从陌生到熟悉,于是,就形成了地缘结合。就好像现在的唐人街一样。但是,作者指出,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实际上不过是血缘的投影,因为稳定的社会鲜少有人口的流动。这些人因为血缘结合,然后又形成了地缘结合。再说道上面我举的唐人街的例子。实际上,虽然对于唐人街里的人们来说,他们没有实质上的学院关系,原先也是互不认识的,但是,在更深层次地推进之后,他们都是炎黄子孙,身上留着华夏民族的血液。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地缘不过是血缘的延伸。

关于血缘与地缘的分离,这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是相当困难的。外地人总会多多少少受到本地宗族人的排挤,这是很常见的事情。

作者在这一章里还讲到里关于乡土社会里商业的发展问题。因为传统的乡土社会主要是依赖于血缘关系而结合的,所以相互之间,一般都是熟悉的。中国有句老话叫亲兄弟还明算账。话虽说得轻松,但实际上是很难讲得清的,这其中涉及到血缘、亲情、人伦道德等诸多方面。而乡土社会里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比如我表姐上大学的时候,我妈妈包了一个红包给她,而等到我上大学时,我姑姑也包了一个红包给我。这样的交易很具有局限性,普通的情形就是在血缘之外建立商业基础。对于我来说,你是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这样,我们之间的贸易往来就会显得轻松简单许多,没有了人情的负累,帐也很好算清。而我们说,乡土社会的变迁不快,外乡人想要融入一个乡土社会中也不容易,人跟人之间都相互熟知,这样的环境下,商业的发展缓慢也就不足为奇了。

《乡土中国》复习概述.pdf

《乡土中国》复习概述.doc


站群导航
  公司名称:罗湖区高勇名师工作室   详细地址: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    联系电话: 13691989055 
邮箱:gaoyong8899@163.com   业务QQ:383610293   微信号: 13691989055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