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修性必修下)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拟行路难》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大意,梳理诗歌情感起伏变化。 2.学会用知人论世去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难点】体会诗人门阀制度下,命运不公的愁苦心情。 【学习流程】 导入: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赞美李白的诗作既有庾开府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参军作品那种俊逸之风。注: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把李白的作品和魏晋南北朝时的庾信;鲍照”相提并论,可见,鲍照诗坛独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一)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鲍照(约414一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用,终生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二)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士族(大家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三)解题 “行路难”是汉乐府旧题,主要是用来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感情的。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即学习模仿《行路难》写的乐府诗。其四,鲍照《拟行路难》共18首,此诗是第四首。 二、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三、阅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全诗的情感基调(诗眼)是什么?愁 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补充介绍) 作者如何表现愁? (二)赏析理解 (1)第一二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借物起兴手法。诗人信手拈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遭际,是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惊疑的气势。这是古代的血统论。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2)第三句“人生亦有命”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呐喊,而是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这里表面上是认命了,实际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第四句“安能行叹复坐愁?”:看似说不应当发愁,应该自我宽解,心胸开阔,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3)第五、六句“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诗人想要通过酌酒来排遣自己愁绪,宽慰自己,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透露出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 (4)第七、八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跳蹋不敢言。“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躅”克制住了。这句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人生亦有命”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小结】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结合全诗,想象勾画诗人形象,说一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不平之气(以水起兴) 认命——不认命——认命 宽慰克制(人生有命) | | | 悲愤难抑(酌酒歌难) 抨击 悲愤 无奈 矛盾痛苦(岂无感不敢言) 作者情感由“屈从”到“不平”再到“认命”到“借酒浇愁,唱歌断愁”再到“无可奈何”。整首诗塑造了一位满怀郁结,举杯消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又悲怆难抑的诗人形象。
★比较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受到了《拟行路难》的影响。分析这两首诗最后两句所抒发感情的不同。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是李白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所写。 答案:李诗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鲍诗表达了诗人忍气吞声、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愤懑之情。(魏晋的门阀制度压制人才,唐代开明的思想和繁盛让人充满希望。) 【总结】: 个人与时代: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视频《青春的可能》五四演讲青年与时代双向奔赴。 【课后作业】 (一)情景默写 1.《拟行路难(其四)》中鲍照借用“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来表达心中难言的悲慨。 2.《拟行路难(其四)》中,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的句子是“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3.《拟行路难(其四)》中“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两句,以宿命论观点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来宽慰自己,并渴望借此从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二)收集整理(札记) 个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思考: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如:(依据学生所说整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王勃《滕王阁序》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宋之问《送杜审言》 (三)体悟人生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但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反观自我,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一片蓝天,我们将怎样选择人生? 请以《我的人生我做主》为题写一段150左右的短文,发表人生宜言。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背诵及默写诗歌。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通过与李白《行路难》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4)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带着兴趣走入诗歌课堂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开头四句是这样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李白的才情固然跟他的天赋、游历密不可分,但也离不开前辈诗人的滋养。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能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鲍照正是李白的“巨人的肩膀”,他对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影响非常之大。李白对鲍照也推崇备至,他认为和鲍照相交是“结交凤与麟”。在他的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鲍照者,何许人也!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二、预习扫描 (1)生平:鲍照(约415-470),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鲍照家世贫贱,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命为国侍郎。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浚的侍郎。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任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后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他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 (2)代表作:《拟行路难》(十八首),《梅花落》。 (3)创作背景: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制度盛行的时期。“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侍郎、参军等一类小官,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的遭遇就是如此。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但是这样的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寥寥几句。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难怪钟嵘为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一)诵读,秀出你的声音 (二)默写,秀出你的速记能力(默写本) (三)再读,秀出你的理解(请逐行把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诗的内容)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四)思考——秀出你的感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明确:愁。行叹坐愁—借酒消愁—悲歌断愁—吞声咽愁 2、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比兴。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不同方向,人的遭遇是被门第的贵贱决定的。有才能的庶族只能处于低位,处处受人压抑。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就是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际。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4、试分析第七八句的感情。 明确:慷慨激昂却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精神上的矛盾痛苦,忍辱负重。 5、小结:不平之鸣,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四、牛刀小试——悲愤各有因 1、比较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和鲍照的《拟行路难》,完成下列表格。
2、思考: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是才华抱负无法施展,李白大声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照却“吞声踯躅不敢言”,请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原因。 明确: (1)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全社会形成的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能令懦者勇、弱者壮。李白的诗歌中也总会出现愁绪,但是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盛唐气象(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感情丰沛、形象鲜明、思想深沉含蓄,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虽才华横溢,又献诗言志,却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最后死于战乱。 (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 李白处世自信,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终无果,但仍乐观面世;鲍照则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 五、全课小结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作业布置 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示例: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古诗词诵读《客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杜甫此诗的风格 2.了解诗人闲居生活的特点 重点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 课 型:新授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背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1. 古代著名诗人都有自己的诗歌风格,比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杜牧的含蓄绰约等,他们的绝大部分诗歌都表现出这种风格。那么,有没有他们自己风格之外的作品?试举例说明。 示例: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他也写过婉约词,比如他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客至》是不是也是这种风格呢? 2. 写作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严武等友人帮助下,于成都西郊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时期他也写了不少的闲适诗。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 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 二、读 1. 播放多媒体朗诵。 2. 注意读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sūn市远无兼味,樽zūn酒家贫只旧醅pēi。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3. 指名朗读: 解释诗歌中的关键字词。 舍:指家。但见:只见。此句意为平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能与之相亲。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市远:离市集远。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无兼味,谦言菜少。樽:酒器。旧醅:隔年的陈酒。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余杯:余下来的酒。 4.请用散文化的语言疏通全诗。 草堂的南北绿水缭绕、春意荡漾,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只是为了你的到来,我家草门首次打开。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境贫寒只有陈酒浊酒招待。如肯与邻家老翁举杯一起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5.全班齐读。 三、赏 1.赏客至之景 (1)诗歌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颔联的写景角度有何变化? 参考: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群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2)诗人为什么选择“群鸥”作为意象? 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2.悟客至之情 (1)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表达情感? 喜;寓情于景、细节描写。 诗人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2)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 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 (3)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4)“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 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3.诗歌总结 (1)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2)全诗四联,诗人的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孤独——欣喜——融洽——兴奋。 (3)诗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沉郁顿挫风格确实不大一样。 四、议 刘克庄说此诗是戏效元白体,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不同意。杜甫自不可能飞跃时空去戏效他后代的元白体。 同意:这是从风格角度反讲的。简而言之,元白体就是指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馀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足当“戏效元白体”之评。 五、拓 比较阅读杜甫的《宾至》,思考:诗人为什么分别用“客”“宾”为标题? 宾 至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课时 一、黄庭坚 见课文注释2 “苏门四学士”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不过“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而专以纤丽婉约见长。 苏门六君子即苏门四学士和李方叔、陈师道的合称。 拟“江西诗派” 二、串讲诗歌 1、创作背景 课文注释1 2、内容 这是黄庭坚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写他的公余生活,在即景抒情中倾诉了他的适意和苦闷。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首联以寻常笔法,写得平坦,从登阁的时间和心境写起。傍晚时分干完一天的公务,似有无限快意,登临快阁自然合情合理,但也从中隐隐露出厌倦官务的情绪。诗人在阁上徘徊瞻眺、消遥自在的生动情态宛然可见。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颔联,从人、境相融,进而写心、境意会。诗人在快阁上,放眼眺望远山无数;居高临下,见清江一道,描绘出一副令人陶醉的深秋晚晴图。这两句分别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及谢眺“澄江静如练”(谢朓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脱化而来,写得精粹洗练,意境逼真,动静映照,开阖变化,于写景中分明可见作者坦荡的胸襟。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颈联,诗人的思绪从对阁外之景的遐想中回到现实,写出诗人一副兀傲的意态。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尾联写诗人面对澄江秋月的无限美景,弃官归隐之心油然而生。 本是诗在用典、炼字方面颇见功夫。“天远大”、“月分明”,点活了眼前景,写出了胸中境。“朱弦”“青眼”,不仅用事贴切,而且善敷色彩;“快阁东西”中的“东西”,写其徘徊瞻眺,“倚晚晴”的“倚”,写其逍遥自得,用寻常字面,意态宛然可见。五六句属对严整,意思流贯,把七言歌行的手法运用到律诗中,气势流转,谋篇布局颇见章法。 三、延伸阅读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体味诗人思想感情。 2.掌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陆游创作的风格和特点。 3.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 由诗歌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2.在课堂笔记上誊抄原文,用有色笔批注阅读。 3.写一篇不少于50字的读后感(文学短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点评本首诗歌: (1)这首诗“写了什么(诗歌中选择的意象及其与情感的联系等)”。 (2)这首诗 “怎么写的(思路、手法或者语言风格)”。 (3)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我们既可以写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情感、观点,又可以写下我们读者阅读后获得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开学之初学过一首词,叫《鹊桥仙》,大家记得吗?它的作者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观深情款款的婉约词收割了一大波粉丝,其中有一位女粉丝,她是宋神宗时的宰相唐介的孙女。她痴迷秦观的词,在分娩前的晚上,她甚至梦见了秦观,因秦观字少游,她便与丈夫商量,给儿子取名游,字务观。这就是陆游名字的来由。 一句话评价:在你印象中,陆游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他的诗文更多的是直白的表达激愤的情绪,今天这首如何? 二、学习目标 三、知人论世 “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爵齿,或流涕痛哭……会秦丞相桧用事,变恢复为和戎……志士仁人抱愤入地者可胜数哉!”——陆游 《跋傅给事帖》 四、初读疏通 1.指读(纠正字的读音。) 2.批注展示——生、师对前面批注讲解的内容进行点评与补充。 五、品读赏析 1.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颔联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仅仅在于刻画春光吗? 这两句不仅刻画春光。 “一夜” 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陆游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反衬了诗人落寞的情怀,显得含蓄深蕴,与全诗表达的感情一致。 2. 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颔联表面上写尽江南春景的明媚,但用意还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表面上写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 ②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闲居无聊,不想沾染京都官场的恶浊,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 六、研读探究 1.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回答《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所选意象及情感表现重点上的差异。 从意象上看《临安春雨初霁》中纱、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矮纸、晴窗、细乳、茶、素衣等意象给人以清新闲淡的感觉,而《书愤》中中原、山、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衰鬓等这些有气势力度的意象给人以壮阔沉郁的感觉。《临安春雨初霁》意象以实为主,叙述现在;《书愤》意象以虚为主,回忆过去。情感上都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情,但前者悲伤,后者愤懑。 《书愤》如乔峰之降龙十八掌,虎虎生风,飞沙走石,气势逼人;《临安春雨初霁》则如张三丰之太极,看似行云流水,貌似平静柔软,却是暗流汹涌,不可阻挡。相比之下,后诗更催人泪下 2. 刘小川在《品中国文人》一书中这样评价陆游:“读陆游,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活得非常较真的人……当然不是去一味计较个人私利。”回顾所读的有关陆游的文字,谈谈你对刘小川这段话的理解。 七、回顾总结 1.《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乐景写哀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对明艳春光的描绘以及无聊的生活的叙述,表现出诗人心中蕴含的无限愁绪。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时,诗人却只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这与诗人心中的壮志形成了明显反差,因此全诗充满结肠难解的郁郁愁情,表达了诗人的牢骚与感伤。 2. 理解性默写。 陆游毕竟是陆游,他不会永久地停留在“闲”“戏”之上的。不久后他在严州任上,仍坚持抗金,并且付诸行动,他的绵绵“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发展成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疾风暴雨。 陆游,站成了高高耸立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上的一座爱国主义情怀的丰碑。 八、作业 1.背诵《临安春雨初霁》、《书愤》。 2.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人物的了解。
【学习札记】
微课:《登快阁》微课(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