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上)第三单元任务:聚焦一点 叙议结合——“文学短评”写作指导一、课前积累 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清)毛先舒《古今词论引》 二、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明确文学短评的文体特征,掌握文学短评的写作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形象特点、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角度评价文学作品。 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掌握文学短评的写作方法,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真题导入 2023年新高考1卷现代文阅读(陈村《给儿子》)第9题: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甲组答案示例:(1)本文采用时空重叠的交错叙事,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以此旅行。(2)实际上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3)交叠未来与回忆,指向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过程,并期待儿子也能从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1)河流是文章最重要的抒情意象之一。(2)表现在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3)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思考:仔细阅读题目和参考答案,想一想答案组织语言的?由此可以看出文学短评有怎样的特点? 甲组:(1)(2)小点结合文本具体阐释“未来”“回忆”的内容,(3)小点从“成长”主题的角度,分析时空重叠叙事的原因。乙组:(1)(2)小点指出“河流"是意象,以及在文中的具体表现,(3)小点分析“河流”作为意象的内涵。 文学短评的特点: (1)深刻性:(时空重叠、意象都是文学鉴赏的理论术语) (2)集中性:围绕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展开 (3)结合性:引述原文,加以分析,叙议结合 四、合作交流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文本一:山路崎岖,气候寒冷,坐在马车上的行客经过长途颠簸,困顿已极。文微信他将头探出车窗外,焦急张望,想着能立刻找到一处落脚之地,安顿歇息。终于,在白云缭绕中,隐隐约约出现了几间茅屋。他顿时精神一振,催促车夫快些赶路,准备到那户人家借宿一晚。马车加速前行不久却又忽然缓缓停住。原来车上行客被山道旁一处枫树林吸引,禁不住下车来驻足观赏。他爱这傍晚时分的枫林,赞叹霜后的枫叶比春天二月的花朵还要鲜艳。 文本二: 诗题为“山行”,却不是写羁旅之愁,而是写枫叶之美。上山之远深秋之寒、石径之斜,突出山行之难;“白云深处”烘托山之高,将山行之难再加渲染,旅客之疲倦,亦可想而知。故“有人家”之于山中行客,实为莫大惊喜,歇息之处在望,理当快马加鞭。然“停车”句突然转折,至此方悟前文皆为铺垫。非山行之艰辛无以见投宿之心切,非投宿之心切无以见停车之意外,非停车之意外无以见枫林之可爱,前三句一意盘旋,结句笔力稍弱,则气势顿泄。然“霜叶红于二月花”七字一出,为秋叶勾魂,令春花失色,可谓别开生面,遂成千古名句。 文本三:山行是一段诗意的旅行。赏枫并不是诗人旅程的目的,而是源于美丽的邂逅。替诗人洗去一路风尘,卸下满身疲惫的,不是歇息之处的一杯热茶、顿饱饭和一场安眠,而是旅途中不期而遇的风景。 谁说叶子只能是花朵的配角?谁说憔悴只能是叶子的宿命?枫叶告诉我们,在绿与黄之外,叶子还存在第三种颜色一这是专属于枫叶的红。不是桃花的娇艳,不是海棠的妩媚,这红色没有享受春日的温暖和春雨的滋润,遭遇的只有秋风的冷酷和秋霜的侵蚀,却有不输晚霞的绚烂光彩,不输烈火的炽热激情,足以照亮一双迷茫的眼,足以点燃一颗寂寞的心。 人生天地间,过往皆行客。我们奔波忙碌,为劳累的身躯寻找一处居所同时也不要忘了为流浪的灵魂开辟一寸土壤。这土壤无须肥沃,能长出一颗树即可;这树也无须开花,满树的红叶,抵得过一座灿烂的花园。
【小组讨论】 1. 文学短评要求叙议结合,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这就要求有对文本进行复述的能力。本单元所选篇目均为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复述不能微简单地直接引用,想一想文本一是如何对原诗进行创造性复述的? 2. 文学短评要求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这与读后感有相似之处,结合文本二和文本三,比较文学短评和读后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以文本二为例,具体分析文本二是如何体现了文学短评的三个特点
【课堂展示】 1.想一想文本一是如何对原诗进行创造性复述的? (1)增加细节:如旅客乘车赶路过程中的张望动作、焦急神态等。 (2)合理想象:不将一二句看成单纯写景,而由山路难行、望见人家想象旅客的急于投宿心理。(3)定向叙述:增加细节、合理想象都是为了突出枫叶之美、吸引力之强。 “诗无达诂”,由于诗歌语言的往往伴随着很多省略,由此形成的内容空白,允许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作出个性化解读。 2.结合文本二和文本三,比较文学短评和读后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在阅读文本后写作,都包含文本内容的复述,都要从作品出发谈认识。 不同点: (1)文学短评对作品的认识限定在文学艺术范畴,理论性更强,读后感可以超出文学艺术范畴,自由度更高。(2)文学短评重“评”,属聚合性思维,读后感重“感”,属发散性思维。文本二从艺术手法角度,重点分析了铺垫手法如何突出诗歌主题。 文本三从诗歌内容山中旅行遇见枫叶的经历,联想到现实生活,谈对美的认识以及人生追求的意义。 3.以文本二为例,具体分析文本二是如何体现了文学短评的三。 (1)深刻性:揭示山行之难与枫叶之美的内在联系。 (2)集中性:围绕“枫叶之美”,分析表现主题的手法。 (3)结合性:将“山路难行”和“投宿心切”的描述与铺垫艺术手法分析紧密结合。
【小试牛刀】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以“试论《夜雪》的侧面描写艺术”为题,写-段文学短评,200字左右。 夜雪①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①此诗作于诗人谪居九江之时。 提示:侧面描写,即间接地对表现对象展开描绘。正面、侧面是相对的概念,例如,如果表现对象是人,则写景为侧面;如果表现对象是景,则写人位侧面。《夜雪》一诗,何为正面?何为侧面?想一想,女微 诗人为什么要运用侧面描写手法?侧面描写几个角度?各个角意洞作文的逻辑顺序是什么? “试论《夜雪》的侧面描写艺术” 白居易《夜雪》一诗,写深夜之雪,纯从虚处着笔,堪称侧面描写艺术之典范(总起)。盖夜深之时,人已就寝,身处卧室之内,室外之雪既不可见,亦不可闻,无从正面绘雪之声色,则以人之感觉为文微信公侧面而写之(分析采用侧面描写手法的原因)。“衾枕冷”,触觉之侧面也,雪落天冷,故虽有衾枕,不足御寒。“窗户明”,视觉之侧面也,雪可反光,耀眼生辉,故窗户通明,暗夜如昼。“知雪重”,心觉之侧面也身已冷矣,目已明矣,故思之而悟,雪已重矣;“折竹声”,听觉之侧面文也,雪落竹上,愈积愈厚,故不堪重负,至于摧折。(从四个角度具体分析侧面描写的表现) 说明:第二段对能力要求较高,对学生要求写出第一段的大意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以“无限追问意,一片伤春心”为题,写一段文学短评,200字左右。 清平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转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①寂寞:寂静。②行路:走过的道路。③凭借.④蔷薇:花名,开时连春接夏。 提示:伤春,即伤春之逝。“追问”是内容,“伤春”是主旨,“追问”与“伤春”,即内容与主旨的关系。想一想,原词可分为几层追问?问谁?问什么?回答是什么?追问如何表现了“伤春”之主旨? 无限追问意,一片伤春心 此词题旨为伤春之逝,以反复追问,层层渲染(总起)。起首无端自问,感慨遥深:当众芳凋零,词人不禁疑惑,春之踪迹何在?于是放眼四觅,但见一片寂静,春去了无痕。词人怅惘之余,又问旁人,由“若”字可知,纵一问再问,旁人亦不知。唯冀幸万一,祈求知情者能将春天唤回,与之同留。然词人亦觉希望渺茫,故下片云“春无踪迹谁知”。此《作文微信番之问,盖词人犹不甘心,明知故问,转而问鸟。黄鹂虽有回应,惜乎鸟语难解,且趁风飞远,掠过蔷薇。实则黄鹂之百转,蔷薇之盛开,皆是夏日风物,时光不能倒流,则春日之逝,遂成定论(分析三层追问)o从问己,到问人,再到问鸟,皆无果而终。每发一问,失落更增一层,则伤春之心,愈转愈深,而终无直语道破,故通体空灵,婉曲有致(总结)
【课堂小结】 文学短评:(1)深刻性(鉴赏理论);(2)集中性(聚焦一点);(3)结合性(叙议结合) 文学短评不同于读后感
五、实战演练 单元写作任务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用白描呈现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下水作文微信文微的文学短评。请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 【写作提示】 写文学短评,在深入研读本单元诗词的基础上,首先要调动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储备,从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选准一点,做到小切口、深挖掘。文学短评本质上属议论文体,可参考议论文结构,文章主体最常见的是并列式分论点,便于初学者尝试。注意展开论证时的叙议结合,接近于举例文微信论证,即以选定篇目作为语言材料事例,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定向叙述和分析。如果想要写出深度,也对将两首或几首诗进行对比分析。语言可适当模仿浅易文言文,以期与古诗词风格相近。动笔之前,可适当收集一些相关作品的精彩点评,以供参考。 附1:评价标准
附2:文学短评与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