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阅读写作 >>整本书阅读 >> 202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202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和“学术论著专题研讨”两个任务群中都明确提出了阅读学术论著的要求。 阅读学术著作与阅读以往长篇的叙事类文体不同,它除了具有一般整本书阅读的共性之外,还在培养学生逻辑能力,理性精神和学术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中的《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的一部学术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第一次读这样专业性比较强,话题又比较生僻的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高一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但对真正意义的学术著作并未涉猎。学术著作理论性比较强,读起来不如文学作品生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障碍,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 基于学情和教学现状,建议高一语文老师在《乡土中国》阅读指导教学中与学生共读共赏,走进和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工作。

【学习目标】

1.略读文本,筛选关键词,概括每段大意,梳理全文基本思路。

2.精读文本,理解核心概念、重点观点,分析语言特色。

3.研读文本,联系现实探究文本的文化价值。

【相关知识】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二、写作背景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关系;这种“熟悉”再联结血缘和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和“差序格局”,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经验性社会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三、写作目的

《乡土中国》成书缘由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说,他是想借“乡村社会学”这个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四、写作特点

1.文章中多次运用比喻。如在《无讼》一篇中,用足球比赛这个比喻来说明礼治秩序的性质;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将西洋社会的团体社会格局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将中国的差序格局则比喻为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来的波纹。这些比喻都是形象而具体的,是对抽象概念的很好说明。

2.大量举实例,用以加强说明效果。如《差序格局》一篇中列举苏州人家后门的河,在《礼治秩序》中提到抗战时期自己的孩子牙根上生“假牙”哭啼不停又找不到医生而请教房东老太太,在《无讼》一篇中提及的自己作为教书先生而被请参加乡村里的调解集会以及因抽大烟父子闹矛盾的案子等。这些真实的事例就会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并加强了说明效果,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3.善于引用历史文献和故事。如: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多次引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大学》里的话;《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引用的《论语》中孔子及弟子司马牛、孟武伯问“仁”的事,子张与孔子的对话;《礼治秩序》中颜渊问“仁”的对话等。从这些引用中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同时也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渊博的学识。

4.大量进行中西对比。如:《差序格局》一篇中用波纹与柴的不同比喻来对比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家族》一篇中用中西方家庭的对比,来说明团体性的社群与事业社群,点明中国乡土社会的又一特点。

5.注意各篇的先后联系。如《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与《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四种权力的相互联系,这就使得整部著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乡土中国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给读者以清晰的框架感。

【任务设计】

任务一:阅读浏览全书,摘抄出各篇的论点句,概括每篇主旨,思考各章节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

[示例] 1篇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2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3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3篇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前3篇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基础。

任务二: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篇的行文结构。梳理作者的观点,深挖个人阅读的兴趣点,联系现实生活,补充认知和观感。(准备演讲)

方法指引:快速浏览、翻阅全书或者整篇文章,对其内容的组织得出一个初步的印象。抓住全书的核心观点,区别全书各部分的主次关系,弄清全书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将核心要素处理为中央图标,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将其他部分内容串联起来。 再总览一下全书或整篇文章,看看各章节标题、关键概念、核心观点是不是都已经列入思维导图,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不是需要修订。

示例1: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论证思路

《乡土本色》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熟人社会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从黏着土地、不流动、熟悉三个方面讨论乡土社会特点。

《文字下乡》

从空间阻隔角度而言,面对面社会不需要文字。

特殊语言

辨析的问题;讨论文字传情达意的功能;乡土是面对面的社群不需要文字。

《再论文字下乡》

从时间阻隔角度而言,生活定型,不需要文字。

空间阻隔
时间阻隔

从时间角度讨论文字的必要性;从乡土社会的生活特定——定型不变角度讨论文字的不必要性。

 

示例2

 1698474933702963.jpg

 

任务三:思辨探究,《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内容,是费孝通先生基于自己开设的“乡村社会学”的授课讲义整理编撰而成的,这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总结出来的基层社会的逻辑。关于这本书的阅读可以有几个问题应该值得提出来我们共同思考一下:

1、我们为什么要读《乡土中国》?

2、我们如何去读《乡土中国》?

3、我们目前的社会还是“乡土”中国吗?

4、你觉得《乡土中国》书中那个章节或内容是你现实生活中感触最深刻的?

5、“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在其中有什么启示?

6、阅读《乡土中国》与我们个人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有什么现实意义?

………

任务四:学写心得式读书笔记。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针对原文的某些论点进行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读书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如:以《“乡土中国”的今天》为题,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或自己做过的调查,分析“乡土中国”在当今中国变迁,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创建微信群,共享所有文章

[提示] 写作时既要联系社会现实,结合思想观念、经济模式等去阐述“乡土中国”在现代社会的留存与变化,也要对相应的文化内涵进行辩证性分析。要学会理论联系现实,可以关注热点新闻、影视作品等,进而分析其中隐含的有关“乡土社会”的思想。

“乡土中国”的今天

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这本费老的《乡土中国》,读罢,感触颇深。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

这里将分开阐述关于“土”的思考,“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诚然,当今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关于乡土习惯与现代社会。“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的着多说吗?”这类话是我们形成的乡土习惯,但它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

信任,而现代社会口说无凭,还要签个字,画押,形成法律。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我想这点体现得很明显,当我们走出那片乡土来到北京这个大城市的时候,我们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我们会爽快地答应别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说好了这样却没有照办,不明白为什么不怎么熟悉还要满脸堆笑,因而我们会受骗,会受伤,会被别人说成傻,可是,真的是傻吗,只不过我们的乡土习惯已经不适应这个现代社会罢了。

时间的流逝总是在不停记录历史的进程,越过世纪的门槛,回首总结上个百年的中国社会学发展,总会有许多名字让人铭刻在心。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代学人的典范,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为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倾其一生心力,可谓著作等身,学问深厚;而其代表作《乡土中国》更是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后辈学人,引领探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质,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阅读方式】

如何阅读《乡土中国》

一、精读与略读、浏览相结合。

    对不同的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重要章节要精读,多读几遍,比如《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家族》《礼俗秩序》《无为政治》等,在阅读中提取关键词,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文本思路,理解内容大意。

  其他章节可以略读或浏览,可以利用《重刊序言》、《后记》、目录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大致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体例。

 浏览学界对《乡土中国》的相关评论,可以帮助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与学术价值,但一定注意把握好“度”,不必求之过深,更不能“钻牛角尖”。

二、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阅读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收效甚微。可以边阅读边思考。建议自己手动画出每章节的导图来。

三、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中学生阅读《乡土中国》不是为了研究社会学,而是作为语文学习的材料阅读的。这就需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及时用笔记录下来。

四、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读书与实践的关系。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从阅读中汲取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能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有更多的思考。

 阅读《乡土中国》,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将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利用假期可以依托家乡开展社会调查和走访活动,更深入了解“乡土”的气息。

 

延申阅读推荐

《边城》 (沈从文)  《茶馆》 (老舍)       《平凡世界》(路遥)     《白鹿原》(陈忠实)

《阿Q正传》(鲁迅)  《小二黑结婚》(赵树理)  《故乡》(鲁迅)         《白洋淀纪事》(孙犁)

《祝福》(鲁迅)      《创业史》(柳青)         《家》(巴金)           《秦腔》(贾平凹)

《红楼梦》(曹雪芹)  《活着》(余华)           《美国人的性格》(费孝通)《论语》(孔子)

 

教学反思

1、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开学初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从作家风格、写作习惯、文本逻辑、各章重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并在日清单中列出每周阅读内容,以一周2-5章的内容量进行回读,并让学生及时反馈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以便使阅读课的指导更有针对性。

2、开展阅读交流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每个同学梳理的基础上,小组代表发言总结,相信同学们可以有所思考,甚至有部分同学思考还比较深刻。

3、用以考促读的方式来“强制”学生把书读完,读通,读懂。因为对于这本书,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很低,也提不出什么特别好的问题,那就只能用设计问题的方式来倒逼学生走进文本。办法虽然功利了一些,但还是很有效果的。

4、延申阅读很重要,老师适当推荐一批书籍,深入开展。《乡土中国》的阅读效果不只是读完这本书,而是借此能够引起同学们的思考,明确作为一名高中生应该具备的阅读素养。

 


2023《乡土中国》阅读指导.pdf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docx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课件.pptx

乡土中国每章概括.pdf

乡土中国导读.ppt

乡土人间,百年中国——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pdf

《乡土中国》.pptx

费孝通《乡土中国》导引 2020年10月11日.pdf

《乡土中国》各章节思维导图.docx

《乡土中国》复习概述.doc


 

 

 

 

 



站群导航
  公司名称:罗湖区高勇名师工作室   详细地址: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中部    联系电话: 13691989055 
邮箱:gaoyong8899@163.com   业务QQ:383610293   微信号: 13691989055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