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二 语文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亲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已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 B.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 C.尽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人所具有的人性,但成为“仁人君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所做的种种抉择有道德因素的参与,这会改变命运的走向,由此可以看出《易经》对命运的理解不完全是盲目的。 B.后期儒家认为“命”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这和孔子对“命”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 C.冯友兰认为,“知命”的人当仁不让地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这样行事就永远不会失败 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穷通皆有定。(曹雪芹《红楼梦》)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周人对天命理解的不同之处。(4分) 5.学校准备举行以“学习和人生的态度”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如果你将登台演讲,请根据两则材料列出几条发言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① 列夫·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刷地红起来,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本想不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自从上次他们谈话时她发了脾气又道了歉以后,聂赫留朵夫还没有见到过她。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而且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他告诉她他将去彼得堡,并且把装着他从巴诺伏带来的照片的信封交给她。她默默地接过信封,把它插在围裙里。 “您在这儿好吗?”聂赫留朵夫问。 “没什么,挺好。”她说。 “我很替您高兴。总比那边好一些。” “‘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 “那边就是牢里。”聂赫留朵夫赶快回答。 “好什么呀?”她问。 “我想这里的人好些,不像那边的人。” “那边好人多得很。”她说。 “明肖夫母子的事我奔走过了,但愿他们能得到释放。”聂赫留朵夫说。 “但愿上帝保佑,那老太婆人真好。”她说,接着微微一笑。 “我今天要上彼得堡去。您的案子很快就会受理。我希望能撤销原判。” “撤销也好,不撤销也好,如今对我都一样。”她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您都一样,不过对我来说,您无罪释放也好,不释放也好,倒真的都一样。不管情况怎样,我都将照我说过的话去做。”他坚决地说。 她抬起头来。她那双斜睨的黑眼睛又象瞅着他的脸,又象瞅着别的地方。她整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采。不过她嘴里所说的同她眼睛所说的截然不同。 “您何必说这种话呢!”她说。 “我说这话是要让您明白我的心意。” “这事您已经说够了,用不着再说了。”她好容易忍住笑说。 病房里不知怎的喧闹起来。传来孩子的哭声。 “他们好象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 “好吧,那么再见了。”他说。 她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竭力掩饰她的得意神气,沿着走廊的长地毯快步走去。 “她身上起了什么变化?她在想些什么?她有什么感受?她是要考验我,还是真的不能原谅我?她是没法把她的思想和感受说出来,还是不愿说?她的心肠变软了,还是怀恨在心?”聂赫留朵夫问自己,却怎么也无法回答。他只知道一点,那就是她变了,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使他同她联结起来,而且使他同促成这变化的上帝联结起来。这样的联结使他欢欣鼓舞,心里充满温暖。 玛丝洛娃回到放有八张童床的病房里开始铺床。她铺床单的时候腰弯得太低,脚底一滑,差点儿跌一跤。一个脖子上扎着绷带的男孩,正在休养,看见她差点儿跌一跤,笑起来,玛丝洛娃也忍不住,在床边上一坐,发出响亮而富有感染性的笑声,逗得几个孩子都哈哈大笑。 这天白天,当房间里没有人时,玛丝洛娃几次从信封里取出照片,欣赏一下。晚上下班以后,她回到同另一个助理护士合住的房间里,又把照片从信封里取出来,含情脉脉地一动不动仔细察看着照片上的那几个人、他们的服装、阳台的台阶、灌木丛,以及灌木丛前面他的脸、她的脸和两位姑妈的脸,看了好半天。她看着这张发黄的褪色照片,怎么也看不够,特别是对她自己,对她那张额上鬈发飘飞的年轻美丽的脸看得出了神。她看得这样专心致志,连那个跟她同住的助理护士走进屋子,她都没有发觉。 “这是什么?是他给你的吗?”身体肥胖、心地善良的助理护士弯下腰来看照片,问道。“难道这是你吗?” “不是我又是谁?”玛丝洛娃笑吟吟地瞧着同伴的脸说。 “那么这是谁?就是他?这是他母亲吗?” “是姑妈。难道你认不出来?”玛丝洛娃问。 “怎么认得出来?整个模样都变了。我看离现在都有十年了吧!” “不是十年,是隔了一辈子。”玛丝洛娃说。她的活泼样儿顿时消失,脸色变得阴郁,眉毛之间凹进去一条皱纹。 “怎么样?那边的生活一定很轻松吧?” “哼,轻松,”玛丝洛娃闭上眼睛,摇摇头说,“比服苦役还要苦。” “那为什么不抛下这种生活呢?” “抛是想抛的,可是办不到。说这些做什么!”玛丝洛娃说着,霍地站起来,拿起照片往抽屉里一扔,好容易忍住愤怒的眼泪,砰地一声带上门,跑到走廊里。同伴的话使地想起她现在的处境,也使她想起当年在那边的生活,那些痛苦的夜晚,特别是谢肉节的夜晚。她想起那天她穿着一件酒迹斑斑的袒胸红绸连衣裙,蓬乱的头发上系着一个大红蝴蝶结,精疲力竭,浑身虚弱,喝得醉醺醺的,直到深夜两点才把客人们送走。她在那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弹钢琴女人旁边坐下,向她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弹钢琴女人也诉说她处境的苦恼。她们立刻决定抛弃这种生活。她们以为这个夜晚已经过去,刚要走散,忽然听见有几个喝醉酒的客人在前厅喧闹。一个穿燕尾服、系白领带的矮小男人,满头大汗,酒气熏天,打着饱嗝,走过来一把搂住她的腰。他们旋转,跳舞,叫嚷,喝酒……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过着同样的日子。一个人怎么能不变!归根结蒂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对他的旧恨顿时又涌上她的心头。她真想把他训斥一番,痛骂一顿。她后悔今天错过机会没有再对他说:她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她决不受他欺骗,不让他在精神上利用她,就象从前在肉体上利用她那样,也不让他借她来显示他的宽宏大量。她在走廊长凳上坐了一会儿,然后回到小屋子里,为自己饱经沧桑的身世哭了好半天。 (选自《复活》第二部第13章,有删改) 【注释】①节选部分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医院去看望任助理护士的玛丝洛娃。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玛丝洛娃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时,本不想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说明她对聂赫留朵夫的行为内心有所触动。 B.玛丝洛娃离开聂赫留朵夫时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反映出她此时的拘谨与羞怯。 C.“不是十年,是隔了一辈子。”玛丝洛娃的话道出了内心的痛苦与愤恨:就是在“那个地方”,就是“那个人”,把她的一生毁掉了。 D.最后一段表明,玛丝洛娃当时受生活逼迫,根本没有办法与那种墮落的生活决裂,也没有勇气真正摆脱那种生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有大量的对话描写,这些对话真实细腻地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文中对玛丝洛娃晚上回到房间独自一人看照片时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玛丝洛娃对美好往昔的怀念。 C.教材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在“你”“您”之间转换,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本文一直称“您”,表现他对她的亲昵与尊重。 D.“霍地站起来,拿起照片往抽屉里一扔,……砰地一声带上门,跑到走廊里”,这一连串动作生动地展现出玛丝洛娃内心的痛苦。 8.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都一样”各有怎样的内涵。(4分) 9.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张问入官于孔子。孔子曰:“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乘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统矣。”子张既闻孔子斯言,遂退而记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南面A临官B贵C而不骄D富E而能供F有本G而能H图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右,身边侍候的人、近侍,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的“左右”词义相同。 B.恶,指厌恶、憎恶,与《兼爱》中“恶施不孝”的“恶”字词义相同。 C.见信,指被相信,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的句式特点相同。 D.恻隐,指哀痛,对别人的不幸表示深切怜悯,与现在所说的“恻隐之心”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用比喻论证指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B.文中用“水至清”“人至察”类比,提醒君子为政的时候不要苛责民众,否则民众容易患病,做出一些邪僻之事。 C.文中“政不和”是从反面论证君子为政如不讲求政令和谐,就不会让民众服从教导、遵守法规,就不会有良好政局。 D.“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以“四体”喻“四端”,论证了人之“四端”是与生俱来的,为后文论述张本。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14.两则文本中,孔孟关于如何治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①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三塔寺,在溧阳县西七十里,傍三塔湖而建,寒光亭也在湖边。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健康还宣城途经溧阳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做铺垫。 B. 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C. 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 D. “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又能体现再次来此的欣喜。 16. 本词结尾两句意境旷远,请从写景和抒情两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增广贤文》有言:“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这句话让我们联想起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阐释“恕”这种儒家思想时所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两人阴阳相隔时间之长,“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又表现了距离之远。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5)古人对生命易衰比较敏感,诗人常对头发的变化发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发在李白诗词中有很多,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眼下,劳动正在从传统 ① 。平台上带货的店主、通过组建微信群接单的家政女工、提供24小时网络陪伴的主播、贩卖知识的知识付费大V博主、外卖骑手与网约车司机等都从事着数字劳动。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 ② ,一些无偿的数字劳动并不容易被人发觉。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在微博发的每一条动态、在社交分享平台发的每一条帖子,这些都是数字劳动的一部分,你会相信吗? 你当然不会相信,因为你认为你发的动态都是基于你自己的兴趣爱好才写的,和听上去就辛苦的“劳动”八竿子打不着。但社交媒体的本质就是基于用户数字劳动生产的内容和数据。它模糊了使用和劳动,这就是产消一体的数字经济时代的特点。在社交媒体“创新、发现、共享”的口号下,人们的创造性活动成果被商品化,持续不断地为社交媒体积累数字资本并提升增值。消费者在享受和分享各种信息的同时,正成为生产者。仔细想想,如果用户 ③ ,那么社交媒体上将是空无一物的——而它们恰恰就依靠免费获得的内容存在。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19. 文中画横线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在了压倒一切的位置。试问,①古往今来,不是有很多时候社会达不到温饱吗?是否意味着那时就不谈道德了呢?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②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去谈道德,那么我们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之中了。 20、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贸易谈判中,葛经理诚恳地说:“宁可我们吃点亏,也不能让你们受累。” B.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C.《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D.全区教师表彰大会上,欧阳老师说:“我们都是教师,要用良心来教书。 21、针对文段中的画线的句子分别进行合理的反驳,每处不超过50个字。(6分)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实生活中难免会有争鸣,但人与人相处中更希望获得共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