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二) 高二 语文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在哲学中,除了价值观念,最核心的就是思维方式问题。中西哲学的差别,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差别,而是类型上的差别。要把握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事物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部分在整体里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整体的变化也同样会影响到各部分。这就像太极图一样,图中有阴,也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而阴阳又是互根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离不开阳,阳离不开阴。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会转变为彼、彼会转变为此。总之,彼此是一个整体。 在古人心目中,不论事物、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道”来贯通。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孔子讲“士志于道”。我们要求道、悟道、证道、传道,用“道”来贯通一切。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老子》中的很多道理既可以用在修身上,也可以用到治国上。“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这句话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用到政治团体上,人体是“体”,集体不也是“体”吗?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为什么要讲“中”呢?因为“中”就是保持事物的平衡。“中”即适度,既不过,也没有不及。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在这个时间、地点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个时间、地点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比如,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身体阴阳的失衡,也就是偏离了中道。一个人的身体,由于内伤和外感,阴阳也就不断地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我们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从而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近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宗师章太炎讲过,西方哲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相对来讲是静止的,因此可以对它进行细致的、精确的、静态的分析;中国哲学关注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来整体把握。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惟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孟子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万物的话,那当然就“不齐”了。究竟是“齐”,还是“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惟齐非齐”四个字背后蕴涵着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自然合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个性化,主张要符合事物的特殊性,针对事物的特点灵活、多角度地处理问题。西方近代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合理,把普适性放在第一位。但事实上科学上的真理也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适用,比如说,牛顿的经典力学就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形。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底蕴》) 材料二: 近代以来的中国哲人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和逻辑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在为理解中国哲学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时,也使得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中的意象性、关联性思维受到了巨大冲击。在近现代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和理论发展中都存在着有待化解的难题,就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研究上看,应该在回归其基本问题、义理体系的基础上融通中西、古今,但现实的情况是,主流的中国传统哲学范式却是基本问题预设与义理体系移植占据主导。而就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发展而言,应该以当代中国与世界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探寻新的哲学基本问题、建构新的哲学义理体系,但现实的情况是,主流的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形态却仍然囿于传统的哲学基本问题与义理体系。中国传统哲学的本真需要更加深度的清理与反思批判,我们更需要立足于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实现其基本问题、义理体系的现代转化。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哲学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和义理体系。中国传统哲学体系呈现出整体性、内在性、人伦性的特点,即它关注的重点不在神学,也不在物学,而在人学,而主流的儒家哲学则尤重人伦之学,在人伦日用之中成就圣贤人格是儒家哲学的根本精神。我们把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等都放到人与世界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层面上比较,不同于西方近现代以来人与世界对立统一的主客体关系模式,中国传统哲学在理解人与世界关系时所采取的是人在世界之中的差异一体模式,这决定了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整体主义、道德理想主义的特征,使其在探索人与世界关系问题上体现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趋势。 今天,我们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基本问题、义理体系进行反思探索,一方面是为了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本真,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探索中国传统哲学内在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其现代转化,从而顺应当代中国与世界变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及其相应的关于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的思考方式,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源性发展。 (摘编自范根平《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性建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研究明白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懂得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就能把握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 B.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在这个时空平衡了,换一个时空又不平衡了,所以不会有真正的平衡。 C.要保持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中的意象性、关联性思维,就不能借鉴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和逻辑方法研究中国哲学。 D.基本问题预设与义理体系移植占据主导的中国传统哲学范式,是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和逻辑方法研究中国哲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彼此依赖,彼此转化,此消彼长;各个部分会影响整体,整体也同样会影响各个部分。 B.“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与墨家《兼爱》中的“治乱者何独不然”蕴含着同样的哲学思维方式。 C.我们今天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应该遵循中国传统哲学的差异一体模式,而摒弃西方哲学的主客体关系模式。 D.要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源性发展,需要结合当代社会生活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义理体系。 3.下列研究成果与材料二观点不契合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想人格论及其现代意义》 B.《中国传统哲学对欧美思想史的影响》 C.《毛泽东推动中国传统哲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经验》 D.《荀子哲学的元哲学标准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现代转型的一种路径》 4.材料一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以增强论证力,请任选两种并举例分析。(4分)
5.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有什么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穷苦人 列夫·托尔斯泰〔俄〕
在一间渔民住的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天气又黑又冷,但渔夫的茅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挂着白蚊帐的床上有五个小孩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熟睡。冉娜的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她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旧式的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冉娜直嘀咕。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她从早到晚忙着干活,又怎样呢?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光着脚跑路。吃的不是白面包,要是黑面包够吃,就算不错了。下饭的只有鱼。“咳,总算命好,孩子们没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这样想,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可怜他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嫌太早。冉娜站了起来,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一些了,灯塔上的灯是不是还亮着,能不能看得见丈夫的小船。但是,海上什么也看不见。风使劲地刮着她的头巾,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小屋的门,于是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还没有人去照料过她呢!”冉娜想,敲了敲房门。仔细听着……没有人应声。 “寡妇的处境真难啊!”冉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并不多,只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我进去看看她。” 冉娜又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应声。 “哎,街坊!”冉娜喊了一声。“出了什么事情了?!”她想,推了一下门。门开了,冉娜走进了屋。 小木屋又潮又冷。冉娜提起灯,看看病人在哪儿。首先映入她眼帘的是正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躺着她的街坊。她如此安静地,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好像刚刚咽气一样。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不错,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张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死者一只苍白的手仿佛要去拿什么东西,落了下来,垂在草垫上,而就在死去母亲的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卷头发的娃娃,身上盖着一件破衣裳,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看来,母亲在临终前还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自己的衣服把他们盖上。他们呼吸得匀称而平静,睡得香甜而酣畅。 冉娜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不知道,她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能不做她已经做了的事。 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自己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她激动得脸色发白,好像受到良心的折磨。“他会说些什么呢?”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他会揍我一顿?!那也活该,我该挨揍。他回来了!不是!……唉,不回来更好。” 门吱呀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 “没人。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吗要做这件事?我现在怎么还敢看他的眼睛?”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雨停了,天亮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 突然大门开了,一股新鲜的海上空气冲了进来,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剐破了的渔网走进小屋,说道: “我回来了,冉娜!” “哎,是你!”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 “嘿,夜真黑啊,可怕极了!” “是呀,多可怕的天气!咳,打了多少鱼?” “真是糟透了,糟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渔网还剐破了。情况很坏啊!……我告诉你,碰上了倒霉的天气。我好像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还说打什么鱼!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得啦,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事?” 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 “我?”冉娜说,脸色苍白,“我干了什么事……我在家缝缝补补……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害怕了。我真为你担心。” “对,对,”丈夫低声说,“天气坏透了!有什么办法呢!”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你知道吧,”冉娜说,“街坊西玛死了。” “真的?” “不知是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吧,看来死时很痛苦。想必是心疼孩子。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不点呢……一个不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冉娜沉默下来。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 “是呀,这倒是件事!”他说道,不时地搔搔后脑勺,“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抱过来,要不他们就醒了,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好吧,就这么办吧,咱们总能熬得过去。快去领他们吧!” 但冉娜没有动地方。 “你是怎么啦?不愿意吗,冉娜?” “他们就在这儿。”冉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用比喻和拟人手法,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描摹了屋外恶劣的自然环境,颇具画面感和冲击力。 B.面对眼前已经死去的母亲和被母亲临死前照顾得很好而睡得香甜酣畅的孩子,冉娜觉得必须把孩子抱回家。 C.小说以“穷苦人”为题,反映了西玛和冉娜两家窘迫的生活状况,寄寓了作者对穷苦人悲惨命运的深深同情。 D.冉娜夫妇的选择与其家庭现实形成反差,冉娜的忐忑不安又与丈夫的毫不犹豫形成反差,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7.关于女主人公冉娜的心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冉娜抱回邻居的两个孩子后“好像受到良心的折磨”,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对不起西玛,应该早点去看她。 B.冉娜开始时希望丈夫早点回来,后来因自己抱来两个孩子而担心丈夫回来揍自己,就希望他不要回来了。 C.丈夫回来了,冉娜不关心丈夫是否遇到了危险,竟然问打了多少鱼,这说明她内心慌乱,以致语无伦次了。 D.抱回两个孩子后冉娜一直忐忑不安,是因为她对丈夫不够了解,认为丈夫不会接受家里再多出两个孩子。 8.底层人的生活往往是“惨烈”而“温暖”的,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9.本文结构紧凑,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 太子胡亥袭位,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材料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9.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赵高既雅得A幸于胡亥B又怨蒙氏C乃说D胡亥E请诈以始皇命F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最相近的一项是( )(3分) A.愿君审计而定之 B.反数上书,直言诽谤 C.是内使群臣不相信 D.将军恬不矫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决狱:狱字以两犬以言相争来指诉讼案件,决狱指判决案件。 B. 符玺:玺指印章,秦以后专指天子符印;符指皇命的凭证,都是皇权的象征。 C. 裨将:裨,此处读pí,本指祭祀时穿的次等礼服,引申为副的。裨将即副将。 D. 敲扑:行刑用的棍杖,长的叫“敲”,短的叫“扑”,这里指严酷的刑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蒙氏兄弟受到秦始皇宠信,都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其他朝臣都不敢与他们一争高下,受宠于胡亥的赵高有罪也交给蒙毅处置。 B. 赵高见到李斯,说皇帝把定太子的诏书和符玺都赐给了胡亥,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告诉天下即可,而李斯却认为这是亡国之论。 C. 扶苏自杀后,蒙恬不肯就死,被囚禁起来。胡亥本想释放蒙恬,听赵高几句谗言后反而把蒙毅也囚禁了起来。 D. 子婴劝谏胡亥不能杀蒙氏兄弟,认为杀掉忠臣而重用节操品行不端的入,对内会失去群臣信任,对外会消解将士的斗志。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4分)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凤栖梧 柳永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①数敲珠一串,梁尘②暗落琉璃盖。 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③肠先断。 【注】①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②梁尘,梁上的尘土,化用了刘向《别录》"晨歌动梁尘"一句。③玉山未倒,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指人还没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所描写的歌声,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读者同时获得了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 B.开头三句虚写歌声的美妙,实写歌女之美,虚实结合,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C.歌女演唱时牙板拍节声如珍珠落玉盘,振得梁。上尘土不知不觉落人晶莹碧透的酒杯。 D.词人借助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传说,以“深”“孤”“怨”传达出歌声幽怨而渺远。 16.本词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表现音乐之美的佳作,但描写音乐的主要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大学之道》中,用“ ”来表达道德修养的的最高境界,而在《论语》中孔子强调通过“ ”就能达到“仁”的境界。 2、《过秦论》一文中“ , ”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在高適的《燕歌行》中,“ , ”两句对边塞黄昏时风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凄凉,也暗示着战争的失败。 4、“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共1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Ⅰ,完成18~19题(共6分)。 很多国风音乐喜欢直接用古诗词作歌词,或者巧妙地化用古诗词。那些新创作的歌词,常常使用含古意的典故、意象,歌词中古诗词的只言片语时时出现,用语半文半白,节奏浓淡相宜,风格亦古亦今,意境典雅深幽。都说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但古朴幽雅的国风音乐除了能带给人听觉上的享受,还颇有画面感。借助汉语表意的特性,国风音乐的歌词中往往包含大量意象,如小桥、流水、冷月、红烛、青山、鹧鸪。如果把一首国风歌曲中的所有意象铺陈开来,就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生动图画。听音乐时,人们会被各种意象带入“古风意境”,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由于国风音乐大量使用了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在总基调上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导致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听众需要仔细的咀嚼歌词的含义,对作品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欣赏,才能获得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
18.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这不叫“内卷”,这叫悄悄的学习,然后惊艳所有人! B.这句话里的“书”,并不是指书本,而是指书法。 C.“救场如救火”,他二话不说,包上头就扮戏,解了大伙的燃眉之急。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由于国风音乐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在总基调上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使得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 B. 由于国风音乐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在总基调上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导致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 C. 由于大量使用了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导致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 D. 由于大量使用了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使得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是世界和平学的鼻祖,据说世界和平组织的一个徽志用的就是墨子头像。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也就是绝对的普遍的平等之爱;墨子和平思想的原则是非攻, ① ;墨子在兼爱和非攻的基础上提出以尚同为原则来实现永久和平的理想社会。墨子反对“攻无罪”,但支持自卫和“诛无道”,在守望和平主义理想的同时, ② 。 在墨子看来,仅仅一个国家内部的人相亲相爱, ③ ,战争和冲突仍将不可避免。所以为了避免战争,必须提倡“兼爱”,否则任何团体或国家内部的“部分的爱”都将是徒劳无功的。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用“除非……”句式概括第二段中墨子的主要观点。再用一句话对该观点进行反驳,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每句话不超过2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打开网络,天下我有,致知在格物的传统精神就不需要了吗?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