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安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一 语文一、现代文阅读(4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时过境迁、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等成语,既可以用于描写“怀旧”,也可以用于形容“怀古”,这显示二者存在颇多相似点:都以特定的景或物为中介,其对象都不在当下,又都能让人产生怀念之情,等等。 二者的明显差别在于“旧”与“古”:怀旧的对象是怀旧者亲历过的,而怀古的对象则超出怀古者的直接经验。陆游在沈园怀念的是曾经亲密的故人,而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昔人压根就只是跨越时代的传说。问题在于,没能亲身经历的“古”是如何可能“怀”上的呢? 这就涉及人类记忆功能的发展。记忆有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的区别,而有意记忆正是从怀旧过渡到怀古的途径。有意记忆的方式,简单的如做记号、背诵,复杂的则从写个人日记到建立档案,或保存纪念品。纪念品特别是纪念馆、纪念日的设置,就有把怀念的对象从私人性经验向公共性经验转化的可能。纪念物的意义能够传递,不仅靠它的物理基础,更靠与之相伴随的词语符号,即语言、文字所记述的内容的留传。纪念物只是标记性的物体,语言文字则能描述情节并揭示更深刻或更细致的意义内涵。没有后者,“古”的意义没法具体把握。 同一事物可以引发怀旧,也可以引发怀古。比如,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对于经历过所纪念的事件的人来说,它的作用就是怀旧。可这些设施会跨世代存留,故对于后世的人来说,其价值则变成怀古。怀旧者是事情的经历者,而怀古者则是事情的追幕者。 怀旧以个人的记忆为基础,怀古则建立在对历史传说的信念上。这种信念的建立,又有赖于历史意识的形成。对历史的叙述,往往是自古及今按时间顺序进行的。然而,对历史的认识程序,实质上却是倒过来,由近及远的。因为没有人具有站在整个历史的源头或起点的经验。首先,我们从老一辈口中听到他们讲我们出生前的故事,并感受社会先于我们而存在的事实。其次,我们还从先辈离开人世与婴儿的诞生、长大的现象,感受到人类个体的有限性与社会生活的传续性。除了直接言传与观察外,我们还从文字信息中获知更遥远的历史经验存在的可能。由此,我们可以从过去遗存的文献中寻找历史的踪迹。 然而,单纯基于文献释读的历史知识,同文献信息与相关历史遗存一起呈现眼前的情形相比,后者更容易激起怀古的热情。大部分被记载的怀古经验发生在历史的现场,而非书房里或课桌前。司马迁自述:“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仲尼庙堂即是现场。所谓现场,同怀旧中的景物作用类似,都是引发情感的道具。二者差别在于:怀旧的景物是亲历的,不存在真假问题;怀古的景物,则有可能存在获取的信息与遗存是否匹配的问题。相关景物能够触发相应的情感,前提就在相信 它的真实性,亦即怀古建立在认为相关知识真实的信念上。但相信某种知识真实与这种知识真实,明显有别:前者突出主观意愿,后者强调客观可靠。怀古与历史学的不同就在于:历史学必须建立在对证据的考证之上,假如证据不真实,这种信念就没有价值;但对怀古者来说,即使面对的古迹是出于误信,也不妨碍其“相信真实”,更不影响其情感的真挚。换句话说,历史学面对的是证据,而怀古者需要的是道具,能够诱发其历史的现场感的道具。 怀旧可能更多地是对怀旧者有意义,不过,如果怀旧的内容包含某种公共的生活经验并获得传播的机会,让下一代人有机会了解前人并引起共鸣,怀旧就转化为怀古。 而怀古而引起的情感涌动,内容虽然复杂多样,但往往有大致相同的感受,那就是强烈的命运感。“命”有两层意思:一是“死生有命”之“命”,即宿命,让人感受到限制:一是“天命之谓性”之“命”,即使命,能给人前进的动力。在怀古中,宿命感与使命感是可以混合或者转化的。宿命感着眼于生命的个体,使命感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两者在情感上都是真实的,但进入后一种境界,需要精神上的突破。如果把历史大势理解为人类前赴后继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其中不乏叱咤风云或传承道统的英雄或哲人,那么我们在仰望他们时,也可能激起向之看齐,以承担历史职责的使命感。孔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为背后,有“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大意为:周文王死后,文明礼乐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提供的强大动力。 如果说怀旧或怀古是个人的意向行为,那么集体的怀旧或集体怀古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带领人们回溯某些共同经验:而这些公共经验是形成跨越代际的文化共同体的重要基石。简言之,怀旧与怀古,是一种精神上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归家倾向。 (摘编自陈少明《怀旧与怀古:从心理到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怀旧与怀古都由特定景或物触发,怀念的对象都存在于过去,且对“怀”的主体都具有某种意义。 B.人们能“怀”上没有亲身经历的“古”,得益于前人通过文字符号和纪念品等形式留存的有意记忆。 C.只有经过必要的考证,相关景物的真实性才能得以确认,这一景物也才能引发人们的怀念之情。 D.今人的怀旧可以转化为后人的怀古,因为怀旧留存的内容可能有一天变成后来人怀古的重要凭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年让陆游想起故人的沈园,如今成为人气很高的旅游景点,原本怀旧的功能也相应地转变为怀古。 B.能通过聆听、观察、阅读等途径增强历史意识的人,要比那些缺少历史意识的人更容易产生怀古的冲动。 C.生活中我们做理性决策时,应严格区分“相信真实”和“真实”,以避免背离客观事实而产生认知偏差。 D.怀古引起怀古者的宿命感与使命感,因此比起倾向于关注个人感受的怀旧,更能激发人们的担当意识。 3、下列诗句,与“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内涵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 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在北固亭追忆刘裕北伐) B.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在乌江亭边回顾项羽事迹) C.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登临金陵城想起六朝旧事) D.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访贾谊旧宅时发出感慨) 4、这则材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一章,都使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请举例简要说明。(4分) 5、某地是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赤壁”所在地,拟建造以“东坡与赤壁为主题的纪念馆。但是有人认为,东坡赤壁并非当年的古战场,建馆找错了地方;还有人认为,读东坡词足矣,建馆毫无必要。请你结合材料相关论述,对这些质疑进行回应。(8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1题。 大明湖之春 老舍 ①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地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 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②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③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④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⑤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作不到。不过即使作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 我们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⑥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道那里的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骨朵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⑦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注]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概子”,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画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⑧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原载1937年3月《宇宙风》,有删减) [注]一二八:指 1932 年日本轰炸上海滩的一二八事件。 6.下列各项,没有使用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例句: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地刮了走。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台儿沟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深深的皱褶里, C.月亮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 D.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7.下列各项,双引号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 A.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 B.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C.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 D.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通过天色的昏暗、花叶的凋残等描绘狂风,“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以幽默而略带夸张的语气来表达不满。 B.面对“湖已不湖”的局面,作者希望能够有所改变,但也意识到这“也许一时作不到”,既怀有憧憬又保持清醒。 C.文中除了重点描写大明湖,也同时写了与此相关的济南的景点、物产,有意突出济南在北方城市中的独特魅力。 D.亢德先生出题时偏好大明湖的春天而忽略大明湖秋天的美,作者对此不太满意,将写作重心放在大明湖之秋上。 9.对本文第⑦段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作者写的小说《大明湖》被烧掉一事,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特殊状况,而大明湖“没有春天”也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 B.“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与前面“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呼应,表明作者之前对大明湖厌恶的情感有所改观, C.作者从眼中与画中两个角度表现大明湖之秋,二者一详一略,相互映衬,又都讲求点面结合,重点表现秋景之中的“画意” D.作者描写大明湖之秋与郁达夫描写“故国的秋”,都使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不过后者更能传达出“清,静,悲凉”的意味。 10.加点的文字与括号内的文字相比,表意有何不同?请任选一句说明。(4分) (1)况且,湖景若无可观(值得看),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昂贵)呀。 (2)吃到肚子里(腹中)的也许比一过眼(一转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 11.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8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8小题。 材料一: 元和十三年十一月,功德使上言:“凤翔法门寺塔有佛指骨,相传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安来年应开请迎之。”十二月,庚戍朔,上遣中使帅僧众迎之。 元和十四年正月壬辰,中使迎佛骨至京师,上留禁中三日,乃历送诸寺。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然香臂顶供养者。刑部侍郎韩愈上表切谏,以为:“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黄帝以至禹,汤、文、武,皆享寿考,百姓安乐,当是时,未有佛也。明帝时,始有佛法,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上得表,大怒,贬愈为潮州刺史。自战国之世,老、庄与儒者争衡,更相是非。至汉末,益之以佛,然好者尚寡。晋、宋以来,日益繁炽,自帝王至于士民,莫不尊信。独愈恶其财惑众,力排之。其言多矫激太过。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韩愈之谏佛骨,古今以为辟异端之正言,岂其然哉?卫道者,卫道而止。道之所在,义而已矣;道之所否,利而已矣。是非者,义之衡也;祸福者,利之归也。君子之卫道,卫其不谋祸福以明义之贞也。今夫佛氏之说,浩漫无涯,而惑者非能尽其说也。其愚者,或求寿禄子孙于弋获,或觊富贵利乐于他生。夫若是者,岂可复以祸福之说与之争衡,而思以之易天下哉?愚者方沈酣于祸福,而愈又以祸福之说鼓动论争,一彼一此,皆为贪生畏死、违害就利之计较,竞相求胜。是恶人之焚林而使之纵火于室也,适以自焚而已矣。愈之技止此耳,恶足以卫道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2.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 相传三十年[A]一开[B]开[C]则岁丰[D]人安[E]来年F应开[G]请[H]迎之 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庚戌朔,庚戌日正好初一。庚戌,干支纪日法:,农历每月初一。 B.材料一的“是非”,评论褒贬事物,与材料二的“是非”意思相同。 C.过,过分,与《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过”意思不同。 D.就,接近、靠近,与《劝学》“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相同。 14.下列各组句子,加方框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历送诸寺//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B.自战国之世 // 君子之卫道。 C.卫道而止 //而愈又以祸福之说鼓动论争。 D.或觊富贵利乐于他生//愚者方沈酣于祸福。 15.下列各组句子,前后两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B.竟为侯景所逼//不拘于时(《师说》) C.益之以佛//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 D.适以自焚而已矣//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帝以盛大仪式迎接佛骨,百姓反响热烈,而韩愈对佛教耗财惑众感到不满。 B.韩愈通过列举史实、兴衰对比等论证“佛不足信”,因此激怒皇帝而被贬潮州。 C.王夫之认为愚人很难被说服,如同劝他不要焚烧树林,他就会转移到室内放火。 D.司马光十分赞赏韩愈的立场坚定,王夫之则认为韩愈的论辩技术其实不太高明。 17.翻译。(9分) (1)把材料二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韩愈之谏佛骨,古今以为辟异端之正言,岂其然哉? (2)将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18.王夫之认为韩愈之论不足以“卫道”,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9~20题。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②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簮组:古代官吏的服饰。②榜(bàng):划船。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被贬南夷而感到幸运,因为自己长久为官场羁绊,如今才算暂得解脱。 B.“闲”透露诗人心境,“山林客”表明他决心抛开官员身份而成为一名隐士。 C.颈联描绘耕地除草、荡舟游玩等溪居生活的日常,视听结合,画面感极强。 D.“来往不逢人”和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都写静,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 20.诗人的“长歌”之中包含着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静女》) (2)是故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苏轼《赤壁赋》中,客子追忆曹操当年指挥水军沿着长江向东挺进的情景,并以“ , ”两句描绘其水军阵容之强盛。 (4)秦观《鹊桥仙》中“ , ”两句,以比喻手法写出情人相聚的缠绵与即将分别的悲伤。
三、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请从下列任务中选择其中一个完成写作。要求:明确文体,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任务 1: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后引发热议。这部长达两个小时的纪录片,借助深度访谈、查阅档案、走访相关人士等多种方式,使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少有人知的传奇人生得以生动呈现在观众眼前。 你身边一定也有重要却被忽略或遗忘的人或事,你又是如何将这段沉没在时间长河中的记忆打捞起来的?请以“打捞沉没的记忆”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备注: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任务 2: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在“群”与“已”之间找平衡,是人的天性。但是在今天,这种平衡已经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自称“孤独星人”,只喜欢“人畜无害”地宅着,即使在微信上与别人聊得火热,也未必愿意跟对方坐下来当面聊聊。 这一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