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心提炼支架 追问构建精彩 ——“任性人生”和“将就人生”写作评析【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东晋名士王子猷,在一个大雪之夜,兴之所至,连夜坐着小船去看好朋友戴逵,快到达时却随即转身回去了。有人不解,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很多人在旅游或者参加一些活动时,虽然现实不如预期,或者对活动本身不太感兴趣,但往往会说:“来都来了。”从而选择继续下去或者接受现状。 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题,材料分为两个层次。我们要仔细地审好材料,抓好关键词,理顺关键概念之间的关系,才可以写出深度好文。 首先要根据材料提炼支架。即审题:我该从哪里问?审材料1.搞清楚题目的核心概念是什么(界定);2.每个概念的关系是什么(审视);3.题目的特殊性是什么(思辨)。所谓特殊性就是这个材料是在什么情境,什么领域,什么层次上讨论问题,有哪些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可以深入挖掘,使这个概念不再是空洞无边的符号,成为带有“材料色彩”的具体概念。例如在这段材料中,关键词是:“兴”(兴至、兴尽)/“来都来了”。材料的前半部分指向的是王子猷遵从本心对自由人生的追求,告诉我们要不执着于结果、感受诗意人生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遵从内心本真与安宁,走进内心遇见真实的自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任性人生。材料的后半部分指向的我们大部分的普通人对现实的妥协和将就,与上一种人生是一种对比,是一种将就人生。这两种人生实质就是一种对比,指向人一辈子该以怎样的方式活着或发展(王子猷的人生、大多数人的人生)?一种是遵从本心追求人生的自由,一种是对现实的妥协和将就。命题的意图引导我们去审视大多数人的人生状态,思考在一种状态之外,还可不可以有另一种生存的方式? 其次是根据审题追问构建。即构思:我该问什么?我们可以从套路式追问开始。是什么——问内容和性质;像什么——问相似的情形;为什么——问背景和原因;会怎样——问后果或效应;该如何——问应对的办法;怎么看——问自己的评价。 例如:追问是什么——问内容和性质;追问像什么——问相似的情形。 根据材料我们可以模拟追问:“兴”即兴致、兴趣、兴味。想象一下,王子猷在那个雪夜“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场景,是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浪漫、精致与梦幻?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对传统礼教和世俗观念的一种挑战,是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是一种自由舒展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状态,是魏晋名士风流的具象化表达。 其实不仅王子猷,最近热炒的东坡先生的“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否同属于文人的“兴起”?还有朋友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否也是现代“王子猷”的兴味?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沉没成本”,即在投入一定成本后,哪怕结果令人失望,投资者也不愿放弃。这种现象常出现在股票市场。当一个投资者购入一定股票后,哪怕股票下跌,他也不愿卖出。“我都买这么多了,怎么能现在就抛售出去呢? “沉没成本”也扩展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买票看电影,却发现是“烂片”,但并未选择离去,毕竟“票都买了”;又譬如学习一项特长,却发现自己并不擅长也不感兴趣,但并未选择放弃,毕竟“都学了这么久了”。在这个场景中亦然,活动大失所望又怎样,“来都来了”。 再者,我们可以追问:为什么——问背景和原因;会怎样——问后果或效应。 如果我们要写出深入的文章那就要进行追问。为什么王子猷能如此肆意潇洒、随性而为?是否所有人都能这样活着?我们可以想到:1.意味着自我意识的觉醒,知道自己需要什么?2.有任性的资本:时间金钱。等等,而我们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样过自己的一生。为什么大多数人会做出将就的选择?这样下去会怎么样呢?我们可以想到:从自我来看1.付出了一定的成本(时间精力金钱)放弃觉得浪费2.这样做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害,甚至会有一些收获;从人生的本质来看1.人生并不能尽如人意,尽兴而为2.这是大多数人的价值标准等。 最后我们还可以追问:即该如何——问应对的办法;怎么看——问自己的评价。我们可以表明自己看法:尽兴而归,不是浪费未完成的事,而是及时止损;败兴不离,是对当下情况的妥协,是浪费更好的兴致。审任务。写作任务部分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 “认识和思考”提示写作者可以联系到自身的经历来写,写作的宽度和深度都可以自由开拓。写作时既可以选择“任性人生”与“将就人生”任意一种来写,也可将两者的辩证关系讲清楚,切忌转移话题、似是而非、混为一团。 【立意标题】 乘兴是一种豪迈,妥协是一种智慧 在尽兴中寻找灵魂 宁可尽兴而归,不愿败兴不离 得过且过,并非随遇而安 既要乘兴而行,也要接受现实 乘兴而往,随遇而安 敢于“半途而废”,亦勇于“坚持到底” 【阅卷反馈】 1.材料解读错误,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有误差。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兴”,把它的内涵窄化,认为它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中的“兴趣”,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有转移话题之感。 2.观点的解读不深刻。对“兴止所至”和“来都来了”的理解浅表化。文章看完都不知道讲写些什么。因为自己理解不深刻,所以材料的选择也很敷衍,材料不能很好证明观点。 3.论证不够充分。写作的时候不能对自己选定的主题进行充分地论证,说服力不够,让人觉得我也可以选择过另外一种人生,没有达到写作的目的。
【佳作展示2篇】 在尽兴中寻找灵魂 放下原本的目的,意乘大雪,尽兴而归是王子猷的态度;牢守计划,自我劝说,意尽阑珊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无奈。如何选择似乎总让我们徘徊不定。 倘若自由,谁又不想成为大雪里任性的王子猷?但或多或少我们总会受到一些牵绊,总不免让自己意尽阑珊,那么我们只能委屈自己去“见戴安道”吗?难道这一切真的身不由己吗? 也许不是,大多情况我们只是被大多数人的观念裹挟,只是放不下过程中的付出,只是无法摒弃最初的执念。就像来到北京,无论如何一定要去故宫,去紫禁城。尽管自己不乐意排队,可一想现在放弃未免太可惜,只能对自己说“来都来了”。而在这样的思想挟持下,我们终于忘了干一些事本就是为了自己尽兴而已。但这近乎已经成了一种职责,让我们永远无法尽兴而返。 那么,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传达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即使是敦煌有名的“鸣沙山”,她也拒绝攀爬。只是因为自己不愿爬山,没有选择用“来都来了”的话术说服自己,而是骑骆驼绕到了月牙泉——没错,骑骆驼绕道月牙泉、赏雪尽兴而返,这折射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不必委曲求全的态度。怀着这样的态度,我们的灵魂也许可以暂时摆托束缚,放飞它回到无拘无束的故乡。 我想,失去了这样一种生活态度,生命是不完美的。就像李白会摧眉折腰,甘心做一个小官吏;就像三毛会放弃前世乡愁的撒哈拉沙漠,在西班牙平静地过完一生。他们会失去很多,我们也不止因此失去一些作品,更重要的是引领我们走向不必委屈求全的态度的灵魂也弥散了。当我们用更深的眼光直视这背后委屈求全的一切,也许会有些“汗毛直立”。只是选择一种看似更圆满,实则生命的花朵已经枯败了的道路。这不是苏轼笔下的“何妨吟啸且徐行”,而是一种“自我欺骗”式的安慰。或许我们应该跳出来,带上自己的灵魂,一起尽兴,一起尽兴而返。 生命的圆满不在于为了完成目的而完成目的,这只会带来一种完成目的后空虚。而如今许多人在大学卷学分、绩点,忘了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而走进社会面对不如意的人生,不是靠努力让自己过的尽兴,而是选择了继续忍受。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总是走在“这样也行”“这样算了”的路上,得过且过。殊不知每一次的委屈求全都是对生命的让步。 不愿委曲求全,我们在尽兴中寻找灵魂。 【点评】 用整齐的语言概述材料,然后提出质疑,分析问题,最后水到渠成地点明观点。文章最大的特征是通过层层追问,使文章走向深入,行文自然流畅、思路清晰,做到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文章能够很好地联系现实,又能不偏离材料中心,做到了“放得开,收得拢”。例子的选取既接地气又显深度和广度。最重要的是作者的观点鲜明,写作的针对性极强,让你有不得不信服的气势。
乘兴而往,随遇而安 东晋名士王子猷夜泊小舟,“乘兴而往,尽兴而归”是随心所欲的生活逸趣;被冷水泼面的游人旅客面对不足预期的现实,“来都来了”是妥协自洽的处世心态。选择“去”或“留”的背面,其实都不过是享受过程本身,而不在乎现实结果。 夜泊小舟,尽兴而归,那么出行的目的本不就在于目的地。正如黑塞说,“漫游者并不寻找目的地,而只是享受漫游本身,享受在路上的过程”。太多时候,我们一心执着于终点,困在执念里,却忘了旅途的意义在于其本身。当一个个虚有其名的网红打卡地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摒弃,“反向旅游”骤然兴起,人们开始领悟旅途过程的意义;当“city work”(城市漫游)之风席卷全球,人们开始捕捉寻常市井巷陌中的偏安一隅,不再囿于终点处的执念。我们要学会主动享受过程,享受旅途本身,而不能被迫逼仄于看似完美的终点。 我们不妨设想,即使王子猷最终仍选择雪夜访戴,风雪无阻地见到了戴安道;即使我们拼尽全力,满身狼狈地抵达了终点,结尾处的结果真的还会令人满心欢喜吗?其实不尽然。当我们抓住某个执念后,往往会发现其中的“无意义”。蓦然回首,站在曾经梦寐以求的终点回望这一路的鲜花与荆棘,恍然看见当初迷茫、徘徊、踌躇向前的自己,心中百感交集,感慨万千,终于明白旅途的意义再于过程而非结果。一个人生篇章的落幕之际,正是下一个诗篇的开始,人生还会有许多“终点”,但绝不是西西弗斯式的无尽循环。因为当人们学会了享受人生旅途的过程,生命就不会是无意义的阶段性周而复始。 然而,生活难免不如意,面对未及预期的现实选择,圆融自洽也不失为一种生活艺术。“来都来了”,看似止步于妥协,实则更为进取。它所表达的“被生活扫兴却仍笑对人生”的积极心态,深深影响了中华漫漫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位旅人。 古时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也不改其乐;还有刘禹锡《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面对扫兴的现实仍选择接受现实,享受过程。而躬逢现世,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脱下“孔乙己的长衫”,选择下沉;“为稻粮谋”的外卖小哥雷海为,不被琐碎生活中柴米油盐扫兴,奔波街头的同时,一有闲暇就手不释卷,拾起爱好。我们无法改变世界,却可以选择改变我们自己;我们无法选择现实,却可以努力让现实变得符合曾经的预期。 人生从来都不是一本只有扉页和尾章的书。很多时候,我们只有选择尊重开篇的事实,尊重自己的意愿来享受过程,尊重最后的结果。乘兴而往,随遇而安,才能收获沿途馥郁花香。 【点评】 文章逻辑清晰逻辑清晰、层层深入。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接着挖掘其内在原因,举例告诉我们享受人生旅途的过程;然后运用假设告诉我们旅途的意义再于过程而非结果;接着阐明“来都来了”的进取的一面让文章走向思辨和深入;结尾收束全篇,再次强调尊重事实,尊重自己,享受过程,尊重结果。文章材料的选择丰富而极具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